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高一上册语文教学设计:再别康桥 修订

上传人:黯然****空 文档编号:149463704 上传时间:2020-10-27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15.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高一上册语文教学设计:再别康桥 修订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中高一上册语文教学设计:再别康桥 修订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高一上册语文教学设计:再别康桥 修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高一上册语文教学设计:再别康桥 修订(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高一上册语文教学设计:再别康桥 这篇高中高一上册语文教学设计:再别康桥是#为大家整理 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协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教学设计思路: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即为诗歌单元,收录了中国现当代的一 些优秀诗篇,再别康桥是第二课,属于必读课。再别康桥是 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他短暂而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情感历程 与本诗表达得情感息息相关,诗中典雅柔美的意象让人陶醉,所以我 将采用知人论世法,联系诗人生平,分析诗中意象,探究康桥情结在 诗中的隐喻意义,品味意境中蕴含着的诗人情感。诗是感性的,诗是 不可解读的,而诵读诗歌又是学习诗歌的重要方法。因而我将朗诵诗 歌贯穿于教学中,在朗诵的过程

2、中体会诗歌的美。这首诗语言华丽轻 盈、章法、音韵柔美和谐,在诗意美方面达到极大的水平,我将利用 多媒体播放相关康桥大学美丽的风光画面,在康桥画面的再现中使学 生充分感受诗歌的诗意美。 学情分析: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往往对那种纯粹的、原始的、本真 的情感体会较为肤浅,再别康桥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 有极高美学价值,它所抒发的离愁别绪是人类共同的情感经历,通过 诵读容易将学生带人诗境,唤醒他们沉寂的真情,从而引起强烈的共 鸣。 教学目标: 1、在逐步深入的朗读中领会诗人情绪的变化和诗歌的美。 2、联系诗人生平,分析诗中意象,探究康桥情结在诗中的隐喻意 义,品味意境中蕴含着的诗人情感。 3、感知

3、再别康桥的诗意美(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 体会本诗章法整齐、韵律优美的艺术特点并学习这种写法。 教学重点:通过诵读加深理解,通过理解提升诵读水平。 教学难点:从诗的意象中把握诗歌的艺术美。 教学方法: 本节课综合使用启发式、自主感悟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语言的 张力,用联想比较、鉴赏评价的教学方式来学习鉴赏诗歌。以诵读为 主,诵读入境,欣赏诗意,以课件贯穿始终,集音乐、画面、相片、 朗诵等视听手段为一体,充分感受诗歌的优美境界。 1、品读入境法:本诗所采用的意象典雅柔美,极富传统文化内涵, 由此营造出的意境鲜明优美,让人陶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 在逐步深入的朗读中体会画面中蕴含的诗人的

4、情感。 2、知人论世法:徐志摩短暂而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情感历程与本诗 所表达的情感息息相关。引导学生理解徐志摩与康桥的那段渊源一方 面有助于加深诗境的理解,同样也能发现康桥情结在诗中的隐喻意义。 3、情景再现法:本诗灵动的文字、艳丽的画面把我们带到了一个 清新典雅、古色古香的康桥。在教学过程中我带领学生放飞想象的翅 膀,把自己当作徐志摩,用散文化的语言再现艳丽的画面,并在情景 交融的语言中读懂诗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前播放音乐回家营造气氛,教师从古代离别诗导入新课。 自人类诞生以来,离别就是昊天之下的那轮古老的明月,伴随着 人类告别蛮荒迈入文明的进程,见证着洒满古老驿道上的思念。离别 是

5、渡口处夕阳下渐远的白帆;离别是客栈里遥望远方的背影;离别是 踏向远方时,深情的回眸一望。离别是一把打开诗国大门的钥匙,蕴 藏着丰富的情感,成为历代文人持续吟颂的对象。 自古以来离别的诗数不胜数,同学们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谢别:如:李白的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 我情。”这样的送别,从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同是不拘俗礼、快乐 自由的人。同时也写出两人之间不拘形迹的友谊。 恋别: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 阳关无故人。”此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对将要去荒凉之地的友人 深深的依恋和牵挂。 壮别: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轮台东门送君去, 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

