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第一单元鉴赏小说人物形象(过关训练)(含解析)

上传人:精品****大师 文档编号:149502886 上传时间:2020-10-27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第一单元鉴赏小说人物形象(过关训练)(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第一单元鉴赏小说人物形象(过关训练)(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第一单元鉴赏小说人物形象(过关训练)(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第一单元鉴赏小说人物形象(过关训练)(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第一单元鉴赏小说人物形象(过关训练)(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第一单元鉴赏小说人物形象(过关训练)(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第一单元鉴赏小说人物形象(过关训练)(含解析)(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第一单元 鉴赏小说人物形象(过关训练)一、(沈阳市六校联合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小题。 风吹端午 南风一吹,端午就近了。南风徐来,穿枝拂叶,高的艾草,低的菖蒲,还有屋后的粽叶,门前的小雏菊层层浸染之后,空气也变得密密匝匝起来,氤氲开来,猛吸一口,那叫一个舒坦! 故乡的端午,总和艾草连在一起。 风把艾草味儿,从春弥漫到夏。艾草生命力旺盛,田间地头,房前屋后,一丛丛,一簇簇,郁郁葱葱地长成一片。掐一片艾叶,放在鼻尖,馥郁的芬芳,一下子钻进肺腑,人就会变得格外安静,仿佛连空气都

2、一点点变了颜色,有一种清朗的明净。夏至来临,百毒之虫、湿气浊气开始横行。端阳佳节,艾蒲簪门,虎符系臂,这是家乡的传统习俗。艾草和菖蒲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好兄弟,一个带有浓郁的香味,一个是青绿的宝剑,有它们驻守门楣,大鬼小鬼都会退避三舍。每临近端午,奶奶都会早早起床,趁太阳还没出来去割艾草。新鲜的艾草挂着露珠,散发出浓郁的清香。奶奶教我用绳子一捆一捆地绑好,挂在门的两边,每个房间的门上都挂,连厨房也不例外。 端午近了,梅雨季节也随即到来,正是捂豆豉的季节。奶奶煮熟黄豆,准备做豆豉了。她把割回来的艾草,在木屉上铺开一层,再在上面铺一层厚厚的黄豆,之后再盖上一层艾草。煮熟了的黄豆像躺在舒服的温床上,开始

3、抽出丝丝缕缕的霉菌,把艾草顶得高高的。失了水分的艾草散发出一种异香,一直渗透并融进豆子里去。奶奶笑眯眯地说:“艾草这东西,透气性好,霉东西时不会变得黏乎乎的。”奶奶用一物降一物的自然之法,集天地之灵气,把豆豉做得喷香喷香。 有谚语说:“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艾叶在门楣上收了水分,敛了绿气,一日日淡白。奶奶会把叶子摘下来,用一个干净袋子收好;把艾秆折成小段,用稻草捆成一小把一小把。每逢阴雨天,奶奶的风湿必发,腿就疼得走不动路。这时候,艾就派上了大用场。奶奶把艾叶塞进竹筒里,然后点燃,一缕细小的烟缓缓上升。奶奶将腿平搁在椅背上,拿艾烟在腿下熏。屋里弥漫着艾香,奶奶半闭着眼,说这艾一熏,骨头缝里

4、的虫子就吓跑了。那艾火沿着穴位游走,穿透肌肤深入每一道经络,消融那些痛点与病灶里的血滞淤堵,唤醒全身的能量,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它们以修行的耐性抵达,水滴石穿,才有修复完整的那一天。奶奶真是深谙其中之道,才能活得如此从容。 高中时感染上了疥疮。买了硫磺皂洗,抹了疥疮膏,痒还是止不住,恨不得把身上这层皮扒了。我不得已请假回家。奶奶一见我消瘦得脱了形,皮肉溃烂,心疼得不行。她连忙去屋里取了艾草来,熬了一大锅水,等水煮成深褐色,倒在木盆里,让我泡在里面,还用艾水煮了几个鸡蛋,让我吃下蛋,喝下水。几天下来,那痒痒劲还真就神奇地消失了。 如今,再没有人给我收艾叶了。每年的端午,我都会买一把回家,挂在门上。

5、顺着艾草的清香,思绪就漫溯回旧日时光:晴空之下,软软的河滩上一片葱茏。奶奶麻利地割倒艾草,用野草打个绺子,捆好,我背着,她握着镰刀跟在我身后。我放慢了脚步,回头瞥见她步履蹒跚,满头的银发在风中飘舞,像极了枯萎的艾草。艾草黄了有再青的时候,而奶奶不能。千阳灿烂,我只能循着风的踪迹,追寻她为我们倾尽了一生的爱。 端午到了,奶奶又要忙碌起来了。糯米要提前淘洗干净,然后泡上几个时辰。趁此间隙,奶奶赶快清洗粽叶,又宽又亮的叶子,青葱逼人。一直忙到糯米泡好沥干,她才直起腰,拽着筲箕边走边喊,快来包粽子哟!听到喊声,我们连忙搬来几把木椅,排在院子中间,此刻,风摇动一朵花撞到另一朵花。阳光轻挪它的脚,与我们撞

