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世界一流大学-五大名牌大学校长访谈(组图)

上传人:蜀歌 文档编号:149512091 上传时间:2020-10-28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158.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走向世界一流大学-五大名牌大学校长访谈(组图)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走向世界一流大学-五大名牌大学校长访谈(组图)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走向世界一流大学-五大名牌大学校长访谈(组图)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走向世界一流大学-五大名牌大学校长访谈(组图)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走向世界一流大学-五大名牌大学校长访谈(组图)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走向世界一流大学-五大名牌大学校长访谈(组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走向世界一流大学-五大名牌大学校长访谈(组图)(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走向世界一流大学-五大名牌大学校长访谈(组图)走向世界一流大学-五大名牌大学校长访谈(组图) 北京大学校长 许智宏 清华大学校长 王大中 浙江大学校长 潘云鹤 复旦大学校长 王生洪 南京大学校长 蒋树声 “985 工程”:中国高校的“国家队” “985 工程”,指教育部实施的“面向 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主要内容是重点支持部分 高校创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 1999 年,“985 工程”正式启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首先获得国家大力度的支持。随后 ,教育部和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陕西省、中国科学院、安徽省、国防科工委、黑龙 江省重点共建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

2、、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科学 技术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 据介绍,国家重点建设的这 9 所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精锐部队。在全国高校中,它们的 数量仅占 1,而重点实验室却占近 50,年科研经费约占 1/3,在校硕士生占 20, 博士生占 30。“985 工程”的实施,使 9 所高校在学科建设、队伍建设、科学研究、人才 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突出成效,向着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什么是“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 “一流大学应该坚持正确的办学思想,注重形成优秀的办学传统,形成鲜明的办学风格, 发展优势学科,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为国家和民族的兴旺发达作出 贡

3、献。一流大学应该站在国际学术的最前沿,紧密结合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依托多学 科的交叉优势,努力进行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特别要抓好科技的源头创新, 并推动科技成果加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一流大学应该成为继承传播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 场所和交流借鉴世界进步文化的重要窗口,成为新知识、新思想、新理论的重要摇篮,努 力创造和传播新知识、新理论、新思想,不断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一流大学应该成 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不断为祖国为人民培养出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具有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2001 年 4 月 29 日,江泽民同志在清华大学建校 90 周年大会上的讲

4、话 北京大学打破传统学科壁垒 “世界一流大学不但是高水平的教学中心,而且是高水平、有影响的研究中心。”全国人大 代表、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认为,中国大学要进入世界一流,必须在科学研究上狠下功夫 ,争取有更大突破。 有数据显示,我国高校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70以上的面上项目和一半左右的重点 项目,完成了国家“863 计划”30以上的项目。高校已成为我国科研,特别是基础研究的 一支生力军。 但是,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我国高校的科研规模和研究水平确实存在不小的差距。许智 宏提出,应该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学科齐全、人才密集、信息灵敏,而且具有教学与科研 相互促进的特色,尽快提升知识创新能力,成为高水平

5、科学研究中心。 “兼容并包”是北大的传统,也反映了现代科学技术不断交叉、融合的客观要求。许智宏举 例说,王选院士、杨芙清院士和不久前去世的石青云院士三位国内信息科技领域的著名专 家,均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系,就是学科相通的有力佐证。 许智宏认为,目前,许多学科之间已经没有截然分明的界限,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 科学、人文科学内部各分支领域以及相互间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遇 到的人口、环境、生态、能源、空间等重大问题有赖于各种专业和社会力量的协同努力。 他不无遗憾地指出:我们过去对于学科分化的负面影响认识不足,产生了一些人为设置的 界限,加上目前在职称评审、奖励制度中存在的种种弊

