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整理背诵版(综合素质+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上传人:玩*** 文档编号:149435103 上传时间:2020-10-27 格式:PDF 页数:65 大小:111.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整理背诵版(综合素质+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整理背诵版(综合素质+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整理背诵版(综合素质+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整理背诵版(综合素质+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整理背诵版(综合素质+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整理背诵版(综合素质+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整理背诵版(综合素质+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6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整理背诵版 (综合素质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 第一章教育基础 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内涵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概念:广义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主要指学校教育。 构成要素: 教育者:承担教的责任,施加教育影响的人,在教育活动中发挥着主导者的作用。 学校教师是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 受教育者:承担学习的责任,接受教育影响的人,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体地位。 教育影响:连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纽带,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 三者关系: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纽带;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施加教育影响的对 象

2、;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作用的桥梁,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互相作用的中介。 二、教育的属性 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 定性。PS :“人只有通过适当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夸美纽斯。 社会属性: 永恒性:人类特有的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历史性: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具有 自己的特点。 相对独立性:教育具有质的规定性;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 衡(教育落后或超前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 三、教育的起源学说 生物起源说:生存本能,利托尔诺、沛

3、西能,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教育起源学说。 心理起源说:无意识模仿,孟禄。 劳动起源说: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米丁斯基、凯洛夫。 四、教育的发展 原始社会的教育特点: 无阶级性、公平性(教育机会均等)。 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合在一起。 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中国古代社会: 奴隶社会:夏有学校,周教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政教合一、学在官府;春秋 私学兴起,孔孟百家争鸣。 封建社会 :宋朝程朱理学兴起,主教四书五经;科举制兴起于隋唐,废除于清末, 2 清末学堂出现。 西方古代社会: 奴隶社会:古埃及,文士学校,以僧为师、以吏为师;古希腊,斯巴达重军事、 产勇士,雅

4、典重文学、产女神。 中世纪:教会学校传七艺;骑士学校教七技。 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 古代产生了学校,教育成为社会专门职能。 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适应古代经济与政治的发展,具有阶级性、等级性。 适应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初步发展,尚未形成复杂的结构体系。 简答(已考):学校产生的条件 1、社会生产力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能为社会提供相当数量的剩余产品,使社会上有一部分人可以脱离生产劳动 而专门从事教育学的活动。 2、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有了明显的分工,出现了专门从事科学文化活动的积极分子。 3、社会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积累,

5、需要专门的学校教育进行传递。 4、文字的产生,使人类文化有了书面记载,促进了学校的产生和发展。 现代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教育特点:课程内容上注入科学知识,增加新学科;引进新的教学方法; 扩大了受教育权,提出普及初等教育的口号(德国);班级授课制取代个别教学制。 社会主义社会教育特点:教育目的在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权 为劳动人民所有,注重教育与劳动生产相结合。 “小学”是学龄儿童(6-12 岁)接受初等教育所设的学校。 简答: 20 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简答(已考):小学教育的特殊

6、特点 1、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2、小学教育的基础性 3、小学教育的义务性 4、小学教育的全面性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概念 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的学科。 二、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特点: 对教育的认知活动主要停留在经营和习俗的水平。 教育学著作多属论文形式,缺乏科学的理论分析,没形成完整的体系。 3 教育学思维与论述的方式以机械类比、比喻、格言寓言等方式为主。 学记 : 乐正克,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启发式教学;“学 不躐等”循序渐进。 论语 : 孔子,东方启发法第一人。重视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基本方法是启发

7、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循循善诱。 产婆术:苏格拉底,西方启发法第一人。第一步是讥讽,第二步是助产术,第三步是归纳,第四步是定义。 理想国 : 柏拉图,“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提倡和谐全面发展。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 论演说家的教育(雄辩术原理):昆体良,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法的书。 三、教育学的创立阶段 培根:科学归纳法第一人,首次指出应该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从学科分类中提出来。 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大教学论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教学原则: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 教学制度:班级

