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育婴师培训 第五章 教育实施

上传人:y****8 文档编号:149435817 上传时间:2020-10-27 格式:PPT 页数:52 大小:1.8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级育婴师培训 第五章 教育实施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高级育婴师培训 第五章 教育实施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高级育婴师培训 第五章 教育实施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高级育婴师培训 第五章 教育实施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高级育婴师培训 第五章 教育实施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级育婴师培训 第五章 教育实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级育婴师培训 第五章 教育实施(5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联圆职业培训学校,育婴师培训,主讲:陈晓霞,第四节 培养婴幼儿情绪情感与社会行为,一、学习目标 了解婴幼儿情绪情感的特点,掌握识别和应答婴幼儿情感反应的方法、要领与注意事项;了解婴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点,掌握促进婴幼儿社会性发展游戏的方法与注意事项。,概念 情绪是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 间的关系的反映,或者说是人对客 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时产生 的体验。反应比较短暂的状态。 情绪的构成:生理的唤醒 主观体验 认知评价 外显的行为(表情动作) 情感是比较稳定和持续的状态。,一、婴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情绪的特点: 1.与生具有,随生命的生长发育而逐渐分化 2.由外在刺激引发,由个人认知因素决定 3.充

2、满变异,最基本的积极情绪:快乐、兴趣 最基本的消极情绪:痛苦、惧怕 婴幼儿情绪发展的特点:易变性 易感性 冲动性,2.婴儿情绪发展的生理基础 (1)先天气质类型 容易型气质:约40%,随和,脾气平和,情绪较为积极,对新事物较为开放和适应,生活有规律、可以预测 困难型气质:约10%,活跃、易怒、生活没有规律,对改变常规会有过度反应,对新事物和人适应较慢在入园适应上可能存在更多的问题,与同伴交往过程中更容易被激怒和表现出攻击性行为 迟缓型气质:约15%,不怎么活跃,有点抑郁,对新异刺激的反应一般较温和,不会过激和消极,对新的人和环境适应较慢对新的挑战和活动反应迟钝,往往会被同伴忽视,(2)情绪中枢

3、 杏仁核状神经核及额叶调节部位 婴儿7-8个月起,额叶的情绪管理中枢逐渐成熟,才能慢慢的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3).婴儿情绪反应特点 反应快而且缺乏控制力,情绪分化理论: 新生儿具有5种情绪,这些情绪对新生儿适应外界环境具有决定性影响。4-6周,出现社会性微笑,区分社会和非社会物体,对前者笑得更多;3-4个月,出现愤怒和悲伤;5-7个月,出现害怕;6-8个月,出现害羞和焦虑;6个月以后出现依恋;1.5岁后出现更多情绪。,笑的发展 自发性的笑(0-5周):反射性的微笑,不是社会性的微笑;针对各种刺激 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5周-3.5月):刺激范围缩小,人的声音和面孔容易引起微笑 有选择的社会性微

4、笑(3.5月后):选择性的社会性微笑,引起笑的刺激: 1.视觉刺激 2.触觉刺激 3.听觉刺激 4.社会性刺激 4-6个月,触觉刺激 7-9个月,社会性刺激、触觉刺激、视觉刺激 10-12个月,社会性刺激和视觉刺激 1.5岁,自己笑,非社交性微笑 3岁,社交性微笑,笑与认知的关系: 事物全新(不笑)事物理解(笑) 事物熟悉(微笑下降),婴儿的微笑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哭的发展 出生就有,分化早 第1月:饿、冷、裸、疼痛、睡眠受扰等 第2月:出现不同形式的哭:饥饿、发怒、疼痛、恐惧、不称心、招引别人 哭的发展轨迹: 生理性哭泣-社会性哭泣 应答性哭泣-操作性哭泣,兴趣的发展 兴趣是一种积极的情感

5、唤醒状态,是一种内 在机制,是人动机系统的最基础层次。 兴趣发展阶段 1.先天性反射反应阶段(0-3月):视觉、听觉、运动刺激吸引 2.相似性再认知觉阶段(4-9月):重复性相宜刺激 3. 新异性探索阶段(9月以后):对新异事物产生好奇,兴趣与儿童认知的关系:刺激物与儿童内在认知结构差异度为中等,才能激发最大程度的兴趣 兴趣与养育者的态度:因养育者态度改变而发生变化,恐惧的发展 一种消极情绪,会引起高度紧张感,思维受抑制,感知狭窄,会造成胆小退缩个性,但也能帮助儿童逃脱危险。 恐惧的发展阶段 本能的恐惧,出生就有,由大声、高处降落、身体位置突然变化、疼痛等引起 与知觉和经验相联系,4个月开始,

