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日本人的民族性格-修订编选

上传人:黯然****空 文档编号:149390872 上传时间:2020-10-26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176.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日本人的民族性格-修订编选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浅析日本人的民族性格-修订编选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析日本人的民族性格-修订编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日本人的民族性格-修订编选(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03 /2009 浅析日本人的民族性格 张芳芳 (山东潍坊科技学院,山东 寿光) 日本和中国有太多的渊源。然而,对于为何日本要在我们的国土上进行大肆的掠夺和屠戮,对于日本国到现在为止,对曾经的那 场侵略战争的模糊的认识与暧昧的态度,国人心中在充满愤怒之外,也许更多的是疑惑、 是深思 带着这些疑惑,我对日本民族国民性 进行了简要的分析。民族性格是一个民族的群体人格,是一个民族在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各种心理和行为特征之总和,它赋予 了民族心理素质的规定性。从某种意义上说,共同的文化和共同的文化长期积淀而成的共同的心理素质,是民族最重要的也是最为基本 的标志。因此,要对一个民族的心理进行分析,

2、必定离不开该民族的文化背景和其长期以来所形成的行为倾向和行为模式。笔者从以下 几个方面对日本人的性格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集团意识自卑感与优越感天皇崇拜 一、 日本人强烈的集团意识 集团意识可以说是日本人最具特点的国民性。日本人的集团性特点 起源于其稻作文化。因为稻作不同于广种薄收、 靠天吃饭的旱田耕作,兴 修水利、 插秧收割等都需要集体的劳动与合作,由此形成了农村共同体,产 生了集团意识。而日本社会传统的家族制度(武士阶级的家族制度和民众 的家族制度)也是产生日本人集团性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无论是哪一种家 族制度,家长的权威是需要家族成员绝对服从的。因此,在日本人的集团 内部有很多的原则:权威的

3、支配和对权威的无条件追随;不允许一切自主 性批判反省的社会规范;集团内部的家族式气氛与对外部的敌对意识的 对立。 在日本人强烈的集团意识中,又体现出日本人强烈的依赖心理。日本 人普遍存在和想要依赖他人的心理,这是日本人区别于欧美人的重要心理 特征,而这也是理解日本人恩德精神构造和社会构造的关键。正是因为有 依赖心理,在集团内部担心被人看不起而失去依赖,所以有“ 耻 ” 的感觉;正 是因为这样的依赖心理的存在,日本人在集团内部所表现出了行动和认识 的强烈的一致性。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种依赖心理也许是日本人集 团内部凝聚力强的一个重要因素。对日本人集团性最流行的描述就是“ 一 个中国人能抵得过

4、十个日本人,但是十个中国人却抵不过一个日本人。 ” 因 此,日本人更像蜜蜂,就单个个体而言未必优秀,但是,一旦结成一个小群 体、 小集团后,协调默契的配合却给他们带来的巨大的力量。 在日本人的集团意识中,内外有别又是其重要的心理特征。在集团内 部、 对熟人,日本人讲究的是“ 和 ”,讲究的是礼仪周全,替他人着想;他们对 集团内部的成员表现得克制、 谦和、 彬彬有礼,但是对于集团外部的人和 事,或者在没有熟人的场合,其行为却变得大胆无礼和无所顾忌。从而不 难理解,在1937年中国的南京,为何日本军队能够集体行动对中国军民进 行大肆屠杀,因为在日本人的意识内,集团的行为就是正确的,而且长官的 命令

5、必须绝对地无条件服从。他们潜意识里认为集体犯罪不是犯罪。再 想想日本人在中国南部某城的卖春事件,更是对日本人的这个特点表现得 淋漓尽致。因为这些日本人是在中国,他们自己的这个小集团之外的社会 对他们来讲,是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这个陌生的环境里没有熟人。所以, 对于生人,他们完全可以无所顾忌,任意妄为,并且不需要对此承担任何 责任。 二、 日本人强烈的序列意识和等级观念 日本人重视“ 纵式 ” 关系,他们趋向于把人、 社会集团、 国家等一切事物 想象成一个序列。因此,他们对于自己在集团和国家的等级序列中的地位 比较敏感。所以,日本人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对权威有极大的敬畏和 服从。他们性格上倾向

