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消化吸收的概念参考PPT

上传人:日度 文档编号:149432035 上传时间:2020-10-27 格式:PPT 页数:72 大小:1.4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明确消化吸收的概念参考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明确消化吸收的概念参考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明确消化吸收的概念参考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明确消化吸收的概念参考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明确消化吸收的概念参考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明确消化吸收的概念参考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明确消化吸收的概念参考PPT(7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第八章 消化,明确消化吸收的概念,熟悉食物在消化管内消化和吸收的基本过程,熟悉神经和体液因素对消化腺的分泌和消化道运动的调节。,2,第一节 概述,一、消化的意义 1 消化的概念 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可吸收物质的过程。 2 吸收的概念 食物经消化后,其中的营养物质、水分、无机盐等透过消化道的粘膜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3,人消化系统的组成,4,(一)电生理特性 1 静息电位:5560mV, 2 具有基本电节律:膜电位上有周期性的去极化波,称为慢波。 3 动作电位在慢波的基础上产生:为钙离子大量内流引起。,二、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5,1 电兴奋性较低,收缩缓慢 2 富有伸展性 3 具有一定

2、的紧张性 4 具自动节律性运动 5 对牵张、温度和化学刺激敏感,(二)平滑肌的一般生理特性,6,1 收缩缓慢 2 紧张性收缩 3 伸缩能力大 4 平滑肌Ca2+为细胞外来源 5 收缩具有合胞体的特性,(三)消化道平滑肌与骨骼肌收缩的区别,7,1.运动形式: 蠕动、分节运动、摆动、紧张性收缩等 2 运动的意义 1) 混合食物 2) 推进食物,三、消化管的运动,8,分泌过程: 1 腺细胞从周围摄取原料,即血液中的原料物质通过细胞外液进入腺细胞。 2 利用原料在腺细胞内合成分泌物,并以酶原颗粒的形式贮存在细胞内。 3 当腺细胞受到适宜刺激时,通过出胞作用,将分泌物排至腺体管腔中。,四、消化腺的分泌,

3、9,第二节 口腔内的消化,口腔结构,10,(一)唾液腺的进化 1 很多无脊椎动物都有唾液腺并分泌唾液。 2 人和高等动物有三对大的唾液腺,一、唾液腺及唾液,11,人的唾液腺:腮腺、舌下腺、下颌下腺,12,1 特性 成人每日分泌唾液10001,500ml左右 唾液无色、无味,近于中性,其成分与血浆相似。 2 组成 有机物:唾液淀粉酶、粘蛋白、球蛋白、氨基酸、尿素、尿酸 无机物:水、氯化物、磷酸盐、碳酸盐、硫氰酸盐;Na+、K+、Cl-、Ca2+等,(二)唾液的组成与特性,13,1 能湿润食物,使之易于吞咽 2 溶解食物,引起昧觉 3 清洁和保护口腔 4 促进生长,利于伤口愈合的作用 5 唾液淀粉

4、酶具有使淀粉分解为麦芽糖的作用 6 排泄功能 (体内许多有机物和无机物以及药物可经唾液排泄),(三)唾液的作用,14,1 唾液分泌的神经调节 1)唾液分泌的非条件反射调节 食物对口腔粘膜的机械、化学和温度刺激所引起的唾液分泌,称为非条件反射。 传入神经为V、VII、IX、X对脑神经。 2) 唾液分泌的条件反射调节 食物的形状、颜色、气味以及进食的环境、语言、文字等所形成的条件反射所引起的唾液分泌,称为条件反射性调节。,(四)唾液分泌的调节,15,2 唾液分泌的体液调节 肾上腺素、醛固酮、垂体对唾液腺具有作用 3 唾液腺的血流对分泌的调节,16,二、咀嚼和吞咽,(一)咀嚼 为一随意动作,能把摄入

5、的食物咬碎,使之减小到便于吞咽,并使食物与唾液混合。 (二)吞咽 第一期:随意运动,首先在舌的后面形成食团,然后舌尖上举,接触硬腭,下颌舌骨肌收缩,将食团推向软腭后方至咽部。,17,第二期:由于食团刺激了软腭的感受器,软腭上升,咽后壁前突,鼻咽通路封闭,会厌软骨向后弯曲,声门关闭,喉头上举并向前紧贴会厌,封闭了咽与气管的通路,呼吸暂停。此时食管上口张开,食团由咽挤入食管,食团由咽到食管上端仅需0.1s左右。 第三期:由于食团的刺激软腭、咽部及食管等处的感受器而反射性的产生的冲动,约需56秒。 在咽食管、食管胃两个连接处的腔内为一高压区。,18,第三节 胃内的消化,胃的结构,19,(一)容受性舒