6、由不愉快经验引起,视觉刺激逐渐起主要作用 怕生,6-8月是,开始害怕陌生人以及陌生物体等,对深度产生恐惧 预测性恐惧,1.5-2岁后,开始对黑暗、动物等开始害怕,依恋的发展 对某个人或某些人特别亲近而不愿其离开 发展阶段: 1.对任何人无区别 2.8-12周开始,对母亲反应更多 3.6-7个月时,出现明显的对母亲依恋的情绪 4.1岁后,逐渐对父亲以及其他家人产生依恋 依恋的类型: 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反抗型依恋,当婴幼儿表现出害怕时,育婴师不可讥笑或吓唬,而应该亲近或安慰。育婴师可以预先告诉婴幼儿可能出现的变化,让其对可能性的危害性刺激有相应的准备,并有做出相应选择的机会。,岁的宝宝怕什么

7、?,新生儿至1岁 宝宝心里话:“我的爸爸妈妈和我熟悉的人都到哪儿去了?”“天啊,周围怎么这么大的声音?这样的吵闹声会伤害到我吗?”“是什么东西在我眼前一闪一闪的呢?我真的不知道。” 典型恐惧: 环境因素的突然改变。当宝宝发现熟悉的照料者更换时,当他听到声音突然变大时,当他感觉自己的身体猛然下坠时,当他看到了刺眼的光线(如闪光灯的)时,这些都会令宝宝感到害怕,直到他18个月大后,这种情况才会得到缓解。 恐惧解析: 01岁是亲子建立依恋关系的关键期,在出生后的第一年里,孩子所依恋的对象将成为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因此在更换照料者的时候,需要特别小心。 很多的干扰,如噪音、闪光灯的光,都是小宝宝无法躲

8、避的,他能作出的反应,只能是因为害怕而哭闹。,妈妈对策:,丰富孩子的各种生活体验,以便有效地刺激他大脑的发育。在改变环境因素之前,尽可能有一个过渡。比如,增加新照料者在宝宝面前出现的频率,或让原照料者再跟随一段时间。 避免或减少周围环境的不良刺激。如,尽量保持居室的安静,拍照时不用闪光灯。 适应身体下坠。家长可以在宝宝七八个月大的时候跟他玩一些相关的运动游戏,如在宝宝精神状态较好的情况下,伴着柔和的音乐,妈妈手撑在他的腋下,慢慢地将他举过头顶,接着快速下降到妈妈的胸前。开始时幅度不宜太大,慢慢地,可以适当加大幅度。这个游戏不仅可以缓解孩子内心的恐惧,还可以促进他感觉统合能力的协调发展。,岁半左

9、右,宝宝心里话:“我没有见过你,你不要靠近我。”“你是谁啊?你不会把我给抢走吧?”“我的妈妈到哪儿去了,她是不是不要我了?” 典型恐惧: 与父母分离以及与陌生人相处。如“我们带你妈妈走喽”“你妈妈不要你了,今天跟我回去吧”“陌生人来了”之类的话,会令1岁多的宝宝惊慌失措,十分害怕。34岁时,这种恐惧感会逐渐减弱和消失。 恐惧解析: 生活中,母亲往往是孩子最强烈和最早依恋的对象。如果硬将母子分开,或让陌生人介入,孩子会产生极强的负面情绪,行为也会反常,甚至造成无法弥合的情感创伤。 一般而言,岁半至2岁是宝宝产生分离焦虑的高峰期。,妈妈对策:,事先尝试与父母分离,是帮助宝宝克服分离焦虑的最佳方法。

10、在时间安排上,宜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慢慢增加分离的时间。在离开的时候,您需要明白无误地告诉孩子离开的原因、之后的安排以及什么时候会回来。请选择宝宝比较熟悉的成人来照顾宝宝,如爷爷、奶奶等。 重复玩一些有趣的游戏,比如“藏猫猫”,通过游戏告诉宝宝:妈妈不见了,妈妈又回来了。当他相信“不见的妈妈还会出现”时,分离焦虑这一关也就过得差不多了。,岁时,宝宝心里话:“天黑了,有很多怪物会出来的。”“这是什么东西?它会吃掉我吗?” 典型恐惧: 害怕某些动物、怪物和黑夜。天黑后,宝宝可能会对阳台上的一盆花、窗帘上的装饰或图案表现出毫无理由的恐惧,这种恐惧感45岁时减弱。 恐惧解析: 2岁左右的宝宝会特别害怕

11、独自面对黑暗,这并不是没出息、怯懦的表现,而是人类与生俱来的逃避危险和求得生存的本能。此时,如果成人采取强硬措施或者过度保护,都会使宝宝无法迈过这道坎儿。,妈妈对策:,温柔地坚持。一旦决定让孩子独自面对黑暗,家长就要温柔地坚持。“温柔”表现在睡前妈妈会陪伴宝宝一小会儿,并告诉他,父母屋的门始终是敞开的,没有条件分房的家庭至少要做到分床;“坚持”表现在当孩子半夜爬到您身边的时候,您一定要温柔而坚定地把他送回到小床上。 丰富黑暗的概念。在孩子心中,黑暗代表的就是潜在的危险,那么我们平时可以和他玩一些黑暗中的小游戏,如吹灭生日蜡烛屋里黑了但会得到礼物,在黑暗中玩手电筒、荧光棒等,让孩子觉得黑暗除了令

