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10经络参考PPT

上传人:日度 文档编号:149433808 上传时间:2020-10-27 格式:PPT 页数:118 大小:14.1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基础理论10经络参考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18页
中医基础理论10经络参考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18页
中医基础理论10经络参考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18页
中医基础理论10经络参考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18页
中医基础理论10经络参考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基础理论10经络参考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基础理论10经络参考PPT(1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中医基础理论 经 络,杨 勇 中医系(5教303室),2,灵枢经脉:“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扁鹊心书:“学医不知经络,开口动手便错。”,3,经 络 概述 十二经脉 奇经八脉 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经络的生理功能 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4,概 述 经络的基本概念 经络系统的组成,5,一、经络的基本概念,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6,经与络的关系,7,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络系统,由经脉、络脉及其连属组织组成。 十二经脉 经脉 奇经八脉 十二经别 别络 经络系统络脉

2、 孙络 浮络 十二经筋 连属组织 十二皮部,8,1.经脉 正经,有十二条,称十二经脉,十二正经。 包括手三阴经、足三阴经、手三阳经和足三阳经。 有一定的起止、一定的循行部位和交接顺序,在肢体的分布和走向有一定规律,与脏腑有直接的属络关系,相互之间也有表里关系。,9,经脉 奇经,有八条,称奇经八脉。 包括督、任、冲、带、阴蹻(跷)、阳蹻(跷)、阴维、阳维脉。 穿插循行于正经之间,“别道奇行”,具有统率、联系和调节十二经脉气血的作用。,10,经脉 经别,亦有十二条,称十二经别。 循行分布特点:“离、合、出、入” 多从四肢肘膝以上部位的正经别出,称为“离”;走入体腔脏腑深部,呈向心性循行,称为“入”

3、;然后浅出体表而上头面,称为“出”;阴经的经别合于为表里的阳经经别,然后一并注入六条阳经,称为“合”。 每一对为表里的经别组成一合,十二经别共组成“六合”。,11,2.络 脉 按形状、大小、深浅等不同,分为 别络,是络脉中较大的主要的络脉。 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各分出一支别络,再加躯干前的任脉别络、躯干后的督脉别络及躯干侧的脾之大络,共十五条,合成十五别络。 再加胃之大络,为十六别络。 孙络,是最细小的络脉,属络脉的再分支,分布全身,难以计数。“溢奇邪”“通营卫” 浮络,是循行于人体浅表部位的络脉。,12,3.连属组织 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受十二经脉气血的濡养和调

4、节,称为十二经筋。 皮部,是指十二经脉及其所属络脉在皮表的分区,也是十二经脉之气的散布所在,也称十二皮部。,13,经络系统的组成 十二经脉 经脉 奇经八脉 十二经别 别络 经络系统络脉 孙络 浮络 十二经筋 连属组织 十二皮部,14,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的名称 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十二经脉的循行,15,一、十二经脉的名称 由手足、阴阳、脏腑三部分组成 命名原则 上为手,下为足 内为阴,外为阳 脏为阴,腑为阳,16,十二经脉的名称,注:在足背和小腿下半部,肝经在前缘,脾经在中线, 至内踝上八寸交叉之后,脾经在前缘,肝经在中线。,17,

5、二、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头(面) 手三阳经 手三阴经 胸 手 足三阳经 腹 足三阴经 足,1.走向规律 灵枢 逆顺肥瘦 “手之三阴,从脏走手; 手之三阳,从手走头; 足之三阳,从头走足; 足之三阴,从足走腹。”,18,2.交接规律 相为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 同名手、足阳经在头面部交接; 异名手、足阴经在胸腔内交接。,19,相为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四肢末交接 指端 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 环(无名)指端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 小指端 手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大趾 足阳明胃经 足太阴脾经 足大趾爪甲后丛毛中 足少阳胆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小趾 足太阳膀胱经 足少阴肾经,20,

6、同名手、足阳经在头面部交接 鼻翼旁 手阳明大肠经 足阳明胃经 目内眦 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阳膀胱经 目外眦 手少阳三焦经 足少阳胆经 “头为诸阳之会”,21,异名手、足阴经在胸腔内脏交接 心中 足太阴脾经 手少阴心经 胸中 足少阴肾经 手厥阴心包经 肺中 足厥阴肝经 手太阴肺经,22,三、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四肢部位 头面部位 躯干部位,23,四肢部位的分布规律 阴经分布在四肢的内侧面 内侧前中后,太阴厥少阴。 足三阴经在内踝尖上八寸以下是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阳经分布在四肢的外侧面 外侧前中后,阳明少太阳。,24,头面部位的分布规律 手、足阳明经行于面部、额部; 手、足少阳经行于头侧

