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课件8]

上传人:嘻哈 文档编号:149464817 上传时间:2020-10-27 格式:PPTX 页数:32 大小:6.5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课件8]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课件8]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课件8]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课件8]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课件8]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课件8]》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课件8](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类的“第一历史活动”经济活动,经济决定政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问题是国家问题之根本,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 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我们评价历史现象的根本标准,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历史2(必修),横向:全球化史观,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情况 纵向:现代化史观,古代农耕经济近代工业文明20世纪经济体制,农业 手工业 商业,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无农不稳 无工不富 无商不活,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第2课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主要线索 1.古代农业发展的主线是小农经济的产生与巩固,包括土地制度的变迁、耕作方式

2、的演进、水利设施的修建等,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是其突出特征。 2.古代手工业主要有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其中纺织、冶金、制瓷是三大主要行业,以丝绸、瓷器为代表的手工业产品远销海外。 3.古代商业发展包括市场形成、市场管理、货币演变、内外贸易、城市商业功能发展等五大要素,其中市场贸易管理是核心内容,时空限制经历了一个由严格到宽松的过程。 4.古代的经济政策以重农抑商、闭关锁国为主,前者首倡于商鞅变法,贯穿于封建社会始终,后者仅实行于明清两朝,二者均是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古人曰: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今人云:无农不稳,

3、无工不富,无商不活 而今三农问题(农民 农业 农村)仍是事关国计民生的大事!,农业是人类发明的第一产业,是人类衣食之源,是最重要的经济部门。农业一般指种植农作物的生产业,广义的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副业五种产业形式,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课标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国内史学界一般将我国农业发展的历史划分为三大阶段:,“传统农业”则以铁犁牛耕、精耕细作为其典型形态。 整个封建社会都属于传统农业,“现代农业”一般是指近代资本主义工业化后出现的农业现代化,它首先发轫于西欧,然后向世界各国扩散。我国的现代

4、农业一般认为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才开始形成,至今还在进程之中。,“原始农业”是指人类社会早期最原始、最简陋的农耕生产。 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大致属于这个时期,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一、早期的农业生产,原始农业的起源与特点,传统农业经济的基本特征,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发展概况,特点影响,1、中国农业的起源原始农业,材料一:谓之神农何?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耕作,神而化之,故谓之神农也。 白虎通义,距今一万年左右,(1)世界农业三大发源地之一(西亚,中南美洲、东亚),(2)中国是世

5、界最早培植粟和水稻的国家,半坡遗址出土的窑穴和陶罐中发现了大量炭化了的粟和菜籽。它说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展农业和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之一。,这是在河姆渡遗址发现的已经炭化了的稻谷。它说明河姆渡人已经学会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2、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约七八千年前,耕作方式:刀耕火种,简单协作,集体劳动,生活方式:经常迁徙,一、早期的农业生产,半坡遗址,河姆渡遗址,南稻北粟,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是什么?,一、早期的农业生产,双齿木耒使用示意图,刀耕火种,石器锄耕,1、中国农业的起源,距今一万年左右,2、发达的原始农业,约七八千年前,3、农业生产的发展:,商周时期,(1)生产工

6、具:出现青铜农具(并不普遍),仍以木制耒耜和石锄、石犁为主(称为石器锄耕),(2)耕作技术:,开沟排水,除草培土,用杂草沤制肥料,治虫灭害,(3)农作物,粟、稻、黍、稷、麦、桑、麻,(4)生活方式:开始走向定居,(5)特点: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 南稻北粟 植主畜辅 独立发展,自成体系,青铜铲,战国时期的铁农具,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公元前800年,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钼、夷、斤,试诸壤土。 国语齐语,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运用于农业生产并推广,中国进入铁器时代,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甲骨文有“犁”字。用牛拉犁启土,在商代就发明了。国语晋语上提到,范氏、中行氏将

7、宗庙的牺牲用来耕田。孔丘的弟子司马耕字子牛,冉伯牛名耕。晋国有个大力士叫牛耕。牛与耕相连,用作人的名字,反映出牛耕方法在春秋时期得到普遍推广。,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采用新技术,改进农具,进行细致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生产工具、耕作技术、耕作制度、水利灌溉,1、精耕细作的含义:,(1)耕作工具:铁犁牛耕的发展,(完善),(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2、精耕细作的体现:,铁犁,只能松土破土,构造简单,耦犁,犁壁,耧车,二牛三人、二牛一人,有很大进步,但不够灵活,可朝同个方向松土,比欧洲早了近千年,播种工具,将开沟和播种结合在一起,曲辕犁

8、,可调节犁耕的深浅,简便灵巧,唐 曲 辕 犁,唐朝的曲辕犁较前有三处重要改进:一是把长直辕改成短曲辕,犁架变小,便于回转,节省畜力;二是增加了犁评,使犁箭可上可下,可以适应深耕和浅耕的不同需要;三是改进了犁壁,将翻起的土推到一旁,并能翻覆土块,断绝草根生长。这是唐朝劳动人民对耕犁的重大改进,至此,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2)耕作技术的进步,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2、精耕细作的体现:,(1)耕作工具:铁犁牛耕的发展,垄作法,又称畎亩法。中国大约在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曾推行畎亩法,它是井田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将土地开成一尺来宽的垄和沟,天气干旱的时候就将庄稼种在沟里,叫做“上田弃亩”;等雨季来

