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校园教案-修订编选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149525867 上传时间:2020-10-27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270.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永远的校园教案-修订编选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永远的校园教案-修订编选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永远的校园教案-修订编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永远的校园教案-修订编选(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永远的校园教案永远的校园教案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脉络,抓住作者的行文线索; 2、 领会 “永远的校园” 的含义, 感受北大的精神魅力, 体会作者从文字中流露出的深情厚谊。 3、领会文章多种表达技巧的作用,体会语言的抒情性和诗意美。 教学难点: 让学生深刻理解“永远的校园”中“永远”的涵义;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脉络,抓住作者的行文线索。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刚来到我们的学校学习,我想问一下,我们的新学校感觉怎么样?在你们 的印象中,我们学校的状况如何?诸如环境、设备、教学等等各个方面的情况,大家可以畅 所欲言。 校园面积小、拥挤、美丽、清净、明亮、宽敞、和善(的老师)等等。 (板书

2、同学 回答) 很好,大家都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我们来看一下同学们的回答。同学们说到的这些 印象都是比较表面化的,如风景优美、绿树葱茏等等。有没有同学可以说出我们学校的校园 精神是什么?她的本质内涵是什么?(稍停顿) 大家可能因为刚到我们学校不久, 接触到的 东西来不多, 所以回答不出来。 那么我们就来看一位在自己学校里一待就是半个世纪的老人, 在他眼里, 他的母校北京大学留给他怎样的印象?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 谢冕的永远的校园 。 三、讲授新课 (一)背景资料 1、作者介绍:谢冕,中国当代文艺批评家、诗人,北大文学院当代文学专业教授,博 士生导师。担任中国文学研究所所长,北京市作家

3、协会副主席等职务。自他大学毕业以后, 就一直在北大任教,一待就是 50 多年。 2、有没有同学知道北大的历史由来? 北大,全称北京大学,前身是“京师大学堂”,成立于 1898 年 12 月,是清末戊戌变法、 维新运动的产物。1912 年 5 月,改称北京大学。严复是第一任校长。 北京大学也是“五四”运动的发祥地,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在“五四”运动中起到 了重要的先锋作用。当时,新文化运动的一些核心人物,如胡适、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 都曾在北大任教。后来为了纪念“五四”运动,继承“五四”精神,北大就将“54”定为校庆日。 (二)课文研读 1、整体感知:请同学们快速阅读一下课文,回答以下几个

4、问题。 (1)作者在文中多次强调的一个关键词是什么?还有哪几个词你发现它出现的频率很 高。 (不要求去数,凭感觉说出即可) 永远,种子、燕园 (2)作者在文中有没有介绍校园风光,整篇文章是否单纯介绍校园风光?从哪里可以 看出来? 有,前五个自然段。但不是单纯介绍,从第 7 自然段开始写的是精神上的校园。 板书:空间物质层面的北大校园 具体 “历史的和精神的存在”的抽象的校园(重点) 抽象 (3)第 6 自然段在文章中的作用如何? 着重针对第 6 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我同样拥有精神上的一座校园”所起到的承上启 下的作用。在这里作者从具体的校园走向了抽象的校园。 2、品读课文 (1)作者在前 5

5、个自然段写了什么?校园在他眼中是怎样一个概念? 写了谢冕对北大美丽景色的真实感受。 在文中主要是表层的概念, 在他眼里北大校 园是既具体又抽象的。 (2)找出你喜欢的描写燕园景物的句子 湖光塔影和青春的憧憬联系在一起,益发充满了诗意的情趣。 燕园其实不大,未名不过一勺水。水边一塔,并不可登 ; 水中一岛,绕岛仅可百余 步;另有楼台百十座,仅此而已。 从未名湖曲折向西,有荷塘垂柳、江南烟景,从镜春园进入郎润园,从成府小 街东迤,入燕东园林荫曲径,以燕园为中心向四面放射性扩张,那里有诸多这样的道路。 (3)校园里除了景物之外,还必须有(人) ,那又是哪些人呢?(老师、同学)这些老 师与同学在作者的

