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社企业文化建设 农村信用社企业文化建设的五点构想 新编订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149517916 上传时间:2020-10-28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518.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用社企业文化建设 农村信用社企业文化建设的五点构想 新编订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信用社企业文化建设 农村信用社企业文化建设的五点构想 新编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用社企业文化建设 农村信用社企业文化建设的五点构想 新编订(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不问收获问耕耘 信用社企业文化建设 农村信用社企业文 化建设的五点构想 汇报人:xxx. 不问收获问耕耘 不问收获问耕耘 1 信用社企业文化建设 农村信用社企业文化建设的五点构想 2019-07-06 【摘要】: 金融企业文化具有独特的导向、凝聚、激励和 约束作用, 它是金融企业为达到一定目标所采取的一种柔性的管理方式, 是企业物质财富和 精神财富的总和。 中国已经正式加入世贸组织, 农村信用社将要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 在 金融企业文化具有独特的导向、凝聚、激励和约束作用,它是金融企业为达到一定目标所采 取的一种柔性的管理方式, 是企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中国已经正式加入世贸组织

2、, 农村信用社将要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 在这种背景下, 必须建立能展示自己的独特企 业文化,才能统一信用社员工的经营观念,服务观念,效益观念,发展观念和竞争观念,使 金融企业文化的激励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一、严格把握市场定位,建立支农品牌文化 农村信用社要在激烈的市场中站稳脚跟, 就必须转变经营理念, 找准市场定位, 立足 “三农” , 服务地方、扎根农村、贴近农民,不断加大支农贷款的投入,倾力支持农民致富、农村经济 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切实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努力打造支农品牌文化,只有这样, 才能使广大农民充分感受到农村信用社是身边的银行、自己的银行、可信赖的银行,也只有 高举支农

3、的大旗,建立支农品牌,才能牢牢地占领农村金融市场的至高点,在日益激烈的市 场竞争中拓展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实现农村经济和农村信用社的同步发展。 二、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建立“争创一流”的竞争文化 现代企业间的竞争已不再是单一层次上的竞争,而是从局部的产品竞争、价格竞争、资源竞 争、资金竞争、人才竞争、技术竞争和信息竞争等发展到各个层次上展开的立体、全方位、 整体的竞争。面对金融产品和服务日益市场化、商品化,以及金融竞争日益激烈的现状,农 村信用社要在竞争中求生存,在竞争中求发展,必须建立“争创一流”的竞争文化。首先要 在旧的理念基础上建立一套反映时代风貌、 符合时代精神的企业理念体系, 它是

4、开展企业文 化建设的理论基础和行为指南 ; 其次要在企业理念的指导下加强员工的思想教育、 法制教育、 理想信念教育和业务培训,全面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 ; 第三,加大硬件设施的投入,改善信 用社外部经营环境。农村信用社作为地方性金融机构,自身经营环境的好坏,服务设施、服 务功能的齐全与否,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信用社对客户吸引力的强弱, 信用社要提高自身的 竞争力,必须千方百计地改善服务环境、服务设施,提高服务功能,向社会展示良好的外在 形象。 三、改革用人机制,建立“任人唯贤”的用人文化 众所周知,一切竞争归跟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谁善于经营人才,谁就是最后的胜利者。目前 外资银行相继抢滩登陆,抢占

5、市场,由于他们“轻装上阵” ,机制灵活,投资成本低,职工 收入高, 对人才市场构成极大的威胁, 农村信用社要想留住人才, 必须加快用人机制的改革。 一要建立一套“唯才是举” 、 “人尽其才”的用人机制。只有坚持正确的用人观,坚持“以业 绩论英雄” ,才能使优秀的人才脱颖而出;二要建立科学合理激励机制。只有建立一套科学 不问收获问耕耘 2 合理的激励机制, 客观公正地评价员工的价值创造力, 才能充分调动全员参与企业活动的积 极性和创造性;三要强化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积极创造条件,为每个员工提供施展才华, 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和场所。 四、强化内控制度建设,建立现代企业管理文化 对于农村信用社来说,要在内部管理上有新的突破,最根本的就是要适应形势,建立以内控 制度建设为中心的管理文化。 一要建立健全员工工作岗位职责和操作规范、 行为规范和服务 规范,做到业务操作有章可寻,违章处罚有章可依 ; 二要建立有效的监督检查机制,定期对 规章制度 1/2 12 下一页尾页 不问收获问耕耘 3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 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