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笔记大全-修订编选

上传人:黯然****空 文档编号:149399055 上传时间:2020-10-26 格式:PDF 页数:69 大小:571.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病理学笔记大全-修订编选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病理学笔记大全-修订编选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亲,该文档总共6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病理学笔记大全-修订编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病理学笔记大全-修订编选(6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绪 论 病理学(pathology)是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医学基础学科,揭示疾病的病因、发病 机制、病理改变和转归。 一、病理学的内容和任务 病理学教学内容分为总论和各论两部分。 总论主要是研究和阐明存在于各种疾病的共同的病 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及转归等发生、发展规律,属普通病理学(general pathology) ,包 括组织的损伤和修复、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炎症和肿瘤等章节。 各论是研究和阐明各系统 (器 官)的每种疾病病因、发病机制及病变发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属系统病理学(systemic pathology) ,包括心血管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淋巴造血系统

2、疾病、泌 尿系统疾病、生殖系统和乳腺疾病及传染病等。 二、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 病理学需以基础医学中的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 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和免疫学等为学习的基础,同时又为临床医学提供学习疾病的必要 理论。因此,病理学在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起着十分重要的桥梁作用。 三、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人体病理学研究方法 1、尸体剖验(autopsy):简称尸检,即对死亡者的遗体进行病理剖验,是病理学的基本研 究方法之一。 2、活体组织检查(biopsy):简称活检,即用局部切取、钳取、细针吸取、搔刮和摘取等 手术方法, 从患者活体获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

3、 活检是目前研究和诊断疾病广为采用的 方法,特别是对肿瘤良、恶性的诊断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细胞学检查(cytology):是通过采集病变处脱落的细胞,涂片染色后进行观察。 (二)实验病理学研究方法 1、动物实验:运用动物实验的方法,可以在适宜动物身上复制出某些人类疾病的模型,并 通过疾病复制过程可以研究疾病的病因学、发病学、病理改变及疾病的转归。 2、组织培养和细胞培养:将某种组织或单细胞用适宜的培养基在体外培养,可以研究在各 种病因作用下细胞、组织病变的发生和发展。 四、病理学观察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 1、 大体观察 : 运用肉眼或辅以放大镜、 量尺、 和磅秤等工具对大体标本及其病变性

4、状 (外形、 大小、重量、色泽、质地、表面及切面形态、病变特征等)进行细致的观察和检测。 2、组织和细胞学观察:将病变组织制成切片,经不同的方法染色后用显微镜观察,通过分 析和综合病变特点,可作出疾病的病理诊断。 3、组织化学和细胞化学观察 : 通过应用某些能与组织细胞化学成分特异性结合的染色试剂, 显示病变组织细胞的化学成分的改变,从而加深对形态结构改变的认识和代谢改变的了解, 特别是对一些代谢性疾病的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4、免疫组织化学观察(immunohistochemistry):除了可用于病因学诊断和免疫性疾病的诊 断外,更多的是用于肿瘤病理诊断。 5、超微结构观察:利用电镜观察

5、亚细胞结构或大分子水平的变化来了解组织和细胞最细微 的病变, 并可与机能和代谢的变化联系起来, 加深对疾病基本病变、 病因和发病机制的了解。 6、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 FCM):不仅可作为诊断恶性肿瘤的参考指标,还可反映 肿瘤的恶性程度和生物学行为 ; 亦可用于对不同功能的淋巴细胞进行精确的亚群分析,对临 床免疫学检测起到重要作用。 7、 图像分析技术 (image analysis) : 主要应用于核形态参数的测定, 用以区别肿瘤的良恶性、 区别癌前病变和癌、肿瘤的组织病理分级和判断预后等。 8、分子生物学技术 : 可应用于遗传性疾病的研究和病原体的检测及肿瘤的病因学、

6、发病学、 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研究提高到了基因分子水平。 五、病理学的发展史 1、器官病理学(organ pathology) 2、细胞病理学(cellular pathology) 3、超微结构病理学(ultrastructural pathology) 4、 免疫病理学 (immunopathology) 、 分子病理学 (molecular pathology) 、 遗传病理学 (genetic pathology) 、定量病理学(quantitative pathology) 第一章 细胞、组织的适应和损伤 第一节 适 应 细胞和其构成的组织、 器官能耐受内外环境各种有害因子的刺激作用而

