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肥厚型心肌病猝死相关的因素、危险因素、危险分层及猝死预防参考PPT

上传人:日度 文档编号:149494670 上传时间:2020-10-27 格式:PPT 页数:20 大小:27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与肥厚型心肌病猝死相关的因素、危险因素、危险分层及猝死预防参考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与肥厚型心肌病猝死相关的因素、危险因素、危险分层及猝死预防参考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与肥厚型心肌病猝死相关的因素、危险因素、危险分层及猝死预防参考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与肥厚型心肌病猝死相关的因素、危险因素、危险分层及猝死预防参考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与肥厚型心肌病猝死相关的因素、危险因素、危险分层及猝死预防参考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与肥厚型心肌病猝死相关的因素、危险因素、危险分层及猝死预防参考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与肥厚型心肌病猝死相关的因素、危险因素、危险分层及猝死预防参考PPT(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与肥厚型心肌病猝死相关的危险因素、危险分层及猝死预防,2012年11月24日,说明(1),肥厚型心肌病是年轻人发生猝死的首要原因。以住院患者为基础的队列研究显示,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年猝死率约6%,而以社区为基础的研究显示肥厚型心肌病的年死亡率1%。植入型心脏除颤器可以有效预防猝死,但目前的问题是如何区分猝死高危患者。下面将一些与肥厚型心肌病猝死相关的危险因素分别加以介绍。,3,传统危险因素(1),既往发生过室颤或持续性室速 在植入型心脏除颤器进入临床之前,此类患者年死亡率约4% 植入植入型心脏除颤器后,年放电率10% 此类患者应植入植入型心脏除颤器作为猝死的二级预防,4,传统危险因素(2),猝死

2、家族史 指的是患者一级亲属(父母、子女以及兄弟姐妹) 应考虑植入植入型心脏除颤器作为猝死的一级预防,5,传统危险因素(3),不能解释的晕厥 约30%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会出现晕厥或晕厥先兆。 无法解释的晕厥是儿童与青少年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猝死高危因素。 近期(6个月之内)没有原因的晕厥者,猝死风险5倍于没有晕厥的患者 近期没有原因的晕厥者应考虑预防性植入植入型心脏除颤器 老年人的远期晕厥(5年)与猝死危险不相关,6,传统危险因素(4),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 年死亡率8% 可增加青年患者(30岁)的猝死危险 即使没有其他危险因素,亦应考虑植入植入型心脏除颤器,7,传统危险因素(5),左心室极度肥厚

3、最大室壁厚度30 mm 10年猝死风险约20% 伴有左心室极度肥厚的青年患者,不管有无其他危险因素,应当考虑植入ICD,8,传统危险因素(6),运动中不正常的血压反应 血压较运动前降低 血压较运动前升高20 mmHg 在青年人多见 正常的血管压力反应阴性预测值为97%,是一个较为准确的低危预测指标 应考虑植入植入型心脏除颤器作为猝死的一级预防,9,其他危险因素(1),心尖室壁瘤 约2%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伴有左心室心尖部室壁瘤 往往不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所致 左心室远端的广泛的心肌瘢痕是发生心律失常的病理基础,增加致命性心律失常发生的风险 在室壁瘤局部易导致血栓形成,并增加体循环栓塞的风险 具有植

4、入植入型心脏除颤器的指征,10,其他危险因素(2),心脏终末期 肥厚型心肌病终末期时左心室收缩功能异常,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50%,常伴有左心室壁变薄,心室腔扩张 见于3% - 5%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 往往合并广泛的心肌瘢痕 具有心脏移植的指征 是心律失常猝死的高危人群 在等待移植的过程中应考虑植入植入型心脏除颤器,11,其他危险因素(3),静息状态下左心室流出道压力差30 mmHg 阳性预测值较低 不作为主要危险因素 不是植入型心脏除颤器植入的主要指征,12,其他危险因素(4),心脏磁共振成像显示晚期延迟增强 不是植入型心脏除颤器植入的主要指征,13,其他危险因素(5),经皮室间隔心肌

5、消融术后 通过化学消融剂造成心肌坏死,瘢痕形成 在降低左心室流出道压力差的同时 瘢痕也成为心律失常的潜在来源 经皮室间隔心肌消融术后植入植入型心脏除颤器者多于外科手术者 但是否作为植入型心脏除颤器指征,尚不确定,14,其他危险因素(6),特殊类型的肌小节蛋白基因突变 TNNT2等基因的突变可在无明显心肌肥厚的状态下诱发猝死 不是植入型心脏除颤器植入的主要指征,15,其他危险因素(7),心房颤动 不是植入型心脏除颤器植入的主要指征,16,其他危险因素(8),心肌缺血表现 不是植入型心脏除颤器植入的主要指征,17,其他危险因素(9),从事高强度体力劳动或运动 不是植入型心脏除颤器植入的主要指征,18,猝死风险分层,多种危险因素 单个强危险因素 终末期肥厚型心肌病 心尖部室壁瘤,ICD,高危,中危,低危,谢谢!,更多资讯:,2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