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材解读--修订编选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149398008 上传时间:2020-10-26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144.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材解读--修订编选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材解读--修订编选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材解读--修订编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材解读--修订编选(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 教材解读教材解读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的教学内容主要有:100 以内加、 减法笔算,表内乘法,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从不同 的角度观察物体和认识时间,简单的组合思想和逻辑推理方法等。本 册教材具有内容丰富、 关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 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鼓励算法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等特 点。在这里我谈一下我对本册教材的感受与曾经有过的一些教学处 理,说的不对的请多多指教。 教材具有下面几个明显的特点:教材具有下面几个明显的特点: 一、笔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计算的 同时,经历解决问题的过

2、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应用意 识。 一、笔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计算的 同时,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应用意 识。 100 以内加、减法笔算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传统的教学内容,也 是要求学生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之一。 以往的教学重点 一般放在使学生理解笔算的算理、掌握计算法则和方法上,并通过一 定的训练达到计算的熟练。此次教材的单元,突出的变化是不再孤立 地教学笔算,而是将笔算放置在解决实际问题的现实背景中,使学习 笔算与学习用笔算解决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笔算加法中安排 了参观博物馆的乘车问题,奥运金牌榜重点数学问题。这里的单元

3、顺 序是:在现实的情境中提出要解决的计算问题,使学习计算的必要性 突出出来。接着通过操作、直观探讨计算的算理,展示计算的方法, 在学生理解算理、获得算法后,再看能否用计算解决前面提出的实际 问题。这样就使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例如,100 以内的加法笔算,教材先提供一个二年级学生要乘车 去参观博物馆的情境。先让孩子们发现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教 师相机提取有效问题进入新授环节,使学生处于所熟悉问题情境中。 通过例 1、例 2、例 3 分别提出有关乘车的三个问题,都需要用计算 来解决。 进而引出了不进位加和进位加的三个计算式题, 并引出笔算。 在笔算方法的教学中,教材通过摆小

4、棒直观的展示算理,并结合直观 图出示算法。在学生理解了算理和算法后就可以用之解决问题了。这 样不仅让学生经历了笔算知识的形成过程, 也让学生经历了应用笔算 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学生在这种有目的的学习活动中主动建构知识, 获得用数学的成功体验, 同时逐步形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数学 应用的意识。 二、提供关于空间与图形的丰富素材,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 展。 二、提供关于空间与图形的丰富素材,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 展。 对于学生来说,良好的空间观念不仅是他们理解人类赖以生存 的空间、 认识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 也是他们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基础。 因此,小学数学中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主要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空

5、间观 念的发展。让小学生在观察物体、认识方向、制作模型、图案设计、 实验操作等各种活动中,获得关于空间与图形的知识,更好地从形状 上去认识周围事物,把握事物的特征,描述事物间的关系,形成和发 展良好的空间观念。 根据上述教育理念和数学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的具体教学目 标,本册实验教材对于空间与图形内容的单元采取了这样的一些措 施:首先,提供了丰富的关于空间与图形内容和素材。安排了“长度 单位” “角的初步认识”和“观察物体”三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每一 单元中又设计了丰富多样的动手实践活动,如观察、拼摆、折纸、测 量、作图、制作等,通过活动让学生对长度单位米和厘米、角的概念 进行感知、体验和理解,对从

6、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所得图形、以及对 所获图形间关系进行体验和理解等, 使学生获得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 感性经验,并受到操作空间形式的训练。其次,教材设计了丰富多样 的探索性操作活动。例如,在认识长度单位之前,安排了关于用统一 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必要性的探究;在认识米之前,安排了探索有效 地测量黑板长度的方法;让学生在各种探索性的操作活动中,观察、 猜测、操作、讨论交流,感知、感受几何概念的含义、所学图形的特 征,借助图形表象进行推理等,使学生获得广泛的空间与图形活动的 经验,这正是发展空间观念的重要基础。 三、表内乘法教学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加强教学过程的探索 性。 三、表内乘法教学体现知识的形

7、成过程,加强教学过程的探索 性。 表内乘、除法是第一学段的学生需要掌握和形成的重要基础知 识与基本技能。与现行教材相比这部分内容的单元变化较大。首先, 在本册教材里集中安排表内乘法的教学, “表内乘法(一) ”教学乘法 的意义和 26 的乘法口诀;“表内乘法(二) ”教学 79 的乘法口 诀和“倍”的概念。乘法口诀仍采用小九九。本学期里让学生在理解 乘法含义的基础上掌握乘法口诀, 在下一册教材中再安排表内除法的 教学。 第二, 在关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加强了教学过程的探索性, 体现了知识形成的过程。乘法的初步认识的教学,首先提供了学生熟 悉的游乐场的具体情境,使学生看到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计算

8、“相同 加数的和”的问题,以帮助学生理解乘法的含义。例 1例 3,在让 学生进行开放性操作活动的基础上,从直观到抽象,引导学生理解乘 法的含义,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和读、写法。 第三,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基础,乘法口诀的教学从 5 的口诀开始,利用学生熟悉的“五个、五个地数数”获得乘法算式的 积,以便于学生自主探索口诀,理解口诀的含义,也更便于学生记忆 口诀。 第四,教学每部分口诀时都将所有相关的乘法算式排列在口诀 表的两边,既便于学生理解一句口诀可以用于计算两个乘法算式,也 自然地渗透了乘法的交换律。另外,教材仍然安排了形式多样、生动 有趣的记忆口诀的活动和练习。如“对口令” “数青蛙的嘴眼

