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基础复习题库汇总 修订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149255421 上传时间:2020-10-26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31.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计算机网络基础复习题库汇总 修订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计算机网络基础复习题库汇总 修订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计算机网络基础复习题库汇总 修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计算机网络基础复习题库汇总 修订(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选择题概述部分1. 下列设备中,属于资源子网的是 A 。A、主机 B、网络互联设备 C、集中器 D、网卡2. 下列设备中,属于通信子网的是 C 。A、服务器B、打印机 C、网卡 D、软件3. 下列哪些是对计算机网络不正确的定义 D 。 A.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的集合 B.计算机网络的目的是相互共享资源 C.计算机网络是在协议控制下通过通信系统来实现计算机之间的连接 D.计算机网络中的一台计算机可以干预另一台计算机的工作4. 若网络形状是由站点和连接站点的链路组成的一个闭合环,则称这种拓扑结构为 C 。A.星形拓扑 B.总线拓扑C.环形拓扑 D.树形拓扑5. 下列 A 是光纤的特点?A、传输速

2、率高 B、价格便宜 C、布线方便 D、保密性较差6. 局域网常用的拓扑结构有总线、环形、星形3种, 以下关于这3种拓扑结构说法错误的是 B 。A、总线网可靠性高、成本低,但当网上站点较多时会因数据冲突增多而使效率降低B、环形网控制简单、信道利用率高、但存在问题C、星形网结构简单、实现容易、但传输媒体不能共享D、选用何种拓扑结构,首先要考虑采用何种媒体访问控制方法,其次要考虑性能、可靠性、成本、等因素 7. (双选题)如果你已经为办公室的每台作为网络工作站的微型机购置了网卡,还配置了双绞线、RJ45接插件、集线器HUB,那么你要组建这个小型局域网时,你还必须配置 A 和 C 。 A、一台作为服务

3、器的高档微型机 B、路由器 C、一套局域网操作系统软件 D、调制解调器 8. 广域网的英文缩写为 B 。 A、LAN B、WAN C、ISDN D、MAN 9. 计算机网络中的结点(Node)是指( B )。A、网络工作站 B、在通信线路与主机之间设置的通信线路控制处理机C、为延长传输距离而设立的中继站 D、传输介质的连接点10. 在下面叙述中,正确的一条是( A ) A.实现计算机联网的最大的好处是能够实现资源共享 B.局域网络(LAN)比广域网络(WAN)大 C.电子邮件E-mail只能传送文本文件 D.在计算机网络中,有线网和无线网使用的传输介质均为双绞线、同轴电缆和光纤1、计算机网络共

4、享的资源是 ( D ) 。A、路由器、交换机B、域名、网络地址与MAC地址C、计算机的文件与数据D、计算机的软件、硬件与数据2、关于计算机网络定义要点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B 。A、互联的计算机系统是自治的系统B、联网计算机之间的通信必须遵循TCP/IPC、网络体系结构遵循分层结构模型。D、组建计算机网络的主要目的是实现计算机资源的共享。3、以下关于无线网络技术特点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C 。A、从基站的角度来看,无线网络可以分为需要有基站与不需要有基站的两类。B、WLAN需要架设AP接入点C、WMAN不需要有基站D、Ad hoc网络不需要有基站4、以下术语定义中错误的是 D 。A、“computer

5、 network”表述的是用通信技术将大量独立计算机系统互联的集合B、“internet”表述的是将多个计算机网络互联成大型网络系统的通用的技术C、“Internet”是因特网或互联网的英文名字D、“Intranet”是依据OSI参考模型与协议组建的计算机网络。5、关于广域网特征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D 。A、广域网是一种公共数据网络B、广域网要为用户提供电信级的服务C、广域网研究的重点是宽带核心交换技术D、广域网的核心技术是线路交换技术6、关于局域网特征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B 。A、覆盖有限的地理范围B、提供高数据传输速率(1.54451.84Mbps)、低误码率的高质量数据传输环境C、一般属于一

6、个单位所有,易于建立、维护与扩展D、从介质访问控制方法的角度来看,局域网可以分为共享局域网与交换式局域网7、以下关于环状拓扑结构特点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B 。A、结点通过点-点通信线路连接成闭合环路B、环中数据可以沿两个方向逐站传送C、环状拓扑结构简单,传输延时确定D、环的运行和维护协议复杂。8、以下关于数据报传输方式的特点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D 。A、同一报文的不同分组可以经过不同的传输路径通过通信子网B、同一报文的不同分组到达目的主机可能出现乱序、重复与丢失现象C、每个分组在传输过程中都必须带有目的地址和源地址D、数据报方式适用于长报文、会话式通信数据通信11. 数据链路两端的设备是 C 。