7、得以存活的过程称为 适应。在形态上表现为萎缩、肥大、增生和化生。 一、萎缩(atrophy):是指已发育正常的实质细胞、组织、器官的体积缩小。 病理改变:肉眼小、轻;镜下实质细胞缩小、减少;间质增生 1、生理性萎缩:人体许多组织、器官随着年龄增长自然地发生生理性萎缩。如老年性萎缩 2、病理性萎缩: (1)营养不良性萎缩:可分为局部营养不良性萎缩和全身性营养不良萎缩,后者如:饥饿 和恶性肿瘤的恶病质,脑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脑萎缩。 (2)压迫性萎缩:如:肾盂积水引起的肾萎缩。 (3)废用性萎缩:即长期工作负荷减少所引起的萎缩。 (4)神经性萎缩:如:神经损伤所致的肌肉萎缩。 (5)内分泌性萎缩:如

8、:垂体肿瘤所引起的肾上腺萎缩。 二、肥大(hypertrophy):细胞、组织和器官体积的增大(不是数目的增多) 。 1、代偿性肥大:细胞肥大多具有功能代偿的意义。 2、内分泌性肥大:由激素引发的肥大称为内分泌性肥大。 3、生理性肥大:妊娠期妇女子宫增大 4、病理性肥大:高血压病心肌肥厚晚期心力衰竭 三、增生(hyperplasia):实质细胞的增多,可导致组织器官体积的增大。 1、生理性增生:生理条件下发生的增生。女性青春期乳腺的发育 2、病理性增生:在病理条件下发生的增生。雌激素异常增高,导致乳腺的增生 肥大和增生是两个不同的过程,但常常同时发生,并且可因同一机制而触发。例如,妊娠期 子宫

9、既有平滑肌细胞数目的增多,又有单个平滑肌的肥大。对于不能分裂的细胞(如心肌细 胞) ,则只会出现肥大而不能增生。 四、化生(metaplasia):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细胞的过程。 是由于组织内未分化细胞向另一种细胞分化的结果, 通过改变类型来抵御外界不利环境的一 种适应能力 化生非典型增生癌变 1、上皮性:胃粘膜腺上皮肠上皮化生 小肠或者大肠型粘膜特征,常见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 柱状上皮(气管、宫颈、胆囊)鳞状上皮化生 气管、支气管粘膜 子宫颈 这往往都是炎症刺激的结果,机体对不良刺激的防御反应 2、间叶性:纤维结缔组织骨、软骨 骨骼肌骨 第二节 细胞、组织的损伤 一、

10、原因和发生机制 缺氧、物理因子、化学因子和药物、感染性因子、免疫反应、遗传因素、营养不均衡 细胞损伤的一般分子生物学机制: 1、ATP 的耗竭 2、氧和氧源性的自由基 3、细胞内的游离钙的增高 4、膜的通透性的损伤 5、不可逆性的线粒体的损伤 二、形态学变化(掌握不同变性的概念、类型,出现在哪些疾病以及意义) (一)变性(degeneration):是指细胞或细胞间质受损伤后因代谢发生障碍所致的某些可 逆性形态学变化。表现为细胞浆内或间质中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异常增多。 1、细胞水肿(cellular swelling):细胞内水分和 Na+的增多,使细胞肿胀,也叫水样变性、 疏松水肿。 原

11、因:缺氧、感染、中毒 机理:细胞能量供应不足,钠泵受损;细胞膜机械性损伤 肉眼:器官体积肿大,颜色苍白。常见于心、肝、肾的实质细胞 镜下:细胞肿大、胞浆透明依病变轻重,分别呈颗粒变性,疏松样变,气球样变。 电镜:线粒体肿胀、内质网扩张 2、脂肪变性(fatty degeneration):脂肪细胞以外的细胞中出现脂滴。细胞内甘油三脂的蓄 积。 (1)好发部位:肝细胞、心肌纤维、肾小管上皮。 (2)缺氧(脂肪酸氧化减少) ,传染病:白喉(外毒素干扰脂肪酸氧化) 中毒:如酒精、CCl4,饥饿或营养不良(脂肪动员过多、合成类脂和脂蛋白量减少) 代谢病:如糖尿病时,肝细胞出现脂肪变性 (3)发病机理:

12、脂肪合成与代谢途径障碍,导致中性脂肪堆积 (3)病理变化:好发于肝、肾、心 肝脂肪变性(严重时为脂肪肝) ;镜下:肝细胞内大小不等的透明空泡 心肌脂肪变性虎斑心 影响:功能下降、坏死、结缔组织增生 3、玻璃样变(hyaline change):又称透明变性。 (1)细胞内玻璃样变:浆细胞中的 Russell 小体(见于慢性炎症时的浆细胞内病毒包含体) 、 酒精性肝病时肝细胞内 Mallory 小体(中间丝的聚集) 、肾小管上皮细胞中玻璃样小滴(见 于肾小球肾炎) ;病毒性肝炎时肝细胞中出现嗜酸性小体。 (2)纤维结缔组织玻璃样变:胶原纤维增宽融合,呈均质红染。见于陈旧瘢痕、浆膜炎 (3) 细动

