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知识点复习资料

上传人:雨水 文档编号:149456209 上传时间:2020-10-27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121.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统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知识点复习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人教统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知识点复习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人教统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知识点复习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统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知识点复习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统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知识点复习资料(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3. 短文两篇 1. 读 准 字 音 ,记 准 字 形 。 怡 情 ( y )藻 饰 ( z o )狡 黠 (x i )诘 难 ( jin n ) 滞 碍 ( z h i)味 同 嚼 蜡 (j io )吹 毛 求 疵 (c ) 2. 理 解 重 要 词 语 的 词 义 。 怡 情 : 使 心 情 愉 快 。 傅 彩 : 着 色 。 文 中 指 给 言 辞 增 添 光 彩 。 狡 黠 : 聪 明 而 狡 猾 。 诘 难 : 诘 问 ,为 难 。 滞 碍 : 不 通 畅 。 寻 章 摘 句 :搜 寻 、 摘 取 文 章 的 片 段 词 句 。 指 读 书 时 仅 局 限 于 文 字 的 推 求

2、。 味 同 嚼 蜡 :形 容 写 文 章 或 说 话 枯 燥 无 味 。 吹 毛 求 疵 :刻 意 挑 剔 毛 病 ,寻 找 差 错 。 3. 学 习 谈 读 书 学 生 朗 读 课 文 , 结 合 注 释 ,理 解 文 句 。圈 点 批 注 课 文 论 述 的 不 同 内 容 ,并 尝 试 划 分 段 落 层 次 ,梳 理 文 章 的 论 证 思 路 。 全 文 可 分 为 三 个 层 次 。 第 一 层 (从 开 头 到 “ 全 凭 观 察 得 之 ” ) :阐 述 读 书 的 正 确 目 的 。 先 从 正 面 说 , 读 书 有 三 种 不 同 的 目 的 : 怡 情 、 傅 彩 和

3、长 才 。 而 后 ,从 反 面 指 出 读 书 的 三 种 偏 向 :惰 、 矫 和 学 究 。 接 着 ,论 述 读 书 与 经 验 的 关 系 :相 互 补 充 、 相 辅 相 成 。 第 二 层 (从 “ 读 书 时 不 可 存 心 诘 难 作 者 ” 到 “ 始 能 无 知 而 显 有 知 ” ) :主 要 论 述 读 书 的 方 法 ,指 出 对 不 同 的 书 应 采 取 不 同 的 读 法 。 第 三 层 (从 “ 读 史 使 人 明 智 ” 到 结 尾 ) :主 要 论 述 读 书 的 益 处 。 通 读 课 文 ,结 合 课 文 内 容 回 答 , 文 章 运 用 了 哪

4、些 论 证 方 法 ? 分 别 论 证 了 什 么 观 点 ?试 举 例 说 明 。 比 喻 论 证 。 例 如 ,“ 盖 天 生 才 干 犹 如 自 然 花 草 ,读 书 然 后 知 如 何 修 剪 移 接 ” , 用 “ 自 然 花 草 ” 比 喻 “ 人 的 天 性 ” ,“ 修 剪 移 接 ” 比 喻 “ 求 知 学 习 ” ,论 证 了 读 书 对 人 的 天 赋 的 作 用 。 这 样 写 , 生 动 形 象 ,通 俗 易 懂 。 对 比 论 证 。 例 如 ,文 章 开 头 从 正 面 论 述 了 读 书 的 目 的 ,接 着 从 反 面 论 述 了 读 书 的 三 种 偏 向

5、。 正 面 与 反 面 结 合 ,使 说 理 更 加 全 面 、 有 力 。 归 纳 论 证 。 例 如 ,“ 读 史 使 人 明 智 ,读 诗 使 人 灵 秀 凡 有 所 学 ,皆 成 性 格 ” 前 六 个 分 句 具 体 论 述 了 读 书 的 作 用 , 最 后 分 句 对 前 面 的 论 述 内 容 加 以 概 括 。 在 分 述 的 基 础 上 归 纳 并 得 出 结 论 , 这 是 归 纳 论 证 法 。 由 于 前 面 列 举 的 内 容 丰 富 翔 实 ,最 后 得 出 的 论 断 就 会 更 使 人 信 服 。 4. 学 习 不 求 甚 解 设 计 相 关 问 题 , 指

