部编版(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检测卷(含解析):第1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上传人:cbx****17 文档编号:149526229 上传时间:2020-10-28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79.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检测卷(含解析):第1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部编版(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检测卷(含解析):第1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部编版(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检测卷(含解析):第1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部编版(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检测卷(含解析):第1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检测卷(含解析):第1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第一单元过关检测卷(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某校高一(1)班同学想去参观距今约70万20万年的某远古人类遗址,他们应该去()A.云南B.北京C.浙江D.陕西答案:B2.礼记礼运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其中,“选贤与能”指的是我国古代的什么制度()A.分封制B.世袭制C.禅让制D.宗法制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禅让制。尧舜禹时期,联盟首领的产生方式是禅让制,即将联盟首领的位

2、子传给贤德之人,与题干材料中“选贤与能”相符,故选C项。3.夏启在讨伐有扈氏的誓辞中曾经提到“六事之人”,亦即尚书甘誓所谓的“六卿”。这说明夏朝()A.建立了完备的分封制B.依靠宗法制度维护统治C.已经开始了分官设职D.建立了完备的中央机构答案:C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历史解释的能力。夏朝的官员已有了较为明确的分工,“六事”“六卿”,即负责不同事务的官员。4.西周早中期,青铜器大多豪华精美、端庄厚重,礼乐器众多。战国中晚期,青铜器大多风格朴素、注重实用,日用器更普遍。这反映了()A.长期的战乱使青铜铸造业衰落B.战国时期贵族政治经济实力下降C.铁器推广使青铜器的需求减少D.战国时期的改革废除了礼乐

3、制度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西周时期的青铜器主要是礼器,反映了奴隶主贵族的身份和地位;战国中晚期,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分封制走向崩溃,奴隶主贵族地位下降,贵族政治经济实力下降,所以青铜器风格朴素。故选B项。5.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已经常态化,春秋时期的著名战役有城濮之战等,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有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等。这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哪一特点()A.诸侯兼并争霸B.奴隶制的瓦解C.生产力发展D.封建制度确立答案:A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开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义,而无实际的控制能力。各诸侯国也因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出现了争夺霸

4、主的局面,各诸侯国的兼并与争霸促成了各个地区的局部统一,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与题意不符。6.商朝,我国流行贝币。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都铸造金属货币,铸币广泛流行。从贝币到铸币的演变反映出古代中国()A.政治制度日趋完备B.社会经济不断发展C.城市规模逐渐扩大D.手工业分工日益细密答案:B解析:货币的流行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商品经济的发展建立在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之上。因此,B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7.商鞅认为:“要靡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由此可知,在商鞅看来工商业的发展()A.与农耕生产相辅相成B.有利于国富兵强C.妨碍耕战政策

5、的实施D.易助长奢靡之风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皆以避农战而兵焉得无弱也”可知,在商鞅看来工商业的发展会导致农业劳动力减少,影响农业生产和士兵的战斗力,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工商业的发展会影响农业的发展,而不是与农耕生产相辅相成,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工商业的发展不利于国富兵强,故B项错误。奢靡之风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8.有人对商鞅说:“您一出行,后面随从的车乘几十辆,车上载满全副武装的卫士,力大而肌肉发达的作陪乘,手持矛戟的武士紧紧护卫着您的车乘而疾走。”这反映的实质是()A.商鞅出行戒备森严B.商鞅变法使秦国富裕C.商鞅变法的阻力和艰难D.商鞅奢侈浪费答案:C解析:题干材料反

6、映了商鞅出行戒备森严,A项仅是题干材料的表面现象,而非实质问题,排除。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商鞅出行的情形,不能反映出秦国因为商鞅变法而富裕,故排除B项。商鞅出行有“车上载满全副武装的卫士”等现象,恰恰说明商鞅变法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为了自身安全和能够将变法持续进行下去,才有这样的举措,故选C项,排除D项。9.子曰:“饭疏食饮水(吃粗食喝冷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材料反映了儒家()A.“顺其自然”的价值观B.重“义礼”的道德原则C.“积极入世”的实践精神D.实行“仁政”的治国理念答案:B解析:“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意思是不符合道义就富有并且尊贵,对我来说就

7、像天上的浮云一样,这反映了儒家重视“义礼”,故B项正确。A项是道家的思想主张,排除。材料无法体现“积极入世”的实践精神,排除C项;材料只是体现了儒家重视“义礼”的道德原则,“仁政”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D项。10.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A.努力完善个人品德B.坚持个人独特性格C.勇于突破礼制束缚D.敢于反抗专制暴政答案:A解析:“浩然之气”是指“浩大刚正的精神”,与个人修养有关;“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是指外部因素不能改变个人的意志和情操,仍然与个人修养有关,因此孟子在这里强调的是“个

