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热病流行动态与防治现状[实用]

上传人:x****育 文档编号:149495483 上传时间:2020-10-27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8.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热病流行动态与防治现状[实用]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黑热病流行动态与防治现状[实用]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黑热病流行动态与防治现状[实用]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黑热病流行动态与防治现状[实用]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黑热病流行动态与防治现状[实用]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黑热病流行动态与防治现状[实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热病流行动态与防治现状[实用](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黑热病流行动态与防治现状 了解地震灾害后黑热病流行动态和防治现状,为制定灾后黑热病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收 集地震前、后各级医疗卫生机构黑热病病历资料和网络直报疫情报告,核实后进行资料处理; 了解各受灾黑热病疫区发病和防治措施实施情况。结果全省黑热病病例地震前的2006、 2007 年分别发病49 和 78 例;地震灾害的2008 年发病 56 例,发病数较地震前有所减少; 2009 年发病 62 例; 2010 年发病 65 例,其中疫区居民和非疫区流动人群各发病28、37 例, 分别比 2009 年下降 13.85%和上升 19.36%。2010 年汶川县居民发病4 例,省内和省外非疫 区

2、流动人员在当地感染发病9 和 3 例,当地居民和流动人口发病出现回升。结论地震灾后 疫区当年居民发病人数有所减少,其后 2 年局部疫区居民和流动人口发病人数增多,存在黑 热病局部暴发风险,应加强相应的防治对策。 四川省2008 年“ 5.12”汶川大地震灾害涉及全省黑热病流行区,各流行县均为地震重灾区 1 。地震灾后疫区人与动物的生存环境被严重毁坏,媒介白蛉栖息环境的变化,流浪犬的 增多, 以及灾民的流动和大量援建人员进入疫区,开展灾后修建等,白蛉季节在疫区居留的 时间较长, 很易引起进入疫区的人群和当地居民感染。地震灾后, 疫区开展了较大规模灭犬 和人群聚集地及周围杀虫剂反复灭蛉为主的防治措

3、施,但疫区内居民或在疫区居留过的人 员,仍有感染利什曼原虫而患黑热病的病例发生,传播始终未得到有效控制2。为了解地 震灾后黑热病流行趋势以及评价防治措施的效果,现对地震灾后四川省黑热病流行动态与防 治措施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来源 1.1.1 疫情报告网络直报黑热病疫情报告。 1.1.2 诊断病例四川省疾控中心接诊及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诊治黑热病患者的病历。 1.2 诊断方法根据临床体征、流行病学史,结合实验室病原学或血清免疫学检查3进行诊 断。 1.3 地震灾后防治对策制订与实施根据全省黑热病防治工作实际情况,制定四川省黑热 病防治技术方案 (试行) 。地震灾后及时针对疫区

4、状况和重建情况,制定四川省黑热病疫区 地震灾后重建防治对策和地震灾后黑热病流行、存在问题与防治建议, 供各疫区县参照执行。 1.3.1 灭犬地震灾后对疫区曾出现黑热病患者的乡镇或疫点采取杀灭犬只的措施,提倡 35 年禁养家犬;难以推行灭犬的地区,采取杀灭流浪犬和病犬。 1.3.2 灭蛉各疫区结合爱国卫生运动,开展药物喷洒灭蛉工作。地震灾后在发生黑热病的乡 镇对人口集中地与疫点及其周围进行杀虫剂药物灭蛉处理。 1.3.3 健康教育通过各种方式,在疫区加大宣传力度,对村民和流动人群进行黑热病预防知 识的宣传,提高居民的卫生防病意识。 1.3.4 犬利什曼病血清学调查在传播季节前或后,在疫区采用rk

5、39 免疫层析试纸条,取犬 耳或腿股静脉血,进行家犬感染利什曼病血中特异抗体检查3,对检出的阳性犬及时捕杀。 1.4 资料处理按黑热病患者的性别、年龄、发病时间、确诊时间、所到地震灾区和流行病学 史以及各流行县实施防治措施资料等进行统计。 2 结果 2.1 流行区基本概况四川省黑热病流行区地处岷江和嘉陵江的上游,系康藏高原与四川盆地 的过渡地带。境内崇山峻岭,河流湍急,属典型的高山峡谷地区。 海拔由东向西北递次上升,多在10004000m 之间。春夏季降水量多,气候随海拔高度增 加而趋向寒冷,年平均气温在11.3 13.2,月平均气温59 月在 1 / 5 15以上,最高可达36,年平均相对湿

