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大同市高二语文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迷**** 文档编号:149442800 上传时间:2020-10-27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1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大同市高二语文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山西省大同市高二语文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山西省大同市高二语文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山西省大同市高二语文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山西省大同市高二语文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西省大同市高二语文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大同市高二语文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山西省大同市2016-2017学年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圣贤政治”五种境界萧祥剑在中国历史上,“圣贤政治”有几个不同的境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治理的层次境界有高有低,通常讲的是道、德、仁、义、礼五个不同的境界。群书治要节选的老子庄子里面都讲到:“圣人行不言之教,道不可致也。”最早圣人主持政事,治理天下,行的是不需要言传的教化,遵的是无为而治,他们的治国之道用语言讲不出来。后来由于丢失了这个道,才有德。老子里面讲到:“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在尧帝以前,伏羲氏、黄帝,甚至更早的帝王

2、,都是以道治天下,后来失了道,人们就只能通过德来治理天下。以德治理天下就是,教导人们自己修德,从而教化大家都来修德。尧帝、舜帝、禹帝他们都是在以德治理天下。这个时候人人为公,这就是孔老夫子讲的大同社会。后来从夏朝夏启开始,大同社会里的禅让制没能够继续,开始出现了“家天下”,这个时候叫“失德而后仁”。夏、商、周的开国君主都是圣人,大多数君王都很贤能,办理政事是以仁为核心。仁是讲仁爱,大家都非常仁爱,社会也很好。夏、商、周每一个朝代都是好几百年。但这个时候人开始有了私心,这是我们讲的“小康之治”。后来周幽王昏庸,西周变为东周,东周又分春秋战国。东周时期仁没有了,但大家还讲义。春秋战国是以义来维系的

3、社会,出现了很多义士,人人都很讲道义。虽然是诸侯争霸,但是名义上还是属于周朝,义还存在着。后来秦国通过商鞅变法,迅速强大起来,采用的是法治,用严苛的法令来治理国家。虽然是很快强大起来,并且统一了六国,但用法治理国家,收效虽快,灭亡速度也很快。秦朝经过十几年的时间就被推翻了。在中国历史上秦朝是以法治国的唯一一个例子,纯粹用严苛的法律来治理国家,结果国家很快就灭亡了。汉朝汉高祖刘邦统一天下以后,他吸取秦朝亡国的教训,采用儒家思想,把伦理道德的教化恢复起来。但是人心已经大大不如以前了,义没有了,所以就制定礼。从汉朝一直到清朝,维系着中国社会发展的就是一个“礼”字。礼就是秩序,这是维系社会的最低标准。

4、以上是中国古圣先王治理国家的五个不同的境界。最高的境界是以道治国,最低的是以礼治国。如果礼没有了,礼崩乐坏,社会风气就马上转向衰败,人人自私自利,社会就会陷入混乱。我们学习群书治要,首先要对这五种治国境界有大致的了解,知道古圣先王是如何来治理国家的。通过弘扬传统文化,把道德仁义礼开始恢复起来。我们虽然是庶民,但我们可以通过道德仁义礼来修身。身修好了自然家齐,家齐然后国治。 (国学2014年第4期)1下面对于“圣贤政治”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圣贤政治”的五个境界分别出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层次也有高低之分。B老子和庄子都谈到了治理天下的五个境界,而他们最推崇的则是以道治国。C从最初的帝王一

5、直到清朝,“圣贤政治”并不是延续不断的,其间也有反例。D由汉至清,都靠“礼”维系社会发展,但以礼治国是圣贤治国的最低境界。2下面有关历史上道、德、仁、义、礼五种治国境界衍变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尧帝前的圣人无为而治,道行天下;后来失了道,人们就只能以德治天下。B夏、商和西周时代,“失德而后仁”,大家仁爱而无私心,社会秩序良好。C整个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都是以义治国,人们讲求道义,出现了许多义士。D汉高祖刘邦先用儒家思想治国,后又转用礼制,以礼治国一直延续到清朝。3根据文意,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尧、舜、禹时代实行禅让制,重视道德教化,人人为公,被孔子称为大同社会。B夏、商、

6、周三代是“小康之治”,各自延续数百年,君王都很贤能,百姓崇尚仁爱。C不注重道德教化,单纯以严苛的法令制度治国,是秦国迅速走向灭亡的主要原因。D学习群书治要,是为了了解古代圣贤治国的策略,弘扬传统文化,提高道德修养。【答案】1B2A3B【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名师点睛】考核概念的题目的命题点注意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注意的错误主要是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曲解文意、答非所问等类型。命题的方式经常是对文中相关概念的要点进行组合,或对文中的句子进行转换,或是改变文中句子之间的关系。此题B项无中生有。2试题分析:B“人无私心”不当,文中说“这个时候人开

7、始有了私心”。C“整个春秋战国时期”不当,因为商鞅变法时期的秦国也属战国,要将“秦国”和“秦朝”分开。D“礼”是儒家思想所提倡的,不是对立的,更不应分先后。【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此题选项B曲解文意,CD混淆范围。3【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

8、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此题B项混淆范围。(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每题3分)乡愁的文化表达邹广文从文化哲学的角度来看,乡愁是一种现代性话语, 它是一种我们每个人在今天都普遍体验,但却难以捕捉的情绪。在全球化时代,人类大的历史节奏是在由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跃升。现代性的逻辑风靡世界,让我们的生活日益标准化、理性化,文化的个性日益被消弭了。而人作为一种文化的存在,不堪忍受无根的生活,总要试图以各种方式抗拒着现代性实践的流动性、多变性、快速化

