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预防与职业安全参考PPT

上传人:日度 文档编号:149524541 上传时间:2020-10-27 格式:PPT 页数:50 大小:6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标准预防与职业安全参考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标准预防与职业安全参考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标准预防与职业安全参考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标准预防与职业安全参考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标准预防与职业安全参考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标准预防与职业安全参考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标准预防与职业安全参考PPT(5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标准预防与职业安全,双流县妇幼保健院 产房-曾艳,2,标准预防的三个基本概念,隔离对象:将所有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视为有传染性,需要隔离 防护:实施双向防护 隔离措施:根据传播途径建立接触、空气、飞沫隔离措施。其重点是手卫生,3,手卫生:洗手和手消毒; 戴手套; 适时戴口罩、穿隔离衣、防护服、鞋套; 医务人员的工作服、脸部及眼睛有可能被血液、体液、分泌物等物质喷溅到时,应当戴一次性外科口罩或者医用防护口罩、防护眼镜或者面罩,穿隔离衣或围裙; 处理所有的锐器时应当特别注意,防止被刺伤; 对病人用后的医疗器械、器具应当采取正确的消毒措施,标准预防的具体措施,4,洗 手,控制感染最有效

2、、最方便、最经济的方法 但要能够经常和适时的洗手 什么时候洗手?,直接接触病人前后; 摘手套后(戴手套不能代替洗手); 不论是否戴手套,进行侵袭性操作前; 接触体液或排泄物、粘膜、非完整皮肤或伤口敷料后; 护理病人从污染部位移到清洁部位时; 接触紧邻病人的物品后(包括医疗设备);,5,WHO关于手卫生(洗手或手消毒)的六个指征包括:,1、接触病人前后 2、摘除手套后 3、进行侵入性操作前 4、接触病人体液、排泄物、粘膜、破损的皮肤或者伤口敷料后 5、从病人脏的身体部位到干净的身体部位 6、直接接触接近病人的无生命物体(包括医疗器械)后,6,PPE手套,乳胶, 腈类 没有对手套进行及时更换等 医

3、护人员认为戴手套只是为了保护自己 手套材料质量差的情况并非少见 增加了固体废物 手套材料与一些洗手/擦手材料起反应,9,戴手套的指征(1),接触可能为无菌组织的时候必须戴无菌手套 即使感染性的组织 接触不同病人或者病人的不同无菌部位必须更换手套 对于非无菌部位手套可以重复使用,10,在接触病人粘膜组织或者破损皮肤时必须戴干净的手套 即使该组织被感染 接触粘膜或破损皮肤前须没有接触其他人或物 对于婴儿和儿童更须注意手套的清洁 处理被污染的设备时需戴清洁手套,戴手套的指征(2),11,在可能接触病人潮湿部位或没有破损的皮肤时,应使用合适的手套 可以是普通手套, 经过消毒处理的或者外科手套,用于处理

4、被污染的设备 使用的手套要足够长来覆盖可能暴露的部位 在可能血液接触或者可能刺破皮肤的情况下要戴手套保护工作人员的手,戴手套的指征(3),12,手套重复使用的问题,清洗手套会增加渗漏的机会Adams . J Hosp Infect 1992 对手套进行灭菌或者高水平消毒比较困难 一些手套的材料不能进行再处理,13,步骤1 翻转抓住手套外层的袖根部,向下拉,直到手套完全脱掉 将摘掉的手套放在尚戴着手套的手中 步骤2 将已摘掉手套的那只手的手指插入手套的袖根内层,向下拉,直到手套完全脱掉 手套应该是里朝外翻一团,且将先脱下的手套包在里面 步骤3 脱掉手套后立即洗手,脱 手 套 正 确 方 法,14

5、,保护口和鼻的黏膜;提供有限的空气预防能力。 医务人员在以下情况应考虑佩戴口罩: 接触呼吸道飞沫传染病病人,或进行支气管镜、口腔诊疗操作时(佩戴具有过滤功能的高效口罩); 进行手术、无菌操作、护理免疫力低下的病人时; 自己患呼吸道疾病时。,PPE口罩,15,中国国家标准,中国2003年4月29日发布并实施最新国家标准 医用防护口罩技术要求 (GB 19083-2003) 普通脱脂纱布口罩技术要求 (GB 19084-2003) 医用防护口罩技术要求规定 口罩滤料的颗粒过滤效率应不小于95%,16,正 确 的 佩 戴 口 罩,17,戴口罩的程序,先将鼻夹帖在鼻梁上; 将口罩上端的系带系在头后或耳