6、于媚上傲下,对强者盲目崇拜和服从,对弱者缺乏 同情心,甚至鄙视弱者。日本人将这种强烈的等级观念也投射到与其它国 家和民族的关系上。他们把世界上的国家排列成一个序列,这种序列在不 同时期会有所改变。因此,在日本明治维新后,日本认为在亚洲,自己是第 一号强国,所以,它傲视一切亚洲国家,它欺凌一切亚洲国家,因为在他们 眼里,只有强者才可以被尊重,弱者就应该被践踏。而直到今天,日本的外 交仍然受这种序列意识等级观念的影响。日本总是跟在美国人身后指手 画脚,完全是一幅美国的小弟弟的模样。当时,在亚洲,日本却始终认为自 己是亚洲的老大,他们总是担心这样的秩序被打破。这也是当今日本恐惧 中国崛起的一个重要的

7、心理因素。 三、 日本人的自卑感与优越感并存的心理特征 这是日本人性格中多种矛盾组合中的一种。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自卑 感与优越感并存是一事物的两种面孔。因为自卑感会经常地造成一种紧 张状态,人不可能长期忍受这种状态。因此,为了达到内心的平衡,人们会 从相反的方面,用一种优越感来自我调节。 美国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认为,日本人的自卑感源于日本的耻感文化 和日本文化的“ 自卑感 ” 。自卑感使日本人疏言自我,甚至可以达到“ 无我 ” 的地步。但是,日本人又有着极强的优越感,从某个角度而言,正是因为有 自卑感的存在,才使得日本人在另外一面寻求优越感的存在。 早在日本向隋唐称臣的同时,就建立起了自己对朝

8、鲜半岛的大国地 位,模仿中华帝国的册封体系,令朝鲜半岛各国向其称臣纳贡;这种优越意 识在日本神道教中表现更为明显,所以神道教高于佛教与儒教,具有无可 比拟的优越性;而在日本明治维新后,日本在民族主义的大旗下,经过奋发 图强,大量移植西方文明,很快跻身世界五强之列。从此,日本人更是认为 自己是天下人类中的“ 优等民族 ”,日本是“ 神土国家 ”,极力宣扬所谓的日 本精髓“ 大和魂 ” 。在战争中,日本人的这种性格特征表现得更为突出和明 显。因为日本是一个岛国,他们缺乏资源,日本人对此极度焦虑,并且急于 向外扩张。当他们和地大物博的中国相比时,他们骨子里是很自卑的,因 此他们依靠强大的国力作依托,

9、对中国发动了战争。这场战争的最重要的 目的就是掠夺资源。而一旦当他们发现很容易地进入貌似强大的中国并 且迅速占领一部分中国领土时,他们的优越感便表露无遗。这时,他们发 现他们“ 大和民族 ” 是那样的强大,而中国人是如此容易便被击溃,他们越 发以为中国人是不如他们“ 大和民族 ” 的。以往中国的辉煌、 日本对中国的 俯首称臣必须以中国人的消失为代价。 就当前世界局势来看,日本的外交总是仰美国鼻息,但是对于亚洲国 家,日本总是趾高气扬。因为在美国面前,日本是自卑的;而在亚洲,日本 有着无与伦比的经济优势。因此,也就有极大的心理优势。 四、 日本人的精神至上信念和对天皇的崇拜 日本人信奉精神至上的

10、原则,他们追求精神的超越,他们对精神的追 求超过了对物质的追求。在战争中,日本人的这种性格表现得极为突出。 在二战中,日本叫嚷着日本必胜,宣扬精神必将战胜物质。日本人认为,同 美国人的战争并不是军备的较量,而是日本人崇尚精神与美国人崇尚物质 两种观念的较量。日本人认为,精神就是一切,精神是永恒的。物质当然 也必不可少的,但那却是次要的,短暂易逝的。在三十年代,前陆军大臣、 狂热的军国主义分子荒木大将在 告日本国民书 的宣传小册子中写道:日 本的“ 天定使命 ” 就是要在“ 全世界宣扬武士道精神,力量不足不是问题,我 们日本人难道还怕那些纯物质的东西吗?” 日本人认为:军舰、 大炮等物质 的东西

