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科职业防护的重要性及防护措施(0914)

上传人:y****8 文档编号:149431883 上传时间:2020-10-27 格式:PPT 页数:53 大小:6.6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急诊科职业防护的重要性及防护措施(0914)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急诊科职业防护的重要性及防护措施(0914)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急诊科职业防护的重要性及防护措施(0914)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急诊科职业防护的重要性及防护措施(0914)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急诊科职业防护的重要性及防护措施(0914)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急诊科职业防护的重要性及防护措施(091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急诊科职业防护的重要性及防护措施(0914)(5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急诊科职业防护的重要性及防护措施,华西医院急诊科 袁震飞,主要内容,职业防护的重要性 职业损伤的危险因素 防护措施 普及性预防/标准预防 职业暴露的处理,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临床诊疗、护理及科学实验等职业活动过程中被物理、化学或生物等有害因素影响,直接或间接地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甚至危及生命的情况。,Page 3,职业暴露的现状,在进行注射、输液输血及采血操作中仅有7.7护士经常戴手套,22.1%的护士偶尔戴手套。 进行气管切开/腰穿等操作时没有配备专用的防护眼镜。 有52.9的医护人员平均每3个月刺伤1次手指。 只有约12.5%-24.2%的医护人员知道标准预防原则。 86.2的医护人

2、员发生职业暴露后未及时上报(不知报谁,医院不重视职业感染和防护) 85%以上的医护人员最近1年未参加过AIDS的专门技能培训。 42.35%医护人员回答所在医院从未组织过职业防护的培训。,护士处于医疗第一线,迄今为止(2009年)世界报告的57例确认的HIV职业暴露后感染的病例中,护士24例,占第一位。 2003年SARS流行期间护士占医务人员感染的一半以上。 在我国三所三级综合性医院的一项调查中显示 ,有 37.13 %的人对被针刺后感到无所谓,职业防护意识太模糊,自我防护意识普遍较弱。,职业防护的重要性,提高自我防范意识 保障自身健康 保护个人的职业生涯 切断传染源和传播媒介,防止院内感染

3、,职业损伤的危险因素,生物因素 物理因素 化学因素 社会心理因素,生物因素,患者的血液 排泄物 呕吐物 病原体 52%的护理人员认为接触患者血液产生职业风险最大,引起感染的因素,大多数的接触是不至于引起感染的 病菌的种类 什麽样的接触 接触的血量 接触时病人血中的病毒量 乙肝:表面抗原和核心抗原阳性的病人表示其血液中含乙肝病毒量多,传染机会大。 艾滋病:CD4细胞越少,病毒量越大 感染初期、临终期传染性强,接触到血液被感染的危险,乙肝:没有经过乙肝疫苗注射者,若被含有乙肝病毒的针头刺伤或锐器割伤一次,根据其乙肝病人e抗原的情况,其感染率是630。 丙肝:基于有限的研究若被含有丙肝病毒的针头刺伤

4、或锐器割伤的感染率是1.8,血溅的危险性很小。,乙肝,国外研究证实: HBV感染率高于HIV感染率55倍,高于HCV38倍 医务人员感染HBV是普通老百姓的5-6倍,Page 11,接触到血液被感染的危险,艾滋病: 若被含有HIV病毒的针头刺伤后,平均感染率为0.3。 被含有HIV的血溅到眼睛、鼻腔后,平均感染率是0.1。 含有HIV的血接触到完整的皮肤上的感染机率估计小于0.1。 至今还没有文献记录少量的血接触到完整的皮肤而引起感染的病例。,影响HIV经血液传播效率的因素,接触血液的量 200l新鲜血液经皮肤针刺伤致感染 注入5ml库存血可致感染 血液离开体内的时间 时间越长,传染危险性愈低

5、,物理因素,锐器与针刺伤 电离辐射 负重伤 噪音,据WHO1999年的报告,每30秒 在你和你的同行中便会发生一次事故 便有一名医护工作者被污染针头扎伤 每年有将近百万针头扎伤事故!,美国CDC统计,美国每年至少有100万次针刺伤 其中有2/3的未报告 每年有100-200名医务工作者死于乙肝病毒感染 因血源性传播疾病造成医务人员死亡人数达几百人,几乎每天死亡一人,发生针刺伤的职业分布,17,发生针刺伤的地点分布,18,20,21,22,23,24,25,26,床旁CT,27,化学因素,消毒剂 医用 清洁剂 环境 抗生素等药物 毒性垃圾,社会心理因素,工作环境紧张 患者病情变化快 护理人员紧张

