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介苗接种异常反应和处理PPT课件

上传人:优*** 文档编号:149230404 上传时间:2020-10-25 格式:PPT 页数:84 大小:10.3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卡介苗接种异常反应和处理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84页
卡介苗接种异常反应和处理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84页
卡介苗接种异常反应和处理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84页
卡介苗接种异常反应和处理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84页
卡介苗接种异常反应和处理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8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卡介苗接种异常反应和处理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卡介苗接种异常反应和处理PPT课件(8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卡介苗接种后的 异常反应和处理,大家好!,目录,一、卡介苗接种的安全性 二、卡介苗接种异常反应 (一)注射局部反应 (二)周身反应 1. 过敏性休克 2. 结核性骨髓炎 3. 周身性感染播散 4. 引发皮肤结核 5. 引发全身萎缩,三、BCG接种有关事项 (一) 注射部位 (二) 操作方法 (三) 注意事项 (四)新生儿卡介苗接种禁忌症 结语,一、卡介苗接种的安全性,国际防痨与肺病联合会控制及消灭结核病的干预措施(IUATLD,2002)指出:国际上大量的回顾性研究显示,卡介苗(BCG)是最安全的菌苗之一。目前,每年约有一亿多儿童接受BCG接种。但凡疫苗都存在安全性问题,BCG接种后也会有一些

2、异常反应,主要是局部反应。,Barreto 等检索近50年相关文献,显示BCG对肺结核保护率为10% 60%,而对结核性脑膜炎的保护率都在50%以上,进一步分析结果显示,BCG对结脑和粟粒性肺结核的保护率在72% 100%.,初次接种卡介苗的婴幼儿,种后3-4周接种局部会长出像疖子一样的“丘疹”,然后中心部分软化并流出分泌物,结痂,痂皮脱落,直至留下豌豆大小的疤痕。,还有的儿童(大约13)会出现腋下淋巴结肿大,一般不发红、大小在1cm1cm以下。出现以上反应是正常的,只要保护局部清洁,不受污染就自然会好;淋巴结肿大做热敷(不必太热)就可以了。如果局部污染并发感染或淋巴结化脓,就要到接种单位治疗

3、。,二、卡介苗接种异常反应,常见的局部异常反应如局部淋巴结肿大、接种局部冷脓肿、瘢痕疙瘩等。对于过敏性体质儿童或细胞免疫功能低下者,可能会引起过敏性休克、多发性结核性淋巴结炎、皮肤结核、结核性骨髓炎或肺部乃至周身BCG播散,甚至迁延为不治之症。,近年,BCG接种异常反应病例常有发生。严重者可见于免疫缺陷婴儿,或出现BCG接种后全身播散,或出现急性变态反应性疾病死亡,当然多数为局部异常反应。 福建省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专家诊断小组自2007年10月至2014年8月共诊断卡介苗异常反应52例(次),其中结核性淋巴结炎达39例,占75%,其余为重症周身反应或偶合病例。,1.注射局部反应 l984年徐续宇

4、报告上海卡介苗接种后并发症发生概况:19771980年上海市15岁以下儿童卡介苗接种数为9782人,四年间就诊并发症病例为334例,发生率为3.41%。其中接种处溃疡49例,脓疡74例,化脓性淋巴结炎125例,疤痕疙瘩79例,皮下结节7例。,(一),卡介苗引发的瘢痕疙瘩,卡介苗接种的局部异常反应 表1 BCG接种反应分类 类型 例数 构成比(%) 皮下慢性脓肿 253 68.94 淋巴慢性脓肿 63 17.16 淋巴结肿大 51 13.90 合计 367 100.00,表2 BCG接种局部 反应原因 原因 例数 构成比(%) 接种部位过深 119 32.43 接种部位错误 154 41.96

5、卡介苗配制不匀 94 25.61,(二)周身反应 包括罕见疫苗反应和偶合症,1.过敏性休克 BCG接种引起的过敏性休克极为罕见。Harper(1982)和Tshabalala(1983)先后报道3例接种BCG引起的过敏性休克,其中1例死亡。上海曾报告一例新生儿,出生第二天口服BCG致死,尸检为胸腺淋巴体质。,发生原因 属于第I型变态反应,多发生于有过敏史、营养不良和重病初愈后婴幼儿。以上4例年龄均小于3个月龄,最小1例出生后仅6日,4例病人中有3例都是在腹泻、呕吐治疗刚刚痊愈后进行BCG皮内接种时发生的。其中1例表现为发育不良、体重不足。为此,接种前应询问其家族史及婴幼儿健康状况,发生以上情况

