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导读.

上传人:资****亨 文档编号:149431328 上传时间:2020-10-27 格式:PPT 页数:15 大小:68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游记》导读.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西游记》导读.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西游记》导读.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西游记》导读.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西游记》导读.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西游记》导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游记》导读.(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西游”路上学什么,.,西游记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大家认为:这是一部神魔小说。 有人认为:可以从管理学角度解读这本书。 有人认为:可以理解为一个孩子的成长历程。 那么,你认为呢?,.,从管理学看西游记,西游记人物架构包含了一个企业中所有的人物关系 唐僧:四人中的领导者,也是四人中本领最差的一个。他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特点,每次出现在人们面前都是一个很弱的形象。 孙悟空:四人中最优秀的一个。本领高强,是取经成功的最大功臣。孙悟空代表了现代企业中业务骨干。,.,从管理学看西游记,沙僧:四人中最平庸的一个,也是代表了现代企业中绝大部分的员工。沙僧是个踏踏实实干活,勤勤恳恳工作,平时对上级安排的工作

2、都是认认真真完成,然后任劳任怨,经常抱着一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思想。 猪八戒:四人中最懒、最没用的一个。他有着良好的沟通能力,我们常常看到他会成为唐僧和孙悟空之间的桥梁,他不怕做小人,往往能够缓和紧张的气氛,使得大家的工作得以顺利的开展下去。,.,西游记教育说,所谓“孙悟空大闹天宫”,不过是说:儿童的本色是“顽童”。儿童之所以是顽童,那是因为少儿原本就临近“动物”。不能说所有顽皮的孩子长大之后都有出息,但可以看到的经验事实是,世界上的名人往往在小时候就已经是名人:他们小时候是著名的“顽童”,长大之后就成了著名的政治家或企业家、教育家。 所谓“拜师”,这是学习的标志性事件,它隐喻人的“正规

3、教育”。人的成长需要父母的陪伴,也需要父母之外的精神导师。,.,西游记教育说,所谓“西天取经”,它隐喻人的“社会教育”。学校教育虽然重要,但真正有力量的教育并非学校教育,而是社会教育。人往往走出学校之后,教育才真实地发生。 这样看来,西游记不过是讲述一个人的成长的历史故事。这个人乃是“孙悟空”。,.,一本多么有趣的书啊!,期待大家有自己的解读 一切解读都必须建立在熟读原文的基础之上,.,为什么要读原著,读原著更能引发我的思考,更能领略到经典著作的文字魅力。虽然有些风景照片拍得比实景还要漂亮,但自己的脚步到达时才会更震撼,正如看照片不能代替自己亲自到达一样,看影视不能代替看原著。 周珂茹 原著是

4、白话小说的经典,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可以获得一定的文言语感,对将来学习文言文有很大的帮助。谢海燕老师,.,西游记的主要内容,西游记是一部古典神魔小说,全书一百回,可分成三个部分。 一至八回是第一部分,主要写了孙悟空出世、拜师、大闹天宫,这是全书最精彩的章节,热闹非凡,孙悟空上天入地好一顿折腾,将他的反抗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八至十二回是第二部分,主要写了唐僧的出身及取经的缘由。 十三至最后一回是第三部分,主要写唐僧西天取经,路上先后收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三个徒弟,并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到了真经,修成了正果。,.,你们在阅读过程中,有什么困难或者疑问呢?提出来,老师与同学们一起来想办法

5、克服和解决。 有没有哪个同学觉得自己现在已经读得很顺畅了,谈谈自己的体会或经验。,.,读书方法的指导,名著整书阅读方法 1、观看前言后序,了解写作背景、故事梗概、主要人物。2、观看目录,了解故事情节。 3、采用浏览法、跳读法阅读全文。4、不懂之处自己揣摩或参考注释。5、选择典型故事进行精读。,.,西游记阅读计划,1、第1-2周,自由阅读,能读多少读多少,记下自己在阅读中碰到的困难或产生的疑问。 2、第3周读书课,老师导读。 3、第46周,至少阅读到第30回。完成第一份手抄报,出一份细节问答题。 4、第6周读书课。手抄报评比、细节问题抢答。 5、第7-9周,至少阅读到第60回。完成第一次读后感,准备好读书成果汇报的节目。,.,西游记阅读计划,6、第9周读书课,班级读书成果汇报表演,选出最佳节目准备参加年级汇报。 7、第10-12周,至少阅读到第80回。完成第二次手抄报。 8、第12周读书课,年级读书成果汇报。 9、第13-15周,读完整本书,完成第二次读后感。 10、第15周读书课,进行班级读书会。,.,祝福大家,“西游”路上收获多,一起加油吧!,.,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