6、记忆里是怎样的? 燕园记忆:师长各具风采治学严谨 同学存在差异友谊真醇 氛围切磋知识进军科学 (4) 有着这样一群师长与同学, 又有美丽的燕园风光, 那, 这就该是永远的校园吧。 不, 不单指这些,那什么叫永远?永远指的是什么呢? 永远是指时间长久,没有终止。如,先烈的革命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它指的精 神的延续和不灭。 (5)为什么北大精神才是永远的?作者在 715 自然段谈到了哪些抽象的校园精神? 具有向习惯思维和因袭势力的抗争精神敏感锐气; 不单纯、富有个性复合丰富的精神气质(眼前的柔美与历史的雄健合成、朝朝夕 夕的弦诵之声与岁岁年年的奋斗呐喊合成、勤奋的充实自身与热情的参与意识合成)

7、; 校园里有一种特殊的气氛:机智、聪慧;洒脱、充满活力; 民主与科学 : 北大的精神支柱(丰博的学识,闪光的才智,庄严无畏的独立思想、先 于天下的严峻思考,耿介不阿的人格操守,勇锐的抗争精神) 。 北大学子代代传承,使北大精神成为永远。 北大魂与中国魂共生与永存。 北大的灵魂(社会精英意识、被选择的庄严感、献身精神和使命感)中国魂 (6)在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又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北大不灭的精神北大校园精神的延续) (7)大家思考一下, “永远”的内涵。 (详见教学用书 P4) 指的是 : 精神的延续和不灭。永远的校园指的是精神上的校园,作者把北大“作为一种文化 和精神现象加以考察”

8、。这校园与青春的希望与失望相连,它永远不灭;这是块圣土,科学 和民主构成了北大的精神支柱, 生发了北大永恒的对与人类自由境界和社会民主的渴望和追 求 ; 这圣地绵延着不会熄灭的火种,灵魂的塑造和远播,成为北大永存的灵魂。文章的视点 由“我”到“北大人”再到中国乃至人类文明,由校园的回忆到青春的追求,再到精神气质 的魅力,更进一步深入到“灵魂的塑造和远播” ,从而揭示出“北大魂”与“中国魂”共存 与永存的校园文化的本质。 4、领会文章多种表达技巧的作用,体会语言的抒情性和诗意美。 (详见教学用书 P4) (1)首尾设喻,前后照应。 (2)将北大人格化 (3)语言生动形象 (三)讨论:课后练习一,

9、校园 板书: 具体的校园 抽象的校园 具有向习惯思维和因袭势力的抗争精神 不单纯、富有个性 校园里有一种特殊的气氛 民主与科学:北大的精神支柱 北大学子代代传承,使北大精神成为永远。 北大魂与中国魂共生与永存。 永远的校园 精神的延续和不灭北大魂与中国魂 成长教案成长教案 教学重点:领会文章蕴含的思想内涵和作者的感情倾向 教学难点:领会人物形象(母亲) 一、作者及作品简介 拉索尔贝克,是美国著名记者和专栏作家。代表作有成长 黄金时代 。迄今为 止,他共出版了 17 部作品。 拉索尔贝克,出生于 1925 年,母亲是乡村教师,父亲是工人。拉索尔天生羞怯,体 格瘦弱,性格内向,资质平常。父亲死后,

10、他随母亲从农村辗转来到城市,寄居在舅父家中。 时势的艰辛,寄人篱下的生活,让他过早体验了生活的艰辛,分担了家庭的责任。历经人生 变故而愈发意志坚强的母亲就把年幼的他推向一家之主的位置。 在母亲的不断引导、 敦促甚 至驱使下,拉索尔八岁做了报童,之后学过音乐,当过仓储市场搬运工、邮局小职员等。经 过不断尝试和数次失败,他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赢得了自尊和他人的尊重。太平洋战争爆发, 拉索尔应征入伍, 成为预备役海军飞行员, 退役后从地方小报的调查员做起, 一步一个脚印, 终于成为一名优秀作家。 成长是一部自传体小说,以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经济大萧条的美国为背景,讲述了 一个单亲家庭中的小男孩在母亲的教育下

11、成长成才的故事。 成长 既是典型的美国式的励志故事, 也可以说是一本家庭教育指南。 即使在今天, 书中所提及的问题仍然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二、 成长一书的相关评价 这是一本优秀的传记作品,是一本无法超越的美国回忆录。 这是一本做到极致的自传, 既有趣又心酸你会永远的感激拉索尔贝克, 他讲述 的是自己的过去,却让你自豪不已。 它能让你快乐,那些熟悉的街道和喧闹能把你带回到自己的童年岁月对这样的 一本书,你该怎么来评价呢?太神奇了! 太不可思议了这是一个可爱的、温暖人心的、让人无拘无束地开怀大笑的故 事是一部极富原创性的优秀自传作品。 贝克的成长写的是他个人的故事。这里面凝练了作

