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根-六尘-六识-五蕴 修订

上传人:黯然****空 文档编号:149507030 上传时间:2020-10-27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189.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根-六尘-六识-五蕴 修订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六根-六尘-六识-五蕴 修订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六根-六尘-六识-五蕴 修订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六根-六尘-六识-五蕴 修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根-六尘-六识-五蕴 修订(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六根- 六尘- 六识- 五蕴 六根、六识、六尘 六根,是指生理学的全部范围。佛教看宇宙人生,既不是唯物 论者,也不是唯心论者, 更不是唯神论者, 乃是主张因缘和合的缘生 论者。所以,佛教看一个人的构成,是从心理、生理、物理的三方面 来分析的。上面所说的六根是属于生理学,加上六尘的物理学及六识 的心理学,便是一个人的总和,六根、六尘、六识的形成,称为十八 界,十八界的三大类,构成鼎足之势,相互为用,缺了一类,其他的 二类也就不能存在。 因为六尘与六识要靠六根的媒介才有作用,六尘 与六根要靠六识的判别才有价值, 六根与六识要有六尘的反映才有功 效。 什么是六根、六识、六尘 甚么是六根六尘和六识呢?

2、说起来,很简单,那就是:眼、耳、鼻、 舌、身、意,从心理与物理的媒介功能上说,称为六根,也就是生理 学上的神经官能。眼有视神经,耳有听神经,鼻有嗅神经,舌有味神 经,身有感触神经,意有脑神经,这些都是心与物的媒介的根本,所 以称为六根。 从六根所接触的物件上说, 称为六尘,也就是物理学上的各类物质。 眼根所见的颜色和形色, 耳根所听的声音, 鼻根所嗅的香臭, 舌根所 尝的味道,身根所触的粗细冷热与湿滑等,意根思想的称为法 漪指的极微极远的无从捉摸的东西,这些就被称为六尘。 从六根接触 v 六尘而产生的判别力与记忆力上说,称为六识。 如果 没有六识而仅有六根与六尘,那就不是活人而是死尸, 所以,

3、六识是 六根的操纵者,六根是六识用来接触六尘的工具。 为什么要称为六根清净呢 因为六根是六识的工具,作善作恶,固然是出于六识的主张,造成 善恶行为的事实, 却是在于六根的作用。 人之流转于生死轮回的苦海 之中,就是由于六根不曾清净, 自从无始以来的一切罪业, 均由六根 所造,比如眼根贪色、 耳根贪声、鼻根贪香、舌根贪味、身根贪细滑、 意根贪乐境;有贪,也必有嗔,贪与嗔,是由无明烦恼而来,合 起来,就是贪、嗔、痴的三毒交加,恶多善少,永无出离生死苦 海的日子了。 修持解脱道的工夫,不外戒、定、慧的三学,但是,慧的主要根源 是戒与定,所以修持的入门工夫, 应从身心的两方面著手, 一是修身, 一是修

4、心。把不好的念头修理掉, 称为修心,修心的主要工夫是禅定; 把不好的行为修理掉, 称为修身, 所以修身也可称为修行, 修身的主 要工夫是持戒,持戒的目的是在守护根门守卫保护住六根的大 门,不让坏事从六个根门之中溜进我们的心田,以致种下生死流转的 祸苗。 因为,一个凡夫,除了进入禅定的境界而外,就不能没有妄想,妄 想是促成六根造业的导火线, 佛教的戒律, 就是妄想与六根之间的保 险丝或灭火器, 在戒律的防卫之下, 六根才能渐渐地清净, 一旦到了 六根清净的程度,超凡入圣的境界,也就快要接近了。 所以,一般的凡夫僧尼,只能在戒律的保护下,勉强守住了六根, 至于清净二字, 那是谈不上的。 一般人的观

5、念, 总以为僧尼们只要不 犯淫行,不贪非分之财,不介入人我是非,便算是六根清净了,事实 上,凡是贪逐于物境的受用,总是六根不净,不论是看的、听的、嗅 的、吃的、穿的、玩的、用的,只要有了贪取不舍的情形,就是六根 不净。因为除了男女及钱财等的问题, 都不容易觉察出来, 净与不净, 也就很少有人细心地注意它了。 根据中国天台宗的判断, 六根清净位, 便是五十二个菩萨阶位最初 十阶的十信位,要断见思二惑相当唯识宗的分别烦恼与分别所知 的二障,这应该是从普通(外)凡夫进入贤位(内)凡夫的阶段。 又据法华经及涅盘经中说,能得六根清净,便可六根互用,所谓六 根互用,那是说,六根之中的任何一根。均可兼备其他