9、以及对物理距离的终结,去憧憬多元的、个性化的生活。这样,乡愁便与人类的现代化结伴而行,或确切地说乡愁是人们对现代化生活的一种反拨。诚然,思乡、怀乡之情古已有之。翻开中华文化史我们会看到,乡愁是古人抒发情感的重要方式之一。乡愁作为一种文化记忆,它所表达的或者是忧国忧民的情感,或者是对于漂泊动荡生活的感受。但乡愁对于步入现代化、工业化文明的人来说,则具有特别的意义,拥有最真切的感受这是一种对已经逝去的文化岁月、生活方式的追忆、留恋和缅怀。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而文化在特定的时空中展开,特定的文化形态一旦形成,便渐渐积淀成为一种文化记忆,这种文化记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的心理和行为,编织起人的文化成长之

10、路,甚至伴随人的一生挥之不去。人类生活步入现代化,但是人的文化记忆却不能连根拔起。人的心灵不能简单地被物所填充,更不能全心沉湎于物的世界而无法自拔。而乡愁就是我们串联起生命之流、体悟生活真实的最恰当方式。如果说传统意义的乡愁所指向的多是有限的乡村场景、人物和故事的话,现代意义上的文化乡愁的所指则是一种具有人文意味、历史情怀的文化象征。从这个意义来说,乡愁产生于距离这既是一种空间距离也是一种心理距离。人们常说“距离产生美”,乡愁就是处在现代生活中的人们对于曾经活过的农业乡村生活的一种顾盼。乡愁所传达的还是一种文化认同、文化归属。是一种民族文化的“集体的梦”“集体无意识”,它具有一种凝聚人心的作用

11、。诗人余光中的乡愁诗歌所表达的就是台湾同胞期盼结束海峡两岸人为阻隔、回到祖国大家庭的思乡情怀。当下的中国,乡愁被重新唤起,并引起大家的心理共鸣。原因何在?笔者以为这折射了我们时代具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处于急剧社会转型的中国,该如何守护我们的文化传统并找到归属感?该如何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该如何抚平人们浮躁的心绪进而拉近现代都市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告别乡村生活,人们纷纷涌入城市,虽然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拉近了,但是心理距离却变远了,然而生存环境的改变并没有割断我们的文化记忆,乡愁常常能够带给人们最温暖的拥抱与安慰。乡愁不单单是对一个地方的怀旧,真正萦绕心头的还是这个地方所承载的人与人之

12、间的感情。我们不能简单地把乡愁视为一种向后看的、消极的怀旧。莫如说,乡愁是现代人对传统的眷顾,是对本民族精神的依恋。“文化身份”的确认是人的一个社会行为的基本要求,通过乡愁,我们找到了自己的“身份”,也就找到了自我。在对乡愁的回味中,感受到了本民族的文化体温,感受到了生生不息的生命涌动,并渐渐涵养出我们走向未来的勇气与信心。(节选自2014年2月光明日报)4下列对“乡愁”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愁从文化哲学的角度来看是一种现代性话语,它是一种难以捕捉却又普遍体验的情绪。B乡愁古往今来一直存在于我们生活中,作为一种文化记忆,它能表达多种情感和人生感受。C乡愁能表达一种文化认同和文化归属,

13、而乡愁的指向多是有限的乡村场景、人物和故事。D现代性乡愁是现代人对传统的眷顾,是对本民族精神的依恋,不单单是对一个地方的怀旧。5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段从乡愁这一现代性话语的概念及内涵写起,侧重阐释了乡愁产生的大的时代悲景。B第段将传统意义和现代意义的乡愁进行比较,点明现代意义乡愁的情感指向和作用。C第段分析了乡愁在当下中国被重新唤起的原因,认为乡愁能折射时代普遍性社会问题。D第段辩证分析了两种意义上的乡愁之间的区别,认可乡愁所具有的各方面的积极意义。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愁是我们串联生命之流、体悟生活真实的最恰当方式,通过乡愁我们找到自

14、我,感受到生生不息的生命涌动,并渐渐涵养出我们走向未来的勇气与信心。B乡愁是现代人对传统的眷顾,是对本民族精神的依恋,不能简单地视为向后看的、消极的怀旧,不单是对一个地方的怀旧,还有这个地方承载的人与人之间的感情。C人的心灵不能简单地被物填充,更不能全心沉湎于物的世界,乡愁能够抚平人们浮躁的心绪,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拉近现代都市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D乡愁产生于距离,是处在现代生活中的人们对于曾经活过的农业乡村生活的一种顾盼,告别乡村生活,人们纷纷涌入城市,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都变近了。【答案】4C5D6D【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名师点睛】考

15、核概念的题目的命题点注意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注意的错误主要是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曲解文意、答非所问等类型。命题的方式经常是对文中相关概念的要点进行组合,或对文中的句子进行转换,或是改变文中句子之间的关系。此题C项混淆范围。5试题分析:文章结尾并没有“辩证分析了两种意义上的乡愁之间的区别”。【考点定位】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论述类文文章的结构较为简单,围绕一个概念展开,所以考核结构难度不会太大,这样为命题提供了较好的条件,考核时把文章的思路和文章的内容结合在一起综合考核,有时是思路出现错误,有时是文章的内容出现错误,但以文章的思路出现错误为主,主要是各段之间的关系和一段内各句之间的关系。答题时首先明确文章的基本结构。一般情况论述类文章的结构都是总分总的结构,行文主要是并列式或层进式,这样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基本都要明确观点。段内各句的关系一般为递进、转折、因果、释说、并列等,注意找到文章的关键的关联词语进行辨析。【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