6、度71%,年降雨量500800 。白蛉活动季节为 59 月,高峰在7 月。疫区分为2 个流行区 1,疫区内居民多在河流沿岸的台地和坡地定 居,居民多无蚊帐。 当地农户多有养犬以协助护园和看家的习惯。四川省和甘肃省黑热病疫 区均属 2008 年地震的重灾区。 2.2 地震灾害疫区黑热病流行情况 2.2.1 地震前流行情况2006-2007 年,茂县、黑水和九寨沟3 个县本地感染发病75 例,以九 寨沟县发病居多。理县、 汶川和北川县无本地感染病例报告,北川县报告1 例自九寨沟县感 染的输入性病例(表1) 。 2.2.2 地震当年的流行情况2008 年地震重灾疫区6 个县中,茂县、黑水、北川和九寨

7、沟4 个县共发病34 例,地震前发病16 例(含九寨沟2007 年 3 例复发病例),地震后发病18 例, 其中本地感染32 例,茂县非疫区1 例为 2007 年在黑水县疫区感染后输入发病,北川县1 例为 2006 年在九寨沟县感染发病(表1) 。 2.2.3 地震后流行情况2009 年,汶川、茂县、黑水和九寨沟4 个县共发病37 例,其中汶川 县检出的3 例分别为本地感染1例,2007 年和 2008 年地震后在黑水县疫区感染输入发病各 1 例;茂县检出本地感染4 例和 2008 年地震后在黑水县疫区感染输入发病1 例;黑水和九 寨沟县分别检出本地感染12、17 例。 2010 年共发病28

8、 例,发病数较2006-2009 年各年有 所下降(表1) ,比 2009 年下降 13.85%。汶川县在连续3 年无本地感染病例报告后,2009 年发病数出现回升,且发病乡镇由2009 年的 1 个扩大为2010 年的 3 个。 表 1 横竖栏对调 表 1 四川省地震灾害疫区县黑热病发病情况 发病情况 (年) 重灾县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合计 理 县0 0 0 0 1* 1 汶 川0 0 0 3 4 7 茂 县3 10 10 5 6 34 黑 水6 9 9 12 8 44 九寨沟27 20 14 17 7 85 北 川0 1 1 0 2* 4 合 计36 40

9、34 37 28 175 构成 /% 20.57 22.86 19.42 21.14 16.00 100.00 *为黑水县疫区感染;*1 例为九寨沟感染。 2.3 非疫区发病情况全省 2006-2007 年非疫区共检出黑热病病例51 例,其中在省内流行区 感染后发病30 例,甘肃省疫区8 例,新疆疫区6 例,感染地址不祥7 例(网络直报) 。2008 年地震前、地震后分别为省内疫区感染发病7、9 例,甘肃省疫区3、2 例,地址不祥1、0 例,共发病22 例。 2009 年发病 25 例,其中省内疫区感染后发病14 例,甘肃省疫区8 例, 非地震灾区新疆疫区3 例。 2010 年发病 37 例,

10、分别为省内疫区感染发病22 例,甘肃省疫 区 12 例,新疆疫区2 例,地址不详1 例。 2.4 检出省外病例情况2006-2010 年分别检出省外黑热病患者3、8、 7、3 2 / 5 和 8 例, 涉及 7 个省(市、自治区), 以检出甘肃省疫区病例较多,占省外 29 例病例的41.38% (表 2) 。在 2007 年的 8 例中,分别在省内茂县、九寨沟县和黑水县感染发病2、1 和 1 例, 年龄范围15 个月 34 岁。 2010 年的 8 例中, 3 例均为 2009 年在援建汶川县感染后发病的 男性青壮年,年龄范围1636 岁。 *地震灾后2009 年援建汶川人员。 2.5 流动人

11、口病例检出情况2008-2010 年非疫区流动人口发病呈逐年上升趋 势,2010 年发病比2009 年上升 19.36%。 非疫区流动人口2007-2010 年在黑水县分别感染1、 2、4 和 2 例(含 2007 年复发 1 例) ,于 2010 年发病;到汶川县居住后于2010 年发病的9 例中,感染时间分别是在2008 年地震后1 例和 2009 年 8 例。 2006-2010 年非疫区流动人口 以到过省内九寨沟、黑水县和甘肃省文县疫区感染黑热病的居多,分别占非疫区发病的 24.44%、21.48%和 15.56%;理县和北川县未检出非疫区流动人口感染病例。 2.6 地震灾害后采取的主