6、了一个满怀,木椅长长的斜影和花影交织,浓淡相宜,错落有致。我们围坐在奶奶身边,看她用拇指与食指从一叠洗刷得干干净净的粽叶中抽出绿油油的一片,然后轻轻一旋一转,便卷成了喇叭状,抓些糯米放进去,再用手指压了压,收口,紧扎,一气呵成,一个漂亮的粽子就诞生了。奶奶的巧手,随着飘香的粽子,齐齐留在了小院光影静谧的午后。 有一年,旱灾席卷了家乡,远远近近的田地荒得厉害,第二年村子里吃饭都成了问题。我们家因吃商品粮而得以勉强维持。那年端午前夕,奶奶要我和弟弟去粮库买五十斤糯米。日落时分,又差我去喊隔壁的阿姨们来包粽子。粽子包好了,奶奶给每人都送上二十个粽子。另外,奶奶还用两只木桶装了粽子,专门送给彭奶奶。彭

7、奶奶八十多岁了,家里人口多,总是吃了上顿愁下顿。他们一家大小吃着我奶奶送的粽子,说不出有几多欢喜。 几十年后,彭奶奶的几个孙子先后发迹。有一年,在出差的路上,我碰到了彭家的三华。他乡遇故人,我激动地拍了拍他的肩,说:“三华,还认识我吗?”三华把我的手从他肩上拿下,说:“拍我肩干什么,你不就是万家的老大吗?”说完,转身就走了我愤愤不平,把这事告诉了奶奶,后悔当年给彭家送粽子。奶奶却笑了:“你帮助过的人现在过得很好,这就是让人高兴的事,善良何必求人回报!人哪,别把好的东西泄漏了,跟包粽子漏米似的” 奶奶的话,像阳光,也像风。(取材于万华伟的同名散文,有删节)6.下列对加点词语在文中意思的解说,不正

8、确的一项是(3分)( )A密密匝匝:指空气中弥漫着艾草、菖蒲、粽叶等各种植物的清香。B郁郁葱葱:指对生长环境要求不高的艾草到处都是,生命力旺盛。C水滴石穿:指奶奶每年端午坚持熏艾,最终治好了多年的风湿病。D一气呵成:指奶奶包粽子时的手法极为娴熟,粽子包得又快又好。【答案】C 【解析】C水滴石穿是说奶奶的坚持,没有说她治好了病。7.下列对作品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艾草形似宝剑,又有浓郁的香味,一直以来被人们视为祈福祛毒的佳物。B文中引用谚语,既提示了艾草的药效,也表明这样的认识其实由来已久。C如今“我”还会在端午时往门上挂艾草,其中包含着一种对奶奶的思念。D文中把奶奶的话比

9、作“阳光”“风”,是说这些话能给人以温暖和抚慰。【答案】(3分)A【解析】原文:“艾草和菖蒲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好兄弟,一个带有浓郁的香味,一个是青绿的宝剑,有它们驻守门楣,大鬼小鬼都会退避三舍。”可以看出,” 形似宝剑”的是“菖蒲”不是“艾草”。8.结合文意,分析作品中画线文句的表达效果。(5分)【答案】拟人修辞渲染了家庭氛围的温馨和谐烘托了奶奶带领一家人包粽子时的其乐融融。【解析】这道题考查的是小说的艺术手法,拟人的修辞手法。(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两点给3分,答对三点给5分,意思对即可。)9.作品中奶奶这个形象有哪些特点?请依据作品内容概括并作简要分析。(5分)【答案】勤劳能干:早起割艾草;端

10、午节操劳不得闲;包粽子又快又好。善良慈爱:疼爱孩子;荒年给邻居家送粽子,帮助彭奶奶一家。从容智慧:深谙自然之法,熟悉艾草的妙用;施恩却不图回报。【解析】这是概括人物形象的题,要用先总后分的方法来答题,比如:勤劳能干:体现在:早起割艾草;端午节操劳不得闲;包粽子又快又好。二、(山东省潍坊市2020学年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群山之巅何君华乌热松接到父亲阿什库来信,让他请假回去跟他上山学习打猎。父亲怎会突发奇想要他回去学打猎呢?乌热松虽是鄂伦春人,但他从小到大从未上过山打过猎,更何况他现在公职在身,乌热松还是回去了。回家第二天的