6、导 学 生 自 读 , 掌 握 本 文 的 论 证 思 路 、方 法 ,正 确 理 解 作 者 的 观 点 。 ( 1 ) “ 不 求 甚 解 ” 是 何 意 ?作 者 是 如 何 解 释 “ 不 求 甚 解 ” 的 含 义 的 ? “ 不 求 甚 解 ” 多 指 读 书 只 求 懂 得 大 意 , 不 求 深 入 理 解 。 作 者 认 为 “ 不 求 甚 解 ” 有 两 层 意 思 :一 是 表 示 虚 心 ; 二 是 说 明 读 书 的 方 法 ,不 要 固 执 一 点 , 咬 文 嚼 字 ,而 要 前 后 贯 通 , 了 解 大 意 。 ( 2 ) 不 求 甚 解 一 文 是 驳 论

7、文 还 是 立 论 文 ? 又 是 如 何 驳 或 者 立 的 ? 谈 一 谈 你 的 理 解 。 本 文 是 一 篇 驳 论 文 。 在 批 驳 别 人 观 点 的 过 程 中 ,又 阐 述 了 自 己 的 主 张 。 首 先 , 作 者 摆 出 了 要 批 驳 的 靶 子 :“ 对 任 何 问 题 不 求 甚 解 都 是 不 好 的 。 ” 其 次 ,介 绍 “ 不 求 甚 解 ” 的 出 处 并 分 析 其 真 正 含 义 ,然 后 ,从 正 反 两 方 面 举 例 ( 诸 葛 亮 、 普 列 汉 诺 夫 ) 论 证 读 书 的 要 诀 在 于 虚 心 、 会 意 ;接 着 ,全 面 解

8、 释 “ 不 求 甚 解 ” ,先 从 反 面 否 定 ,又 从 正 面 引 用 陆 象 山 的 语 录 佐 证 ;最 后 , 总 结 全 文 , 强 调 “ 重 要 的 书 必 须 反 复 读 ” 的 主 张 。 ( 3 )通 读 课 文 ,结 合 课 文 内 容 说 说 本 文 运 用 了 哪 些 论 证 方 法 ? 道 理 论 证 。 引 用 陶 渊 明 “ 好 读 书 ,不 求 甚 解 ;每 有 会 意 , 便 欣 然 忘 食 ” 的 名 词 引 出 论 题 ,并 加 以 分 析 ,提 出 论 点 ;引 用 陆 象 山 的 语 录 强 调 不 因 小 失 大 , 再 次 论 证 “ 不

9、 求 甚 解 ” 。 举 例 论 证 。以 普 列 汉 诺 夫 为 例 ,从 反 面 证 明 读 书 一 定 要 虚 心 ,不 要 一 味 地 咬 文 嚼 字 ,而 须 理 解 精 神 实 质 ;以 诸 葛 亮 为 例 ,证 明 古 代 就 有 以 “ 不 求 甚 解 ” 的 态 度 读 书 的 人 。 对 比 论 证 。 将 普 列 汉 诺 夫 和 诸 葛 亮 的 事 例 构 成 正 反 对 比 。 小 组 合 作 探 究 : 谈 读 书 和 不 求 甚 解 这 两 篇 短 文 在 内 容 上 和 写 法 上 有 何 异 同 ? 相 同 点 : 两 篇 短 文 在 思 想 内 容 上 有 相

10、 似 之 处 ,都 围 绕 读 书 来 谈 ,都 谈 到 了 读 书 的 态 度 、 方 法 。 论 证 思 路 清 晰 , 结 构 严 谨 。 论 证 方 法 灵 活 多 变 ,有 理 有 据 。 不 同 点 : 两 文 论 证 的 方 式 不 同 。 谈 读 书 是 立 论 , 从 正 面 提 出 观 点 , 逐 层 论 证 ; 不 求 甚 解 是 驳 论 ,先 树 立 批 驳 的 靶 子 ,在 批 驳 别 人 观 点 的 过 程 中 阐 述 自 己 的 主 张 。 论 证 的 方 法 略 有 不 同 。 谈 读 书 运 用 了 比 喻 论 证 、 对 比 论 证 、 归 纳 论 证 等

