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分层训练(十七)劝学--修订编选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149397651 上传时间:2020-10-26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406.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后分层训练(十七)劝学--修订编选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课后分层训练(十七)劝学--修订编选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课后分层训练(十七)劝学--修订编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后分层训练(十七)劝学--修订编选(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1 页 共 9 页 课后分层训练(十七)课后分层训练(十七) 劝学劝学 一、语用小题夯基练一、语用小题夯基练 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木直中绳,木直中绳, 以为轮以为轮 B君子生非异也君子生非异也 C吾尝跂而望矣吾尝跂而望矣 D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解析:选解析:选 CA 项,“项,“ ”同“煣” ;”同“煣” ;B 项,“生”同“性” ;项,“生”同“性” ;D 项,“有”同“又” 。项,“有”同“又” 。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其曲中规中:合乎其曲中规中:合乎B

2、声非加疾也疾:快声非加疾也疾:快 C金石可镂镂:雕刻金石可镂镂:雕刻 D风雨兴焉兴:起风雨兴焉兴:起 解析:选解析:选 B疾:劲疾。疾:劲疾。 3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Error!Error! B.Error!Error! C.Error!Error! D.Error!Error! 解析 : 选解析 : 选 AA 项,均为介词,比。项,均为介词,比。B 项,助词,表陈述语气/兼词,相当于“于此”,在 这里。C 项,代词,的人/助词,表停顿。 项,助词,表陈述语气/兼词,相当于“于此”,在 这里。C 项,代词,的人/助词,表停顿。D

3、 项,连词,表修饰项,连词,表修饰/连词,表并列。连词,表并列。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C用心一也用心一也 D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解析 : 选解析 : 选 DA 项, “日” , 名词作状语。项, “日” , 名词作状语。 B 项, “上” “下” , 名词作状语。项, “上” “下” , 名词作状语。 C 项, “一” , 数词用作形容词。 项, “一” , 数词用作形容词。 5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下列各句中,与例句

4、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例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A微斯人,吾谁与归微斯人,吾谁与归 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甚矣,汝之不惠甚矣,汝之不惠 D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解析 : 选解析 : 选 DD 项和例句均为定语后置。项和例句均为定语后置。A 项,宾语前置句,应为“吾与谁归” 。项,宾语前置句,应为“吾与谁归” 。B 项, 状语后置句,应为“于水寒” 。 项, 状语后置句,应为“于水寒” 。C 项,主谓倒装句,应为“汝之不惠,甚矣” 。项,主谓倒装句,应为“汝之不惠,甚矣” 。 第 2 页 共 9 页 6名句默

5、写名句默写(情境式默写情境式默写) (1)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 , 荀子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 , 荀子劝学中的“学不可以已”这句话说的就是这劝学中的“学不可以已”这句话说的就是这 个意思。个意思。 (2)在荀子在荀子劝学中连用了“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等多个比喻,论证了学习的意 义在于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学不可以已”的观点。 劝学中连用了“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等多个比喻,论证了学习的意 义在于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学不可以已”的观点。 (3)孔子曰 : “学而时习之。”又说 :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荀子在劝

6、 学中提出“学不可以已”的观点,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对学习的认识。 孔子曰 : “学而时习之。”又说 :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荀子在劝 学中提出“学不可以已”的观点,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对学习的认识。 (4)(全国卷)荀子荀子劝学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劝学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 是用心专一的缘故。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5)在 荀子在 荀子劝学 中, 强调君子与常人本性没有差别, 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是 “君劝学 中, 强调君子与常人本性没有差别, 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是 “君 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子生非异也,善

7、假于物也” 。 (6)在荀子在荀子劝学中,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一句是“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劝学中,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一句是“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 学也” 。学也” 。 (7)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句子是“君子博学而日参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句子是“君子博学而日参 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8)古人云:“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但是一个人不坚持肯定是不会成功的。 荀 子 古人云:“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但是一个人不坚持肯定是不会成功的。 荀 子劝学中“锲而舍之,朽木不折”说的正是这个道理。劝学中“锲

8、而舍之,朽木不折”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9)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 老子中说“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荀子在劝学中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 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 老子中说“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荀子在劝学中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 (10)(全国卷)荀子荀子劝学 中强调了积累的重要。 以积土成山、 积水成渊可以兴风雨、 生蛟龙设喻,引出“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观点。 劝学 中强调了积累的重要。 以积土成山、 积水成渊可以兴风雨、 生蛟龙设喻,引出“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观点。 (11)韩愈师

9、说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与荀子韩愈师说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与荀子劝学 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观点相同。 劝学 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观点相同。 (12)荀子荀子劝学中强调学习应当专一,如果不专一,便会像螃蟹一样,一无所成的 句子是“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 劝学中强调学习应当专一,如果不专一,便会像螃蟹一样,一无所成的 句子是“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 7文学文化常识文学文化常识 (1)补充填写横线处的内容。补充填写横线处的内容。 荀子是战国末期荀子是战国末期(时期时期)思想家

