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第十一章-疾病预防与控制参考PPT

上传人:日度 文档编号:149435287 上传时间:2020-10-27 格式:PPT 页数:82 大小:2.3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流行病学-第十一章-疾病预防与控制参考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2页
流行病学-第十一章-疾病预防与控制参考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2页
流行病学-第十一章-疾病预防与控制参考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2页
流行病学-第十一章-疾病预防与控制参考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2页
流行病学-第十一章-疾病预防与控制参考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流行病学-第十一章-疾病预防与控制参考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流行病学-第十一章-疾病预防与控制参考PPT(8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1章,疾病的预防策略与措施 Strategie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2,本章要点,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 我国公共卫生领域面临的形势 全球卫生战略和初级卫生保健 疾病监测,3,指导全局的工作方针, 也可以说是疾病预防的战略。,指各种具体的方法, 也可以说是战术问题。,策略,措施,第一节 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4,一、为什么要修订疾病防制策略,1、社会发展、疾病谱改变和科学技术进步的需要 2、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的不同广泛地影响疾病传播和流行,疾病预防没有通用模式 3、寻求更合理有效利用现有资源,5,二、制定策略与措施的依据,1. 制定策略和措施

2、的宏观思想 现代医学模式 宏观流行病学思想,6,现代医学模式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以预防为导向的服务模式是符合现 代医学模式的最佳服务模式 现代健康观念 从疾病主导走向以健康为主导,7,社会大卫生观念,健康是群众和政府的共同目标 卫生工作要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同步 既靠“技术突破”又靠“社会突破” 既靠“医学技术”又靠“政治行动”,8,流行病学是宏观研究的学科 以群体水平分析为主 研究针对群体的宏观策略和措施,9,Hancock1985提出人类健康模式,10,图11-2 人类健康的生态学模型 (Green et al. 1999),第一节 疾病预防策略与措施,11,2. 形势分析 人口地理学、

3、自然环境 卫生保健、社会环境与行为 政治经济、社会服务等,卫生服务需求与需要分析是核心,12,3.应对分析 分析全局,确定重点、选择手段,卫生经济学评价是主要手段,13,三.预防控制策略,宏观策略,全球卫生战略 我国卫生工作方针,策略,疾病的三级预防 与公共卫生监测,14,第二节 我国公共卫生领域面临的形势,人类健康面临着多方面的威胁 全球化对公共卫生领域的挑战 把伤害纳入疾病控制刻不容缓 食品安全不容忽视 生物恐怖及其应对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应对 新世纪青春期卫生面临的挑战 老龄化 艾滋病与结核病,15,一、人类健康面临着多方面的威胁 传染病危害依然严重 生物恐怖威胁离我们并不遥远 心理或

4、精神疾患正威胁越来越多的青少年,16,二、全球化对公共卫生领域的挑战 全球化的加快及WTO的建立对公共卫生构成巨大的挑战 国际贸易可通过一个复杂过程对公共卫生产生重要影响,17,三、把伤害纳入疾病控制刻不容缓 全世界每年有700万人死于伤害和暴力 包括伤害在内的非传染性疾病的疾病负担,将由1990年的55%上升到2020年的73% 我国伤害死亡率为65/10万,每年大约有80万人死于各类伤害,18,四、食品安全不容忽视 国际上食品安全恶性事件不断发生 二口恶英 欧洲 大肠杆菌O157:H7 日本 欧洲 美国 疯牛病 欧洲 日本 我国的不安全因素及食源性危害 微生物污染 作物和农畜产品的农、兽药

5、残留超标 环境污染物和真菌毒素的污染,19,五、生物恐怖及其应对 “9.11” 后生物恐怖受到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其影响面积大,具有传染性、危害时间长、生产容易、成本低廉、难以防护、便于进行突然袭击。,20,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应对 2002年1月16日出现的SARS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几个月内已成为世界性的疾病。2003年5月9日公布施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以后又陆续发布和修订了部分法律作为应对突发公卫事件的法律支持。,21,七、新世纪青春期卫生面临的挑战,青少年面临的关键问题: 接受身体在形态和功能上的明显变化 确定和完善自己的性别身份 了解自己性生理和心理发展,使之向健康正常的

