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学知识归纳-修订编选

上传人:黯然****空 文档编号:149394122 上传时间:2020-10-26 格式:PDF 页数:74 大小:677.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病理生理学知识归纳-修订编选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病理生理学知识归纳-修订编选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亲,该文档总共7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病理生理学知识归纳-修订编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病理生理学知识归纳-修订编选(7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案教案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病理生理学的任务、地位与内容(第一节病理生理学的任务、地位与内容(20 分钟,重点掌握)分钟,重点掌握) 一、病理生理学的概念 病理生理学(pathophsiology)是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与转归的规律和 机制的科学,是一门医学基础理论学科。 二、病理生理学的任务 主要是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 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和机 制,研究患病机体的功能,代谢的变化及其机制,从而探讨疾病的本质,为疾病的 防治提供理论基础。 三、病理生理学的学科性质和地位 病理生理学是与基础医学中多学科密切相关的综合性的边缘学科, 它需要 用正常人的体中形态、功能、代谢的有关知识

2、去分析、认识疾病。病理生理学又同 临床关系密切,是沟通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 四、病理生理学的内容 1.病理生理学总论 病理生理学总论,又称疾病概论。主要讨论疾病的概念、疾病发生的原因 和条件,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普遍规律。 2.病理过程 (Pathological process) 病理过程又称基本病理过程或典型病理过程,主要是指多种疾病中可能出 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病理变化。如发热、缺氧、酸碱平衡 紊乱等。 3.病理生理学各论 病理生理学各论又称各系统器官病理生理学。主要论述体内几个系统的某 些疾病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一些常见的、共同的病理生理变化。如心力

3、衰 竭、呼吸衰竭、肝功能衰竭、肾功能衰竭等。 教案教案 第二节第二节 病理生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病理生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10 分钟,了解) 1.动物实验 动物实验包括急性和慢性动物实验。是病理生理学的最主要研究方 法。动物实验是在动物身上复制人类疾病的模型,探讨疾病时机能和代谢 变化,并可实验性治疗。但动物实验的结果不能机械地用于临床,只有与 临床资料分析比较后才能被临床借鉴和参考。 2.临床观察 应在不损伤病人的前提下,进行细致的临床观察和一些必要的临床 实验研究,有时需要对病人长期随访来探讨疾病动态发展的规律。 3.疾病的流和病学调查 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病群体流体流行病学

4、调查 和分子流行病学调查,以探讨疾病发生的原因和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 教案教案 第二章 疾病概论 第一节健康与疾病(第一节健康与疾病(10 分钟,重点掌握)分钟,重点掌握) 一、健康概念 健康(health)不仅是没有疾病或病痛,而且是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处 于完好状态。 二、疾病的概念 疾病(disease)是指机体在一定病因的损害作用下,因自稳(homeostasis) 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 机体对病因所致的损伤发生 一系列防御性的抗损伤反应,体内有一系列功能、代谢和形态的改变,临床出现许 多不同的症状与体征,机体对外环境适应能力和劳动力的减弱甚至丧失。 第

5、二节第二节 病因学(病因学(30 分钟,熟悉)分钟,熟悉) 病因学(etiology)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的科学。 1.疾病发生的原因 疾病发生的原因简称病因,又称致病因素。是指作用于机体的众多因素中,能引起 疾病并决定疾病特异性的因素。病因在一定的条件下发挥致病作用。病因的种类很多,一般 分为:生物性因素;理化性因素;机体必需物质的缺乏或过多;遗传性因素;先 天性因素;免疫因素;精神、心理和社会因素。 2.疾病发生的条件 是指那些能够影响疾病发生的各种机体内外因素。它们本身虽然不能引起疾病,但 可以左右病因对机体的影响或者直接作用于机体,促进或阻碍疾病的发生。 疾病的条件中能够加强病因作

6、用或促进疾病发生的因素称为诱因。 3.病因与条件的相互关系 (1)在病因学中病因是引起疾病不可缺少的、决定疾病特异性的因素,而条件是在 病因作用的前提下影响疾病发生的因素。 (2)原因和条件是相对的,同一因素可以是一种疾病的原因,也可以是另一疾病的 条件。 (3)一种疾病引起的机体的某些变化,可以成为另一疾病发生的条件。 (4)但有些疾病(如创伤)只有原因,毋需条件使可发病。 第三节第三节 发病学发病学(30 分钟,重点掌握) 发病学(pathogenesis)主要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一般规律和共同机制。 1.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1)损伤与抗损伤规律 : 损伤与抗损伤的斗争贯穿于疾