6、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这首诗表现 了诗人的惆怅之情,但因友人要去的地方是繁华的京城,因而更多的 是对友人的羡慕。 阔别: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 若比邻。”诗人一改以往送别诗黯然销魂的感伤情调,格调高昂,气 象壮阔,雄浑豪放。把离别这件事看得很超脱,唱出了豪迈的歌声。 在古人的诗文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 识君的豪迈,更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那么,现代人又是如何去 体悟和理解离别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徐志摩先生的再别康桥, 领略一下现代诗人笔下的离别之情 设计意图:这样的导入,自不过然,毫无雕饰,这样的创设,能 够让学生乘上想象的翅膀,穿越时空的隧道

7、。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徐志摩: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1920 年,诗人 “摆脱哥伦经亚大学的博士衔的引诱”,从美国动身,横渡大西洋, 到英国留学。 21年,以特别生的身份进入剑桥大学国王学院。诗人在 此树立了独立自由的思想,并接受了拜伦和雪莱的影响,开始新诗创 作。 作品成就 诗歌集著有: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 云游共四集。 散文集有: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共四 集 小说集:仅轮盘 戏剧:仅卞昆冈 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等 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 他的作品已编为徐志摩文集出版。 关于徐志摩的死亡 1931 年 11 月 19日早八时,徐志摩搭乘中国航空公司“济南

8、号” 邮政飞机由南京北上(该飞机是张学良的专机,志摩免费乘坐),他 要参加当天晚上林徽因在北平协和小礼堂为外国使者举办中国建筑艺 术的演讲会。当飞机抵达济南南部党家庄一带时,忽然大雾弥漫,难 辨航向。机师为寻觅准确航线,只得降低飞行高度,不料飞机撞上白 马山(又称开山),当即坠入山谷,机身起火,机上人员两位机 师与徐志摩全部遇难。 徐志摩的“康桥情结” 康桥,即“剑桥”( cambridge),英国的学术、文化中心,风景 胜地。是徐志摩以前学习生活的地方,有很深的感情。 1920 年秋,徐志摩经美国到伦敦,在剑桥大学、伦敦大学学习, 1922 年上半年由剑桥大学皇家学院特别生转为正式研究生。过

9、了半年 的正式学生生活后, 8 月中旬回国。 1923 年 3 月在时事新报上发 表了第一首记忆康桥的诗康桥再会吧,但艺术上松散冗长, 效果不佳; 1925年 7 月再次访问伦敦, 1926年 1 月写下了为人熟知的 现代散文名篇我所知道的康桥;1928 年 8 月第三次来到英国, 11 月 16 日快要归国的途中,灵感闪现,挥洒自如地写下了的传世经典 之作再别康桥 在那里,他接受了资产阶级教育,形成以“爱、自由、美”为核 心的人生观和“康桥理想”; 在那里,他结识了影响他生命、终生为之倾慕的一个重要女性 林徽音。 在那里,他遇到了当时伟大的诗人泰戈尔,他的诗作很大水准上 都受到了这位大师的影

10、响。 康桥对徐志摩的意义 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开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 的自由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设计意图:知人论世,初步了解诗人,轻柔的音乐,让学生陶醉, 为学生情感的融入创设情境,为诗歌诵读鉴赏作铺垫。 三、播放再别康桥朗读视频,初步感受诗歌意境。 设计意图:如画的风景,优美的音乐,动情的朗诵,立刻将学生 带入情境。 四、分析诗歌的意象,品味诗歌。 1、再别康桥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 意象分别是哪些? 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水草,星辉,竹篙等自然景物。 2这些意象的选择有什么作用?(分析总结诗文内容并讨论其 中问题)品读情感变化 明确:全诗以离别

11、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 别的深情。 第 1 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实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 的情景,同时透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并且以轻微跳跃的节奏,衬托 了缓步飘不过去的形象,给全诗定下抒情的基调。 提问:第一节中三个“轻轻地”所传达的思想感情有无区别?在 诵读的基础上仔细品味,并简要分析。 提示:首节连用三个“轻轻地”,实写诗人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 康桥时的情景,其中“正如我轻轻地来”一句中的“轻轻地”传达的 是一种“故地重游”的欣喜,另两个“轻轻地”抒发的则是诗人对康 桥深深的眷恋和不得不离开康桥的无限惆怅之情。诗人初来时的欣喜 对其离别时的眷恋和惆怅起着反衬的作用,