7、部; 手、足太阳经行于面颊、头顶、头后部。 阳明在前,少阳在侧,太阳在后。,25,躯干部位的分布规律 手三阴经从胸部行于腋下; 手三阳行于肩部和肩胛部; 足三阴经行于腹、胸; 足阳明经行于前(胸腹面) 太阳经行于后(背面) 少阳经行于侧 循行于腹、胸的经脉 从前正中线,自内向外依次为足少阴肾、足阳明胃、足太阴脾、足厥阴肝经。,26,手足三阴、三阳,通过各自的经别和别络相互沟通,组成六对表里相合关系。,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27,四、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28,五、十二经脉的循行,29,分支:从手腕的后方(列缺穴)分出,经手背走向食指桡侧端(商阳穴),交于手阳明大肠经。,1.手太阴肺经 起于中焦,下

8、络大肠,还循胃口,通过膈肌上行,属肺。从肺系横行至胸部外上方,出腋下,沿上肢内侧前缘下行,过肘窝,入寸口,上鱼际,直出拇指桡侧端(少商穴),30,手太阴肺经主治 肺系疾病: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咳血,胸痛。 外经病:肩背痛,肘臂挛痛,手腕痛。,31,32,33,2.手阳明大肠经 起于食指桡侧端,经过手背行于上肢伸侧前缘,上肩,至肩关节前缘,向后到第七颈椎棘突下(大椎穴),在向前下行入缺盆,进入胸腔,络肺,向下通过膈肌下行,属大肠。 分支:从缺盆上行,经颈部至面颊,入下齿中,退出挟口两旁,左右交叉于人中,至对侧鼻翼旁(迎香穴),交于足阳明胃经。,34,手阳明大肠经主治 头面五官疾病:咽喉肿痛,齿

9、痛,目赤肿痛,头痛,鼻衄。 热病:身热,热病无汗,多汗。 外经病:瘰疬,肩臂痛,上肢不遂。,35,36,合谷(原穴) 【定位】在手背,第一、二掌骨间,第二掌骨桡侧缘的中点处。 【功效】清泄邪热,助阳解表,行气活血,通调腑气。 【主治】1.头面一切疾患,如头痛,下齿痛,口眼歪斜,鼻衄,鼻渊,耳聋,痄腮,失喑,目赤肿痛。 2.胃肠病主要配穴之一,如胃脘痛,腹痛,便秘,痢疾。 3.外感病,发热恶寒,无汗多汗,咳嗽,疟疾。 4.半身不遂,小儿惊风,狂躁证。 5.疔疮,疥疮,瘾疹等皮肤外科病证。 6.痛经,经闭,滞产,胎盘不下等产科病证。 7.本穴为全身镇痛镇静要穴之一,常用于针刺麻醉。 【操作】直刺0

10、.51.0寸。可灸。孕妇禁针刺。,37,曲池,38,迎香 【定位】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 【功效】散风清热,通利鼻窍。 【主治】1.鼻塞,不闻香臭,鼻衄,鼻渊,鼻息肉。 2.口眼歪斜,面痒,面浮肿。 【操作】斜刺0.30.5寸;可灸。,39,3.足阳明胃经 起于鼻翼旁,挟鼻上行,左右交会于鼻根部,旁入目内眦,与膀胱经相交,沿鼻外侧下行,入上齿,出而挟口两旁,环口唇,在颏唇沟承浆穴出左右相交,退回沿下颌骨下缘到大迎穴处,沿下颌角上行过耳前,经上关穴,沿发际,到前额。,分支1:从颌下缘分出,下行到人迎穴,沿喉咙向下后行至大椎,折向前行入缺盆,深入胸腔,下行穿过膈肌,属胃络脾。 直行者:从缺

11、盆出体表,沿乳中线下行,挟脐两旁(旁开2寸),下行至腹股沟处的气街。 分支2:从胃下口幽门处分出,沿腹腔内下行至气街,与直行之脉会合,而后沿大腿之前侧下行,至膝膑,向下沿胫骨前缘行至足背,入足第二趾外侧端。 分支3:从膝下三寸处,下行入中趾外侧端。 分支4:从足背(冲阳穴)分出,前行入足大趾内侧端,交于足太阴脾经。,40,足阳明胃经主治 脾胃疾病:胃脘痛,呕吐,腹胀,肠鸣,痢疾。 头面五官疾病:头痛,口眼歪斜,齿痛,面痛,牙关紧闭。 外经病:乳痈,膝痛,下肢痿痹,脚气。,41,足三里(合穴) 【定位】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功效】健脾和胃,调和气血,扶正培元

