烂喉痧--温病学课件南京中医药大学精品课程参考PPT

上传人:日度 文档编号:149406526 上传时间:2020-10-26 格式:PPT 页数:16 大小:8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烂喉痧--温病学课件南京中医药大学精品课程参考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烂喉痧--温病学课件南京中医药大学精品课程参考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烂喉痧--温病学课件南京中医药大学精品课程参考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烂喉痧--温病学课件南京中医药大学精品课程参考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烂喉痧--温病学课件南京中医药大学精品课程参考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烂喉痧--温病学课件南京中医药大学精品课程参考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烂喉痧--温病学课件南京中医药大学精品课程参考PPT(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2,一、概述,(一)定义 烂喉痧是外感温热时毒而引起的一种急性温 热病临床以发热,咽喉肿痛糜烂,肌肤丹痧密布 等为主要特征,多发于冬春二季。 “烂喉痧”、“烂喉丹痧” “丹痧” “疫喉痧”、“疫喉”、“疫毒痧”、“疫疹”、“疫痧” “时喉痧”,3,(二)历代医家对烂喉痧的认识,金匮要略:“阳毒” 临证指南医案卷四疫门:“喉痛,丹疹,舌如 珠,神躁暮昏” 可认为是本病首次较可靠的病例记录。 陈耕道的疫痧草、夏春农的疫喉浅论 是论 述本病的专著,4,(三)烂喉痧与现代医学疾病的关系,猩红热,5,二、病因病机,(一)病因 温热时毒,6,(二)病理,7,病理要点,1.初起邪在肺卫即有热毒搏结之征。

2、 2.中期以气分肺胃热毒壅盛,上攻咽喉,外窜肌肤为主要病理变化, 3.感邪较重,痧毒炽盛可燔灼营血,内陷厥阴,甚至内闭外脱。 4.后期多为阴液损伤而余毒未尽之象。,8,三、诊断和鉴别诊断,(一)烂喉痧的诊断依据 1、本病多发生于冬春季节。 2、每有与烂喉痧病人密切接触的病史。 3、本病的临床特征是:起病急骤,发热,咽喉肿痛糜烂,肌肤丹痧密布,舌红绛起刺状如杨梅。多数患者在发病后1224小时内出现丹痧,最早见于腋下、腹股沟及颈部,一般在24小时内遍布全身。皮疹为弥漫性红色小点,点疹之间呈一片红晕。当丹痧遍布全身后,发热便逐渐降退。丹痧消退后有脱屑,但无色斑痕迹。,9,四、辨证论治,(一).烂喉痧

3、的辨证要点 1、辨病程阶段: 2、辨病势顺逆:,10,(二).烂喉痧的治则治法,初期辛凉清解,透邪外出 肺胃热盛清泄肺胃邪热 清泄热毒中期清火解毒阳明腑实苦寒攻下 热毒陷入营血清营凉血 气营(血)两燔清气凉营 (血) 后期滋养营阴为主,兼清余邪,11,(三).烂喉痧的分型辨治,1.毒侵肺卫 【临床表现】初起憎塞发热,继则壮热烦渴,咽喉红肿疼痛,甚或溃烂,肌肤丹痧隐约,苔白欠润,或有珠状突起,舌红,脉数。 【病机分析】温热时毒外袭肌表,内侵肺胃 【治疗方法】透表泄热,清咽解毒。 【代表方剂】清咽栀豉汤(疫喉浅论)玉钥匙(证治准绳) 生山栀9g香豆豉9g香银花9g苏薄荷3g牛蒡子9g粉甘 草6g蝉

4、衣2.4g白僵蚕6g乌犀角2.4g(磨冲)连翘壳9g 苦桔梗4.5g马勃4.5g芦根30g灯芯二十寸 竹叶3g,12,玉钥匙(引证治准绳)焰硝一两半硼砂半两脑子(冰片)一字白僵蚕二钱五分,13,关于“烂喉丹痧以畅汗为第一要义。”,所谓畅汗,是以辛凉清透为法,使表气通畅, 热达腠开,从而达到邪从汗透,热随汗泄的目的。 即以汗出通畅作为邪热外透的标志,所以又有得 汗则安的说法。但临床运用时,切不可把汗出作 为目的,滥用辛温升托之品以强取其汗,以免助 热伤阴加重病情。,14,2.毒壅气分,【临床表现】壮热,口渴,烦躁,咽喉红肿腐烂,肌肤丹痧显露,舌红赤有珠,苔黄燥,脉洪数。 【病机分析】表邪已解,肺

5、胃邪热渐盛,热毒壅结气分 【治疗方法】清气解毒。 【代表方剂】余氏清心凉膈散(引温热经纬) 连翘9g黄芩9g山栀9g薄荷3g石膏6g桔梗3g甘草3g竹叶七片 锡类散(引金匮翼) 象牙屑三分(培)珍珠三分(制)青黛三分(飞)冰片三厘壁钱二十个(用泥壁上者)西牛黄五厘焙指甲五厘,15,3.毒燔气营(血),【临床表现】咽喉红肿糜烂,甚则气道阻塞,声哑气急,丹痧密布,红晕如斑,赤紫成片,壮热,汗多,口渴,烦躁,舌绛干燥,遍起芒刺,状如杨梅,脉细数。 【病机分析】邪毒化火,燔灼气血 【治疗方法】清气凉血(营),解毒救阴。 【代表方剂】凉营清气汤(丁甘仁医案) 犀角尖1.5g(磨冲)鲜石斛24g黑山栀6g牡丹皮6g鲜生地24g薄荷叶2.4g川雅连1.5g京赤芍6g京玄参9g生石膏24g生甘草2.4g连翘壳9g鲜竹叶三十张茅芦根各30g(去心节)金汁30g(冲服) 珠黄散或锡类散,16,4.余毒伤阴,【临床表现】咽喉腐烂渐减,但仍疼痛,壮热已除,惟午后仍低热,口干唇燥,皮肤干燥脱屑,脉象细数,舌红而干。 【病机分析】余毒未净,肺胃阴伤 【治疗方法】滋阴生津,兼清余热。 【代表方剂】清咽养营汤(疫喉浅论) 西洋参9g大生地9g抱木茯神9g大麦冬9g大白芍6g嘉定花粉12g天门冬6g拣玄参12g肥知母9g炙甘草3g,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