6、张 概念:当咀嚼和吞咽食物时,食物刺激咽、食管等处的感受器,通过迷走神经抑制性纤维反射性的引起胃底和胃体肌肉的舒张,称为容受性舒张。 生理意义:在于使胃内的容量适应于大量的食物的涌入,使胃更好地实现贮存食物的功能。,一、胃的运动,20,概念:胃壁平滑肌经常保持某种程度持续的收缩状态。 生理意义:是使胃腔内有一定压力,有助于食物与胃液的混合,使胃保持一定的形状和位置,协助推动食糜向十二指肠移行。,(二)紧张性收缩,21,概念:为胃平滑肌的收缩和舒张交替进行的周期性活动。 蠕动的意义: 搅拌和粉碎食物,使食物与胃液充分混合,以利于消化; 推进胃内容物向十二指肠移行。,(三)蠕动,22,(一)神经调

7、节 1 迷走神经: 对胃的平滑肌有兴奋和抑制两种效应 兴奋:大多数情况下,使胃的运动加强。 抑制:产生胃的容受性舒张。 2 交感神经 对胃运动的影响较小 作用与迷走神经相反。 3 壁内神经丛的局部反射。,二、胃运动的调节,23,胃泌素:胃运动加强 促胰液素和抑胃肽:使胃运动减弱 促胰液素和胆囊收缩素:使幽门括约肌收缩,(二)体液调节,24,1 胃的排空的概念:食糜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称为胃的排空 2 影响胃排空的因素 1)胃内压的作用: 胃内紧张性收缩与蠕动是产生胃内压的根源,也是胃排空的原动力。 2)幽门括约肌问题,(三)胃的排空及其调节,25,3)食物的理化性质与食物的质与量对胃排空速度

8、的影响。 在三种主要食物中,糖的排空较蛋白质的快,而蛋白质的又较脂肪的快。混合食物由胃全部排空约需4-6小时。 食糜量越大,其最初排空越快。 等渗溶液比水离开胃为快。 4)十二指肠的活动对胃排空的影响,26,(一)胃液的分泌 胃液的成分包括胃蛋白酶(原)、盐酸、粘液和内因子。,三、胃液的分泌及其调节,27,1 胃蛋白酶原,由胃腺的主细胞合成并分泌 以无活性的酶原形式释放 酶原当遇到胃酸或已激活的胃蛋白酶时,变成有活性的胃蛋白酶。 在酸性环境下具有活性,在中性溶液中丧失活性。 胃蛋白酶的作用:将食物中的蛋白质进行初步的水解。,28,来源:由胃腺的壁细胞分泌,亦称胃酸 有两种形式,一种游离酸,一种

9、称结合酸。,2 盐酸,29,盐酸的作用,激活胃蛋白酶原,使之变成有活性的胃蛋白酶,并提供该酶活动所需的酸性环境。 使蛋白质变性,从而易于水解 杀灭细菌,对维持胃、小肠无菌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盐酸进入小肠后,引起促胰液素的释放,从而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 盐酸造成的酸性环境,有助于Fe2+和Ca2+的吸收。,30,HCl中的H+来源于壁细胞内物质氧化代谢产生的水 H+通过主动运输运入小管内 Cl-来自于血浆,通过扩散和易化扩散的方式进入壁细胞后,再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入小管内。 细胞代谢产生的CO2以及由血浆中摄取的CO2与水在碳酸酐酶的催化下生成H2CO3,其解离为H+与OH-结合再生成H

10、2O,而HCO3则扩散至血浆。,盐酸的分泌,31,盐酸的分泌,32,来源:胃的粘液是由粘膜表面的上皮细胞、胃腺中的粘液细胞、贲门腺和幽门腺分泌的。 成分:糖蛋白 作用:具有润滑作用,减轻粗糙的食物对胃粘膜的机械损伤,组成粘液碳酸氢盐屏障。,3 粘液,33,来源与性质:是由壁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 作用:可与维生素B12结合,保护维生素B12不被小肠内水解酶水解,使其在回肠吸收。,4 内因子,34,1 促进胃液分泌的因素 1)支配胃的副交感神经末梢释放的乙酰胆碱 2)胃窦和十二指肠粘膜中的G细胞合成和释放的胃泌素 3)胃粘膜中的肥大细胞释放的组织胺 2 消化期,胃液的分泌增加,可人为的分为头期、

11、胃期和肠期。,(二)胃液分泌的调节,35,概念:由头部的感受器的兴奋,反射性引起的胃液分泌,称为头期胃液分泌。 分泌特点:量大、酸度高、酶多和持续时间长。,头期,36,概念:食物进入胃后,刺激胃内感受器引起的胃液分泌。 途径: 扩张胃底、胃体部的感受器,通过迷走-迷走反射和局部神经从的反射引起胃液的分泌。 通过神经促使G细胞释放胃泌素 化学物质直接作用于泌酸细胞和G细胞,直接或间接地促使胃酸分泌增加。 特点:酸度高、持续时间长,但酶的含量不如头期多。,胃期,37,概念:由食物进入小肠后,食糜作用于肠壁感受器引起的胃液分泌。 途径:主要是通过体液调节实现的。肠粘膜释放胃泌素、CCK、肠泌酸素等。

