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和教育学的案例分析题及-修订编选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149381299 上传时间:2020-10-26 格式:PDF 页数:14 大小:244.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心理学和教育学的案例分析题及-修订编选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教育心理学和教育学的案例分析题及-修订编选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教育心理学和教育学的案例分析题及-修订编选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育心理学和教育学的案例分析题及-修订编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心理学和教育学的案例分析题及-修订编选(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育心理学和教育学的案例分析题及答案教育心理学和教育学的案例分析题及答案 案例一: 1、 一个女教师, 在教学估算时的一些片断, 更多的是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思维在走, 教学方式单一,学生是被动式学习 2、另一个教师在教学包装方法中表现新理念 分 析: 1、学习内容与学习活动: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 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等数学活动。有效的数学 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 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2、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 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 完全接受

2、和模仿教材所写的、 教师所说的,他们应当“自主、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成为数学学习的 主人。 3、教师的教学方式: 教师也不应当是数学教学活动的管理者严格规范学生在课堂中的一切数学 学习行为,而应当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的职责是 向学生提供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的机会,为学 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创设一个宽松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最大限度地 发挥他们数学学习的潜能, 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动手实践、 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 模仿与记等方式学习数学,获得对数学的理解,发展自我。 上面的案例中,前者,学生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一步一步完成估算的学

3、习,看上 去课堂氛围非常热烈;后者,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完全由学生自已动手去解决问 题。两相对比,前者属于牵引式教学,后者是学生主动、自发地完成学习。体现 了新课程的理念,真正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的宗旨。 案例二: 两个教师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 教师 A 在教学“半径和直径关系”时,组织学生动手测量、制表,然后引导学 生发现“在同一个圆中,圆的半径是直径的一半” 。 教师 B 在教学这一知识点时是这样设计的: 先让让学生说说通过自学对于半径与直径的关系进行表述, 然后问学生可以用什 么方法来证明,学生再说出自己的观点 体现的是学生要学,学生在自己通过猜测、验证,获得知识 分 析: 从设计意图来

4、看, 这两位教师都注重了学生的实践操作, 注重了学生的认知过程。 从课堂的教学效果来看,前者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是被教师牵着鼻子走;而后者 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融洽,学生操作积极投入。同样是采用了体现学生主体 性的教学形式实践操作,为何教学效果迥然不同?分析其中原因,应当是教 师是否真正掌握了教学设计的要素?是否真正了解学生?是否真正找到了适合 学生学习的教学方式? 对于六年级学生而言,半径和直径的关系通过自学是能够找到答案,也能够证明 这个关系。而教师 A 无礼学生的学习能力,没有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而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己预设教学活动;面对已知结果的操作,学生索然无味,激 不起学生学习

5、的热情。教师 B 则充分正视学生的现状,调整教学思路,把对未 知的探索变为已知的思辨。学生为了证明知识的观点,认真的把自己的操作过程 展示出来,这样的操作是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主动的学习活动,这样的操作活 动才能达到有效的目的。 在教学中, 教师应当了解学生的知识现状, 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要有正确的定位。 在设计操作活动时,不能为了操作而设计操作,而应根据学生内容的需要,尊重 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完成操作活动,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 1 一位热情而热爱教育工作的教师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及提供一个更有情趣的 学习环境。新学年开始了,他对教室进行了一番精心的布置,教室内周围的墙上 张贴了各

6、种各样、生动有趣的图画,窗台上还摆上了花草、植物,使课室充满了 生机。请你判断,它将产生什么样的效果?为什么? 分析 这位热情的教师出发点虽然很好,但事与愿违,反而产生分散学生注 意, 影响学生集中学习的效果。 根据无意注意的规律, 有趣的图画, 室内的花草、 植物这些新异的刺激物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尤其对低年级学生,他们容易把注意 转移到欣赏图画、花草植物上,而影响了专心听课。 案例 2 教师在板书生字时, 常把形近字的相同部分与相异部分分别用白色和红色的粉笔 写出来,目的是什么?符合什么规律? 分析目的是加大形近字的区别,使学生易于掌握形近字。 (1)符合知觉选择性规律:知觉对象与知觉背景差