12、要防治措施 2.6.1 诊治患者全省 2008-2010 年检出的省内183 例和省外18 例患者,除疫区1 例患儿因 经济困难死亡外, 均给予葡萄糖酸锑钠全疗程正规治疗痊愈。对疫区病例大多数进行了疫点 处理和随访。 2.6.2 灭犬措施2008 年地震后,汶川、理县、九寨沟、茂县和黑水县在疫区分别灭犬1870、 3825、334、1026 和 23 只;2009 年理县杀虫剂浴犬170 只,黑水县捕杀流浪犬24 只;2010 年汶川、黑水县分别疫点灭犬4只和捕杀流浪犬30 只。 2.6.3 灭蛉措施地震前各疫区主要结合爱国卫生运动,在发病乡镇对人口集中地区和各疫点 及周围进行杀虫剂喷洒灭蛉;

13、地震后各疫区在流行季节于人群集居地室内外反复使用各种杀 虫剂灭蛉,灭蛉面积共3928.01 万 m2,见表 3。 表 3 地震灾后黑热病疫区灭蛉和健康教育情况 疫区灭蛉面积 /万 m2 健康教育宣传资料/份 县名 2008 年 2009 年2010 年 合计2008 年 2009 年 2010 年合计 理县9 7.5 6 22.50 6200 3300 2500 12000 汶川20.35 20 15 55.35 20000 4000 3600 27600 茂县108 20 20 148 6000 10000 10000 26000 黑水80 1.9 8 89.90 360 400 1500

14、2260 九寨沟168 38 42 248 3000 14500 9500 27000 北川24.32 21.83 20 66.15 0 10000 5000 15000 平武 2348.11 600 350 3298.11 1500 928 1500 3928 合计 2757.78 709.23 461 3928.01 37060 43128 33600 113788 2.6.4 健康教育各疫区发放“黑热病防治知识”宣传资料共113788 份,见表4.,受益人数 136339 人次。 2.6.5 犬利什曼病血清学调查2010 年,九寨沟县于5 月中旬,其余6 个县于 9 月下旬至10 月,采

15、用 rk39 免疫层析试纸条共查家犬543 只,检出阳性犬45 只,阳性率为8.29%,各县 家犬 rk39 试纸条检测结果见表4。 3 / 5 *疑似流行县。 3 讨论 四川省黑热病流行区处于山区,属犬源型,主要传染源为病犬,媒介为近野栖的中华白蛉。 通常情况下,黑热病呈低度流行状态,病例点状散发。由于疫区居民生产、生活方式以及经 济发展相对滞后,犬只管理困难,缺乏针对性强的灭蛉措施,导致防治工作难度大,居民感 染发病的情况比较严重;随着疫区经济开发建设、旅游等人口流动频繁,非疫区的易感人群 于流行季节在疫区居留感染后导致回故土发病亦增多,在地震发生前的2006-2007 年发病呈 上升趋势

16、 4。 地震后, 2008 年疫区发病数较往年有所减少,分析原因与当年地震后媒介白蛉生态环境发 生改变, 以及疫区采取较大范围灭犬和在人群集居地反复大量使用杀虫剂灭蛉等,明显减少 人-蛉、犬-蛉接触机会因素相关;2009 年发病数较地震当年有所增加,这与黑热病潜伏期较 长和防治措施力度不够有关;2010 年疫区发病28 例,其中茂县、黑水和九寨沟发病数较 2006-2009 年有所下降, 显示地震当年采取了相应的控制措施,家犬和感染犬密度相对降低, 经历 1 个流行年度后,控制效果在第2 年显现 1。应引起重视的是汶川县发病出现逐渐回 升,流行有扩大趋势,防治措施应进一步加强。 地震灾后,大量无免疫力的外来人员进入疫区,这些人群白蛉季节在疫区居留的时间较长, 居住条件和防蛉设施相对较差,导致感染黑热病的机会增多,发病情况比较严重。2008-2010 年期间,在省内、省外疫区居留感染后,回故土患黑热病的52 例和 30 例,其中地震后在省 内和甘肃省受灾疫区感染发病45、 22 例, 分别占地震后非疫区发病73 例的 61.6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