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两课时)

上传人:玩*** 文档编号:149503078 上传时间:2020-10-27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19.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两课时)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两课时)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两课时)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两课时)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两课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两课时)(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 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 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课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先写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 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接着写周恩来在租界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 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都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话的含义;然后 写在修身课上,周恩来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明了自己的心迹: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最后写周恩来在少年时代就心系中华的振兴,立下远

2、大志向。 课文各层次之间过渡自然,层层推进。文中写了三件事,中间有两次过渡。第一 次是过渡句:“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疑惑不解,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亲自去看 个究竟。”这句话承接的上文是周恩来在听到伯父说的话之后经常想问题,说明正是 这些问题激起了他的好奇心,他要去租界看个究竟,这也就很自然地交代了周恩来闯 入租界这件事情的起因。第二次是过渡段,即课文的第9自然段。“从租界回来以后, 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紧承上文周恩 来在租界里切身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直到在一次修身课上,听了周恩来的 发言才解开了这个谜。”这一句话巧妙地把课文引入了下文对修身课

3、上这件事的叙述 。 教学目标 1. 认识本课“崛、沈、范”等11个生字,会写本课“肃、晰、振”等15个生字,正确 理解“严肃、疑惑不解、清晰、”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 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4. 激发学生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 1. 学会写本课生字,正确理解本课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 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2. 激发学生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安排 2课时 第一课

4、时 一、课前谈话,导入新课 师:请看这个“志”字,上“士”下“心”。在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中,具有一 定身份地位的,或是有一定知识技能的人才能称为“士”。而“志”就是“士”经过 用“心”的思考立下的志向。 说说你小时候立下的志向吧。 (我要当医生。我要当航天员) 师:很好。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少年周恩来的立志故事。 (板书课题) 师:齐读课题。 二、初步读文,了解课文内容。 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 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1)学习生字。 座位互读 指名读 全班齐读 开火车读(课件出示 2) 交流自学字词的情况。教师检查、指导。 (2)教师用生字卡片检查“崛、沈、范、魏、晰、振、胸、怀、赞

5、、效、淮、 租、惑、斥”的读音,并组词语。(课件出示 3) 字音难点:辱,读( r )不要读成( l )。淮,读( hui )不要读成( zh n),“斥”“沈”为翘舌音,“租”为平舌音,注意读准确。 (3)书写“肃、晰、振、胸、怀、赞、效、租、疑、惑、凡、顾、训、斥、辱 ”。 (课件出示 4) 字形难点:“怀”的偏旁是竖心旁,“晰”“训”的左半部窄,右半部宽。“赞 ”“辱”上下大小一样。 师:要想读懂文章,扫清“地雷”是必须的。这篇课文中的生字词你们能认识, 能正确地读出来么? (课件出示 5) 请大家读读课件中的词,看谁的反应快,读得对。 租界 麻烦 胸怀 屈辱 热闹非凡左顾右盼疑惑不解清

6、晰而坚定 生读词。 师:这篇课文中有许多四个字的成语,请大家多读几遍,先记住它们,积累起来 ,在平时写作中争取用上四字词语。 生读。 师:还有些词串,未必是四个字的,也很值得我们积累,自己再读读“清晰而坚 定”。 (课件出示 6)清晰而坚定 请你们联系课文内容,用这个词语说一句话。 周恩来清晰而坚定地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板书:为中华崛起读书) 师:真好。还有一些词,由于特定的时代,理解起来有困难,需要我们查找一些资料 。例如“租界”,谁知道? (不知道。) 师:请看这幅图 (课件出示 7) 这就是清朝末年我们受到列强欺辱的时局图。当时的美帝国,英帝国,日帝国, 沙皇俄国等,国力强过中国,

7、于是就抢占我们的领土,说是租用,实际上是霸占,这 就形成了列强割据,租界林立的“时局图”。而在租界内就是灯红酒绿,莺歌燕舞, 在租界外则是民不聊生,苦难悲情。 师:有一些词,光看字面意思还不行,联系课文才能理解更透彻。比如“欺凌” ,谁来说说这个词的意思?(欺负,欺压,侮辱) 师:课文中是怎么说的,中国人受到怎样的欺凌?谁能给咱们读一段课文,帮助 大家具体地理解这个词的意思?生读。 师:大家一边读,一边感受当时的中国人在自己的国土上受到怎样的欺凌。 生自由读片段。 三、初读,把握大意。 1. 师:这是一个少年周恩来的立志故事,整个大故事中又带着三个小故事。现在 请大家来比赛,看谁读书最快,把三

8、个小故事找出来。生:快速浏览。 (课件出示 8) (我发现第一个故事是周恩来到东北,伯父和他说不要轻易到租 界去玩。) (还有一个故事是周恩来和同学闯租界。) (第三个故事是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说得很好。还可以简洁一些。老师也尝试着概括了三个故事的小标题。大家 看看,比比,和你们概括的有什么不同。 (课件出示 9)耳闻“中华不振”( 1-6);目睹“中华不振”(7- 8);立志“振兴中华”( 7-8) (小标题中都有“中华不振”) (不对,最后一个是“振兴中华”,应该说都有“中华”两个字。) 师:对啊,这“振兴中华”就是本文的关键点。所以,概括的时候要抓关键。 (很简单,都只