6、成熟目标发展 明白性人际关系的意义,既善于和同性相处,也要学会与异性友好往来 建立社会认同能力,为独立做好准备,22,八、老龄化,我国1999年进入年龄结构老龄化阶段 目前60岁及其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2.6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0.2%,并以年均3.32%的速度持续增长。2025年60岁老年人口可达2.8亿,占总人口的18.4%。 我国人口老龄化将对全球人口老龄化带来巨大影响,也对我国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23,用了不到20年的时间,完成了从“成年型”向“老年型”的过渡,走过了发达国家40150年走过的路,“跑步进入未富先老的老龄社会”,24,九、艾滋病与结核病,艾滋病 截止

7、2005年9月,我国累积报告感染者135630例,其中病例31143例,死亡7773例。 结核病 我国属于22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结核病人数位于世界第二位。,25,第三节 全球卫生战略和初级卫生保健,一. 全球卫生战略: 1977年:第30届世界卫生大会通过了全球卫生战略,Health for all by the year 2000(HFA),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26,1988年41届世界卫生大会再次声明:,关于HFA?,HFA将作为2000年以前及以后年代的一项永久性目标,27,HFA目标,世界上所有人都达到社会经济两方面 都享有健康的生活水平。,1988年我国政府已承诺, 并

8、将HFA纳入社会发展总体目标中,28,全球卫生策略确切的含义,人们在工作和生活场所都能保持健康; 人们将运用更有效的办法去预防疾病,减轻疾病或伤残带来的痛苦,并且通过更好的途径进入成年、老年,最后安乐地死去; 在全体社会成员中均匀地分配一切卫生资源; 所有个人和家庭,通过自身充分地参与,将享受到初级卫生保健; 人们将懂得自己有力量摆脱可以避免的疾病,赢得健康,并且明白疾病不是不可避免的。,29,1978年,WHO和UNICEF(联合国儿童基金会): 初级卫生保健(primary health care, PHC),是实现HFA的基本策略和基本途径。,HFA是目标,PHC是手段。,30,二.初级

9、卫生保健,primary health care, PHC 应用技术上适宜、学术上可靠而又为社会能接受的方法,通过个人、家庭和社区的充分参与而达到普及,其费用也是国家和社区依靠自力更生和自觉精神能够负担得起的一种基本的卫生保健形式,概念:,31,阿拉木图宣言将PHC的任务分为四个方面、八项要素,健康促进 预防保健 合理治疗 社区康复,四个方面,32,33,三. 我国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1996.12,以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 中西医并重,依靠科技与教育 动员全社会参与 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34,第四节 疾病的三级预防,第一级预防(primary prevention) 第二级预防(

10、secondary prevention) 第三级预防(tertiary prevention),35,一、一级预防(primary prevention),一级预防的概念 疾病尚未发生时针对致病因素所采取的措施。 又称病因预防 是预防疾病和消灭疾病的根本措施。 一级预防的内容:健康促进和自我保健,36,(一)健康促进,通过创造促进健康的环境使人们避免或减少对致病因子的暴露,改变机体的易感性,保护健康人免于发病。 健康教育、 自我保健 环境保护与监测:,37,(二)健康保护,健康保护是对有明确病因(危险因素)或具备特异预防手段的疾病所采取的措施 如长期供应腆盐来预防地方性甲状腺肿; 改进工艺流

11、程,保护生产环境不受有害粉尘的侵袭,以减少肺癌和尘肺的发生; 通过孕妇保健咨询及禁止近亲婚配来预防先天性畸形及部分遗传性疾病等。,38,双向策略(two pronged strategy),把对整个人群的普遍预防和对高危人群的重点预防结合起来。 全人群策略(population strategy)旨在降低整个人群对疾病危险因素的暴露水平,它是通过健康促进实现的; 高危策略(high risk strategy)旨在消除具有某些疾病危险因素的人群的特殊暴露,它是通过健康保护实现的。,39,二、二级预防(secondary prevention),二级预防又称“三早”预防, 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

