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导学案之《10小石潭记学案》

上传人:玩*** 文档编号:149503091 上传时间:2020-10-27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9.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导学案之《10小石潭记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导学案之《10小石潭记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导学案之《10小石潭记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导学案之《10小石潭记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导学案之《10小石潭记学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10 小石潭记 学案 【教学目标】 1. 积累文言知识,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 揣摩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鉴赏和写作能力。 3. 体会作者复杂感情, 4. 学会一项作文能力:能围绕中心来选材。 【课前预习】 1. 作家、作品 柳宗元,字子厚。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世称柳河东,唐宋八大家之一。因 改革失败被贬, 所以就寄情于山水之间,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 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 2. 文言词语检测: 【古今异义】 去:(古)(今) 佁然: (古)(今) 小生: (古)(今) 【答案】 去: (古)离开(

2、今)前往,到某处 佁然: (古)静止不动的样子(今)痴呆或深思的样子 小生: (古)年轻人(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一词多义】 以: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以其境过清() 为:全石以为底()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清: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以其境过清() 可:潭中鱼可百许头()不可知其源() 【答案】以:(介词,用)(承接,“而”不译)(介词,表原因) 为:(动词,当“作为”讲(动词,“成为”) 清:(形容词,清澈)(形容词,冷清) 可:(副词,大约)(助动词,能够) 2 3. 对下列加粗词的用法和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答案】 a a、近岸,卷石底以出(形容词作动词,靠近。)

3、 b、四面竹树 环合(意动用法,以为环。) c、不可久 居 (居住) d、皆若 空游无所依(名词作动词,在空中游。) 4. 下列加点的多义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答案】 d 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由、自)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跟随) b、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 不可久居(可以) c、下见小潭,水尤清洌(清凉) 以其境过清(冷清) d、以其境过清(因为) 卷石底以出(用来) 5. 选出翻译正确的一项:【答案】(1)c(2)b (1)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a、 (潭)的四面被竹林树木包围着,寂寞空旷没有别的人。 b、 (潭)的四面被竹林树木缠绕着,静悄悄地,没有别的人。 c、 (潭)的四

4、面被竹林树木包围着,静悄悄地,没有别的人。 d、 (潭)的四面被竹林树木缠绕着,没有别的人,感到寂寞。 (2)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a、我带着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 b、跟着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 c、跟着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小孩。 d、我带着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小孩。 课堂把握 1. 作者描写了小石潭的哪些景物?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 请说说本文写 作思路。 【答案】 景物有水、石、鱼、竹、树、岸、溪身、环境;思路:发现小潭潭中景物 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3 2、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 了作者怎样

5、的心情? 【答案】 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 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 在这种境界里, 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 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进步文人 的痛苦心情。 【用心品读】 1. 柳宗元用寥寥数笔就为我们描绘出了小石潭的独特景色,让我们感受小石潭的美,体会作 者的“乐”与“忧” ,如果我们用心品读,你会发现很多字词句非常精妙,请找出你喜欢的 一处,并说说为什么。 可以采用多种句式,比如: 我 觉 得( 字 词 ) 用 得 很 好 , 因为它写 出 了 ( 表 达 了 、体现了 )

6、; 我觉得(句子)写得很好,因为它让我看到了(感觉到了) 提示: a.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本句运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对鱼进行描写,体现了鱼儿之乐,鱼儿之乐其实是作者之乐。作者 分别描写了鱼的动态和静态,不仅为了表现小石潭里鱼多,还借写鱼的情态来表现水的清澈 透明,这是侧面描写,借写鱼的情态来表现水的清澈透明。 b. “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最精彩的一个词语是“如鸣佩环”,意思是水声如人身上 佩带的玉环相碰撞发出的声音,描写特别美,从正面写出了水声的清脆、空灵、悦耳;还从 侧面写出了石头之奇,只有奇石才能人水声如此清脆悦耳。如果水流在大理石上面或者很笨 重的石头上面

