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总结--修订编选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149415685 上传时间:2020-10-26 格式:PDF 页数:20 大小:298.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总结--修订编选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总结--修订编选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总结--修订编选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总结--修订编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总结--修订编选(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总结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总结 必修 1(自然地理)必修 1(自然地理)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 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 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 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 15 度)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 15 度) 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氮、氧为主)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

2、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氮、氧为主) 形成并存在液态水形成并存在液态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 (2)影响: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影响地 球气候。 (2)影响: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影响地 球气候。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 6 时和 18 时太阳高度是 0 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

3、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 6 时和 18 时太阳高度是 0 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 15 度相差 1 小时。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 15 度相差 1 小时。 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随纬度的增 大而增大。 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随纬度的增 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1)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 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

4、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 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冬 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冬 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 12

5、小时。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 12 小时。 赤道全年昼夜平分。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赤道全年昼夜平分。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 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 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冬至

6、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 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 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3)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 律, 形成了四季) 北半球季节的划分 : 3、 4、 5 月为春季, 6、 7、 8 为夏季, 9、 10、 11 为秋季,

7、12、 1、 2 为冬季。 (3)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 律, 形成了四季) 北半球季节的划分 : 3、 4、 5 月为春季, 6、 7、 8 为夏季, 9、 10、 11 为秋季, 12、 1、 2 为冬季。 6、地球的圈层结构以地表为界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6、地球的圈层结构以地表为界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1)地球内部的圈层根据地震波(纵波、横波)的特点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1)地球内部的圈层根据地震波(纵波、横波)的特点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地壳物质主要由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组成,上地幔的软流

8、层是岩浆的源地,地 核主要由铁镍物质组成。 地壳物质主要由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组成,上地幔的软流层是岩浆的源地,地 核主要由铁镍物质组成。 (2)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2)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1、 岩石分三大类: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1、 岩石分三大类: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 沉积岩(岩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沉积岩(岩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 变质岩(变质作用) 。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三

9、大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又到新岩浆的产 生,这一运动变化过程,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 变质岩(变质作用) 。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三大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又到新岩浆的产 生,这一运动变化过程,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地质作用):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地质作用): (1)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热能,它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造成地表高低不平。地质构造的类型有褶皱(背斜和向斜)和断层(地垒和地堑) 。 (1)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热能,它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造成地表高低不平。地质构造的类型有褶皱(背

10、斜和向斜)和断层(地垒和地堑) 。 (2)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和重力。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趋向平坦。 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流水侵蚀地貌(型谷) 、堆积地貌(冲积 扇、冲积平原和三角洲) ;风蚀地貌(风蚀洼地、蘑菇) 、风积地貌(沙丘) 。 (2)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和重力。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趋向平坦。 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流水侵蚀地貌(型谷) 、堆积地貌(冲积 扇、冲积平原和三角洲) ;风蚀地貌(风蚀洼地、蘑菇) 、风积地貌(沙丘) 。 3、六大板块名称 : 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

11、洲板块。3、六大板块名称 : 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一般说来, 板块内部, 地壳比较稳定, 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 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 火山、 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块的交界处。生长边界板块张裂处,常形成裂谷、海洋。消亡边 界板块碰撞处,常形成山脉、海沟。 一般说来, 板块内部, 地壳比较稳定, 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 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 火山、 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块的交界处。生长边界板块张裂处,常形成裂谷、海洋。消亡边 界板块碰撞处,常形成山脉、海沟。 4、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短波) 、大气削弱、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 、大气增温

12、、 大气辐射(长波) 、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 4、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短波) 、大气削弱、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 、大气增温、 大气辐射(长波) 、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对可见光吸收的 很少。 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对可见光吸收的 很少。 反射作用:云层和颗粒较大的尘埃。云层的反射作用最显著。反射作用:云层和颗粒较大的尘埃。云层的反射作用最显著。 散射作用: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散射作

13、用: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 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并产生大气逆辐射(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 , 把部分热量归还给地面,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 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并产生大气逆辐射(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 , 把部分热量归还给地面,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 、全球近地面有 7 个气压带(高低压相间分布) ,6 个风带。、全球近地面有 7 个气压带(高低压相间分布) ,6 个风带。 ()低纬度环流: ()低纬度环流: 赤道低压带:因为热力作用形成,气流辐合上升,易成云致雨,形成多雨带。常年受其控 制形成热带雨林气候(亚马孙

14、平原、刚果盆地、东南亚的马来群岛) 赤道低压带:因为热力作用形成,气流辐合上升,易成云致雨,形成多雨带。常年受其控 制形成热带雨林气候(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东南亚的马来群岛) 副热带高压带:因为动力作用而形成,气流在 30 度纬度上空聚积而下沉,形成少雨带(东 亚季风区除外) ,常年受其控制的地区形成热带沙漠气候(北非的撒哈拉水沙漠、西亚的沙漠、 北美美国西部的沙漠、南美智利、秘鲁西部的沙漠、澳大利亚大沙漠) 副热带高压带:因为动力作用而形成,气流在 30 度纬度上空聚积而下沉,形成少雨带(东 亚季风区除外) ,常年受其控制的地区形成热带沙漠气候(北非的撒哈拉水沙漠、西亚的沙漠、 北美美国西

15、部的沙漠、南美智利、秘鲁西部的沙漠、澳大利亚大沙漠) 信风带:由副高吹向赤道低压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东北信风,在南半球左偏成东南信风。信风带:由副高吹向赤道低压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东北信风,在南半球左偏成东南信风。 ()中纬度环流:()中纬度环流: 副极地低压带:由来自低纬的暖气流与来自高纬的冷气流相遇运动上升而形成。形成温带 多雨带。 副极地低压带:由来自低纬的暖气流与来自高纬的冷气流相遇运动上升而形成。形成温带 多雨带。 中纬西风带:由副高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西南风,在南半球左偏成 西北风,习惯上叫西风,受其常年控制的地区,在大陆西岸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 (欧洲西部、 北

16、美西部如加拿大的温哥华附近、南美南端的安第斯山西侧、澳大利亚南端及塔斯马尼亚岛、 新西兰等) 中纬西风带:由副高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西南风,在南半球左偏成 西北风,习惯上叫西风,受其常年控制的地区,在大陆西岸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 (欧洲西部、 北美西部如加拿大的温哥华附近、南美南端的安第斯山西侧、澳大利亚南端及塔斯马尼亚岛、 新西兰等) ()高纬环流:()高纬环流: 极地高压带:因为热力作用而形成,冷空气下沉,形成少雨带。不过极地因为气温低,蒸 发更少,所以极地属于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地区,为湿润地区。 极地高压带:因为热力作用而形成,冷空气下沉,形成少雨带。不过极地因为气温低,蒸 发更少,所以极地属于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地区,为湿润地区。 极地东风带:由极地高压带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右偏 成东北风,南半球左偏成东南风。 极地东风带:由极地高压带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右偏 成东北风,南半球左偏成东南风。 ()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移动的原因: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动。移动方向:就北 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