9、有几个字。) 师:是的,这就叫做概括。就要简简单单。 (好像字数都一样。) 师:我是尽量把它们概括成一样的,记住两个关键词:简洁,抓重点。2. 认识结 构 师:这三个小故事,它们是怎样排列的呢?先写了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呢?(课件出示 10) (先写耳闻“中华不振”;再写目睹“中华不振”;最后写:立志“振兴中华”。) 师:很好,看,原来这三个故事是这样排列的啊。 四、参与体验,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听了周恩来的回答后, 你来想一想 : 自己是为什么而读书的呢? 还有许多像周恩来一样的伟人, 他们也是为了祖国的崛起而努力学习, 为祖国的崛 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 你想到了谁? (课件出示

10、 11) 师小结:中华不振深深刺痛了周恩来的心,“为了中华之崛起读书”这个清晰而 坚定的声音让我们看到了祖国的希望,课下请同学们搜集有关周恩来的资料,多多了 解这位伟人。 第二课时 一、直入新课 师:学习第一个故事的时候,我们用的是什么方法? 先读通顺,再读出疑问。 生自己读。 师:对,有疑问了,先做好标注,然后尝试解决疑问。请问,解决这些疑问,我 们可以怎么办? 可以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师:还可以询问,查资料,弄明白后带着自己的理解读读文章,就读出滋味来了 。还有些实在不能理解的地方,课后再去寻找答案。 二、自读,学习课文 1. 充分自读 师:接下来我们先尝试自读课文,学习第二个故事和第三个

11、故事。读书要讲方法 ,请看两个小要求。 (课件出示 13)(1)读得通顺( 2)读出疑问 在这些有疑问的地方,画上“?” 2. 尝试质疑,解疑 (为什么伯父会说“有时也要绕着走,免得惹出麻烦没有地方说理”) 师:谁找到了下文中写到的“麻烦”是什么? 他们凑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女人正在哭诉着什么。一问才知道,这个女人的 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本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 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训斥她。(课件出示 14) 师:撑腰,训斥,形成对比。这两个词,谁来说说你的理解。 (撑腰就是做主的意思。) (主持公道。) (就好像当法官。) (训斥就是骂人,很凶地骂。)

12、 师:对比后,你发现什么? (原本中国巡警应该为中国人撑腰,因为是洋人轧死了中国人,可是巡警不但不 为她撑腰,还训斥他。非常不讲道理!) (就是因为当时中国太弱,被欺负,所以巡警也狗仗人势。) 师:说得好,都是因为中华不振。请大家再看看,还有这样的地方么?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外国人的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大家只能劝慰这个不幸的女人。”原本大家要帮忙,但是却不敢帮忙,只能劝。大家 也很无奈,因为中华不振。) 师:是啊。抓住“握紧拳头”和“劝慰”这对矛盾来读,你会读到当时中国人的 心情,你会体验到中华不振,国民怒不敢言的无奈。来吧,让我们一起把这个故事读 一读,一边读,一边

13、好好体会。(板书:妇人饱受欺凌巡警丧失尊严) 师:这个故事的结尾说“这时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这四个字沉重分 量”,现在你体会到了么?(课件出示 15) (中华不振就是我们总是被帝国主义列强欺负。) (中华不振就是中国人受到委屈都没人管。) (中华不振就是中国人不敢帮助中国人。) (中华不振就是中国人在自己的国家里,生活很困难,而洋人却过得很好,还欺 负人。) 师:体会得真好。 (板书:中华不振)所以周恩来才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 书”的志向。 四、课堂小测试。 (课件出示 16) 师:同学们,正是因为有了像周恩来、毛泽东、钱学森等这样的一大批伟人、名 人,他们从小立志读书,才成就了

14、他们的远大理想,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在 我们今天的社会,也不再是把帝国主义列强赶出中国的土地,面对新的国际竞争,新 的世界形式,我们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离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异,我们应该 立下怎样的志向呢?(教师再板书一个“?”,4人小组讨论) (为祖国的科技发达而读书。) 师:你呢? (为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而读书。) (为创造祖国美好的明天而读书。师:还有吗,你呢?) (为祖国更加繁荣富强而读书。) 师:同学们都抒发了自己的爱国之志,那请你们谨记:将自己的爱国之心化为报 国之志,真正做到: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为了祖国的强大而读书。) (为了自己美好的未来而读书。) (为了考

15、试有个好成绩而读书。) 师:同学们说的太好了,不管是你的远大的理想还是近期的目标,老师都希望你 能实现。 今天咱们学习了周恩来少年励志的故事,一个很激励人的故事,同学们有没有收 获?伟人的故事还有很多,请同学们课下收集一下关于周总理的资料。 板书 设计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妇人饱受欺凌 中华不振为中华崛起读书 巡警丧失尊严 教学反思 1.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充满兴趣地学习 。联系实际,用谈话谈到志向,引入新课。 2. 老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再进一步开发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在 实践中学会学习。 3. 从教学实际出发,将课件作为学生与文本交流、师生情感交流、协作的工具,创设学 习环境的工具。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为学习语文奠定情感基础。充分体现学生的主 体作用,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 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读写结合,力争将语言文字的训练 落到实处,锻炼学生的想象力、表达力,提高习作水平。 4. 在语文课堂教学时,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的 个体差异,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和课堂机智,应变能力。 总之,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我将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努力改正,对于本 节课一些较为好的教学方法和经验,我也会继续沿用,并继续多在教材的钻研和课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心得体会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