12、从而使之更加突出。 第 2 节,写岸边柳树倒影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 眷恋的感情。 提问:第二节中,诗人为什么将“河畔的金柳”比做“新娘”? 提示:这是一个形象鲜明且极富诗意的平中见奇的比喻,首先, 河畔的柳树在夕阳的照耀下显出金黄的色彩,这与惯与穿红着绿的新 娘具有形似的特征;其次,也是更重要的一点,诗人曾在这里度过了 一段极为美好的时光,所以,康桥的一草一木都似一盏盏夜光酒杯, 每一盏酒杯里都满注着诗人用自己对康桥的喜爱之情酿造而成的美酒, “新娘”这个形象正好淋漓尽致地体现出了诗人对康桥及其一草一木 的无限喜爱之情。 第 3 节,写康河的水草,道出了诗人对康桥永久的恋情。 第

13、 4 节,写榆树下的青潭。诗人融情人景,将留恋全都融入康桥 的风光中。 第 5 节,诗人感情达到了高潮。他幻想着撑一杆长篙,泛舟到青 草更青处寻他“彩虹似的梦”,“向星辉斑斓里”放声高歌。 提问:假如将“漫溯”改为“慢溯”,效果哪一个更好些?为什 么? 提示:注意语素“漫”与“慢”之间的效果。(开放式话题由学 生自主讨论) 第 6 节,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悄悄吹奏别离的笙箫,在沉默中 体味别离的惆怅。诗境依旧复归和沉浸于寂然。 提问:诗人为什么别离的是“笙箫”而不是其它的乐器? 提示:此问有一定的难度从两个角度考虑,第一,从押韵上看, “箫”与本节第四句中的“桥”构成押韵。第二,“箫”抒写出此

14、时 此刻诗人特定的心理感受。“箫”是一种悲剧色彩较浓的乐器,常用 来表现离别之苦、相思之苦。在这里,箫的这种独特的悲剧性格正好 与诗人此时的心境相吻合,能恰倒好处地体现出诗人因不得不离开康 桥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第 7 节,跟开头呼应。“云彩”本来是不能带走的,不过诗人却 说“不带走一片云彩”。这种夸张手法,表露出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 的康桥的一片情意。这里,节奏相同,但以词句的变换融入更多的不 得不离去的哀愁。至此,诗人把对康桥的“浓得化不开”的感情,于 “沉默”、“轻轻”、“悄悄”中表现了出来。 3、探讨本诗的主旨。 (1) “金柳”比作“新娘”的含义 把“柳”比作“新娘”,亭亭玉立,秀

15、外慧中,美丽、典雅、独 特,出乎意外,联系1928 年新婚的林徽因,也是顺理成章之事。 (2)“水草”意象的内涵 “在康桥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与裴多菲的我愿是 急流异曲同工:“我愿意是急流/ 山里的小河 / 只要我的爱人是小 鱼”巧合的是,雪花的快乐中林徽因有“柔波似的心胸”, 偶然里徐志摩是“天空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这是 为情而傻,为情而癫、为情而狂的徐志摩。 (3) 揉碎的“彩虹似的梦” 梁思成与林徽因结婚,情敌是恩师的儿子。 (4)“不带走一片云彩”的纯洁和豁达。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你忘掉 /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4

16、、指定三名学生伴随优美的音乐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把这首诗 的意境表达出来。(教师指导点评) 设计意图:通过度析与深入理解诗歌各部分的内蕴,在整体领悟 诗歌意境与情感,升华对诗歌主旨的理解,同时训练学生流利、有感 情地朗读课文的水平。 五、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 建筑美:全诗每句字数基本是六七字(间有八字句),四行一节, 十分整齐;单行与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构成一种参差错落的形态,增 强了诗歌的形式美; 音乐美: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诗的开头和结尾采用重叠、复沓, 增强了诗的节奏感和旋律感。 (全班同学伴随音乐有感情地朗诵,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绘画美:七节诗,几乎每节都包含一个能够画的出的画面,而且 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 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面都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 感。不能不惊叹于诗人对于自然的细致入微的观察以及捕捉形象的本 领。 (再次播放朗读视频,整体上感受诗意美。) 六、布置作业 试与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比较赏析。写一篇赏析 文,很多于五百字。 沙 扬 娜 拉 赠日本女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