7、病的始终,两者相互联系 又相互斗争,是构成疾病各种临床表现,推动疾病发展的基本动力。损伤与抗损伤反应之 间的力量对比常影响着疾病的发展方向和转归。 损伤与抗损伤之间无严格的界限, 彼此间 可以相互转化。 抗损伤反应包括各种防御适应反应和代偿措施, 对不同的损伤所发生的抗 损伤反应是不同的,这就构成了各种疾病不同的特征。 (2)因果交替规律:在疾病过程中,原始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后产生一定的变化, 在一定的条件下又会引起另一些新的变化,也就是说,由原始致病因素引起的后果,可以在 一定的条件下转化为另一些变化的原因。原因和结果不断转换,形成一个链式发展过程,从 而推动疾病不断发展。在某些疾病因果交替

8、人的发展过程中,某几种变化互为因果,构成一 个环式运动,每一次循环都使病情不断加强重,称恶性循环(vicious cycle) 。疾病经恰当的 治疗,在康复的过程中也可形成良性循环。 (3)局部与整体的辨证关系 : 任何疾病基本上都有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局部病变 可以通过神经和全液的途径影响全身, 而全身功能状态也可以能过神经和体液途径影响局部 病变的发展。因此,任何孤立地看待局部变化与整体反应都是错误的。 2.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 (1)神经机制 : 神经系统在维持和调近代机体内环境的稳态方面起主导作用因此神 经系统的变化将会引起内环境紊乱,导致疾病发生。病因通过神经机制引起疾病,主要有以 下

9、一并节 : 直接损害或作用神经系统,如流行性乙型脑炎。通过神经反射引起疾病,如 失血性休克。 通过阻断或干扰正常递质的作用如重症肌无力、 假性神经递质引起肝性脑病 等。 (2)体液机制 : 主要指致病因素引起体液质和量的变化以及体液调节的障碍,导致 内环境紊乱以致疾病发生。如水电解质紊乱、酸碱紊乱等。体液调节障碍常由全身性和局部 性的体液因子以及细胞因子的数量或活性变化引起,如休克、应急等。 (3)组织细胞机制 : 致病因素可以直接或间接作用于组织细胞,造成某些细胞功能 代谢障碍,以致疾病发生。致病因素引起的细胞损伤除直接的破坏外,主要表现为细胞膜功 能障碍和细胞器功能障碍, 这是有关器官功能

10、障碍的重要的机制。 细胞膜功能障碍主要是各 种离子泵(如钠泵、钙泵)功能障碍。细胞器的功能障碍中尤其以线粒体功能障碍最重要。 (4)分子机制 : 细胞内有很多分子,包括大分子多聚体和小分子物。从分子水平上 研究疾病发生机制称为分子病理学或分子医学。广义的分子病理学研究所有疾病的分子机 制, 狭义的分子病理学则是生物大分子特别是核酸、 蛋白质和本科受损所致的疾病。 由 DNA 的遗传性变异所引起的一类以蛋白质异常为特征的疾病称为分子病,分四类 : 酶蛋白缺陷 所致的疾病, 如G-6-PD缺乏所致的I型糖源沉积病。 血浆蛋白和细胞蛋白缺陷所致的疾病, 如镰刀细胞贫血症。受体病,由于受体基因突变使受

11、体蛋白缺失、减少或结构异常而致的 疾病,如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特异性载体蛋白缺陷导致膜转运障碍所致的疾病,如胱氨 酸尿症。 第四节第四节 疾病的经过和转归疾病的经过和转归(20 分钟,熟悉) 疾病的经过一般分为四期。 1.潜伏期 主要是指病因入侵到该病症状出现的一段时间。 2.前趋期 在潜伏期后到开始出现明显症状前的一段时期。主要出现一些非特异性症状。 3.临床症状明显期 这是出现该病特征性临床表现的时期,此期的特殊症状和体征往往 是疾病诊断重要依据。 4.转归期 疾病的转归包括康复和死亡。 (1)康复(rehabilitation) : 完全康复 : 主是指疾病时发生的损伤性变化完全消失,