6、应于及时抢救。,2008年3月本省三明市某县发生一例婴儿接种BCG后4小时死亡,这种现象在国内外报道中实属罕见。 该患儿男性,75天龄,2008年3月21日上午10时接种BCG,下午2时发现患儿头、手、脚冰冷,急送往卫生院。到卫生院时呼吸、 心跳已停止,经抢救无效死亡。,病理解剖诊断:肺膨胀不全,肺淤血,局灶性出血,肺水肿,喉头见少许炎症细胞浸润。脑蛛网膜下腔出血。胸腺肿大,重达55克。肝、脾、肾、脑垂体淤血。口唇及四肢指甲紫绀。 死亡原因报告:死者口唇及四肢指甲紫绀、肺泡不张、大部分器官出血、淤血考虑均为缺氧的表现,死婴为胸腺淋巴体质,轻微的刺激都会引起死亡。,2. 结核性骨髓炎,为极罕见的

7、接种并发症。20世纪50年代北欧国家始有报道。IUATLD文献报道(2002)其发生率为0.01-50/100万。以欧洲为最多见。我国报道的病例不多,徐续宇报道BCG骨髓炎3例,新生儿发病率为51/10万-66/10万。,发生原因尚不明确。目前认为可能与儿童免疫力、疫苗活力及接种技术和部位等有关。好发部位为四肢长骨股骨、胫骨、的骨骺及股骨颈为常见,此外也见于腓骨、胸骨、尺骨、距骨、脊椎骨等部位。可单发也可多发,病灶局限,潜伏期4个月到数年不等。,临床症状 局部有触痛感,骨性肿胀,体温、血沉略上升。患肢关节活动不受限或轻度受损,有些病例发病时就形成脓肿。本病成慢性良性过程,全身一般状况尚好。,诊

8、断 细菌学方面,局部抽出标本涂片检抗酸杆菌常为阴性,8%病例通过动物试验能检出低毒抗酸杆菌,培养阳性几率较高。培养阳性者须做菌型鉴定,认定为牛分枝杆菌便可定诊。如能做DNA鉴定并与BCG作比对,更有依据。X线检查病变呈骨髓炎或骨肿瘤,未具特异性。,治疗 国内外学者大多提倡联合外科治疗,优点是可缩短疗程,术中能取组织标本进行病理及细菌学检查。同时并用抗结核化疗812个月。上海报道3例未经手术治疗,经服抗结核药物均痊愈,2例受石膏固定。病情预后尚好。,3. 周身性感染播散,这是一种罕见的异常反应,常可致死,称为BCG组织细胞病或BCG的全身性感染。 IUATLD报告全球1948-1973年接种BC

9、G 13.85亿人,因BCG感染致死病例约30例,发生率为0.22/100万。,临床症状 (1)一般在接种BCG后数月至数年发病。BCG接种后出现局部淋巴结肿大破溃、愈合慢,同时合并有局部、颈部或全身淋巴结肿大,并肺部和/或肝脾结核、腹腔结核和/或脑膜结核、胸腔和/或腹腔积液。一般表现为长期低热、体重下降或不增、易并发机会性感染。,(2)起病多于周围淋巴结开始,如有的先从接种侧腋下、耳前或颈部淋巴结发生肿大,范围逐渐增大,或成为溃疡,最后可能逐渐累及整个淋巴系统。 (3)从淋巴系统逐步累及到脏器,以肝、脾、肺脏多见。,发生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 主要为机体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有的为胸腺淋巴体质。免疫

10、功能低下的人接种BCG后,BCG进入血液,发生全身性播散。,诊 断 主要依靠细菌学检验,培养阳性者须做菌型鉴定,认定为牛分枝杆菌便可定诊,如能做DNA鉴定并与BCG作比对,更有依据。 免疫检测是诊断的另一主要依据,表现为细胞免疫相关指标低下。,治 疗 BCG除对PZA天然耐药外,有的还对INH或RFP耐药,加之EMB对儿童不适用,氟喹诺酮类(FQs)又不能使用,为取得好疗效,所以选用力克肺疾、克拉霉素、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等二线药联合治疗,并免疫增强剂、输血和对症治疗等。,典型病例 福建省福州肺科医院 陈晓红等报告全身播散性BCG感染1例. (中国防痨杂志 2008,4)。,临床资料 患儿,男性,

11、11月龄。2006,12.01入院。母亲代诉:发现左腋窝肿物9个月,术后73天,再发20天。 患儿于2005年12月顺产出生。当日接种卡介苗。2006年3月发现左腋窝淋巴结肿大并化脓,局部穿刺脓液涂片检抗酸杆菌(AFB,4+),培养出牛分枝杆菌(M. bovis),药敏试验除吡嗪酰胺(Z)未作外,其余对异烟肼(H)、利福平(R)、乙胺丁醇(E)、链霉素(S)均敏感。诊断:左腋窝结核性淋巴结炎。予3HRZ/9HR方案治疗,局部反复抽脓、H脓腔注射冲洗。淋巴结逐渐缩小,但愈合不良。2个月后行局部淋巴结清除术,局部愈合良好临床治愈出院,回当地继续治疗。,2006年12月患儿又因左腋窝淋巴结肿大入院。