7、别越大,对象越容易被人知觉。 (2)符合感觉的相互作用中同时性对比规律:红白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学生容易 区别形近字。 案例 3 教学生识字有很多技巧, 有一位教师告诉学生如何区别 “买卖” 两个字时说 : “多 了就卖,少了就买。 ”学生很快记住了这两个字。还有的学生把“干燥”写成 “干躁” ,把“急躁”写成“急燥” ,老师就教学生记住:“干燥防失火,急躁必 跺足。 ”从此以后,学生对这两个字再也不混淆了。这些教法有何心理学依据? 分析 这些教法对我们有很好的启发和借鉴作用。心理学的知识告诉我们: 凡是有意义的材料,必须让学生学会积极开动脑筋,找出材料之间的联系;对无 意义的材料,应尽量赋予其

8、人为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识记,记忆效果就 好。简言之,教师应教学生进行意义识记。 案例 4 教师在检查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时,其试卷为什么不单纯用选择和判断题,而常 常求助于填空、问答题? 分析选择和判断主要通过再认解答;填空、问答主要通过重现来解答。由于 再认和重现的水平不同, 人的再认记忆优于重现记忆, 而且能再认的不一定重现。 因此仅靠判断、选择难以说明记忆已达到牢固保持的程度,往往借助于问答、填 空等题型。 案例 5 在实际的教学中,有的教师对学生作业采用“漏一补十” “错一罚十”的做法。 你怎样看待这一现象?请运用记忆的有关规律加以分析。 分析 这种做法违背记忆规律,也是行之无效

9、的。学生识记的效果和识记材 料的性质和数量有关,在一定的时间不宜过多,否则,易引起学生过度的疲劳, 降低记忆的效果,同时, “漏一补十” “错一罚十”的做法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 和记忆的信心和主动性,对进一步学习制造一些心理障碍。 案例 6 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列举砖头的用处”时,学生小方的回答是:“造房子, 造仓库,造学校,铺路” ; 学生小明的回答是 : “盖房子,盖花坛,打狗,敲钉” , 请问小方和小明的回答如何?你更欣赏哪种回答?为什么?请根据思维的原理 进行分析。 分析 小方回答砖头的用途都是沿着用作“建筑材料”这一方向发散出来的, 几乎没有变通性。而小明的回答不仅想到了砖头可作建

10、筑材料,还可作防身的武 器,敲打的工具,这样的发散思维变通性就好,其新的思路和想法,有利于创造 性思维的发展。 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1) 小容是一个酷爱流行音乐的高中生,期中考试前的两个星期才开始学习,一边学 习一边听 MP3 ,美其名曰“自我放松” 。她暗自发誓要考出好成绩,至于好到 什么程度就没太多想了。复习文科科目只要死记硬背就可以了,数学、物理就很 麻烦了。她觉得自己缺乏学习数学的能力,不原意在上面花费太多的时间,遇到 自己不会解的题目,也不好意思去问教师和同学,害怕被人笑话。最后,她的成 绩非常糟糕,尤其是数学,她很失望,一说起学习就头疼,觉得自己再也不可能 学好数

11、学了。 根据个人因素和外部环境对学习动机的影响理论,可以给出以下几个建议: 1、 在目标定向上, 小容缺乏明确学习目标的确定, “暗自发誓要靠出好成绩, 至于好到什么程度就没太多想了。 ”没有一定明确的学习目标,不能够很好激发 学习动机,也是其学习差的主要原因。因此,要确定明确的学习目标。 2、在学习信念上,小容的引起学习方法和其他原因导致的学习成绩不理想 归因于自己的学习能力,认为自己的自我效能差,久而久之。导致习得性无助, 即防御性悲观。 “她很失望,一说起学习就头疼,觉得自己再也不可能学好数学 了。 ”这样,小容需要成功体验,及其他学习的自信心。 3、在情绪状态,小容缺乏对数学的兴趣。小

