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与创新-修订编选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149423250 上传时间:2020-10-27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178.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网络与创新-修订编选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网络与创新-修订编选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网络与创新-修订编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网络与创新-修订编选(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网络在创新过程中的作用研究关于网络在创新过程中的作用研究 课程名称:科技发展战略与政策 姓 名:王瑞 学 号:2013221002 专 业:科学技术哲学 随着竞争加剧、 技术创新速度加快和快变市场的形成, 现代企创新活动已发展成为多方 合作、交互缠绕的网络式创新阶段。由于竞争的加剧,新技术复杂性的提高和不同学科、技 术领域之间的交叉融合,一个企业,不可能具备所需各个领域的技术能力。创新由不同能力 的组织产生,可以通过不同的公司合作实施。内外网络是成功创新的基础,创新的位置已经 从企业转向网络。 一、关于网络及创新的概念 网络的概念最初来自社会学, 在社会学的研究领域中, 社会网络指由一组特

2、殊类型的社 会关系,如友谊、交易关系、成员资格等联系起来的结点 (如个人或组织 )形成的网络。借鉴 社会网络的概念,通过用企业间关系代替社会关系,用企业代替结点中的个人,经济学家们 建立起了企业网络的概念。 创新参与者之间形形色色的联系形成了一个个网络, 影响着技术创新网络的形成和创新 活动。 网络中每一个影响技术创新的联系称为联结, 结点与结点之间的交互作用表示形成某 个技术创新网络的合作创新关系, 技术创新网络就是创新参与者在创新过程中联网行为, 是 相互关系的联结所构成的网络。 王大洲教授把“企业创新网络”看作企业创新活动中所有已发生的网络,即在技术创新 过程中围绕企业形成的各种正式和非

3、正式的合作关系的总体。1清华大学吴贵生教授的研究 课题成果认为,创新网络是不同创新参加者 (制造业中的企业、R 各行为主体在经济活动过程中,由于所处的环境、目标等差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特点; 协同性,参与创新网络的行为主体共同参与新产品的形成、开发、生产和销售过程, 共同参与创新的开发与扩散, 通过交互作用使知识在网络中流动, 从而网络形成的整体创新 能力大于个体创新能力之和; 动态性,创新网络是一个开放、发展的互动体系,网络联系的边界受经济活动范围的 限制 ; 创新网络随着时间的推移会经常性的发生变化并不断发生信息交流,使得创新能够随 时随地发生; 2 牛津创新手册 利益共享性, 技术创新的

4、成果按照创新网络中各个行为主体的贡献在网络内部成员中 进行分配,各行为主体在创新网络中占有重要的作用,且常以合作的关系出现,故而利益分 配要共享。 三、创新网络的结构 图 1 在创新网络中, 组织及组织间关系可以用结构化的形式表述, 在关系网络中的行动者被 称为结点 (图 1 中以黑点表示之 )。 结点之间的关系具有对称性与非对称性两类, 也就是客 体流动的方向可能是双向也可能是单向的。 在网络中处于相同位置的结点, 是网络位置或结 构地位等同体,不同的结点是网络中不同的角色,由于网络成员之间的互动,不同结点的位 置占据者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作用与地位。 结点之间的关系如果是重复性、相对固定、持续

5、性的就是强关系 (图 1 中实线 ); 结点 之间的关系如果是非重复性、非固定、非持续性的则是弱关系 (图 1 中虚线 )。在小规模关 系网络中,参与成员较少,关系往往是强关系,因此小规模的关系网络往往是强关系网络; 在大规模的关系网络中,参与成员多,关系往往是弱关系,因此大规模关系网络往往是弱关 系网络。 关系网络还存在密网与疏网之分。 关系强度和网络疏密程度的不同, 对于网络成员的信 息获得、 行动模式的制约程度也不同。 如果一个网络中成员之间实际存在联系与最大可能存 在联系的比值越大,网络密度就越大,如图 1 中的 A ,否则密度就越小,如 C。密网是封闭 性的可能性较大,几乎网络内的所

6、有成员之间都存在互动关系,与网络外的成员关系很少, 这种经济关系网络规模不可能很大。疏网往往是开放性的,如虚拟的散点网络,结点间彼此 的关系可能具有偶然性与不稳定性, 而且不可能所有成员之间都存在互动关系, 疏网的规模 往往较大。3 图 2 网络可以作为桥梁和结构性缺口。首先,桥梁是缺少关联的各方面之间的连接点,例如 当 A 认识 B,C 认识 B 但不认识 A。B 就是 A 和 C 之间的桥梁,从而成为 A 和 C 之间的连接通 道。 格兰菲特认为, 桥梁是使弱冠量成为可能的连接。 伯特深化了这一论点, 他将问题从 “哪 一位” (即网络的那一个位置是最佳的)转移到“一定的结构安排怎样产生利

7、益和机遇” 。他 创造出“结构性缺口”这个术语,指在那些还未被连接的单位之间的潜在的连接。制造出这 种连接的可能性为双方进行获利交易提供了杠杆和机会。 那些能利用结构性缺口的人可成为 社会结构中的缺口交易人。 (图 2)4 四、创新网络的功能 (一)从资源互补的角度分析 从资源互补的角度去理解技术创新网络的产生, 是基于资源的理论从价值最大化角度解 释创新网络。最初这种观点认为当企业可以积累有价值的、稀缺的、难以模仿以及难以替代 的资源时,它们就可以获得持续优势竞争力。当组织内部资源具有这些特点时,这些内部资 源就不会被竞争对手在战略要素市场上获得。 而实际上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发现, 建立组织内