9、时,再将别的庄稼种在“垄”上,叫做“下田弃畎” 这是一种因地制宜的耕作方法,比起原有的漫田撒播方法是一大进步,这种耕作方法至今在旱地耕种上仍然有很高的实用价值。,西汉赵过推行的一种适应北方旱作地区的耕作方法。它是战国时期垄作法的发展。 它也是将土地开成一条条沟和垄,因为第一年种在沟里,第二年在垄上开沟,垄和沟轮换耕种所以称代田法。 有利于合理利用地力,保苗抗旱,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代田法,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耕耙耱技术,耕耙耱是起源于南北朝时期的一种精耕细作技术,在北方旱地是耕耙耱,在南方水田是耕耙技术。 耕是指耕地;耙是指把土块弄碎;耱是用荆条等编成的一种农具平整土地。,二、精耕细作的传统

10、农业,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3)耕作制度,两汉时以一年一熟为主,江南逐渐形成了稳定的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了一年三熟制,宋朝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到了南方,极大地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2)耕作技术的进步,2、精耕细作的体现:,(1)耕作工具:铁犁牛耕的发展,(3)耕作制度,(2)耕作技术的进步,2、精耕细作的体现:,(1)耕作工具:铁犁牛耕的发展,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4)灌溉水平的提高,1)水利工程: 战国都江堰 汉朝漕渠、白渠、龙首渠,2)灌溉工具: 曹魏翻车 唐朝筒车 宋朝高转筒车 明清风力水车,郑国渠,白渠,六辅渠,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 史

11、记 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后人认为李冰的功劳胜过大禹,写诗赞道:“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水旱从人”的都江堰,翻车,筒车,风力水车,高转筒车,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灌溉工具,发展概况,刀耕火种,传统农业,石器锄耕,铁犁牛耕,耕作制度 水利灌溉 生产工具 耕作技术,原始农业,粗放型,精细型,根据我国古代农业的发展概况,结合以下材料,分析我国古代农业的特点,材料一: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生产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材料二:天仙配是中国的一个美丽神话故事,它寄托着下层劳动人民对自由纯真爱情的向往。其中脍炙

12、人口的歌词唱道: 七仙女:你耕田来我织布, 董永:我挑水来你浇园。 七仙女:寒窑虽破能避风雨, 董永:夫妻恩爱苦也甜。,经营方式: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生产模式: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根据思维导图说明: 我国农业耕作方式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生产力,生产关系,农具和生产技术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重点解读:小农经济,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1、概念:,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自然经济,主要是为了满足生产者或经济单位本身

13、需要而生产的经济形形式。与商品经济对立,小农经济,本质属性是家庭经济,以家庭为单位,与商品经济联系逐渐加深(农产品日益商品化),商品经济: 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经济形态,具有极强的开放性和扩张性。,自给自足,2、形成:,时间:春秋战国时期,a、生产力: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根本),b、生产关系: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原因,重点解读:小农经济,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1、概念:,2、形成:,3、特点:,材料一:在沉重的赋税剥削和残酷的土地兼并下,农民只能从家族或家庭内部寻找生存途径。于是使用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力求解决自己的衣食等最基本的生活资料。 材料二:今农夫五口之家,四

14、时之间,无日休息。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有者半贾而卖,无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 晁错论贵粟疏 材料三:虽然农业生产技术在不断的发展,但始终未出现革命性进展。冰球,自己最使得农民大多安于现状。,特点:a、以家庭为单位(分散性);b、男耕女织;c、自给自足(封闭性),d、脆弱性,e、落后性,4、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5、影响:,积极,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古代中国一切文明成就的基础,是我国封建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态,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消极,不利于先进技术的推广和运用,人口增加与土地兼并,人地矛盾,导致过度

15、开垦,影响了人类生存环境,阻碍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封建社会后期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较稳定,自给自足,有利于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重点解读:小农经济,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1、概念:,2、形成:,3、特点:,4、地位:,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基本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知识延伸一:古代中国的统治者为何如此重视农业生产?,所谓“重农”,其宗旨是强化统治的基础,试图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并且,农业人口一直是社会总人口的主体,分布于全国的大部分地区。用土地制度控制和束缚农业人口,实际也就等于统治了全国。 小农经济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兵源和税源,各政权都会采取各种措施来增

16、加小农数量,稳定小农生产。,统治之基,兵财之源,知识延伸二:历代统治者采取了哪些措施来推动农业的发展?,材料一:汉武帝时,在关中形成一个水利灌溉网。汉元帝时,南阳太守召信臣主持修建六门坡,设二门水引水灌溉; 材料二:为了维持和巩固统治,封建社会的统治者们通过建立户籍、土地等制度,使农民与土地天然联系更加紧密和牢固 材料三:重农措施体现为李悝的“尽地力之教”和商鞅的奖励耕织等政策。 材料四:(北魏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而欲天下太平,百姓风阻,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郡州,与牧守(地方行政长官)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课农桑,兴富民之本。” 魏书高祖纪,兴修水利 管理户籍 奖励耕织 抑制兼并,艰难的不利因素:, 分散、简陋抗灾能力弱; 分散、个体难以开展大生产; 封建剥削、阶级矛盾、社会动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