12、机体的自稳调节恢复正常。不完全康复 : 是指在病时的损伤性变化得到控制,但基本病理 变化尚未完全消失,经机体代偿后功能代谢恢复,主要症状消失,有时可留后遗症。 (2)死亡(death):是指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性停止,其标志即脑死亡 (brain death) 。 判断脑死亡的标准:不可逆的昏迷和大脑无反应。自主呼吸停止。脑干神经 反射消失。瞳孔散大或固定。脑电波消失。脑血管造影证明脑血循环完全停止。 教案教案 第三章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第一节 水、钠代谢障碍第一节 水、钠代谢障碍 一、水钠的正常代谢(5 分钟,了解) (一) 体液的情况 : 成人体液的总量约占体重的 60%, 其中细

13、胞内液占 40%, 组织间液约占 15%, 血浆约占 5%。 体液的含量和分布因年龄、 性别、 胖瘦而不同。 细胞外液的主要阳离子是 Na+,主要阴离子是 Cl-,细胞内液主要的阳离子是 K+, 主要的阴离子是蛋白质和 HPO42-。体液渗透是取决于溶质的分子或离子数目,血 浆和组织间液的渗透压 90%-95%来源于 Na+、 Cl-及 HCO3-。正常的血浆渗透压 范围在 280-310 mmol/L,细胞内外的渗透压基本相等。 (二) 水的生理功能和水平衡:水的生理功能促进物质的代谢, 参与水解、水化、 加水脱氧等重要反应。调节体温。润滑作用。与蛋白质、粘多糖和磷脂等结 合的水,发挥其复杂

14、的功能。正常成人每日水的摄入和排出保持动态平衡, 约计 2000-2500 ml。 (三)电解质的生理功能和钠平衡:电解质的生理功能维持体液的渗透 平衡和酸碱平衡。维持神经肌肉心肌细胞的静息电位,并参与其动作电位。参 与新陈代谢和生理功能。血清钠浓度为 130-150 mmol/L,50%存在于细胞外液, 10%存在于细胞内液,正常情况下摄入与排出相等,Na+主要经肾排出。 (四)体液容量及渗透压的调节:细胞外液容量和渗透浓度的相对稳定是 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节实现的。主要通过口渴中枢、抗利尿激素、醛固酮和 心房利钠肽等来调节。 二、水、钠代谢障碍 (一)低钠血症(hyponatrrmia

15、):指血清钠浓度低于 130 mmol/L. 1低容量性低钠血症(hypovolemic hyponatrrmia ):(30 分钟,重 点掌握) (30 分钟,重 点掌握) 特征是失钠大于失水,血清钠浓度130 mmol/L.,血浆渗透压280 mmol/L。伴有细胞外液减少,也称为低渗性脱水(hypotonic dehydration)。 (1) 原因和机制:常见原因是液体大量丢时候处理不当所致,即只补水 而未给电解质。见于:1)经肾丢失:长期连续使用高效利尿剂;肾上腺皮质 功能不全;肾实质性疾病;肾小管酸中毒。2)肾外丢失:经皮肤丢失; 经消化道丢失;体液在第三间隙积聚。 (2) 对机体

16、的影响 : 细胞外液减少,易发生休克 ; 血浆渗透压下降,无 口渴感;有明显的失水特征脱水貌;尿钠:经肾失钠的,尿钠含量增加, 肾 外因素导致的,尿钠含量降低。 (3) 防治原则:防治原发病,给予等渗性液体等。 2、高容量性低钠血症(hypervolemic hyponatrrmia):(自学)(自学) 特征是血清钠浓度130 mmol/L.,血浆渗透压280 mmol/L; 体液 总量正常或增多;有水潴留,使 ECF 和 ICF 都增加,又称为水中毒(water intoxication)。 (1) 原因和机制 : 主要原因是过多的低渗性液体在体内潴留造成。见于 : 水 摄入过多;水排出减少,如急性肾功能衰竭,ADH 分泌过多。 (2) 对机体的影响:细胞外液增加,呈低渗状态;细胞水肿;中枢 神经系统症状,脑细胞肿胀和脑组织水肿使颅内压增高,严重引起脑疝 ; 实验室 检查 : 血液稀释、血浆蛋白和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压积降低,早期尿量增加,尿 比重下降。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