8、 部资源已不是获得持续竞争力的唯一选择。通过在跨组织合作中分享有价值的、稀缺的、难 以模仿的以及难以替代的资源,也可以导致同样的效果。资源观演化成三个主要流派:一般 资源观、企业能力理论和企业知识理论。这三个不同流派分析的基本对象也有所不同,分别 是资源、能力和知识。 基于资源的理论认为, 企业是各种资源的集合, 企业的资源对技术创新行为具有重要作 用。 企业技术创新依赖于其所拥有的资源, 企业可以说是不同种类资源的集合体 (有形或无 形资源 ), 但任何企业的资源都是有限的, 难以满足技术创新的需求, 且一个企业所拥有而 3姚伟.关系网络、制度结构与经济绩效D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 200

9、6. 4 牛津创新手册 另一个企业所缺乏的资源, 对于两个企业来说都是具有不可流动性、 不可触摸性和不可替代 性的资源, 尤其是那些隐性的及基于互补的知识更是如此, 企业只有通过技术创新网络的途 径来获取这些不可替代的优质资源, 使资源的价值达到最大化。 网络的形成是为了提供一种 协作和交流的有效制度,作为一个整体,创新网络为了获得多种创新资源和信息,是多元主 体参与的一种流动、开放的创新系统,它具有主体多元性,交流的多层次、多渠道和相对稳 定性、开放性、动态性等特征。5 外部知识获取也加快了产品开发过程, 缩短了产品开发的周期。 特定的关系投资缩减了 产品缺陷的数量, 知识的多样性增加了加工

10、过程的速度。 由不同企业组成的以共享资源为目 的的跨组织网络, 可以被企业用来获得技术窍诀与其他资源, 企业组织合作伙伴的能力越强, 就越有可能通过种种网络伙伴对即将出现的新技术机会实现快速反应。 (二)从知识创造的角度分析 涌现, 是复杂系统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复杂系统正是在内部大量的交互作用过程中, 从系统整体状态上产生出单体所不具有的行为模式, 并且是难以预料的。 创新网络的涌现特 征在于,它是主体在相互作用的基础上,随机自发产生的结果 ; 是系统对外部环境做出的适 应性反应, 由此产生的新的活动形式和外部规则, 这些新的活动形式和外部规则反作用于系 统内部, 促成原有系统规则的调整

11、和新规则的形成, 使系统远离原来的稳态而达到一个新涌 现的稳态。6涌现性是复杂适应系统的一个重要特性,而且企业知识创造系统的复杂适应性 要通过涌现来实现。创新作为创新系统的目标和结果,从系统视角看就是一种涌现。因为涌 现之最本质的特征是系统整体具有而其要素或要素加和所不具有, 而创新恰好是指某种新的 生产函数的产生。按照系统涌现理论,知识创新首先是一种历时涌现,而对知识创新系统诸 要素来说亦为一种共时涌现。 五、总结 最近几十年来, 组织间网络越来越收到重视, 创新网络研究也已成为国内外一个正在崛 起的学术研究热点问题。网络通过使企业接触到新思想,快捷获取新资源,对企业的创新能 力做出了杰出的

12、贡献。 正式的合作也可能使创新的分工成为可能, 这样就能使企业有可能完 成它们不可能单独完成的目标。 网络对创新的作用是巨大的, 但对网络和创新之间关系的研究仍然是一项相对较新的研 究领域。 尽管在这一领域正在进行大量研究, 但是诸如对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怎样聚合为企 5肖新友,聂鸣,刘义.高技术产业区创新网络的竞争优势研究 J .科技管理研究, 2007, 27 (2) : 166168. 6徐占忱,何明升.接近性耦合创新与创新范式的转换 J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5 (8) : 8487. 业之间的关系、如何精确测度创新产出等问题的分析还是很有限。 参考文献: 1 Clark J,Guy

13、 K. Innovation and competitiveness:A review J . Technology Analysis & Strategic Management ,1998 (3):363 395. 2 Freeman C.Networks of innovators :A synthesis of research issuesJ.Research Policy,1991 (20):499514. 3 王大洲. 企业创新网络的进化与治理:一个文献综述J.科研管理,2001(5):96103. 4 程铭,李纪珍.创新网络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1

14、(8):52 54. 5 Robertson P ,Langlois R. Innovation , networks and vertical integration J . Research Policy,1994(19):3456. 6 Lazerson H. Organization growth of small firms :An outcome of markets and hierarchiesJ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1988 (53) :330 342. 7 Brusco S ,Righi E. The loan guarantee

15、consortiaJ.Entrepreneurial Economy ,1987 (6):1113. 8 Helper S. Strategy and irreversibility in supplier relations : The case of the U.S. automobile industryJ.B usiness History Review ,1991 (65) :781 782. 9 Florida R ,Kenney M. Transplanted organizations : The transfer of Japanese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tothe U. S. J . A 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1991 (56) :381 398. 10 赵增耀.从日本汽车产业看企业网络的组建、运转与功能J.改革,2000 (1) :122 127. 11 中关村科技园区网站. 2000 年中关村研究报告 EB/ OL . http :/ / www. zgc. gov. cn cms/ dat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