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修订版教材配套真题详解

上传人:赵**** 文档编号:149431993 上传时间:2020-10-2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8.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修订版教材配套真题详解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全]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修订版教材配套真题详解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全]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修订版教材配套真题详解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全]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修订版教材配套真题详解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全]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修订版教材配套真题详解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全]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修订版教材配套真题详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修订版教材配套真题详解(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修订版教材配套真题详解1彩陶厦门大学2011年研;清华大学2006年研答:彩陶是在橙红色的陶胚上呈现出用赭红、黑、白诸种颜色绘制图案的陶器。它是新石器时代最重要的艺术形式,也是我国悠久的“国粹”陶瓷艺术之中的艺术,又称“陶瓷绘画”。它是在打磨光滑的橙红色陶坯上,以天然的矿物质颜料进行描绘,用赭石和氧化锰作呈色元素,然后入窖烧制,形成的纹样与器物造型高度统一,达到装饰美化效果的陶器。以仰韶文化(如“人面鱼纹彩陶盆”)与马家窑文化(如“舞蹈纹彩陶盆”)的彩陶艺术最为杰出。2舞蹈彩陶盆厦门大学2004、2005年研答:舞蹈彩陶盆是新石器时代后期马家窑文化的代表器物,属国家一级文物

2、。它出土于1973年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遗址第20号汉墓中。舞蹈画面简洁,线条明快,笔法酣畅。透过静止的画面,仍能让今人感受到远古的舞蹈艺术家击节踏歌、肢体扭动时强烈的节奏感的特点。彩陶盆的外壁用三道线装饰,它模拟着三道绳圈将陶盆紧紧地捆扎着。这是一件优秀彩陶工艺品,表达了欢乐的主题,集中反映了五六千年前人们的智慧和生活情趣。彩陶盆的设计制作,体现了当时制陶工艺的熟练和审美思想的进步。彩陶工艺家表现的意境,富有诗情画意。3鼎厦门大学2004年研答:鼎是用来烹煮肉和盛贮肉类的器具,也是最重要的青铜器物品之一。鼎被视为传国重器、国家和权力的象征,在三代及秦汉的两千多年间一直是最常见和最神秘的礼器。

3、它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是文明的见证,也是文化的载体。根据禹铸九鼎的传说,我国远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青铜的冶炼和铸造技术;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司母戊鼎就是商代晚期时青铜鼎,是现存最大的商代青铜器。鼎腹内有“司母戊”三字,是商王为祭祀他的母亲戊而铸造的。4马家窑文化厦门大学2003年研答:马家窑文化是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向西发展的一种地方类型,曾经称为甘肃仰韶文化。它产生于距今五千七百多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它是仰韶文化晚期在甘肃、青海地区的一个分支,上承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下接齐家文化,按时间先后,分成石岭下、马家窑、半山、马厂等四个类型,它历经了三千多年的发展时期后走向衰落,到公元前的夏、商以

4、后逐渐结束。它主要分布于黄河上游的甘肃、青海的洮河、大夏河、湟水流域一带,因1923年首先发现于甘肃临洮的马家窑村而得名。马家窑文化以彩陶器皿为代表,它的器型丰富多姿,图案极富于变化和绚丽多彩,是世界彩陶发展史上无与伦比的奇观、是人类远古先民创造的最灿烂的文化之一、是彩陶艺术发展的顶峰。5“六齐”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研答:“六齐”是中国古代冶炼青铜的六种不同性能的铜锡配制比例。青铜是红铜加锡的合金,青铜器的合金成分,视用途与器类之不同而有不同的铜锡比例。“六齐”的出现表明在战国时期人们对合金成分、性能和用途之间的关系已经有所认识。6毛公鼎湖北美术学院2006年研答:毛公鼎是西周晚期著名青铜器

5、,因作器者毛公而得名。整个器身形成优美、流畅而又富于变化的轮廓曲线。纹饰极其简洁,仅于口沿下饰两道弦纹,中填以重环纹,充分体现出西周艺术的时代特色。铭文497字,记述周宣王诰诫和褒赏其臣下毛公之事。毛公因而铸鼎传示子孙永宝。该鼎为现存铭文最长的青铜器,有重要的史料价值。7马家窑文化彩陶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研答:马家窑文化彩陶是马家窑文化中的代表器物。它的器型丰富多姿,图案极富于变化和绚丽多彩,是世界彩陶发展史上无与伦比的奇观,也是黄河流域远古先民创造的最灿烂的文化之一,更是彩陶艺术发展的顶峰。它主要分布在甘肃和青海的部分地区,属于半坡类型。装饰花纹以点和螺旋形花纹最为出色,点之外,围有螺旋纹

6、,具有强烈的动感,内彩特别发达,从器口到器足,布满全体,有丰满繁琐之感。归纳起来,就是这样三个特点:满,纹饰布满器物;有内彩;以点和螺旋纹为主。马家窑文化彩陶具有旋动、流畅的美感。8原始瓷器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研答:原始瓷器是商周时期所出现的,以瓷石为制胎原料所制作的具有较低吸水性的带釉陶瓷产品。瓷器的萌芽,在许多商代文化遗址出土了原始青瓷器物和残片。这些器物都是以高岭土或瓷土为原料,烧成温度一般达到摄氏1100以上,器表施有薄釉,釉色青绿带褐黄,吸水率比陶器低,胎质比陶器更坚固。原始瓷器是商周制陶工艺的一大发明,也是中国制陶业的转折点,在中国陶瓷工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9马踏匈奴厦门大学20