6、端,也阻碍了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 和融合。 如何建立和发展新学科、改造传统老学科、建立起有利于发挥师生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学科 管理机制,是北京大学正在思考和解决的重要问题。经过两校合并、实施“985 工程”,北 京大学不但保持了在基础学科方面的优势,而且为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进而形成新的 学科生长点,搭建起一个大平台。去年评出的全国重点学科达 81 个,名列国内第一。 但是,许智宏思考得最多的,还是如何缩短与世界一流大学之间的差距,早日变“中国重 点”为“世界一流”。“因为在现在的北大,世界一流水平的学科、学科群和学术成果还比较 少,教师中有世界影响的一流学者人数很少,培养、吸引和汇聚优秀拔尖人

7、才的机制尚未 形成。” 据许智宏介绍,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新功能材料、金融数学研究、纳米科学技术、电 子系统设计与实现等领域,北大已经或正在筹建一批跨学科、跨部门的实验室和研究中心 。经过学科整合,新的北京大学已成为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与工程 科学以及医学等几大门类的大型综合性的大学,基本具备冲击世界一流大学的实力。 清华大学坚持中国特色是根本 “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要以学科建设为核心,我校结合国际趋势和自身优势,将集中力量发 展信息、生命和纳米等学科;要发展工科的优势,加速理科和管理学科的发展,完善人文 学科的布局,其中艺术、新闻、法律可能会快一些,文史哲方面则可能需要更长时

8、间。” 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校长王大中对记者这样说。 据王大中校长介绍,1993 年清华大学提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为实现此目标 ,将按“三步走”计划:1994 年到 2002 年是打基础的 9 年;从 2003 至 2011 年为第二步 ,重点建设,跨越发展,争取跻身于世界一流大学行列;2011 年至 2020 年为第三步, 希望使清华大学在总体上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清华大学的一流目标是九个字,“综合性、 研究型、开放式”。 王大中校长认为,任何一个强国都必须有若干所一流大学,这样的大学应能培养拔尖人才 ,出创新成果,从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谈到清华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接轨的可能和优势

9、,王大中校长说,清华大学有一些学科具有一定的优势,且发展势头很好,另外,清华大 学的生源特别是本科生生源十分优秀。应该说,目前师资队伍的差距较大。尽管清华大学 有近 50 名院士,800 多名正教授,但国际级著名大师较少,且年事已高。世界上对人才 尤其是拔尖人才的竞争非常激烈,这方面我们竞争力不够,我们的生活条件和工作条件与 国外还有差距,有待改善。但总有一天,我们会把国外更多的优秀人才吸引到清华来。 王大中说,世界一流大学是一个群体概念,像个俱乐部。这中间既有像哈佛、牛津、剑桥 这样的顶尖一流大学,也有一些后起之秀。我们要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就要具备世界 一流大学具有的一些共性。因为如果没

10、有这种共性,我们就得不到世界承认,但同时还要 具备中国特色,如果没有中国特色,我们就失去了建设一流大学的根本出发点。创建一流 大学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推动中国的发展和建设,为本国服务是世界所有一流大学的根本 目标。 浙江大学聚师资出成果育人才 谈起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话题,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大学校长潘云鹤非常投入。“这不仅 是单纯的教育问题,更是一个事关全局的战略课题。”他认为,应该从社会经济发展、综 合国力提高的角度,来创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潘云鹤说:“经济发展了,就能以更大的投入支持高教;有了高水平大学,才能为社会提 供更大的智力支持。”这是一个“双赢”的良性循环。 目前,经过第一轮重点投入

11、,浙江大学的办学条件、科研水平迅速得到改观。例如,科研 经费从 1997 年的 3 亿元,提高到 2002 年的近 8 亿元,已堪与德国一流大学比肩;SCI 论文数量,由每年不足 300 篇,发展到超过 1000 篇;在校研究生人数,现已突破 1.4 万 人。初步具备了向世界水平冲击的实力。 “大学者,非大楼也,大师之谓也。”说到底,建设一流大学,靠的是聚一流师资、出一流 成果、育一流人才。潘云鹤为此开出了三剂“药方” 第一剂:创造一流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吸引世界一流学者来华工作。通过实施“ 奖励计划”、“21 世纪教育振兴计划”,吸引赴海外留学的优秀青年学者回国工作,潘云鹤 认为,“世界一流大

