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葵角色全视角 [知识人视角下的先秦教师角色]编订

上传人:黯然****空 文档编号:149505357 上传时间:2020-10-2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719.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cf葵角色全视角 [知识人视角下的先秦教师角色]编订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cf葵角色全视角 [知识人视角下的先秦教师角色]编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cf葵角色全视角 [知识人视角下的先秦教师角色]编订(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不问收获问耕耘cf葵角色全视角 知识人视角下的先秦教师角色 汇报人:xxx.cf葵角色全视角 知识人视角下的先秦教师角色 2019-07-19 03:56:54 摘要: “知识人”是知识社会学的概念,指以知识为工作对象的人。先秦时期的教师是士阶层中从事具有教育性质工作的知识人。他们创立学说,传承道统,并身体力行,布道人间。他们的教育教学活动,提升了个人的社会价值,促使其主体意识的觉醒,也对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关键词:知识人;先秦;教师角色 “知识人”是知识社会学的概念,指以知识为工作对象的人。波兰著名社会学家弗兹纳涅茨基从“社会圈子”概念出发,把知识人扮演的角色类型按照谱系分类。按照其分类

2、方法,教师属于学者中“知识的传播者”的亚类型,“他们在普通教育过程中把知识传授给年轻人,为他们未来成为组织社会中的成员作好准备”1。按照他的理论,教师作为知识人的特点是:拥有知识但不发展知识;不断获得知识,并把知识传授给下一代;不从事知识的发现与创造工作。 兹氏的这一理论,概括了现代社会对教师角色的认识。从波兰著名社会学家弗兹纳涅茨基的知识人的视角,重新审视先秦时期的教师角色,研究其社会角色类型,对于今日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具有启发性。 一、知识社会学视角的先秦教师知识人 在中国教育传统中,先秦时期的教师在“社会圈子”中担任的角色具有多元性。教师是士阶层中从事具有教育性质工作的知识人。他们创立学说

3、,传承道统,并身体力行,布道人间。他们的教育教学活动,提升了个人的社会价值,促使其主体意识的觉醒,确立了后世理想人格的典范,对后世知识阶层的文化心态、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 知识的传播者 根据已经出土的青铜器铭文记载,西周时期学校的老师由军队中称为“师氏”的高级军官担任。至成康之世,多改由文官担任。至春秋时期,私人办学出现,促进了士阶层的崛起。士为“四民”(士农工商)之首,但是他们没有固定的产业,也没有固定的经济来源,“无以为衣食业”。随着社会的急剧变革,“士”阶层出现多次分化,其中一部分从事具有学校教育性质的工作,他们即是先秦时期的教师。 从知识社会学的视角看,先秦时期

4、的教师之所以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职业,其标志是他们的社会活动和知识的密切关系。这首先表现为其担当了知识传播者的角色。为了传播知识,他们选择两种路径。一是创办私学,通过广招门徒,传播知识。其中儒家私学影响最大。孔子、孟子、荀子等都通过讲学活动传播知识。道家、法家等各学派也纷纷聚众讲学。除了聚徒讲学活动,他们还通过广泛游历传播知识。孔子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孟子来往于齐、梁之间。墨家学派通过社会活动践行自己的知识主张。可见,从产生之日起,传播知识是作为知识人的教师的重要使命。 据史料记载,先秦时期的教师,继承了王官之学的传统,诗、书、礼、乐知识是其重要的教学内容。此外,“道”也是他们传授的主要知识。孔子

5、所言之“道”有贯穿始终的主线,“吾道一以贯之”。“道”的内涵,“夫子之道,忠恕而已”(论语里仁),即以忠恕之道为本的爱人精神。在道的实施过程中,儒家从注重人伦关系出发,以“仁”作为其学说的核心概念。孔子的“仁”有多重含义,最典型的是“克己复礼为仁”,也就是说,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行合乎礼节,就是“仁”。孟子从性善论出发,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仁”的学说,认为“义”是道德思想规范。荀子则发挥孔子“克己复礼为仁”的思想,以外在的社会规范作为最高的道德规范。 (二) 知识的创造者 在传播知识的同时,作为知识人的先秦教师,还担负起知识创造者的角色。在知识社会学的视野中,他们此时的角色属于世俗学者中真理的

6、发现者与知识的贡献者,创立新思想学派,作出新的发现是其角色的主要社会活动。先秦时期的教师知识群体,从各自不同的社会背景、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出发,抒写了自己对新型社会文化重构的设想。 由于当时社会急需的是关于社会秩序重建的形而上的思考,所以,他们言说的也多是对现实生计之外的意识的观照,即治世之“道”。尽管他们所言之“道”在内涵上有很大不同,但描绘的都是各自理想中的社会。从孔子的“仁”,墨子的“兼爱”、“相利”,到法家的“法制”等,均是先秦时期的知识人独到的知识创造。 先秦教师知识群体的知识创造,对后世知识阶层的文化心态、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后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知识人以先秦知识学

7、人创建的“意识的存在”去观照自身,他们“君子谋道不谋食”的超然物外的理想追求,“以天下为己任”的强大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他们的崇高人格与道德风范等,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知识的承载者 由以上分析看,作为精神形态的“道”,不是客观、具体的存在 ,而是外在于人的实体的意识。他们把抽象的精神存在当作治理纷乱现实的良钥。既然“道”承担着社会秩序重建的任务,那么“道”在哪里?为了彰显无形的“道”, 先秦时期的知识人,注重通过“自省”、“自反”、“反求诸己”、“反身自诚”等修身活动实现载“道”的艰巨任务。“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论语泰伯)便是对在实现“道”的过

8、程中知识人责任的描述。为挑起重担,走之远路,精神修养成为教育者自身重要的活动。孔子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孟子的“反求诸己”等,都说明自身言行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因为通过修身才能“安人”、“安百姓”。这是自我修养所遵循的价值标准。与此相适应,先秦时期的教师还注重对人伦道德价值观的彰显与对学生自我修养的重视。可见,本时期教师知识群体对修身的重视,实是源于当时社会现实人生的需要。他们通过提高自身的修养,彰显其创造的道的社会价值。 (四)身体力行,布道人间 “道”的创立、传播与承载,彰显了知识的社会价值,不仅使先秦时期的教师有了赖以生存的精神家园,而且对他们的行为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们在创“道”、传道的同时,还担当了创造知识之外的文化使命。“上帝管上帝的事,凯撒管凯撒的事。”但春秋战国时期动荡多变、百废待兴的社会现实,使当时各学派的创始人作为创造知识的上帝,既管上帝的事,又管凯撒的事。他们身体力行,把形而上的“道”洒向人间,参与社会改造与重建的任务。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