7、10年研答:马踏匈奴是霍去病墓石刻纪念碑群雕的主体石刻。它是留存至今的一组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大型石雕作品,是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统一的典范,是西汉纪念碑雕刻取得划时代成就的标志。作品的外轮廓雕刻得极其准确有力,马头到马背部分,作了大起大落的处理。马腹下不作凿空处理,虽有技术的局限,但也加强了作品的整体感和厚重感。整个作品风格庄重雄劲,深沉浑厚,寓意深刻,耐人寻味,既是古代战场的缩影,也是霍去病赫赫战功的象征。10画像石厦门大学2004、2006年研;湖北美术学院2005年研答:画像石是指汉代地下墓室、地上祠堂、墓阙和庙阙等丧葬礼制性建筑上雕刻画像的建筑构石。它是汉代大多没有留下名字的民间艺人雕刻在

8、墓室、棺椁、墓祠、墓阙上的以石为地、以刀代笔的石刻艺术品。汉画像石内容丰富,取材广泛,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汉代的社会状况、风土民情、典章制度、宗教信仰等,不仅是精美的古代石刻艺术品,也是研究汉代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资料。在艺术形式方面上承战国古朴之遗风,下开魏晋风度之先河,奠定了中国画的基本法度和规范。由汉画像石创立和发展起来的汉代绘画艺术原则,为汉以后的墓室壁画、特别是中国画所继承。其中,上远下近散点透视构图法,成为中国画的标准透视构图模式;而填白也成为中国古代绘画的主要构图原则。因此可以说,画像石不仅代表了汉代以前中国古典美术发展的巅峰,而且也对汉代以后的美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

9、国美术史上占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11长信宫灯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研答:长信宫灯是以汉代宫女形象为基本造型的青铜器。灯身通体鎏金,有铭文“长信”二字。宫女作跪坐状,以左手持握灯座底部的座柄,右臂高举,袖口向下宽展如同倒置的喇叭,与体腔空心相连,燃灯时起到烟道和消烟的功能。灯盘呈“豆”形,可以调节照度和照射方向。长信宫灯的设计,将功能性、科学性与灯的造型设计完美地统一起来。12昙曜五窟中国艺术研究院2002年研答:昙曜五窟是云冈石窟中最早由沙门统昙曜主持开凿的5所,即今天的云冈1620窟。主要造像象征五世帝王,突出宣扬“皇帝即是当今如来”的思想。主像形体高大雄伟,充塞窟内空间,强调给朝拜者以无

10、比威严和压抑的气氛,是君权与神权统一的象征。形象特点多是面形方圆,鼻梁直挺,衣纹简洁流畅,反映出中亚造像的特色。13唐三彩湖北美术学院2007年研答:唐三彩是盛行于唐代的一种低温铅釉的彩釉陶器。釉彩有黄、绿、白、褐、蓝、黑等色彩,其中以黄、绿、白三色为主,故有“唐三彩”之称。具有绚丽多彩,富丽堂皇的特色。多作明器随葬,也用作生活器皿。14雕漆清华大学2004、2010年研答:雕漆是唐代创造的漆器新产品。它的制作过程是先在漆胎上涂漆数十层,待一定厚度,再进行雕刻,这种做法现在通称剔红。它是中华民族传统工艺的瑰宝和精华,与景泰蓝、象牙雕刻、玉雕一起被誉为京城工艺“四大名旦”,15南吉北磁湖北美术学

11、院2006年研答:南吉北磁是指宋代形成的北有磁州、南有吉州两大民窑体系。吉州窑以烧制黑瓷著称,独创了以剪纸及木叶贴花为装饰的手法。磁州窑以烧制白釉黑花瓷为主,装饰技法以画花、雕釉最为流行,器物黑白对比鲜明,富有强烈、明快的装饰效果。16明式家具清华大学2006年研答:明代家具是指自明代中叶以来,能工巧匠用紫檀木、杞梓木、花梨木等制作的独具特色的传统硬木家具。它在继承宋、元传统形式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完善的法则标准,达到了实用与审美的和谐统一,被誉为“明式家具”。明式家具艺术特色可概括为:简、厚、精、雅。多用名贵硬木材料制造,以其坚硬细密的质地、典雅稳重的色调、变幻莫测的天然纹理、简洁优美的艺术造型,恰到好处地展现出作品内涵与外在美的协调统一。17掐丝珐琅清华大学2006年研答:掐丝珐琅是景泰蓝的学名。它是明代著名的一种金属工艺品,尤以景泰年间制作最精。景泰蓝的制作大体有七道工序:制胎;掐丝;烧焊;点蓝;烧蓝;磨光;镀金。其艺术特点可概括为:良好的造型、优美的装饰花纹、华丽的色彩和辉煌的光泽,是我国传统工艺中集造型、色彩、装饰为一体的特种工艺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生/硕士 > 专业课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