13、脉玻璃样变 : 管壁增厚, 有红染蛋白性物质沉积, 管腔狭窄。 见于高血压病的肾脏、 脾脏的血管。颗粒性固缩肾 4、淀粉样变:组织间质中有淀粉样物质(蛋白质-粘多糖复合物)沉积。淀粉样蛋白成分来 自免疫球蛋白、降钙素前体蛋白和血清淀粉样 P 物质。可见于骨髓瘤、甲状腺髓样癌和结 核病、老年人的慢性炎症。 5、粘液样变性:组织间质中类粘液物质增多。镜下:疏松间质,其中可见星芒状纤维细胞 散在于灰蓝色粘液基质中。 甲低时可出现。 6、病理性色素沉着 : 指有色物质(色素)在细胞内外的异常蓄积,其中包括含铁血黄素、 脂褐素、黑色素及胆红素等。含铁血黄素 : 生理上,肝、脾内可有少量的沉积,病理上出现

14、 心力衰竭细胞(肺瘀血时) ; 细胞萎缩时,可出现脂褐素 ; 不过正常情况下,附睾管上皮细胞、 睾丸间质细胞和神经节细胞胞质内可含有少量脂褐素。 7、病理性钙化:指骨和牙齿以外的组织中有固体钙盐的沉积,包括转移性钙化和营养不 良性钙化。营养不良性钙化多见。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镁等。镜下 : 蓝色颗粒状或片块 状。营养不良性钙化见于结核病、血栓、动脉粥样硬化、老年性主动脉瓣病变及瘢痕组织; 转移性钙化见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维生素 D 摄入过多,肾衰及某些骨肿瘤,常发生在血 管及肾、肺和胃的间质组织。 (二)坏死(necrosis):活体内范围不等的局部组织细胞死亡。 1、基本病变:细胞核:核固

15、缩、核碎裂、核溶解。 细胞浆:红染、进而解体。 细胞间质:崩解 2、类型: (1)凝固性坏死:坏死组织发生凝固,常保持轮廓残影。 好发部位:心肌、肝、脾、肾。 病理变化:肉眼:组织干燥,灰白色。 镜下:细胞结构消失,组织轮廓保存(早期) 。 特殊类型 : 干酪样坏死(发生在结核病灶,坏死组织呈灰黄色,细腻。镜下坏死彻底,不见 组织轮廓。 ) (2)液化性坏死:坏死组织因酶性分解而变为液态。 好发部位:脑(乙型脑炎) 、脊髓;胰腺(急性胰腺炎) ;化脓菌感染、阿米巴感染、脂肪坏 死。 病理变化:坏死组织分解液化。 特殊类型:脂肪坏死(分为创伤性、酶解性,分别好发于乳腺、胰腺) 。 (3)坏疽(g

16、angrene):大块组织坏死后继发腐败菌感染,所形成的特殊形态改变。 干性坏疽:好发于四肢末端,坏死组织干燥,边界清楚;一般无淤血;感染较轻,全身中毒 症状轻 湿性坏疽:好发于肠管、胆囊、子宫、肺,坏死组织湿润、肿胀,边界欠清;局部有淤血, 腐败菌感染重,全身中毒症状明显。 气性坏疽 : 常继发于深达肌肉的开放性创伤,由产气荚膜杆菌引起,坏死组织内含气泡呈蜂 窝状。 (4)纤维素性坏死(fibrinoid necrosis):坏死组织呈细丝、颗粒状,似红染的纤维素。 好发部位:结缔组织和血管壁。 疾病举例:急进性高血压、风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结节性动脉炎、胃溃疡等 。 3、结局 (1)局部炎症反应:由细胞坏死诱发。 (2)溶解吸收:坏死组织溶解后常由淋巴管、血管吸收或被巨噬细胞吞噬清除。 (3)分离排除形成缺损:表现为糜烂、溃疡、空洞、瘘管、窦道。 (4)机化:肉芽组织取代坏死组织的过程。 (5)包裹、钙化:前者指纤维组织包绕在坏死组织周围,后者指坏死组织中钙盐的沉积。 (三)凋亡(apoptosis):活体内单个细胞或小团细胞在基因调控下的程序性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