12、,通经活血。 【主治】1. 全身强壮要穴,常用艾灸能强身健体。 2. 胃肠病之主穴,如胃痛,呕吐,腹胀,泄泻,便秘,疳疾等消化系病证。 3. 咳嗽多痰,癫狂,妄笑,痫证。 4. 心悸气短,产后血晕,晕厥。 5. 膝胫痠痛,下肢不遂,脚气,水肿。 6. 乳痈。 【操作】直刺1.02.0寸;可灸。,42,43,4.足太阴脾经 起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沿内侧赤白肉际,上行过内踝前缘,沿小腿内侧正中线上行,在内踝上8寸处,交出肝经之前,沿大腿内侧前缘上行,入腹,属脾络胃,再上穿过膈,沿食道两旁上行,连舌本,散舌下。 分支:从胃别出,上行过膈,注入心中,交少阴心经。,44,足太阴脾经主治 脾胃病 妇科

13、病、前阴病 循行所过局部病,45,三阴交 定位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功效健脾化湿,疏肝补肾。 主治肠鸣腹胀,泄泻;月经不调,带下,阴挺,不孕,滞产;遗精,阳萎,遗尿,疝气;失眠,下肢痿痹,脚气。,46,47,5.手少阴心经 起于心中,走出后属心系,向下穿过膈肌,络小肠。 分支:从心系分出,挟食道上行连于目系。 直行支:出心系,折回上行经肺,浅出腋下(极泉穴),沿上肢内侧后缘,过肘中,经掌后锐骨端,进入掌中,沿小指桡侧,出小指桡侧端(少冲穴),交太阳小肠经。,48,手少阴心经主治 心胸病 神志病 局部病,49,50,6.手太阳小肠经 起于小指外侧端(少泽),沿手背、上肢

14、外侧后缘, 过肘部,到肩关节后面, 绕肩胛部,交肩上,会于大椎穴,折向前行入缺盆,深入胸腔,络心,沿食管下行,穿过膈肌,到达胃部,下行,属小肠。 分支1:从缺盆出来,沿颈部上行到面颊,至目外眦后,退行进入耳中(听宫)。 分支2:从面颊部分出,向上行于目下,至目内眦(睛明),交于足太阳膀胱经。,51,手太阳小肠经主治 头面五官病 热病 神志病 循行所过局部病,52,7.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睛明穴),向上到达额部,左右交会于头顶部(百会穴)。 分支:从头顶部分出,到耳上角部。 直行者:从头顶部分出,向后行至枕骨处,进入颅腔,络脑,退出后下行到项部(天柱穴),下行交会于大椎穴,再分左右沿肩胛内

15、侧,脊柱两旁(旁开1.5寸)下行,到达腰部(肾俞穴),进入脊柱两旁的肌肉,深入腹腔,络肾,属膀胱。,分支:从腰部分出,沿脊柱两旁下行,穿过臀部,从大腿后侧外缘下行至 腘窝中(委中穴)。 分支:从项部(天柱穴)分出下行,经肩胛内侧,从附分穴挟脊(旁开3寸)下行至髀枢(大转子部,当环跳穴),经大腿后侧至腘窝中与前一支脉会合,然后下行穿过腓肠肌,出走于足外踝后,沿足背外侧缘至足小趾外侧端(至阴穴),交于足少阴肾经。,53,足太阳膀胱经主治 头面五官病 神志病 项背腰下肢病 脏腑病,54,睛明 定位目内眦角稍内上方凹陷处。 主治目疾;急性腰扭伤、坐骨神经痛;心动过速。 操作闭目,轻推眼球向外侧固定,缓慢进针,紧靠眶缘直刺0.5-1寸,遇阻力不强进针.不捻转不提插。出针后按压针孔,以防出血。禁灸。,55,肺俞 属性背俞穴 定位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肺疾;骨蒸潮热,盗汗等阴虚病证. 操作斜刺0.5-0.8寸,56,膏肓 定位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主治肺虚损;虚劳证;肩胛痛 操作斜刺0.5-0.8寸,57,58,委中 属性合穴,膀胱下合穴 定位当腘窝横纹中央,于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腱的中间,俯卧屈膝取穴。 主治腰下肢痛证;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