11、清晨,乌热松就被父亲拽上了山。他们上山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祭拜山神白那恰。“我们的一切都是山神白那恰赐予的。来,磕头。”阿什库将儿子的头按了下去,“请山神赐予我们猎物。”阿什库嘴里念念有词。“今晚我们住在山里。”阿什库说。兴许是父亲充满仪式感地祭拜山神感染了他吧,乌热松不仅对住在山上没有反感,还主动地帮父亲砍白桦树搭起撮罗子来。虽然这是乌热松平生第一次搭撮罗子,却搭得有模有样。父亲看乌热松一丝不苟的样子甚是欣慰,他终究是鄂伦春之子啊。“高高的兴安岭,一片大森林,森林里住着勇敢的鄂伦春,一匹猎马一杆枪,獐狍野鹿满山岭,打也打不尽”阿什库不由自主地哼起了鄂伦春小曲。“乌热松,上马。我们出发!”阿什库别

12、起那支跟随了他一辈子的俄式“别勒弹克”猎枪,便朝兴安岭的深处走去。“一个出色的猎手要会看山形、辨风向,掌握各种动物的气味,通过观察雪地上动物的足迹进行跟踪、围猎。更重要的是,你必须有足够的耐心,能够忍受零下三十度的低温,还要忍受一连数天找不到猎物的失落和烦闷。”“我们鄂伦春人以狩猎为生。老弱病残者无力获取猎物,只能靠年轻猎人供养,而年轻猎人也有需要靠别人供养的一天。一代传一代,鄂伦春人就这样走到今天。”阿什库边走边说。“雪地上有狍子的足迹!”阿什库突然大喊一声翻身下马,查看起雪地上的足印来。“没错,是狍子。乌热松,快下马,我们得步行了,从下风口追过去!”阿什库在寒风中大声吆喝道。两个小时后,他

13、们终于发现了那只足有30多公斤重的大狍子。乌热松对打猎原本兴致不高,可当活生生的猎物就在眼前时,他还是忍不住喊出了声:“爸,快打!”狍子是兴安岭森林里反应最不灵敏的动物,所以大家都叫它们“傻狍子”。尽管乌热松大喊了一声,那只傻狍子却好似没听见一般,仍然呆立原地一动不动。这时阿什库方才缓缓举起猎枪,然而他仅仅是瞄准,并没有开枪。“爸,你咋不打呀?”乌热松急不可耐地小声问道。阿什库不但没有开枪,反而把枪扔到了地上。那只傻狍子终于发觉了他们,撒腿跑了。阿什库一屁股坐在雪地里,慢悠悠地燃起一锅旱烟,长叹一口气,用一种乌热松从未听过的语气说道:“我们鄂伦春人从不射杀怀孕和哺乳期的动物,下河捕鱼总是将网眼

14、扩大一指,以此放过那些小鱼。每次出猎我们都祭拜山神白那恰,从不胡乱砍伐森林。千百年来,兴安岭森林里人和动物共存共荣,我们一直遵守自然的法则。国家颁布了野生动物保护法和森林法,从今天起,我们不能打猎了。孩子,鄂伦春人下山了。”父亲的一席话令乌热松着实震惊不已。他也一下瘫坐在雪地上,不知该说些什么,也不知该如何安慰父亲。“孩子,我这次找你回来,并不是要让你真的学会打猎,而是要告诉你,你是一个鄂伦春人,你是猎民之子,你必须知道,你的祖先们是怎样生活的。”“鄂伦春人没有文字,我们的文化只能口口相传。我真担心,一旦离开山林,我们的狩猎文化就要消失。”说着阿什库流下了哀伤的眼泪。乌热松这时才突然明白,他们

15、进山前的河口平地上,那一排排崭新的房屋就是鄂伦春人新的归宿现在,乌热松只想将鄂伦春人世代相传的狩猎文化和自然法则与更多的人分享。他想让年轻的人们知道,他们的祖先是靠什么站在了兴安岭的群山之巅。(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中父子上山后首先祭拜山神,并非迷信,反而能够说明鄂伦春人为何能世代立于兴安岭上。B.父亲阿什库让以前从未打过猎的儿子乌热松学习打猎,想让儿子知道他们的祖先们是怎样生活的。C.小说中阿什库哼唱的鄂伦春小曲,是鄂伦春人狩猎生活的写照,折射出他们的勇敢和对生活的热爱。D.小说结尾处“阿什库流下了哀伤的眼泪”,反映出阿什库对狩猎文化的坚守及对未来新生活的忧虑。【答案】D【解析】“对未来新生活的忧虑”错。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开头写乌热松莫名其妙地接到父亲让他回家学习打猎的信,设置悬念,吸引阅读兴趣,并与结尾处父亲的一席话相呼应。B.小说对阿什库发现狍子后“翻身下马”“在寒风中大声吆喝”等细节描写,营造了紧张的氛围,给读者以身临其境之感。C.小说中“乌热松”是次要人物,他搭起撮罗子有模有样,参与和见证了此次狩猎过程,与父亲一起构成了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