8、人品德”和“个人修养”的问题,故选A项。11.(2020山东卷)战国时期,孟子认为“无礼义,则上下乱”,韩非子认为“义者,君臣上下之事”。他们所说“义”的实质是()A.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B.衡量道德修养的标准C.统治阶层的行为规范D.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题干材料分别列举了孟子与韩非子关于“义”的主张,共同点是都认为“义”体现了君臣“上下”关系,起到维护等级秩序的作用,故D项正确。材料论证的是君臣关系,不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央集权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材料涉及的是君臣等级秩序而不是道德要求,故B项错误;“义”更多地体现的是上级对下级的要求,并非局限于统治阶层,故

9、C项错误。12.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诸侯国,并统一了全国,主要原因是()A.更多使用铁制农具B.实行商鞅变法C.重视水利工程建设D.牛耕得到推广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秦国的秦孝公支持商鞅变法,商鞅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抑商、奖励军功、推行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是秦国统一全国的主要原因,故排除。13.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郡守和县令的产生方式是()A.世代相袭B.考试选拔C.皇帝任命D.地方推举答案:C解析:秦朝实行中央集权制,三公九卿以及郡县长官都由皇帝任免,故选C项。1

10、4.汉武帝“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以致形成了从皇帝、丞相、博士到地方官都会讲经学的局面。上述局面的出现()A.加速了儒学独尊局面的形成B.标志着儒学以外其他学派的消亡C.促成了中央集权的行政机制D.导致了思想学术界的黑暗和倒退答案:A解析:题目提供的材料表明,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并使各级官员参与其中,这有利于儒学的推广,加速了儒学独尊局面的出现。15.吕氏春秋宣称“听群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下列与材料观点相符的思想或主张是()A.百家争鸣,思想自由B.尊崇儒术C.天人合一,天人感应D.黄老无为,与民休息答案:B16.(2020山东卷)先秦至西

11、汉前期,山东东部地区得“鱼盐之利”,总体上是商业活跃的地方。西汉中期以后,这一地区的商人活动开始步入低谷。这是由于西汉政府()A.重视关中地区经济发展B.强化了经济控制C.开通了丝路贸易D.以儒家义利观教化百姓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西汉经济政策。题干材料对比了西汉中期前后山东东部地区的商业发展,结论是西汉中期后商业活动步入低谷。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特别是西汉中期实行了盐铁官营的政策,强化了经济控制,民间商人活动受到制约,故B项正确。重视关中地区经济发展不一定会导致山东东部地区商业活动步入低谷,故A项错误;丝路贸易的开通应该有利于相关商业活动的发展,故C项错误;儒家义利观是指

12、先义后利,并非反对发展商业,故D项错误。17.汉武帝时期到东汉中期,规模宏大、以歌颂为主的大赋兴盛;东汉和帝后,以抒情为主的小赋逐渐取代鸿篇巨制的大赋。这说明()A.皇帝喜好影响汉赋兴亡B.士人热衷于颂扬国运C.汉赋的风格受时代影响D.赋是汉代的官方文学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到东汉中期是汉赋的繁荣时期,当时天下大一统,文人心向中央,国家盛世局面激发了作家的情怀;东汉和帝以后国势衰微,社会动荡不安,党锢之祸使文人与社会逐渐疏远,加之自然灾害威胁着人们的生命,文人士大夫的内心世界发生了重要变化,深感人生迷茫,社会的剧变带来汉赋的变化,鸿篇巨制形式的大赋作品逐渐减少,代之而起的是

13、以抒情为主的小赋,据此分析可知汉赋的风格受到时代的影响,故C项正确。18.“九章算术是数学知识的光辉集成,它支配着中国计算人员一千多年的实践。但是,从它的社会根源来看,它与官僚政府组织有密切关系,并且专门致力于统治官员所要解决的(或教导别人去解决的)问题为数学而数学的场合极少。”著名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评论的九章算术,一般认为成书于()A.战国B.汉朝C.南北朝D.唐朝答案:B19.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劳作之余将剩下的恶茧、病茧用漂絮法制取丝绵。漂絮完毕后,篾席上会遗留一些残絮。当漂絮的次数多了,篾席上的残絮便积成一层纤维薄片,经晾干之后剥离下来,可用于书写。材料可以用来说明()A.茧丝成为造纸的主

14、要原料B.造纸术与丝絮有一定渊源C.造纸术的改进满足了大众需求D.丝织术与造纸术相得益彰答案:B解析:材料“篾席上的残絮便积成一层纤维薄片,经晾干之后剥离下来,可用于书写”,说明造纸术与丝絮有一定渊源,故答案为B项。材料反映的是残絮积成薄片可用于书写,排除A项。C项在材料中并未涉及,排除。从材料来看,造纸术的产生与丝织业有一定关系,但不能反映出“相得益彰”,排除D项。20.在今陕西韩城市郊有一座“汉太史公墓”,郭沫若曾为之题词。这位太史公的杰作是()A.春秋B.史记C.汉书D.后汉书答案:B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21.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十分活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

15、料一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西汉戴圣礼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论语材料二“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材料三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战国孟子孟子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战国荀子荀子(1)材料一反映了从商朝到春秋时期人们对天人关系的认识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