6、后; 拉下口罩的下部遮盖住口和下巴; 系下端系带系于颈后; 将鼻夹压向鼻梁,使紧贴面部直至舒适 口罩变潮湿、难呼吸和有破损时更换; 接触或摘除口罩前要洗手; 离开房间前将用过的口罩放入医疗垃圾桶内。,18,19,绝对不要在可能有病毒存在的空间戴口罩,尽量在进入室内空间前就戴好口罩 绝对不要用手去压口罩。包括N95口罩都只能把病毒隔离在口罩表层,如果用手挤压口罩,使得病毒随飞沫湿透口罩,有机会感染病毒 一定要尽量使口罩与面部有良好的密合 试验方法: 戴上口罩后,用力呼气,空气不能从口罩边缘漏出,注 意,20,佩戴口罩的注意事项,佩戴口罩前后都必须清洁双手 要让口罩紧贴面部 口罩有颜色的一面向外

7、系紧固定口罩的绳子,或把口罩的橡筋绕在耳朵上,使口罩紧贴面部 口罩应完全覆盖口鼻和下巴 把口罩上的金属片沿鼻梁两侧按紧,使口罩紧贴面部,21,严防死守,共拒非典,22,PPE护目镜/面罩,护目镜, 安全的玻璃来防护眼睛 面罩需要保护整个面部皮肤,23,防护面罩,一次性面罩,24,可能发生喷溅的医疗过程中必须使用防护镜、面部防护罩、口罩 使用取决于个人对操作过程的认识和判断,看潜在事故可能性的大小 动脉穿刺要戴面部防护罩,因血液溅入眼中发生率较高,防护镜、面罩,25,HICPAC预防隔离,第一部分:“标准预防”适用于医务人员接触所有病人的预防措施 第二部分:针对有传染性的病人或有重要流行病学意义

8、的病原体,按其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是除“标准预防”以外的隔离措施,是必须阻断传播途径才可预防的感染。包括空气隔离、飞沫隔离和接触隔离;他们可以联合为有多重途径传播的感染性疾病的隔离,26,HICPAC预防隔离,把所有病人(无论是门诊病人还是住院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不包括汗液、除非被血液污染)、破损的皮肤、黏膜等一律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物质,凡接触这些物质时均须采取适当的消毒、隔离等防护措施,以降低医务人员和病人、病人和病人间的微生物传播的危险。,27,基于传播途径的预防,接触隔离 空气隔离 飞沫隔离,28,空气隔离,目的:预防经空气传播的疾病或具有流行病学意义的病原微生物,由空

9、气中的微粒-气溶胶传播(微粒直径小于5m)。如麻疹、SARS、水痘与肺结核等。 措施:通风的单间,尽可能使用负压,房间每小时换气至少6次;进入此类环境应使用专门的口罩(N95口罩)等高效型口罩;病人只能呆在隔离室;室内空气排除前,应经高效过滤处理。,29,飞沫预防,目的:经飞沫传播的病原体,直径多大于5m。 措施:患者入住隔离室,限制活动,同一病种可同居一室,床间距离不应少于1米;工作人员带口罩;房间空气不必专门处理。如是中央空调,每小时新风量应在30M3/人。 适用病种:B型流感杆菌感染(包括脑膜炎、脑炎、会厌炎和败血症)、脑膜炎球菌感染(包括脑膜炎、肺炎、会厌炎与脓毒血症),咽白喉、支原体

10、肺炎、百日咳、肺鼠疫、链球菌咽炎与肺炎,猩红热。还包括腺病毒、流感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人类微小病毒B19与风疹病毒所致感染。,30,接触预防,目的:减少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的微生物。 措施:如条件病人住单间或同病种住一间;工作人员应戴手套,接触时穿隔离衣、接触前后或离开病房时洗手;限制病人户外活动;适当的环境和器械清洁、消毒和灭菌。 适用于:胃肠、皮肤及创伤感染。皮肤感染包括皮肤白喉、疱疹病毒感染、脓肿、蜂窝织炎、褥疮、虱病、疥疮、婴幼儿的葡萄球菌感染、带状疱疹、以及病毒性出血性结膜炎等。,31,标准预防措施,32,标准预防是成功的、有效的、经济的医院感染控制的主要策略。 预防是最节省成

