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课《春》教学设计与反思--修订编选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149434462 上传时间:2020-10-27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314.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课《春》教学设计与反思--修订编选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课《春》教学设计与反思--修订编选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课《春》教学设计与反思--修订编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课《春》教学设计与反思--修订编选(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 1 课春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三个维度) 知识与能力: 1.学习本文准确生动的用词,体会本文的语言风格。 2.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深入细致多角度观察景物的方法。 3.灵活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及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 过程和方法: 1.诵读法,让学生为自己喜爱的段落配上相应的音乐,然后在声情并茂的朗 读 中体会美的意境; 2.课堂讨论、评述、借鉴,揣摩和欣赏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句子.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走进自然,亲近自然,感受自然,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1.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2.灵活运

2、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及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 难点:学习本文准确生动的用词,体会本文的语言之美。 【教法、学法】 诵读法、点拨法、课堂讨论。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让学生感受春天的气息。请同学们谈谈春天给人的感受,并将你的感受写在黑板上。 “春意盎然,生机勃勃,万物苏醒,万紫千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现代著名 作家朱自清先生对“春”又有什么独特的感受呢? 二、了解作者 朱自清(18981948)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和杰出的散文家。1948 年 6 月,抗议美国 扶植日本反动势力,拒绝接受“美援”面粉的宣言上的签名;8 月因贫病在北京逝世。他是

3、 一个有骨气的人,“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散文代表作 : 背影,荷塘月色 等。 三、初步感受春之美 1听录音,学习朗读。 听读时注意听注音:标注自己不确定的读音。听声调:朗读时抑扬顿挫、轻重缓 急的美感。听情感:朗读时感情基调的变化。 (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伴随优美动听的音乐,在春的田野上自由飞翔,让我 们跟随朱自清先生一起去拥抱春的美丽。)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2学生练习朗读,注意正音。 巢 cho应和 yngh酝酿 yn ning黄晕 yn 涨 zhng蓑衣 su薄烟 bo捉迷藏 cng 3配乐(班德瑞春天里的一天)朗读,并思考课文写了哪些春天的景物? 以这个问题理清文章

4、结构:盼春绘春赞春 五幅春景图: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四、讲读体会第一、三部分 1朗读第一部分。 (1)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 “盼望着,盼望着”。这样叠用,更能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近”用得十 分准确,告诉我们春天还未来到。 (2)轻声读第 1 节,体会文中两个“着”和“了”的作用。 两个“着”,两个“了”,给我们以非常柔和、亲切的感觉。 2朗读第三部分。 (1)在给春以后,作者满怀喜悦的心情来颂春,用了什么手法呢? (2)这三个比喻的顺序可以互换吗?为什么? (3)把这三个比喻合成一段可不可以,为什么? (4)“春天

5、像小姑娘, 花枝招展的” 与 “春天像花枝招展的小姑娘” 相同吗?不同在哪里? 文中还有这样的句子吗? 用比喻手法。三个比喻有联系有区别,使春意越来越浓。先喻为娃娃,再喻为小姑娘, 最后喻为健壮的青年,从不同角度写,写春的成长,把春天的生意盎然、千姿百态、青春活 力描绘得十分动人。 五、小结及作业 1积累重点词语。 2熟读文章,背诵第一、三部分。 五、板书设计 春 朱自清 盼春 春草图 春花图 绘春 春风图 春雨图 迎春图 赞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抽背第一、三部分。 二、深入研读第二部分,品味语言 1师生同赏朗读第二部分,整体感知。 春终于盼来了,大地回春,万象

6、更新。作者满怀喜悦的心情,先用一句话对春回大地 作了概括形象的描绘,然后再分别作细致的描绘。 2你最喜欢哪幅画?为什么? 春草图(第 3 自然段) 齐读文段,把你喜欢的词语和句子画出来并写出喜欢的理由。 喜欢的词语:嫩嫩的、绿绿的、偷偷地、钻 理由:写出了春草嫩绿的特点 写出小草破土而出挤劲,写出不经意间,春草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 惊喜的感觉。这样使无意识的、无情感的小草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情感。 喜欢的句子:“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理由:写出了人们在草坪上欢快地玩耍的情景,也写出了他们的喜悦之情。在我 们眼前展现的是一幅春草欢乐图。 春花图(第 4 自然段)