7、A.DTE B.DCE C.DTE或DCE D.DTE和DCE12. 通过电话网实现数据交换,采用的是 A 。A、电路交换 B、报文交换 C、数据报业务服务 D、虚电路业务服务13. 误码率描述了数据传输系统正常工作状态下传输的 C 。A.安全性 B.效率 C.可靠性 D.延迟14. 对于二进制数据,根据奈奎斯特定理,若信道带宽B=2000Hz,则最大数据传输速率为 C 。 A.200bps B.2000bps C.4000bps D.5600bps15. 采用异步传输方式,设数据位为7位,1位校验位,1位停止位,则其通信效率为( B ) A. 30% B. 70% C. 80% D. 20%

8、16. 设线路传输速率为9600bps,为4个用户共用,在异步时分复用(ATDM)下,每个用户最高速率为( A ) A.9600bps B.4800bps C.2400bps D.1200bps17. 采用全双工通信方式,数据传输的方向性结构为( A ) A.可以在两个方向上同时传输 B.只能在一个方向上传输 C.可以在两个方向上传输,但不能同时进行 D.以上均不对18. 采用单工通信方式,数据传输的方向性为 B 。A、可以在两个方向上同时传输B、只能在一个方向上传输C、可以在两个方向上传输,但不能同时进行D、以上均不对19. (4选2)利用载波信号频率的不同,实现电路复用的方法有( A )和

9、( B )。A、FDM B、WDM C、TDM D、 ASK计算机协议20. 连网计算机在相互通信时必须遵循统一的 D 。 A.软件规范 B.层次结构 C.路由算法 D.网络协议21. 在OSI参考模型中,位于网络层之上的是 D 。A、物理层 B、应用层C、数据链路层 D、传输层22. 在OSI参考模型中,位于网络层之下的是 C 。A、物理层 B、应用层C、数据链路层 D、传输层23. 网络协议中规定通信双方要发出什么控制信息,执行的动作和返回的应答的部分称为 C 。 A.语法部分 B.时序部分 C.语义部分 D.以上都不是24. 在OSI参考模型中,数据链路层的数据协议单元是 A 。A、帧

10、B、报文 C、分组 D、比特序列。25. 在OSI参考模型中,物理层的数据协议单元是 D 。A、帧 B、报文 C、分组 D、比特序列。26. 以下哪一个选项按顺序包括了TCP/IP模型的各个层次 A 。A、网络接口层,网络层,传输层,应用层B、物理层,传输层,系统层,表示层C、数据链路层,网络层,转换层,应用层D、表示层、会话层,物理层和应用层27. 以下哪一个选项按顺序包括了OSI模型的各个层次( A ) 。A、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运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B、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运输层,系统层,表示层和应用层C、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转换层,会话后,表示层和应用层

11、D、表示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运输层,会话层,物理层和应用层28. 以下哪一个选项按顺序包括了OSI模型的各个层次( A ) 。A、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运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B、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运输层,系统层,表示层和应用层C、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转换层,会话后,表示层和应用层D、表示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运输层,会话层,物理层和应用层29. 以下关于数据报工作方式的描述中, B 是不正确的。A、同一报文的不同分组可以由不同的传输路径通过通信子网。B、在每次数据传输前必须在发送方和接收方建立一条逻辑连接。C、同一报文的不同分组到达目的节点时可能出现乱序、

12、丢失现象。D、每个分组在传输过程中都必须带有目的地址和源地址。30. (多选题,七选四)在 ISO/OSI 参考模型中,同层对等实体间进行信息交换时必须遵守的规则称为 ( A ), 相邻层间进行信息交换时必须遵守的规则称为( B )。一般下一层对上一层提供操作服务称为 ( C )。上一层对下一层通过称为( E ) 关系实现。可供选择的答案:A、协议;B、接口;C、服务;D、关系; E、调用;F、连接;G、会话31. 在OSI 参考模型中能实现路由选择、拥塞控制与互连功能的层是C。A传输层B应用层C网络层D物理层32. 以下关于物理层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D 。A、物理层处于OSI参考模型的最底层,直接与传输介质相连。B、物理层设计时主要考虑如何在连接开放系统的传输介质上传输各种数据的比特流。C、设置物理层的目的是数据链路层屏蔽物理层传输介质与设备的差异性。D、物理层的传输可靠性靠自己解决。33. 设置数据链路层的主要目的是将一条原始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