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害物质于人体健康复习资料参考PPT

上传人:日度 文档编号:149420246 上传时间:2020-10-27 格式:PPT 页数:44 大小:5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害物质于人体健康复习资料参考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有害物质于人体健康复习资料参考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有害物质于人体健康复习资料参考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有害物质于人体健康复习资料参考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有害物质于人体健康复习资料参考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有害物质于人体健康复习资料参考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害物质于人体健康复习资料参考PPT(4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第一章 有害物质及其危害,2,1-1 有害物质与中毒 中毒对人体产生危害的最明显特征之一; 大剂量急性中毒死亡; 长期小剂量慢性中毒;,3,一、毒物 凡是以小剂量进入机体,导致健康受损的物质,称为毒物。 1 、毒物的毒性分级 毒物毒性的大小对机体损伤的相对能力。,4,5,2、毒物的分类,1)按状态 液体、 气体、 固体、 粉尘、 烟尘、 雾、 蒸汽;,6,烟尘,7,2)按理化性质 水溶性毒物(如强酸、强碱、亚硝酸盐等)、 挥发性(如氰化物、醇类、酚类等)、 非挥发(如巴比妥类、有机磷农药等)、 金属(如砷、汞、铅、铬等) 气体(如CO、H2S等)。,8,3)按毒理作用 腐蚀毒(对接触机体腐

2、蚀作用,如强酸、碱、酚类等); 实质毒(吸收后可引起组织器官病理损害,如砷、铅、汞等); 血液毒(引起血液的变化,如CO、H2S、亚硝酸盐等); 神经毒(可造成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如醇类、安眠药、麻醉药等) 酶系毒(抑制特异酶,如有机磷农药、氰化物等);,9,4)按来源、用途、毒理作用 腐蚀性毒物(如强酸、强硷、酚类等)、 金属毒物(如砷、汞等); 功能性毒物(如安眠药、一氧化碳、亚硝酸盐等); 农药(如有机磷农药、杀鼠药等); 食物中细菌及霉菌毒物;,10,动物毒物:,11,圆斑蝰,12,13,斑蝥mo,14,植物毒物: 马钱子(番木鳖 )(未成熟果實),15,夹竹桃,16,17,18,马

3、桑,19,毒蕈(tn又xn ),20,北京卫生监督所公示17种常见毒蘑菇,21,二、中毒 1、中毒概念 毒物造成机体组织器官结构损害或功能障碍的过程。 2、中毒分类 1)按原因,22,职业中毒: 生产工艺、条件,防护设施; 高温或低温作业、工业噪声、 放射性和射频辐射等物理因素;,23,日常生活中毒: 食品不安全 滥用药物长期使用依赖性药物、过量用常用药物; 投毒; 误服或误饮毒物; 自杀有机磷农药和安眠性药物;,24,2)按中毒速度分类 急性中毒: 毒性较大或大剂量毒物急性中毒 一次性进入人体后,很快出现明显中毒症状者; 多迅速导致死亡; 少数经抢救可痊愈或转为慢性中毒;,25,慢性中毒:

4、小剂量毒物多次进入肌体; 早期症状往往不明显; 蓄积达到一定量后,出现严重中毒表现,可致死亡。 环境污染、职业中毒慢性中毒; 滥用药物成瘾慢性中毒。,26,按中毒物质种类: 腐蚀性毒物中毒; 金属; 障碍功能性毒物中毒; 农药; 有毒植物; 有毒动物; 细菌性或霉菌性食物中毒等。,27,3、毒性作用 1)靶器官 毒物毒性作用有选择性; 毒物对某组织产生毒性靶器官; 如:四氯乙烯、氯仿为肝毒; 有的毒物可以是双重靶器官;,28,毒物吸收、分布、排出部位,生物转化场所易为靶器官; 金属毒物铅、汞、镉主要从肾脏排出; 肝脏是多数毒物靶器官; 器官敏感性差异 如:中枢神经对毒物中毒引起的缺氧损伤非常敏