12、容应端正学习态度,改变学习 方法。 “期中考试前的两个星期才开始学习,一边学习一边听 MP3 。 ”这样是不 会学习好的。 4、在教师变量这个因素上,教师可以对其关注,给一定的教师期望。利用 教师的效能使可变的有趣,增强其自信。 5、任务变量,为了让其体验成功,学习任务应从简单开始,循序渐进。 总之,学习是复杂的活动,影响因素很多,彼此都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所以要 把握好自己,即个人因素。这是主要的。 案例 1 一位热情而热爱教育工作的教师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及提供一个更有情趣的 学习环境。新学年开始了,他对教室进行了一番精心的布置,教室内周围的墙上 张贴了各种各样、生动有趣的图画,窗台上还摆

13、上了花草、植物,使课室充满了 生机。请你判断,它将产生什么样的效果?为什么? 分析 这位热情的教师出发点虽然很好,但事与愿违,反而产生分散学生注意, 影响学生集中学习的效果。根据无意注意的规律,有趣的图画,室内的花草、植 物这些新异的刺激物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尤其对低年级学生,他们容易把注意转 移到欣赏图画、花草植物上,而影响了专心听课。 案例 2 教师在板书生字时, 常把形近字的相同部分与相异部分分别用白色和红色的粉笔 写出来,目的是什么?符合什么规律? 分析 目的是加大形近字的区别,使学生易于掌握形近字。 (1)符合知觉选择性规律:知觉对象与知觉背景差别越大,对象越容易被人知觉。 (2)符合

14、感觉的相互作用中同时性对比规律:红白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学生容易 区别形近字。 案例 3 教学生识字有很多技巧,有一位教师告诉学生如何区别“买卖”两个字时说:“多 了就卖, 少了就买。”学生很快记住了这两个字。 还有的学生把 “干燥”写成 “干躁”, 把“急躁”写成“急燥”,老师就教学生记住:“干燥防失火,急躁必跺足。”从此以 后,学生对这两个字再也不混淆了。这些教法有何心理学依据? 分析 这些教法对我们有很好的启发和借鉴作用。心理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凡 是有意义的材料,必须让学生学会积极开动脑筋,找出材料之间的联系;对无意 义的材料, 应尽量赋予其人为的意义, 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识记, 记忆效果

15、就好。 简言之,教师应教学生进行意义识记。 案例 4 教师在检查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时,其试卷为什么不单纯用选择和判断题,而常 常求助于填空、问答题? 分析 选择和判断主要通过再认解答;填空、问答主要通过重现来解答。由于 再认和重现的水平不同, 人的再认记忆优于重现记忆, 而且能再认的不一定重现。 因此仅靠判断、选择难以说明记忆已达到牢固保持的程度,往往借助于问答、填 空等题型。 案例 5 在实际的教学中,有的教师对学生作业采用“漏一补十”“错一罚十”的做法。你怎 样看待这一现象?请运用记忆的有关规律加以分析。 分析 这种做法违背记忆规律,也是行之无效的。学生识记的效果和识记材料 的性质和数量有

16、关,在一定的时间不宜过多,否则,易引起学生过度的疲劳,降 低记忆的效果,同时,“漏一补十”“错一罚十”的做法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和记 忆的信心和主动性,对进一步学习制造一些心理障碍。 案例 6 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列举砖头的用处”时,学生小方的回答是:“造房子,造 仓库,造学校,铺路”;学生小明的回答是:“盖房子,盖花坛,打狗,敲钉”, 请问小方和小明的回答如何?你更欣赏哪种回答?为什么?请根据思维的原理 进行分析。 分析 小方回答砖头的用途都是沿着用作 “建筑材料”这一方向发散出来的, 几乎 没有变通性。而小明的回答不仅想到了砖头可作建筑材料,还可作防身的武器, 敲打的工具,这样的发散思维变通性就好,其新的思路和想法,有利于创造性思 维的发展。 案例 1 如今的孩子很小就接受了各种各样的新生事物, 脑子里千奇百怪的东西很 多。有时候,他们会在课堂上或课后向你提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比如,你在课 堂上讲太阳和月亮,有的孩子便会问:“老师,太阳为什么白天出来?月亮为什 么晚上才出来?”对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