10、荀况及其门人弟子的著作。该书是中国古代儒、法、思想家荀况及其门人弟子的著作。该书是中国古代儒、法、 道、墨等诸子学术思想的集大成之作,由论语 、 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道、墨等诸子学术思想的集大成之作,由论语 、 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 标志着古代论说文的进一步成熟。标志着古代论说文的进一步成熟。 (2)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荀子 ,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况所作,一小部分出自其门人弟子之手,现存 荀子 ,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况所作,一小部分出自其门人弟子之手,现存 32 篇。篇。 B“青,取之于蓝”中的“青”为“靛青

11、” ,一种染料。“蓝” ,也叫蓼蓝,叶子可制“青,取之于蓝”中的“青”为“靛青” ,一种染料。“蓝” ,也叫蓼蓝,叶子可制 第 3 页 共 9 页 染料。染料。 C“金就砺则利”中的“金” ,指金属制的刀斧等。“金就砺则利”中的“金” ,指金属制的刀斧等。 D古代称跨出一脚为“步” ,跨两脚为“跬” 。古代称跨出一脚为“步” ,跨两脚为“跬” 。 解析:选解析:选 DD 项,应为: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 ,跨两脚为“步” 。项,应为: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 ,跨两脚为“步” 。 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 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

12、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 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个字。 中国的儒者将孔子看成圣人,把孟子看成亚圣。历代帝王几乎都将孔子视为无可挑剔 的圣人,但对孟子,总觉得味道有点儿别致。既然如此, 中国的儒者将孔子看成圣人,把孟子看成亚圣。历代帝王几乎都将孔子视为无可挑剔 的圣人,但对孟子,总觉得味道有点儿别致。既然如此,_?这也许有两方面的原因:?这也许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孟子的性善论,一是他的民本思想。这里说孟子主张性善论,是和荀子的“人性本恶” 相对而言的。 一是孟子的性善论,一是他的民本思想。这里说孟子主张性善论,是和荀子的“人性本恶” 相对而言的。_,因为后

13、来的不良教育及社会熏染而变坏了;荀子认为人性本是恶的,因为后来的不良教育及社会熏染而变坏了;荀子认为人性本是恶的, 但通过教育和觉悟可以走向善。但通过教育和觉悟可以走向善。_,其价值取向也都是让人培养和保持善和美,但切,其价值取向也都是让人培养和保持善和美,但切 入点不同。入点不同。 答:答: 解析:第一空根据前文“既然如此” ,前文又是说的孟子的“别致” ,应该填写“何不 索性将孟子排除在圣贤之外呢” ;第二空通过后文“因为后来的不良教育及社会熏染而变坏 了” ,表明这之前人性本善是有依据的,可以填写“孟子认为人性本是善的” ;第三空根据 文末“其价值取向也都是让人培养和保持善和美,但切入点

14、不同” ,可以填写“两人都是从 人性出发” 。 解析:第一空根据前文“既然如此” ,前文又是说的孟子的“别致” ,应该填写“何不 索性将孟子排除在圣贤之外呢” ;第二空通过后文“因为后来的不良教育及社会熏染而变坏 了” ,表明这之前人性本善是有依据的,可以填写“孟子认为人性本是善的” ;第三空根据 文末“其价值取向也都是让人培养和保持善和美,但切入点不同” ,可以填写“两人都是从 人性出发” 。 参考答案:何不索性将孟子排除在圣贤之外呢参考答案:何不索性将孟子排除在圣贤之外呢(或“为什么还要重视他呢”或“为什么还要重视他呢”)孟子认为 人性本是善的两人都是从人性出发 孟子认为 人性本是善的两人

15、都是从人性出发 9把下面几句话整合成一个长单句,可适当增删词语,也可根据需要变换叙述角度, 但不得改变原意,也不能遗漏内容要点。 把下面几句话整合成一个长单句,可适当增删词语,也可根据需要变换叙述角度, 但不得改变原意,也不能遗漏内容要点。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 大成者。 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他提出了治理天下既要靠 “法制” 又要重视教化兼用 “礼” 治的思想。“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也是他提出的。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 大成者。 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他提出了治理天下

16、既要靠 “法制” 又要重视教化兼用 “礼” 治的思想。“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也是他提出的。 答:答: 参考答案: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 集大成者、 韩非和李斯的老师荀子, 提出了治理天下既要靠 “法制” 又要重视教化兼用 “礼” 治、 “制天命而用之” 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参考答案: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 集大成者、 韩非和李斯的老师荀子, 提出了治理天下既要靠 “法制” 又要重视教化兼用 “礼” 治、 “制天命而用之” 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该题难点和亮点在 “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该题难点和亮点在 “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 第 4 页 共 9 页 需要交换叙述角度。需要交换叙述角度。) 二、类文阅读拓展练二、类文阅读拓展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题。 劝学劝学(节选节选) 荀子荀子 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 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 ;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 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