6、五根的功能, 眼能见色,也能闻声、嗅香、尝味等,耳能闻声,也能见色、嗅香、 尝味等,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是一样。 六根清净了,就能六根互用,这在一般的读者看来,难免会说这是 神乎其神的神话。 事实上,我们之所以不能六根互用, 正因为自己把 六根的官能限制住了, 也就是说, 我们利用六根而执取六尘, 六尘充 塞了六根, 障碍了六眼, 六根便成了六尘的奴才, 也习惯地成了六尘 的应声虫,色尘来了,眼根应付,声尘来了,耳根应付,香尘来了, 鼻根应付,舌、身、意根,也是一样。 如果不是这样,如果六根不执六尘,六根不受六尘的支配与诱惑, 那么,六根就从六尘之中得到了解脱,解脱了的六根, 便是自由的

7、六 根,自由的六根,自然可以彼此互用而不分界限了。这个自由的六根, 也就是清净的六根, 因为自由的六根虽然仍与六尘打交道,但已不受 六尘的引诱而造生死的染污之业,所以称为六根清净。 六根 六识 六尘 说得明白一些,所谓六根清净,不是没有了六根,而是我们的生理 官能,不再随著外境的幻象而转, 这就叫做一尘不染但这绝不是 等闲的工夫所能办到的事。 为了便于读者的记忆,再将六识、六根、六尘的名目,抄录如下: 一、眼、耳、鼻、舌、身、意六识。 二、眼、耳、鼻、舌、身、意六根。 三、色、声、香、味、触、法六尘。 六识发动六根而接触六尘,六尘映入六根而由六识判别及记忆保 存,再从六识的记忆保存中显现出来,

8、发动六根贪取六尘, 就这样交 互回还而造成生生死死之流, 六根清净的目的, 便在断绝并超越这一 生生死死的生命之流。 “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根有能生的意思,也就是说六 根能生六识。 “六尘”是色、声、香、味、触、法。是六根所缘的外境,因能染污 人们的心灵,所以叫六尘。 “六识”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根对六尘而产 生见、闻、嗅、味、觉、思的了别作用就是六识。六根、六尘、六识 合起来称为十八界。 五蕴 (一)色蕴(梵 rupa -skandha ) ,即一切色法之类聚。 (二)受蕴(梵 vedana -skandha ) ,苦、乐、舍、眼触等所生之诸受。 (三)想蕴(

9、梵 sam!jna -skandha ) ,眼触等所生之诸想。 (四)行蕴(梵 sam!skara -skandha ) ,除色、受、想、识外之一切有 为法,亦即意志与心之作用。 (五)识蕴(梵 vijnana -skandha ) ,即眼识等诸识之各类聚。 十二因缘 什么叫做十二因缘呢? 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 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 一、无明:指人们心中无明烦恼,晦昧空境,无所明了,昏扰扰相, 以为心性最初一念叫做生相无明,无明是粗细烦恼迷惑妄心, 是分段 生死与变易生死的根源。同时也是涅槃解脱,菩提寂静的根本。楞 严经对于真

10、妄二种根本道理,讲得十分透彻。 无明烦恼 二、行:行是业行,因为有了无明迷惑妄心,所以于诸法本来无我妄 执有我,本来无法可得,妄执有法。因有我法二执,就起惑造业,就 有了业行。无明缘行,是过去惑业的因。 三、识:一刹那之间在父母面前,看到现前欲境,就生起一念爱心, 为受生的种子,纳于父精母血之中,而为胞胎。 四、名色:指心法与父精母血的色法,和合成为我们的身心。 五、六入:六入就是人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因为六根能 入于六尘,又为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所入,六根六尘,互相 涉入。譬如眼根能够见色,就入于色尘,其他诸根也是这样的,所以 叫做六入。 六、触:三和合是触,因为有了六根,