12、 特点:持续时间长、可达数小时,但量少,仅占消化期胃液分泌总量的十分之一。,肠期,38,1)盐酸: 胃窦:当pH 1.2-1.5: 抑制G细胞胃泌素 十二指肠:PH 2.5 十二指肠球部球抑胃素 2)脂肪: 脂肪入小肠引起肠抑胃素释放从而抑制胃的分泌。 3)高渗溶液: 十二直肠内的高渗溶液,一是通过肠-胃反射抑制胃分泌 ;二是通过释放几种胃肠激素来抑制胃液分泌,3 抑制胃液分泌的因素,39,第四节 小肠内消化,一、小肠的运动 分节运动:为一种以环行肌舒缩为主的节律性运动。,40,(二) 蠕动 为一种将食糜向大肠方向推送的运动。 (三) 摆动 是以小肠纵形肌舒张和收缩为主的节律性肠管运动。,41

13、,二、胰液,胰腺,42,胰液的性质:胰液是由胰腺的腺泡细胞和小导管细胞分泌的无色、无臭的碱性液体。pH约为7.88.4,成人每天的分泌量约为12升。,(一)胰液的性质、成分与作用,43,1)碳酸氢盐:中和胃酸,提供小肠消化酶适宜的碱性环境。 2)胰淀粉酶:分解淀粉为麦芽糖 3)胰脂肪酶:水解脂肪。 4)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是以酶原的形式分泌的,无活性,在肠致活酶和酸、组织液、及胰蛋白酶的作用下,被激活为有活性的酶。糜蛋白酶原是在胰蛋白酶的作用下,变成有活性的糜蛋白酶。,胰液的成分与作用,44,消化期胰液的分泌增加,胰液的分泌调节也可分头期、胃期、肠期,其中肠期最重要。,(二)胰液分泌的调节,4

14、5,1 神经调节,迷走神经兴奋,其末梢释放乙酰胆碱,直接作用于胰腺或通过胃泌素,间接引起胰液分泌。 迷走神经兴奋引起的胰液分泌的特点是:水和碳酸氢盐含量少,而酶的含量很丰富,所以具有很强的消化能力。,46,1)促胰液素:使胰腺分泌大量的水分和碳酸氢盐,而酶的含量很少。 2)胆囊收缩素:又名促胰酶素,促进胰腺分泌各种酶,还可促进胆囊强烈收缩、胆汁排出。 3)胃泌素:与迷走神经作用类似。 4)血管活性肠肽:促进胰液分泌 5)胰高血糖素、生长抑素、和胰多肽则抑制胰液的分泌。,2 体液调节,47,小肠液的来源:来自于小肠腺和十二指肠腺 小肠液的性质:弱碱性液体,渗透压与血浆相等。 成分:含有肠致活酶、

15、免疫球蛋白和一些无机离子。,三、小肠液,48,消化与吸收的功能 代谢功能 清除功能 解毒和排泄功能,四、肝的功能,49,五、胆汁的分泌和排出,50,胆汁的性质:正常人的肝胆汁为黄绿色、透明澄清的液体,呈碱性。胆囊胆汁因浓缩呈中性或弱碱性。 胆汁的成分:胆汁中含有大量的水分,还含有胆汁酸、胆盐、胆色素、胆固醇和无机盐。胆汁中没有消化酶,(一)胆汁的性质、成分和作用,51,胆汁的作用,1)促进脂肪的消化和吸收 2)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3)中和胃酸 4)促进胆汁分泌,52,1)神经调节:迷走神经兴奋促进分泌和排出 2)体液调节: 胃泌素(+) 促胰液素(+) 胆囊收缩素(+) 胆盐(+),胆汁分

16、泌和排出的调节,53,第五节 大肠内的消化,一、大肠的运动 (一)袋状往返运动 (二)集团运动 (三)蠕动,54,1 大肠的分泌 大肠液,是杯状细胞分泌的碱性粘液;起保护作用 2 大肠内细菌的活动 对食物的残渣进行发酵和腐败。 合成维生素B复合物和维生素K。 3 大肠的功能 形成粪便 吸收水分和无机盐和维生素,二、大肠的分泌与功能,55,第六节 吸收,吸收的主要部位,56,1 口腔和食管不吸收营养物质 2 胃能吸收酒精、少量的水分、盐类和某些药物。 3 小肠是吸收的主要场所。 4 大肠主要吸收水分、无机盐和维生素。,一、吸收的部位,57,吸收面积大,具测定小肠有200400m2的吸收面积 肠绒毛的上皮细胞中含有消化食物的多种酶,促进消化,有助于吸收 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为吸收提供了提供了良好的途径 食物经口腔、胃和小肠内的消化,已分解为适合于吸收的小分子物质 食物在小肠内停留的时间较长,为吸收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小肠适应吸收的有利条件:,58,小肠的结构,59,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和淋巴的方式包括扩散、易化扩散、主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