12、人恐惧之外,还有惊喜、奇妙、探索等丰富的意义。,岁时,宝宝心里话:“我害怕,不要把我扔到水里。”“我不敢过去,我害怕后面有个大妖怪!”“窗帘后面有个魔兽吧。” 典型恐惧: 怕水、妖怪等。对宝宝来说,水和想象中害怕的对象,往往有着成人不可思议的力量。 恐惧解析: 孩子的想象力极其丰富,常常会把想象和现实混淆在一起,对他们来说,那些想象中的恐惧的对象是真实存在的。如果大人表现出完全不信,甚至训斥孩子,会把孩子推向更孤独、更恐惧的境地。,妈妈对策:,接纳宝宝的恐惧。需要父母注意的,不是宝宝描述的怪物,而是他当时的情绪。成人应仔细倾听,引导孩子用语言或者用画笔详细地描述恐惧的对象。描述得越仔细、越明白

13、,心里的恐惧就会越少,因为人害怕的大多是未知的东西。 和恐惧的对象打招呼。成人要引导宝宝和恐惧的对象简单交流,哪怕只是打个招呼。如,可以让他和“躲在床底下的大灰狼”喊话:“大灰狼,你好啊,这么晚你怎么还不回家啊?你的宝宝在等你呢,快回去吧!”然后您可以问他:“大灰狼说什么了?”通常,宝宝的反应是“大灰狼回家了”,而他心里大部分的恐惧感也随之消失了。,幼儿情绪情感表达的发展,(1)在婴儿期已经产生的基本情绪的基础上分化产生了自我意识情绪如害羞、骄傲等。 (2)在情绪社会化的基础上产生高级情感: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3)道德感的发展:3岁前只有某些道德感的萌芽,3岁后由于幼儿园集体生活中逐步掌

14、握了各种行为规范,在初步明辨是非的基础上产生了基本的道德感如自豪感、友谊感等,但由于抽象思维水平的限制,幼儿的道德感还很表浅。 (4)理智感的发展:5岁左右,儿童的理智感明显地发展起来。不仅表现在好问好奇,而且表现在探索过程中出现的自豪感、成就感等方面。6岁左右,儿童特别喜欢智力游戏,表现出强烈的“争强好胜”。,(5)美感的发展:4岁前的幼儿喜欢鲜艳的物体,4岁以后逐渐发展起对艺术作品的初步欣赏能力,在欣赏中体验和表现出喜悦、羡慕等美感。幼儿的美感与良好的情绪体验紧密联系,依然肤浅、表面;直接以行动、表情、语言和活动等方面表达。,幼儿情绪表达的发展趋势 情绪的丰富和深刻化 情绪的稳定性逐渐提高

15、 情绪不断社会化 影响幼儿情绪表达的因素 活动过程而不是活动结果 社会文化和规范的要求 母亲的表情,培养婴幼儿良好情绪的方法 1)增加爱抚和情感交流的机会 2)为婴幼儿设计一个丰富而适合的智力游戏 3)不要限制婴幼儿的环境探索活动 4)满足婴幼儿的合理要求 5)对婴幼儿的行为进行评价 6)不用恐怖的表情和语言吓唬婴幼儿 7)扩大婴幼儿的接触面,婴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特点及培养的方法 1)婴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 1、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趋势 (1)4岁到5岁期间自我意识发展最迅速。 (2)自我评价开始发生的年龄期为34岁之间;自我体验开始发生的年龄期为4周岁左右;自我控制开始发生的年龄期为45岁期间。,

16、2、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1)自我评价具有依赖性和情绪性。 (2)自尊感产生。 (3)独立性和坚持性在幼儿期逐渐发展,45岁是坚持性发生明显质变的年龄。,3、自我概念的发展 1、客我和主我的发展 (1)客我的扩张:关于自我的概念内涵从主要是具体的外部特征如“我有两个小辫子”等扩张到自己的行为和情绪情感如“我会画画”、“我在做游戏,我很高兴”等。 (2)对自己内心世界愿望的意识如“我想要”扩张到了愿望与行为的关系,能从个人的内心愿望解释行为结果,如“他去告诉老师他做完了,他想让老师表扬他”。,2、自我评价的发展 (1)从依存性评价发展到对自己个别性和多面性的评价。 (2)从对自己外部行为的评价发展到逐渐出现对内心品质的评价。 (3)从主观情绪性的评价到初步客观的评价。,3、自我体验的发展 自我体验是在自我评价的过程中产生的对自己的一种情感体验。 幼儿的自我体验表现出易变性和暗示性的特点。 自尊是自我体验的核心。 4、自我控制的发展 幼儿的自我控制主要表现在自制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