7、, 它能发出 “如鸣佩环”的声音吗?水应该是流在那些有沟壑、有空穴的石头 上面才会产生那种音箱般的感觉。柳宗元的这些文字实在太奇巧了,既写了水也写了石头。 c. “伐竹取道” 写出了小石潭的人迹罕至,可是作者克服重重困难也要觅得小潭,体现了作 者喜悦之高、兴趣之大,决心之坚,更突出了柳宗元看景的兴致及高雅的情趣。 d. 我认为“日光下澈,影布石上,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忽,似与游者相乐”一句美,作 者从静态、 动态两方面写鱼,动静结合生动地描绘出了鱼的可爱,同时又从侧面烘托出了潭 水的清澈。 2. 本文篇幅短小,却描写了这么多景物,让我们大饱眼福,这是运用了什么写法? 【答案】 用的是先闻其声

8、,后见其形,“移步换景 ”的写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 4 是一路前行,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 【探究质疑】 1. 小石潭的美景让作者“心乐之”,后来却又使他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 难相容,矛盾吗?该如何理解这种感情变化? 【答案】 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寄情山水 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作者想通过永州山水来排遣自己被贬的忧伤,起初小石潭的 美的确让他陶醉,暂且忘却了忧愁;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 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小潭固美,却位处僻野,又怎能给乐众生?这幽静,其实也是凄

9、清,恰如柳氏之处境。一潭如梦,乐难遣忧。这两种感情并不矛盾,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 式。 2. 大多人认为 “第三自然段只不过是写了潭的发源而已,没有什么好探究的,但柳宗元也是 个惜墨如金的人,那你认为这段的存在有价值吗? 这个问题是为了引导学生明白:所选材料要能有意义,能为主题服务。 分析 : 前两段写怡然之乐;第四段则写了“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凄寂之忧,这从“乐” 到“忧”的情感变化过渡与转折就在这第三段上. 作者提倡为文时不能有丝毫的“轻心”,因 此这一段绝对有存在的价值。 【答案】 第三自然段明写潭源,却暗抒自己见潭源之情:“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明着是写 潭源的弯曲, 暗则指作者自

10、己的政治命运就像这潭源之径般的曲折;“其岸势犬牙差互” ,实 写潭源两侧之势,却又暗指当时的政治斗争实如潭源岸势犬牙差互。正所谓 “一切景语 皆情语”。作者写潭源之水的“忽明忽暗”,潭源岸势的“犬牙差互”是有寓意的,由此,作 者从“乐”到“忧”的情感变化也就不难理解了,是触景生情。 【阅读提升】 1. 这里有这么多美丽的景物:水、石、鱼、竹、树,作者为什么要为它取名为“小石 潭” ,叫“秀竹谭” 、 “清水潭”、 “游鱼谭”、或者就叫“小谭”不好吗? 【答案】 潭以石为底,潭因石而美,人由石而感,于是“石”就成为潭之名,再者,石有坚 韧之品质,作者的笔下是“一切景语皆情语”。 2. 作者看过的

11、地方肯定很多,为什么在永州他对小石潭这么钟情,是什么触动了他的情思为 小石潭命名并作记呢? 【链接材料】 a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引觞满酌,颓然就醉, 不知日之入。 苍然暮色, 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始得西山宴游记 b 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问其价,曰: “止四百。”余怜而售之。 5 钴鉧潭西小丘记 c永之人未尝游焉,余得之不敢专焉,出而传于世. 袁家渴记 d 从州牧得之。揽去翳朽,决疏土石,既崇而焚,既酾酾而盈。惜其未始有传焉者,故累记 其所属。【我跟随柳州太守发现的它,拨开阴郁的密林和腐烂的朽木,开掘和疏通淤土和乱 石,把朽木乱草堆积起来烧掉,石渠里的渠水便很满。可惜从来都没有写它的人,所以我把 它全都记写下来。 -石渠记 一个无人问津却秀丽奇特的地方,这难道不是他自己的写照吗?难怪有人说,读小石 潭记 ,就如同品一杯淡淡的苦丁茶,清香在前,仔细品味却有一种悲苦在后。 【答案】 这些地方都是景美却人迹罕至,甚至无人知晓, 与作者政治改革热情高涨却遭贬很 相似;这些地方远离尘世,充满生机,景色清幽、凄美,却被遗弃在荒野之中,无人赏识, 甚至连一个名字也没有。这不正像作者的处境吗?作者是触景生情。 八、及时巩固,对话作者 整理课上发言,细想拓展,与柳宗元对话:请以“柳宗元,我想对你说”开头与作者对 话,劝解他直面挫折。写300 字以上的小短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心得体会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