9、腿” “数 螃蟹的腿”等。让学生通过这些富有童趣且朗朗上口的歌谣唱诵,心 情愉快而印象深刻地记住了乘法口诀。 第五,用乘法解决问题的教学渗透于掌握乘法口诀的教学过程 中。学习乘法计算的目的之一是能用它解决问题。实验教材在注重让 学生通过活动探索、理解乘法计算的含义和方法的同时,渗透着用乘 法解决问题的教学。例如,在教学过 26 的乘法口诀之后,安排了 用乘法解决问题的教学和根据情境图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并试着 解决的。在教学过 7 的乘法口诀之后,安排了有关“倍”概念的 教学,以及如何用乘法解决有关倍的实际问题。将乘法计算教学与用 乘法解决问题教学有机地结合,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乘法含义的理 解

10、,有更多的机会练习乘法计算,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学生了解到所学 习的知识有什么用处、如何用,从而逐步形成数学的应用意识,发展 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四、 结合有关教学内容加强估计意识与能力的培养。结合有关教学内容加强估计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作为当今信息社会中的成员,对客观世界变化的敏捷反应和对 各种信息迅速作出判断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在小学数学中估计能力 的培养正是上述能力的基础之一。 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涉及估计 能力培养的内容较少。 在现行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中所安排的 一些乘、除法估算也只作为选学内容。加强估算,重视培养学生的估 计意识与能力是当前计算教学改革的重要理念之一。数学课

11、程标准 中规定了估算的教学内容和估计意识、技能的培养要求。例如第一学 段要求:“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本套实 验教材把加强估计意识的培养作为改革的要点之一。 不仅在计算教学 中安排相应的估算教学内容,而且将估计作为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 结合相应的数学知识的教学进行渗透与培养。 学生了解估算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估算也可以有不同的 方法,我们可以用它简洁、迅速地解决某些问题。从而使学生学会估 算的方法,逐步形成估计的意识。其次,教材还注意在有关的教学内 容或练习中渗透估计意识培养的内容。例如,在“长度单位”教学中 有一些观察某种实物大约有多长、 测量某一实物时只要求大约

12、的长度 等的练习。使学生了解到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有时并不需要准确的计 算或精确的结果,而只需要一个粗略的数据就可以达到目的。在教给 学生基本的估算方法后, 教材还安排一些应用估算方法解决简单实际 问题的练习,以便逐步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 五、 注重体现探索性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探索和创新的意 识。 五、 注重体现探索性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探索和创新的意 识。 新的数学教育理念认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 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数学交流的机会, 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 能、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根据这

13、 一理念,本册实验教材的单元,注意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出发, 利用各种学习内容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探究活动以及交流的机会, 让学生在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的同时, 逐步形成探索数学问题的 兴趣和创新的意识。 如前所述, 在教学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认识之前, 先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活动,通过实际操作、小组讨论、归纳推理等 活动,得出要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才能得到一致的结果,才能 彼此进行交流的结论。在学生认识了厘米之后,并不是直接告诉学生 还有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米, 而是让学生自己探索测量黑板的长度的 方法,使学生在活动中产生应该用比较大的长度单位的想法,从而引 出“米” 。本册实验教材安排的

14、两个数学实践活动“我长高了” “看一 看、摆一摆” ,都是开放式的对周围事物或操作材料的数学内容进行 探究的活动。又如,在这些动手实践的探索中,学生不仅可以获得数 学知识,还可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探索的欲望,产生对现实世界各种 现象进行探究的好奇心,激励学生主动地探索未知,进而逐步形成严 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这些也正是学生形成创新意识、发展数学思维所 必需的过程。 六、 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六、 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学习数学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参与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 特别是数学学习还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进而奠定发展 更高素

15、质的基础。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能力是数学教学要达到 的重要目标之一。本套实验教材总体设想之一是:系统而有步骤地渗 透数学思想方法, 尝试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可以理解地简 单形式,采用生动有趣的事例呈现出来。据此,在一年级下册实验教 材安排了“探索给定图形或数字中的简单规律” ,本册实验教材则在 第八单元 “数学广角” 中, 安排了简单的组合思想和逻辑推理方法。 排列与组合的思想方法不仅有着广泛的应用, 是今后学习概率统计等 知识的基础;逻辑推理更是进一步学习数学基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 逻辑推理能力的良好素材。 (在现行的教材中这部分内容只出现在选 做题目中。 )教材在这里让学生通过

16、观察、操作、实验、猜测推理与 交流等活动,初步感受数学思想方法的奇妙与作用,受到数学思维的 训练,逐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同时培养他们探 索数学问题的兴趣与欲望,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进而达到数 学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的要求: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 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 教学建议:教学建议: 100 以内的加减法:以内的加减法: (1)充分利用教材的情景图。 (2)把握教材的编排顺序以及前后之间的联系。 (3)关注学生对计算过程和方法的理解。 (4)沟通口算和笔算间的联系。 角的初步认识:角的初步认识: 概念准确、操作规范,学生多动手进行实际操作。 表内乘法(一) (二):表内乘法(一) (二): (1)理解乘法的意义。 (2)设计丰富,有趣的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乘法口诀。 (3)帮助学生逐步学会数学思考与表达,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的基本方法。 (4)在表达时,会出现汉字、数字混用现象(向学生介绍有关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