7、在词语运用上:“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百花争艳、生机盎然的热闹景象。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以形象喻色彩,色彩更 鲜明。 一个“闹”字,既写出了声音又写出了动态。 “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没 有明写风,但风寓其中,没有写太阳,但太阳寓其中,比喻用得形象生动。 在写景的层次上:由树上到花下到遍地,色与味、虚与实、动与静相结合。 春风图(第 5 自然段) 师:同学们,风是无形的,但我们可以却感觉到它的存在。为什么呢? 明确:作者分别用触觉、嗅觉、听觉写春风。

8、 首先从触觉方面,作者引用诗句,又打一比方,让人感觉到春风是温暖的。然后从嗅 觉的角度写春风,“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 酿”,仿佛让人闻到春风的芳香。 接下来从听觉的角度来写,写鸟鸣的清脆、婉转,风声和水声的轻盈,笛声的嘹亮, 仿佛让人听到春风的柔和。这些声音应和着,构成了一曲非常动听的春天的交响乐,和谐优 美,此起彼落。 师总结:风是无形的,可在作者的笔下却有形、有味、有声、有情。 春雨图(第 6 自然段) 师:同学们,让我们接着往下看,看作者又给我们写了春雨的哪些特点? 找找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写出了春雨细密、闪烁、绵 长的

9、特点。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一个“斜”字写出了雨的轻盈,同时又暗写了“春风”。 “树叶却绿得发亮”是因为被雨洗去了灰尘,“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一个“逼” 字让我们感到被雨水清洗后的小草,把青色送到了我们的眼中。“ 安静而和平的夜”,写出了温馨的感觉。 在写景的层次上,由物及人,由近到远,由静到动,一幅充满诗情的江南春雨图,流 露出作者的对春雨的喜爱。 迎春图(第 7 自然段) 人们常说:“风筝是春天的信使”,写风筝多了,实际上也是人多了。 引用俗语“一年之际在于春”,给人无限的遐想。 在写景的层次上由风筝到孩子,写出了春到人欢,迎接春天到来的喜悦心情。从而激 发人们奋发有为,不负春光。

10、 (在这个环节中品读是第一要义,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的回答,不需要面面俱到,鼓 励学生的探究精神。让学生通过品读,细细揣摩,反复品味,进行体验与感悟。教师利用课 件展示图画,充分调动学生的直接经验,同时学生朗读时配上音乐,让学生始终处在一个美 的氛围中。) 三、小结 名称特征顺序(角度)修辞 春草图嫩、绿、多、软 由近到远拟人、比喻 春花图 多、艳、甜 由高到低 比喻、 拟人、排比 春风图和煦、芳香、悦耳 触嗅视听觉 引用、 比喻、拟人 春雨图细密、轻盈 由物到人 由近到远 比喻、排比、拟人 迎春图奋发向上 由景及人 引用 四、拓展延伸 有人说:“春天是插花的能手”、“春天是一位伟大的画家”、“

11、春天是个美丽活泼 的孩子”古今中外写春天的作品很多,同学们可将自己收集的关于春天的诗文互相交 流。 五、布置作业: 1整理所收集的关于春天的诗文。 2仿照春写一篇文章我爱秋天。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教学反思 朱自清的春是一篇写景的典范之作。在教学过程中,最满意的是课上对课文的 朗读。朗读课文的形式多样,采取单人读、小组读、男生读、女声读及自由朗读的形式,但 在品读活动中,把整文交给学生去品词、品句、品段的处理过于粗略。我觉得存在两个问题 : 一、对时间分配不够合理,教师在组织学生品读妙词、佳句活动中很难驾驭学生。 二、因 为换了班级,备课时没有充分的去备学生,缺少活力,很难激活和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压 制了学生的积极的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