11、本的健康投资。,33,医务人员职业危害风险因素 锐 器 损 伤,34,锐器伤对医务人员健康的威胁,医疗锐器如注射器针头、缝针、各种穿刺针、手术刀、剪刀等造成的皮肤损伤 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感染最重要的传播途径 我国数据,工作3年以内的医院新职工(医生和护士)锐器伤发生率高达95.66,而锐器伤后报告者仅占7.67。 没有报告将导致职业暴露后不能获得有效的专业指导和相应的医学处理,对锐器伤的预后产生不利影响。,35,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自2004年6月1日起实施,第二章预 防 第四条 对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病源物质 第五条 接

12、触病源物质时,应当采取以下防护措施: 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医务人员应当戴手套、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 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或者利用针头处理设备进行安全处置,也可以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输液器等医用锐器,以防刺伤。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36,职业暴露感染经血液传播的疾病的特点,1、需要的血量非常少: 如感染乙肝只需0.4毫微升 2、感染经血液传播的疾病的途径: 皮肤刺伤、皮肤接触、粘膜接触 3、发生暴露后感染的几率: HBV 6-30%, HCV3-10%,HIV0.2-0

13、.5% 4、国外研究证实: HBV感染率高于HIV感染率55倍,高于HCV38倍 医务人员感染HBV是普通老百姓的5-6倍,37,职业暴露的类型,锐器伤: 注射器针头、头皮针、套管针、缝合针、 血糖针、手术刀 粘膜暴露:眼睛、伤口、粘膜,38,刺 伤 相 关 因 素,刺伤深度 深度刺伤引起感染几率大于浅度刺伤 不同器械和被污染液体的量 中空针头沾染的血量大引起感染几率大于缝针和刀 接触路径 针刺感染大于粘膜接触 时间长短 被与病人刚接触后的锐器刺伤引起的感染几率大于放置数小时后锐器,39,健康状态 医务人员健康状态决定接触后造成感染的几率 接触的频率 接触频率高的人感染几率大 安全措施 采用安

14、全措施和正确方式 自我保护 接触感染后的快速自我保护措施实施,医 务 人 员 相 关 因 素,40,医疗技术操作锐器伤构成,41,医院人员利器伤频率,42,预防锐器伤的原则,丢弃的损伤性废物无论使用与否均按损伤性废弃物处理; 禁止手持针、刀片等锐利器具随意走动; 禁止将缝合针、刀片、针头等锐利器具徒手传递; 禁止将针头等锐利器具回套盖帽; 使用者必须将用后的缝合针、刀片、针头等锐利器具直接投入专用锐器盒中。,43,将输液导管与无 针系统连接,医务人员避免意外事故方法,整个过程中应从容不迫,使用真空采血系统,如患者抵抗或慌张,可寻求帮助,洗手、带手套,在手术室中,使用消毒盘传递器械 - 不要直接

15、传递,44,禁止将针头放置在 床边、小车顶部,医务人员避免意外事故方法,使用后,应立即丢 入尖锐物收集箱,应用重新盖帽装置,尖锐物收集箱 应放在使用处,禁止双手重新盖帽,禁止用手移 去注射器针头,45,AIDS/HIV让美国感控改变很多,AIDS/HIV发病率高 不能对每个病人常规检测(人权,费时) 对每个所接待的病人均要假设为AIDS/HIV 血液、分泌物和体液接触戴手套 高度重视防止利器损伤,美国见闻,46,WHO对安全注射的定义,1、对接受注射者无害 Does No Harm to the Recipient 2、不使卫生保健人员因接触产生任何危险 Does Not Expose the

16、 Health Worker to Avoidable Risk 3、注射器产生的废弃物不对社会构成危险 Does Not Result in Waste that puts Other People at Risk,47,锐器刺伤处理及报告程序,发生锐器伤后积极采取补救措施: 锐器伤后伤口紧急处理: 捏住伤口近心端,以阻断静脉回流 立即用流动水冲洗,向伤口部位方向持续推挤,挤出伤口部位的污血,注意不要一挤一松,避免将污血倒吸入血循环 碘伏或酒精或碘酒消毒伤口,48,锐器刺伤处理及报告程序,报告科室负责人、医院感染管理部门 填写锐器伤登记表 进行暴露评估 血清学检测:HBV、HCV、HIV 采取阻断感染的措施:注射疫苗、药物治疗、追踪随访等 提出改善意见,防刺伤教育等,49,谢 谢,5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