11、论 证 方 法 ; 不 求 甚 解 运 用 了 道 理 论 证 、 举 例 论 证 、 对 比 论 证 等 论 证 方 法 。 两 文 语 言 风 格 不 同 。 谈 读 书 的 语 言 精 练 华 美 ; 不 求 甚 解 的 语 言 严 谨 质 朴 。 通 过 对 两 篇 短 文 的 学 习 , 你 对 读 书 有 什 么 新 的 认 识 ,谈 一 谈 你 的 看 法 。 明 确 : 读 书 要 仔 细 推 敲 、 认 真 思 考 ,不 可 故 意 挑 刺 、 迷 信 书 本 和 仅 局 限 于 文 字 推 求 。 对 不 同 的 书 ,要 用 不 同 的 读 书 方 法 。 提 倡 把 读

12、 书 和 讨 论 、 作 文 、 做 笔 记 结 合 起 来 。 14. 山水画的意境 (一 )疏通字词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惆怅 (ch uchng)真挚 (zh )渲染 (xu n) 2.理解重要词语的词义。 身临其境:亲身面临那种境地。 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心中已有充分的考虑。 浮光掠影:比喻印象不深刻,好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逝。 (二 )了解作者及其“ 意境 ” 观 李可染 (1907 1989), 江苏徐州人。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 李可染自幼即喜绘画,13 岁时学画山水。43 岁时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49 岁时为变革 山水画 ,行程数万

13、里旅行写生,晚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李可染先生曾在他的书中写道: “ 意境是什么?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是客观事物精粹部分 的集中 ,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陶铸,经过高度艺术加工达到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从而表 现出来的艺术的境界、诗的境界,就叫意境。” (三 )初探文章,把握行文思路 1.在文中找出作者的原话,说说什么是“ 意境 ” 。 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2.要怎样才能获得意境?请你结合全文做简要概括。 首先 ,要仔细观察对象,深刻认识对象,从而产生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然后 ,将这种思 想感情与画作结合在一起,将对象的精神实质表现出来,从而形成意境。

14、3.是否只要把握了“ 意境 ” 便能创作出好的山水画作品来,请结合文章最后两段做简要 说明。 作者认为除了意境之外,还需要有意匠。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 就是加工手段。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 4.结合上述分析,请简述本文行文思路,并划分结构层次。 全文可划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 14 段 ),作者先点出“ 意境 ” 这一概念,并做出解答。 第二部分(第 510 段 ),作者谈及获得意境的方法,即通过深刻认识对象以把握住对象 的精神实质,激发出绘画者本身的思想感情并融于画作之中;此外 ,还指出绘画时要站 得高于现实,认识才可能全面深入;最后谈到想要表达出意

15、境,还需要有与其相辅相成 的意匠。 (四 )深入探究,理解艺术内涵 1.展示山水画图片与山水摄影图片。请学生结合第一部分内容说说:在摄影技术如此发 达的今天,山水画是否会被取代? 不会。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而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悟。可 见,山水画具有独特的精神实质,这也就意味着它不会被山水摄影所取代。 2.作者要说的是山水画的意境,为什么要在第一部分大篇幅地分析诗歌的意境? 按照作者的观点, “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两句 ,完全描写自然的景色,然而 这两句使人深深体会到诗人与朋友的深厚友情。描写自然的景色与绘出的景色无异, 且作者提到“ 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

16、,可见诗歌中的意境与山水画的意境是相通的,并 无二致。因此,作者在这里以人们更熟悉的诗歌意境为例,也就能更好地诠释山水画的 意境。 3. “ 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 关。 ” 作者是如何论述此观点的?请结合生活实际具体说说你对这个观点的理解。 作者以齐白石画虾为例来论证了他的观点。比如当我们在雪地里认真观察,会发现松 树傲然长青,松针贯穿积雪依然向上,此刻 ,我们会真正感受到松树坚忍的品质。 4.请你理解“ 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 深入 ” 一句的深刻含意。 写诗和绘画,它们或叙事,或写景状物;它们都基于现实,以现实为原材料。然而,它们只 有融合了写作者与绘画者自身的情感以及体悟,才能高于现实,最终创造出客观景物与 主观情感相融合的意境。 (五 )赏析山水画,品味意境 展示李可染老师的画作万山红遍,教师引导做简要赏析。 “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是毛泽东词作沁园春 长沙中的名句,描述了深秋时分,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