11、只不过是永恒的“ 日本精神 ” 的表面象征,这就像武士的佩刀是武士 道德品质的象征一样。 说到精神,就不得不说日本天皇。因为天皇(下转第89页) 06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 教研探索 03 /2009 教师不是互动式英语课堂教学的主体,但教师的主导作用没有改变。教师 在组织提问前要明确的告诉学生互动的组织形式。在提问的过程中教师 要对有困难的学生随时给予帮助和指导,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的难度和针对 性给出建议,对不清楚的问题要指导学生适当调整提问方式或改变提问策 略。在互动式提问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对提问做出监控和指导,对学生的 答问也要给出建议。而且教师对学生的提问表现和答问表现的评价和反 馈相当重

12、要。教师的评价和反馈是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活动、 了解自己学习 情况的重要途径。如果学生互动之后,答案仍然不够完整、 不够准确,教师 可以提炼、 补充和总结。教师首先要反馈问题的答案,它可以是简单重复 学生的问答、 对比学生的问答、 概括或摘要学生的问答。可以重复一遍提 出来的问题,然后把问题、 答案或提示单词写在黑板上,帮助那些第一次没 听清楚的学生。接着,教师要对学生的提问和答问的过程进行评价。针对 学生的提问和回答,教师的评价以表扬为主。对一时答不出来的或是答错 的学生,千万不要轻易责备更不要讽刺挖苦。另外,教师自己也要认真的 听学生提出的问题和给出的答案,以免评价时南辕北辙。评价要使学生获

13、 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这样,多向互动 提问才能在英语课堂更好的延续。 语言教学的重点在于提高学习者的交际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提供给学 生更多的进行课堂语言输出(output)的机会。多向互动提问正是迎合了语 言学习的这种需求。然而多向互动提问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成功应用到 英语课堂的。教师和学生都需要在锻炼中遵循具体的原则和逐渐掌握提 问的技巧和策略。当然,提问不是英语课堂增加互动的唯一途径。在教学 实践中,提问可以和分组活动、 派对活动、 游戏教学、 角色表演相结合,取得 更好的互动效果。 参考文献: 1 屈社明.英语课堂多向互动提问方式的教学过程设计J .教学与

14、 管理, 2006, (11) : 123 - 124. 2 Ur, P. A Course in Language Teaching: Practice and TheoryM . Bei2 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3 张彦军.英语课堂教学中的“ 空白效应 ” J .教学与管理, 2005, (1) : 55 - 56. 4 应海双.英语课堂互动式教学创建策略 J .教学与管理, 2007, (4) : 57 - 58. 基金项目宝鸡文理学院院级重点科研计划项目(ZK0766)。 (上接第99页)反思

15、和回顾能使人找到更好、 更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在 反省中制定修改学习计划,进行自我评估、 自我检查,不断地调整学习策 略,找出最适合自己的英语词汇学习模式,从而达到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 教师也可以帮助学生反思他们的学习效果,并可通过测试、 口头汇报的形 式检查他们的学习效果。因此,通过自我评估,学习者可以通过元认知策 略的使用有效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 总之,元认知监控下的学习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 的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的过程。它要求学习 者对为什么学习、 能否学习、 学习什么、 如何学习等问题有自觉的意识和反 应。元认知策略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

16、在词汇学习中进行自我表现调节和 自我表现规范,对于词汇学习能力的提高具有潜在的作用。 五、 结束语 在词汇学习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制定适合的学 习目标,有计划性的学习,主动的学习,并锻炼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使他 们充分认识到自我管理、 监控和评价能力在大学阶段语言学习中的关键作 用,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同时,学习者也应该明白,词汇学习是一个日 积月累的过程,一定要持之以恒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 Nation, I .S .P.Teaching and learning vocabularyM . New York: Newbury House, 1990. 2 OMalley, J.虽然日 本战败了,但是所有的日本国民仍然在继续对天皇虔诚崇拜。 五、 结语 日本人的性格特征在许多方面表现出典型的混合型特征。如美国 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对日本人性格的描述:日本人是既生性好斗而又 温和谦让;既穷兵黩武而又崇尚美感;既桀骜自大而又彬彬有礼;既顽 固不化而又能屈能伸;既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既忠贞而又心存叛 逆;既勇敢而又懦怯;既保守而又敢于接受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