12、学应该是开放式的,要不问国籍,把真正一流的专家吸引过来,为我 所用。” 第二剂:鼓励青年教师向世界水准看齐,为他们出国进修、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提供更多便 利,确保教师队伍总体上的高水平。 第三剂:引入国际一流大学的教师考评标准。现在国内高校在评价不同学科教师时,往往 采用同一把 SCI 尺子。但是,各个学科的顶尖学者在论文产出上确实存在着差异。比方说 ,化学、生物学发表论文相对容易一些,一年发表 15 篇文章并不稀罕;而即使是大牌数 学家,每年能发表 2 篇高质量论文,就很不错了。潘云鹤的设想是,以国外一流大学教授 发表论文的平均数作为浙大的考评标准。还要建立通常的人员分流渠道,对教授实行优胜

13、劣汰。 有了“985 工程”的历史性突破,潘云鹤对未来感到很乐观:只要长江三角洲始终保持经济 快速增长,浙江大学一定能够进入世界一流。 复旦大学依托上海增强信心 复旦如何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校长王生洪向记者谈了基本思路: “以科学研究为主导,学科调整为主线,国际化信息化为手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争取 花二、三十年左右时间,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为实现该目标,复旦确定了“三步走”战 略:2005 年建校一百周年前完成奠定基础的第一步,实现向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转型。 2010 年左右完成第二步,若干学科率先达到世界一流水平,成为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 ,形成向世界一流大学冲击的

14、强劲势头。第三步从 2011 年起,再经过十年、二十年的快 速发展,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 据王生洪校长介绍,大学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支撑这三大功 能发挥的核心则是学科,所以复旦将学科建设放在首位,在提升内涵上下功夫。当前学校 在 40 个国家重点学科基础上凝聚学科方向,形成 23 个学科攻坚方向,包括三大类:第 一类是体现传统优势的学科;第二类为通过学科交叉特别医学与生命学科的交叉寻求新突 破的学科项目;第三类是以探索和解决国家及上海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为目 标的学科项目。 王生洪说,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复旦还有不小的差距,缺乏具有世界影响的原创性科研 成果

15、,缺少一流大师,本科教育创新不够,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的教育质量有待提高,国 际化程度不高等。但也应看到复旦的一些有利条件,例如,复旦地处上海这座生机勃勃的 城市。“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教育”。上海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领头羊,为复旦 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教育部和上海市连续两轮共建复旦大 学,也为探索新的高校投资、发展体制积累了宝贵经验。这些优势大大增强了复旦大学向 世界一流大学目标迈进的信心。 南京大学发挥优势放弃“大而全” “建设一流大学有二忌:一是办学目标定得过高,急于求成。二是办学目标没有特色,完 全雷同。”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大学校长蒋树声认为,衡量大学是否

16、一流,不在于口号叫 得多响,大楼盖得多高;关键是看能不能形成一批具有自身特点的高水平学科,其中某些 学科在国际上具有较大影响。 蒋树声指出,“只有以特色立校,扬长避短,才能以特色强校,以特色取胜,才能凸现学 校的品牌与地位。” 谈到学校的规模和学科建设,蒋树声的观点是“因校制宜”。世界一流大学大多为综合性大 学,学科覆盖面较宽,既便于不同学科的交叉与新兴学科的产生,也便于培养高素质的复 合型人才。“但也不能将学科的多寡、规模的大小,简单地与学校的水平高低划等号。”蒋 树声举例说,哈佛大学没有工学院,普林斯顿大学没有法学院、商学院、医学院等,但没 有人能把它们排除在世界顶尖学府之外。大学不一定要规模大,而在于特色与优势,学科 不在乎有多全,而在乎有多强。蒋树声说:“每一个大学应根据自身条件,努力建设好特 色学科、优势学科,而不应该一味追求大而全。”经过全校上下反复调研、讨论,最终达 成共识:放弃“大而全”的战略选择,坚定地走规模适度、内涵发展的道路。 蒋树声认为,南京大学虽是国内办学水平较高的大学,但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还存在着 很大差距。为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