12、者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作者的 叙述手法和态度就像走钢丝那样, 在自嘲和自豪之间寻求某种平衡。 他是用一种近乎平淡无 奇的写作风格在讲述自己的故事。 但是, 他的文字的优美之处恰好就在于其简单和朴实的文 风,以致使读者在阅读他的故事的时候,完全沉浸在他的思路里了。 三、字音 惬()意自怨自艾() 掂()量镍()币 熨()烫侏()儒() 龇()牙步履() 四、成语 自怨自艾:本意是悔恨自己的错误,自己改正,现在只指悔恨。 伶牙俐齿:口齿伶俐,能说会道。 惊惶失措:害怕慌张(不知所措) ,不知该怎么办。 五、课文片段精读,学会感知和领会 (一)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叙事脉络。 提问:概述本文主要

13、内容-教参 P10 (二) 仔细阅读“我”推销星期六晚邮报的片段, (书 P11-13)思考: 1、母亲为什么要逼着“我”去推销星期六晚邮报? 母亲发现我缺乏闯劲,在八岁的时候就让“我”在街头推销星期六晚邮报 ,这是 母亲对“我”进行的强化训练,以让“我”尽早适应竞争。 2、在推销的过程中,发生了那些事?最终的结果怎样? “我”先是找了一个热闹的地方,等着“人”来买,结果是一份也没有卖掉。然后是 在母亲的指导下, 按遍了镇里大多数人家的门铃去推销, 可还是卖不完那三十份杂志。 最后, 母亲让多丽丝和“我”一起去推销,结果多丽丝成果显著,而“我”最终也没能掌握推销的 技巧。 3、课文写多丽丝兴致

14、勃勃地推销星期六晚邮报有什么用意? 多丽丝伶牙俐齿地推销杂志的行为与“我”的推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凸现出多丽丝 的性格与“我”的性格不同。 六、理清文章结构,体会插叙的表达作用。 请学生找出文中运用插叙的段落。-教参 P10 七、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思考:1、 “我”的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的母亲她率直、泼辣、急于求成, “她难以掩饰她的厌恶” ,又毫不隐瞒她的高 兴,她很自信,希望“我”有所建树,对“我”不思进取的性格十分失望却毫不自怨自艾。 她又是开明的,一旦发现“我”在生意场上已没有指望,便为“我”留意新的“行当” 。于是, 她发现了“我”的写作天才,并鼓励我当个作家

15、。 2、 “我”是一个怎样的人?多丽丝呢? “我”是一个性格内向、喜欢安静又颇有主见的小男孩形象。 “我”缺乏闯劲,羞怯畏缩, 不敢多说话 ; 在卖杂志的过程中,不敢敲别人家的门,见有人开门就惊慌失措 ; 遭受挫折后, 就想放弃,推说自己“没有推销员的天赋” 。同时,我渴望拥有自己的精神世界,也有自己 的人生追求。我喜欢读书,我的阅读对象很多。在某种程度上, “我”也不乏韧性和闯劲, 当找到了自己喜欢的职业后,就暗下决心在这条职业道路上走到底。 多丽丝是一个性格开朗、大胆热情、聪明伶俐的小女孩形象。课文细致刻画了她帮助家里人 洗碗碟、敢于向商店老板讨回公道、伶牙俐齿地推销杂志、厉言警告哥哥用卖

16、杂志的钱买苹 果等几个情节。从中可以看出,她既是我性格的对立面,也是母亲性格的继承者。 我很重要教案我很重要教案 教学目标 : 1体味文章富含哲理的语言,了解本文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等多种写作技巧。 2拓宽学生知识、情感领域,转变学生认知世界的视角,培养学生自尊、自信,教育他们热爱生命、欣赏 生命、努力实现生命的价值。 一 名言指路,引入新课 同学们,古今中外,世界上涌现出了许许多多杰出的人物,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其中的几位。 如果我看得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 牛顿 一个人的真正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渺小。保 罗 老是把自己当珍珠,就时常有怕被埋没的痛苦。把自己当泥土吧!让众人把你踩成路。 鲁藜泥土(短诗) 提问:这三句名言有什么共同之处? 强调谦虚,认为自己是渺小的,微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