6、、疲劳得不到缓解 经常性的忧伤情绪 人际关系复杂 部分家属患者的暴力及语言攻击,防护措施,一.强化护士的职业安全意识,任何病人的血液、体液、组织都可能有传染性! (以下为针刺伤后后经血感染的危险) HBV 6-30% HCV 3-10 HIV 0.3% 没有人对HIV感染具有免疫力 No one is immune!,二.防护工具的使用,三.对物理因素损伤的防护,针刺伤,有调查显示刺伤率在注射后用具处理比重为62.68% 不回套 不毁型,加强针刺伤防护管理,规范注射操作程序 禁止针头用过后双手回套针帽 不毁型、及时放入防刺穿的容器 放好 放对 在为不合作的患者注射时要有人协助 改善工作条件,如

7、增加防护用具、改善配置药物工具和环境,减少玻璃空针的使用,以降低危险因素。,加强针刺伤防护管理,提高护理器材的安全性能 真空抽血设备 留置针代替钢针 无针化输液,使用具有安全保护性装置的产品 带保护性针头护套的注射器 针头可自动变钝的注射器,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评定表明62%88%的锐器伤是可以预防的,四.化学生物因素损伤的防护,五.重视暴力因素防范,促进身 心健康调节,病患 病人家属 关爱病人,善待自己,标准预防:针对经血液传播疾病而制定的对医务人员的防护措施,是假定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及被其污染的物品都有潜在的传染性,而在处理时要采取的一系列防护措施。美国CDC要求所有医务人员

8、在工作中必须采取标准预防 ,而医务人员也早已把其当作工作常规。,标准预防,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强调双向防护,既防止疾病从病人传至医务人员,又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至病人 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微粒隔离,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措施,洗手 戴手套 防护口罩,眼罩 隔离衣 被污染的医疗用品和设备:分类处理,合理放置 各项医疗操作:正规,职业暴露后的处理,若被患者的血液、体液意外污染眼睛、皮肤、口腔-应立即用大量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 冲洗15分钟,职业暴露后的处理,被血液、体液污染的针头刺伤后-立即用肥皂或流动水清洗伤口,在伤口旁轻

9、轻挤压,并用75酒精或05碘伏进行消毒,意外受伤后72h内做HBV、HCV、HIV等基础水平检查。并及时填写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报告卡,上报医院院感办,院感办负责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后的处理、治疗、跟踪随访观察。,职业暴露后的处理,危险性评估 暴露级别 可疑暴露于HBV感染的血液、体液时-应注射抗乙肝病毒高价抗体和乙肝疫苗 可疑暴露于HCV感染的血液、体液时-建议暴露46周后检测HCV RNA,职业暴露后的处理,可疑暴露于HIV感染的血液、体液时-尽快于暴露后检查HIV抗体,并在暴露后当日、用药后1月、3月、6月及12个月时对HIV抗体进行检测,同时根据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指导原则进行相关的

10、处理。 最好在2h内服药, 能将感染从0.3%降至0.06% 并对服用药物的毒性进行监控和处理 观察和记录HIV感染的早期症状,建立职业暴露报告制度,意外暴露后必须在48h内向医院感染管理科报告,并填写意外暴露报告卡 职业暴露HIV后登记和报告,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针刺伤或其他外伤,伤口处理,感染管理科、护理部调查核实,保健科负责处理意见实施,填写“医疗锐器伤登记表”,24-48小时内完成医务人员和病人的血清HBsAg检测,医务人员自身情况未 明或抗HBs101IU/ml,医务人员曾接种或自然感染抗HBs101IU/ml,血清学追踪,病人HBsAg(),病人HBsAg(),医务人员血清学追踪、 疫

11、苗加强或全程注射,医务人员24 小时内im. HBIG、疫苗全程注射,病人情况未明,医务人员24 小时内im. HBIG、疫苗加强或全程注射,乙肝:暴露后当天、3个月、6个月追踪 丙肝:暴露后当天、4周、3个月、6个月追踪 梅毒:暴露后当天、4周、3个月追踪,Page 50,乙肝:越早越好,最好在24小时内,最迟不超过7天。 艾滋病:越早越好,最好在4小时内,最迟不超过24小时。,采取补救措施的时间,卫生部副部长马晓伟说,现在很多医院盖得起高楼大厦,买得起昂贵设备,却请不起护士,不正常。,Page 52,感谢您的聆听! 电话: 13880719698 地址:华西医院急诊科 电子邮件:13880719698 ,防患于未然 祝大家都有个美好的职业生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