12、疗, 普查与筛检是早期、全面发现疾病的方法。,40,三级预防又称临床预防 防止伤残和促进功能恢复,提高生存质量,延长寿命,降低病死率。 对症治疗 康复治疗: 功能康复和心理康复、社会康复和职业康复等。,三、三级预防(tertiary prevention),41,三级预防与疾病自然史的关系,42,第五节 疾病监测 surveillance of disease,ZZU Zhengzhou University,43,一、概念,疾病监测:是指长期、连续、系统地收集疾病的动态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资料,经过分析将信息上报和反馈,以便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并评价其效果。,44,疾病监测的意义,疾病监测,医疗救

13、治,指挥决策,卫生监测,院前急救系统 应急医疗及病人转运 救治专家及人力资源 药品及医疗物资储备,响应,监测,危险因素 食品卫生与中毒 环境、放射、职业卫生 医疗服务监督,法定传染病疾病监测点 专病报告系统 实验室网络及监测 临床症状监测,突发事件评估及预警 预案启动及趋势预测 指挥调度 部门协调,预防控制 监督决策,45,问题,应对,预防和控制疾病的重要策略与措施,疾病监测的目的,46,二、疾病监测的种类,传染病监测 世界卫生组织将疟疾、流行性感冒、脊髓灰质炎、流行性斑疹伤寒和回归热等五种疾病列为国际监测的传染病。 我国根据具体情况又增加了登革热,共规定了6种国际监测传染病。 为防止艾滋病的

14、传播和蔓延,我国卫生部已把该病列为国境卫生检疫监测的传染病,47,非传染病监测,出生缺陷 职业病 流产 吸烟与健康 营养监测 婴儿死亡率监测 社区和学校健康教育监测 围产期监测 食品卫生、环境、水质和医学气象监测,48,症状监测 事件监测,49,三、疾病监测的有关概念,被动监测与主动监测 passive surveillance:常规法定传染病报告 active surveillance:漏报调查、重点监测,50,常规监测与哨兵监测 (sentinel surveillance) 哨兵医生报告系统sentry doctor AIDS哨兵监测系统,51,实际病例与监测病例 监测病例:确定一个统一

15、的、可操作性强的临床诊断标准来观察疾病的动态分布。 AIDS:病人HIV阳性38两月以上 感染者 HIV阳性38不足两月,52,直接指标与间接指标 直接指标 监测得到的发病数、死亡数、发病率、死亡率等。 流感和肺炎死亡 间接指标 个别情况下,监测的直接指标不易获得,可采用其他指标作为间接指标 流感样病例,53,卫生部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报告及调查处理指南(试行),发现达到预警指标的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应在两小时内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向属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54,暴发疫情预警指标,一周内,在同一学校、幼儿园或其他集体单位发生30例及以上具有流行病学关联的流感样病例;或发生5例及以上因流感样

16、症状住院病例(不包括门诊留观病例);或发生1例及以上流感样病例死亡。,55,流感监测病例,流感样病例: 体温38,伴有咳嗽流涕或咽痛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56,静态人群和动态人群 平均人口数和人时数,57,1975年:单病监测系统,1980年:全国疾病监测点监测系统 71个点,1000万人口,1989年: 3类35种法定传染病及其他监测 145个点, 29个省市, 1100万人, 占全国人口1%,传染病监测的迅速发展, 出生、死亡监测和慢性非传染病监测起步。,第一阶段,四、我国疾病监测系统的发展,58,1986年始,其它监测系统,如医院感染和病原耐药性监测系统,死亡监测点系统等 1995年,我国成功地开展了以“零病例报告”和小儿“急性弛缓性麻痹”的主动监测。 。,第二阶段,59,第三阶段:,包括行为监测在内的第二代监测开始发展,90年代初卫七贷款开展健康有关的行为学监测,90年代末卫九贷款AIDS/ST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