5、感;,29,2)毒性的选择性 细胞间的差异; 如:青霉素等 破坏细菌的细胞壁而杀灭细菌,对人体细胞没有损伤。 各器官对毒物蓄积力不同; 如:甲状腺能选择性蓄积碘; 如:铅在骨组织会有较多的积蓄。 毒物在生物体内转化的差异,30,3)毒性作用分类 速发和迟发作用: 氰化钾、硫化氢闪电式死亡; 有机磷急性中毒, 其神经性毒性要经过很长时间; 致癌物有时需要多年才有表现;,31,局部和全身作用 皮肤损害、呼吸道损伤局部的; CO可引起全身性缺氧中毒; 可逆和不可逆作用 粉尘引起尘肺和矽肺是不可逆的;,32,有机磷引起胆碱酯酶活性降低, 有恢复可能。 功能和形态的改变 功能改变通常可逆; 形态改变一般

6、不可逆; 如:变性和坏死。,33,4)联合毒性作用 相加作用 化学结构相似、靶器官相同易发生毒性相加作用。 如:煤油、汽油对神经系统相加作用; 甲醛、盐酸对呼吸道的毒性相加作用。,34,协同作用 几种毒物的联合作用大于单独作用之和; H2S、CO、和NOx 对呼吸道刺激协同作用。 饮酒又接触四氯化碳、氯仿可以加强其肝毒性。,35,4、中毒机理 1)与体内物质结合 改变其化学结构和功能; 损伤和破坏其生理功能; 如:CO和血红蛋白结合; 一些金属离子与蛋白质的巯基结合。,36,2)影响生物膜的正常功能 使生物膜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 可诱发脂质过氧化的物质有: 四氯化碳、三硝基甲苯、金属铅、镉等。

7、 3)影响细胞能量产生,37,5、影响中毒因素 1)毒物质和量 物理性质主要影响中毒速度 气体中毒最快; 液体类次之; 固体类再次之。 不溶解水或胃肠液一般无毒。,38,如: 氯化钡易溶于水,口服引起急性中毒; 碳酸钡难溶于水,溶于胃液,中毒的速度较慢。 硫酸钡难溶于水,不溶于酸,对机体几乎无毒;,39,毒物的化学性质决定毒性大小。 化学结构相似,毒性相似; 如 :1605、1059等有机磷农药; 低价比高价化合物毒性大; 如: As2O3比As2O5毒性大; 结构相似官能团有差异毒性不同: 酚、硝基苯或苯胺毒性都大于苯。,40,毒物的量 中毒最小剂量中毒量; 中毒死亡最小剂量致死量。 毒物剂

8、量越大,中毒越快,症状越严重。 2)机体状态 年龄与性别 小儿的抗毒能力差; 老人代谢、分泌及排泄机能减退,; 对心血管药物、催吐剂及泻剂敏感。,41,妇女妊娠、哺乳、经期对毒物耐受力低。 健康状况 机体患病或营养不良; 肝脏解毒主要器官, 肾脏排毒器官; 肝脏、肾脏有病变,易引起中毒。,42,3)耐受性与过敏性 精神病患者对镇静剂有耐受力; 过敏性对某药物敏感性; 4)毒物进入机体途径 如:口服、吸入、注射、皮肤吸收等; 口服最常见,43,呼吸道: 气体毒物(如CO、H2S)、挥发性毒物蒸气(如HCN); 注射方式: 静脉注射、肌肉注射和皮下注射。 脂溶性毒物可经皮肤进入人体;,44,中毒速度: 静脉注射呼呼道吸入肌肉注射口服皮肤吸收。 毒物进入机体途径不同,毒性不同。 如:蛇毒经口服毒性小, 注射方式或咬伤创口进入剧毒。 苦杏仁素注射毒性小, 口服后与胃酸生成氢氰酸中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