8、授课制 教学思想:“泛智教育” 康德:最早在大学里讲授教育学这门课程。 赫尔巴特:科学教育学之父,传统教育代表人。普通教育学标志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 教育性教学原则。 将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传统三中心论:教师中心、教材中 心、课堂中心。 “四阶段教学”理论:清楚、联想、系统和方法。 杜威: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现代教育代表人,民主主义与教育提出 新三中心论:儿童中心、经验中心、 活动中心。 学校即社会。 从做中学。 卢梭:爱弥儿提倡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应该使儿童“归于自然”。 洛克:教育漫话提出“白板说”,倡导“绅士教育”。 斯宾塞:教育论对传统的古典主义教育

9、的批判,提出教育预备说,科学知识最有价值,制定以学科知识为核 心的课程体系,把课程用于教育学科的专门术语。 佩斯泰洛奇:慈爱的儿童之父,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付诸实践的教育家。 四、教育学的发展阶段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马卡连柯:教育诗核心思想是集体主义教育。 凯洛夫:教育学 世界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对我国建国后乃至现在的教育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教育学著作。 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 赞可夫:提出发展性教学理论五条教学原则: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所有学 生得到发展。 布鲁纳:提出结构主义教

10、学理论,倡导发现式学习。 4 瓦根舍因:创立范例教学理论。 苏霍姆林斯基:“活的教育学”,提倡全面和谐教育思想。 布鲁姆:提出了掌握学习理论,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 第三节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一、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简答: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影响着教育目的的确定。 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 3、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4、生产力的发展制约学校结构。 5、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 简答: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手段。 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3、教育生产新的

11、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 二、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简答: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4、政治经济制度影响部分教育内容。 简答: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1、教育培养合格的公民和各种政治人才。 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 3、教育通过提高全民文化素养推动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 三、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简答(已考):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 1、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5 2、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3、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4、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

12、。 简答: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1、教育具有传递、保存文化的作用。 2、教育具有传播、交流文化的作用。 3、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 4、教育具有更新、创造文化的作用。 学校文化: 学校物质文化: 学校精神文化的载体,分为环境文化和设施文化。 学校精神文化 (观念文化) : 校园文化的核心。 学校制度文化 (规范文化) : 主要指保证学校运行的组织形态、规章制度和角色规范。 学校文化的功能:导向、约束、凝聚、激励 第四节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概述 概念: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规定着人才的质量和规格,对教育工作具有全程性的指导作用。广 义: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狭义:学校在

13、国家对教育者的总要求指导下,对人才培育的具体要求。 地位: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作用:导向、激励、评价 简答:教育目的的层次 1、国家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 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 育的培养要求。 3、教师的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工作时,希 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预期变化。 简答(已考):教育目的的影响因素(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14、) 1、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 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与需要 3、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 4、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确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二、确立教育目的的有关理论 6 宗教本位论:培养宗教所需的人,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 社会本位论:注重教育的社会价值,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赫尔巴特、柏拉图、孔德、涂尔干。 个人本位论:注重教育对个人的价值,增进人的价值,促使个人自我实现。罗斯福、卢梭、福禄贝尔、佩斯泰洛 奇。 教育无目的论: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杜威。 三、我国的教育目的 简答(已考):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

15、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简答(已考):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确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 到普遍、充分而自由的发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简答: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1、德育是使学生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感情和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德育在全面

16、发展教育中起着灵魂和核心作用,起着保证方向的作用。 2、智育主要是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发展学生智力的教育。智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前提和支持。 3、体育是增强学生体质,发展机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养成良好的卫生、保健习惯的教育。体育为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提 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和身体保障。 4、美育是形成学生正确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教育,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 动力。 5、劳动技术教育是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实践活动,使他们养成劳动的观点和劳动的习惯。劳动技术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 的手段。综合以上四育的作用。 第五节教育制度 一、教育制度的概念 广义:国民教育制度;狭义: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学校教育制度处于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和主体地位。 简答: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1、前制度化教育:原始社会教育,是定型的形式教育,即实体化教育。 特点: 教育主体确定。 教育对象相对稳定。 形成系列的文化传播活动。 有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 和设施。 形成独立的社会活动形态。 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心得体会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