11、它就能够感受和触对六尘境界。 触是十二因缘中十分重要的一支,能触是根,所触是境。环境的好坏, 就会联系到我们根的感受,所以古人说: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例 如孟母,她为什么要选择邻居呢?这都是充分表明了客观的环境,对 我们人主观的意识是起极大的作用。我们经常能够亲近高贤、 或大善 知识,时时受到至理嘉言的薰陶,那一定是天天向上,步步前进。如 果因缘成熟, 经常能在名山古刹清净道场,安心居住,时时刻刻常受 佛教的薰陶,即能:名山久住道心生。清净佛地,因缘殊胜。对于 所触的环境遗教经说: 当制五根,勿令放逸于五欲,譬如放牛 之人,执杖视之,不令纵逸,犯人苗稼。若纵五根,非唯五欲,将无 涯畔,不可制

12、也。又如恶马,不加控制,将牵人坠于坑阱。能够把 住这个触的大关,是一件重要的大事。 七、受:根尘相互触对,一定就会接受所触对的尘境,譬如我们的耳 根,对声尘,就会接受各种声音,如笙箫鼓乐,同时演奏,我们就会 同时接受, 而且层次分明, 清楚明白。 以上识、名色,六入、触、受, 是现在世的五支苦果。 八、爱:爱是贪爱,六根既然领受六尘,对于所接之境,妄生思量分 别,对于称意的就欢喜, 便生贪爱之心,不称意的就生烦恼厌恶之心。 这个贪爱和厌恶之心, 它是众生六道轮回的生死根源, 发心学佛修行, 就是要修这个妄想心。 金刚经说: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也 就是用金刚般若妙智来回光返照降伏妄想。要令它

13、对境不生爱染之 心,不起分别之念,心如枯木寒灰,意似寒潭死水,一念不生,万虑 俱寂,这就是一刀斩断烦恼因,双脚踢开业障苦。记得古德说: 铁牛哪怕狮子吼, 恰似木人看花鸟, 但自无心于万物, 何妨万物常 围绕 。这里最为吃紧的是无心二字, 就是六根对六尘不生贪爱之心, 一心念佛或照顾话头,就能降伏其心。日久月深,功夫自然成熟。古 人赞无尽意菩萨说:世界无边尘扰扰,众生无数业茫茫,爱河无底 浪滔滔,是故我名无尽意。 说明爱的作用很大,爱有喜、怒、哀、 乐、爱、恶、欲的七种情念。一、喜,成就我所爱的,心中就欢喜。 二、怒,夺了我所爱的,心中就要发怒。三、哀,失去我爱的,心中 就生悲哀。四、乐,得到我

14、所爱的,心中就生快乐。五、爱,一切环 境,对我有利的,心中就生起贪爱,贪得无厌的妄念。六、恶,违背 我所爱的,心中就生厌恶。七、欲,顺从我所爱的,心中就生贪欲。 依此看来,爱的确是生死的根本,烦恼的首恶。古人说:踏断脚下 红丝线,跳出红莲大火坑 。什么是脚下红丝线?就是这个爱字。 九、取:既爱了所贪的五欲境界,就想尽办法把它攫取过来,随心所 欲的为我享受, 多多益善,贪得无厌,毫无疑问,就会做出种种恶业, 如果感到违反我所贪爱的环境,就横生忿恨, 不顾一切,任意胡为做 出许多罪业,所以说取是罪魁祸首,我们要时刻把住这个取的关口, 能够断除烦恼因。 可以免受生死苦, 这个取和上面的爱以及最初的无

15、 明,这三支叫做烦恼的迷惑因。 十、有:有就是因果不昧的有,对于所爱之境,将其取来,对不爱之 境,把它舍掉,因此就做出种种业,真是业海茫茫,苦恼无量,有业 因一定招感业果,因果定律,丝毫不错。爱、取、有三支是于现世造 作的未来三支苦因。 十一、生,根据爱、取、有三支苦因,依因感果,又出世投生。 十二、老死,凡有生,一定就会由少而长,由长而壮,由壮而老,步 步向前迈进, 最后走向死亡的道路, 这是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世界 每个人的生老病死苦, 正如释迦牟尼佛未出家之前, 游四门时看到的 那样,真是令人感到万分痛苦。 而且这种痛苦, 我们每人都是无法解 决的,这是由于现在的爱取有三支苦因,而感招未来世的生、 老、病、 死的苦果。古人有一首偈语: 过去二支因,现在五支果,现在三支因, 未来二支果。概括的说明了十二因缘三世二重因果,佛对缘觉人说这 十二因缘法门, 就是揭示过去、 现在、未来三世的因果轮回循环的规 律。总的说来就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 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古人 有四句偈:无明爱取三烦恼,行有二支为业道,从识至受并老死, 如是七事为苦道。是说十二因缘为惑业苦三道流转的道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