12、体检见左腋下一肿物,约1.51.5cm,质软,色鲜红,表面凹凸不平。附近还可触及3个大小约1.01.0cm淋巴结肿大并化脓,穿刺脓液涂片检AFB4+,培养出M.bovis,为排除M.bovis自然感染,作 DNA鉴定。,复采用SPOLIGOTYPING和PCR方法对临床分离株与H37RV、M.bovis和BCG株作比对,证实临床分离株为BCG株。药敏试验示对R耐药,对H、E、S敏感。,血常规示:白细胞14.01109/L,中性粒细胞33.1,淋巴细胞56.2,嗜酸细胞3.8,单核细胞6.2,血红蛋白123g/L,血小板284109/L,血沉12mm/h。遂予HR+克拉霉素(CTM)方案和局部抽

13、脓换药治疗,一周后血常规白细胞正常,淋巴结逐渐缩小愈合,一个月后出院,回当地继续治疗。,2007年2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达39,10余天后渐出现阵发性咳嗽,咳少量白粘痰,气促,夜间烦躁不安,食欲较差,精神欠佳,病情危重。于当地经抗感染等治疗病情未见好转,又转入福州肺科医院。,入院查体:T 38.7,急性病容,颜面部轻度水肿,精神差。左腋窝扪及3个约0.50.5cm大小淋巴结,部分粘连,无化脓。左腋后线肩胛骨外侧区见一新出现的约0.70.7cm大小淋巴结,质稍软,活动度好,无红肿化脓。呼吸急促,见吸气三凹征,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中等量干湿性罗音。,胸部CT示:纵隔及右肺门多组淋巴结肿大

14、,气管及右肺支气管广泛受压变窄,右肺中叶支气管显示不清,右肺中叶节段性不张,右肺上叶尖后段及下叶背段病灶,右侧胸腔积液 . B超示:双侧胸腔积液、心包积液。,血液检查:血PHA淋巴细胞转化率为30%(正常值6411),CD354%(参考范围59%80.4%),CD431%(参考范围35.5%52.9%)提示细胞免疫功能降低。EB病毒DNA测定510000 Qty/ml(正常值200 Qty/ml),巨细胞病毒DNA测定1370 Qty/ml(正常值200 Qty/ml),血常规示:白细胞20.59109/L,中性粒细胞63.9,淋巴细胞25.5,嗜酸细胞1.3,单核细胞8.7,血红蛋白99g/

15、L,血小板461109/L,血沉109mm/h。肝功能示:ALT 64U/L, AST 71U/L, LDH 548U/L,其余项目正常,肾功能正常。,结合病史诊断为:全身播散性卡介苗感染,全身多发结核性淋巴结炎,肺结核,伴病毒感染,免疫功能低下。予利福喷丁(RFT)联合CTM、对氨基水扬酸钠(PAS)、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治疗;丙种球蛋白增强免疫功能;更昔洛韦、阿昔洛韦抗病毒,一周后体温正常,临床症状减轻,肝功能复查恢复正常,并在以后的治疗中一直保持正常。,但约一个月后又出现双侧耳后、颈前、腋窝、左腋后线肩胛骨外侧区、双侧腹股沟等全身多处浅表淋巴结肿大,最大者为右侧耳后,约1.52cm,无化

16、脓,其余病情无加剧。加用H静滴并予中药石吊兰辅助治疗。浅表淋巴结逐渐缩小,病情逐渐改善,定期复查CT肺部病灶均基本吸收,纵隔及肺门淋巴结肿大较前明显缩小,管腔受压改善,双胸腔、心包积液吸收。,6月8日复查EB病毒DNA1000 Qty/ml ,巨细胞病毒DNA1010 Qty/ml,均较前有所下降。8月CT复查:右肺中叶支气管较前通畅,右肺中叶已复张,双肺未见明显实质性病变,纵隔及右肺门肿大淋巴结较前有所缩小,气管及右肺中间段支气管仍稍受压。,治疗前,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后,复查血PHA淋巴细胞转化率为60%,升至正常范围,血CD358.7%(参考范围59%80.4%), CD436%,升至正常范围。 血常规复查在治疗中白细胞总数逐渐下降,但均高于正常一直到半年后,2007年8月底复查示:白细胞13.6109/L,中性粒细胞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专业基础教材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