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科学发展推进制造业的历史性跨越

上传人:蜀歌 文档编号:149219759 上传时间:2020-10-2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坚持科学发展推进制造业的历史性跨越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坚持科学发展推进制造业的历史性跨越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坚持科学发展推进制造业的历史性跨越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坚持科学发展推进制造业的历史性跨越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坚持科学发展推进制造业的历史性跨越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坚持科学发展推进制造业的历史性跨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坚持科学发展推进制造业的历史性跨越(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坚持科学发展,推进制造业的历史性跨越BAIDU_CLB_singleFillSlot(10979);中国论文联盟 www.LWLM.com 编辑。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七大,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对全面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新的战略部署,提出了新的工作方针和战略目标,必将对中国未来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大会精神,是我们这次年会的重要任务,也是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中心工作。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承和发展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

2、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也是党的十七大的根本要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坚持科学发展观,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制造业的历史性跨越,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供先进装备支持,是我国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的光荣任务和历史使命。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国家创造力、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它不仅为现代工业社会提供物质基础,为信息与知识社会提供先进装备和技术平台,也是实现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和国防安全的基础。经过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发展,中国制造业取得了举

3、世瞩目的成就,我国已崛起成为全球第三制造大国。2005 年,制造业增加值占GDP 的 33.3,工业制成品出口占出口贸易总额的 94。然而,我国制造业仍存在着能源资源消耗高、污染排放严重、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区域产业结构趋同、服务增值率低、高水平人才短缺等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必须准确把握时代特征,深刻认识我国国情,树立新的发展观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制造业和制造技术的发展和创新,推动并加快实现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创造大国的跨越。这既是我们面临的挑战,也是我们肩负的历史使命。一、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的主流。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

4、月异,资源、能源、环境压力增大,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将长期存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将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和谐、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人类正处在全球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的时代。宽带、无线、智能网络继续快速发展,超级计算、虚拟现实、网络制造与网络增值服务产业突飞猛进。人们将突破语言文字的壁障,发展网络教育与学习、网络研发、网络制造、网络贸易服务等新模式。这将深刻改变生产与消费方式,改变产业结构,改变企业和社会的组织结构与管理方式,进一步推进经济全球化进程。人类社会将从化石能源体系走向可持续能源体系的新时代。可再生能源和安全、可靠、清洁的核能将逐步代替

5、化石能源,成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人类在继续致力节约和清洁、高效利用化石能源的同时,将致力于发展可再生能源,先进、安全、可靠、清洁的核能及其他替代能源,建立可持续能源体系。人类正致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地球上的矿产资源是有限不可再生资源,淡水资源是有限可再生资源,但由于人口和消费的增长,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地球有限资源消耗速率加快,资源短缺压力加大。人类致力于发展资源减量化、再利用、可循环技术,发展节水和水的循环利用技术,合理开发、利用生物多样性资源。人类更加重视保护生态环境。监测预报生态环境的变化,致力于减少污染物和温室气体的排放,致力于修复工业革命以来被破坏的生态

6、环境,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人类必须创造新的发展模式,在改善和提高当代人生活质量、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不危及我们子孙后代生存发展的权利和地球生态环境,创造人与自然和谐进化的生态文明。人类面临着人口、健康的新挑战。根据人口与社会学家预测,到本世纪中叶,全球人口有可能超过 80 亿,主要增长将来自亚非发展中国家。人类将面临传统传染病新的变异和传播,新的感染性疾病、心理障碍和精神性疾病、代谢性疾病、老年退行性疾病的挑战。人类必须推进公共卫生、保健制度改革和保健医疗技术的创新,自觉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质量,保证食品、生命和生态安全。人类正在经历新军事变革的时代。国际政治多极化进程曲折前行,霸权主义和

7、强权政治依然存在,恐怖主义、宗教极端主义、分裂主义不断滋生,局部冲突和热点问题此起彼伏。传统安全威胁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不可预见因素增多。以信息化为特征的新军事变革方兴未艾。信息、空天、海洋、机动能力和精准打击能力,已成为新的军事战略制高点和核心战斗力。国家的经济实力,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先进制造能力,国民素质和教育水平,社会和谐稳定程度,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外交等综合国力将成为维护国家独立、统一、主权和安全的基础和保证。人类正置身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科学技术的创新日新月异,各学科之间进一步交转贴于中国论文联盟 http:/www.lwlm.coBAIDU_CLB_singleF

8、illSlot(10979);叉融合。21 世纪的科学技术将向拓展人类智能,向资源能源节约、循环利用、环境友好、生态安全的方向发展,将更加关注人口健康、社会公平。人类将进一步探索利用空间、海洋和深部地球。全球化科技竞争与合作将更加广泛而深入,知识共享与知识产权保护同时发展。但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需求与人们的“好奇心”与“创造欲”仍是推动科技创新的两大动力。当今世界,企业竞争、综合国力较量,都集中表现为科技创新能力的竞争。各国都把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先进制造能力作为提升国际竞争力、保障国家安全和未来发展的核心要素和战略基点。 中国论文联盟www.LWLM.com 编辑。过去 300 年,工业化、现代

9、化仅惠及不足 9 亿人口。而 21 世纪前半叶,包括中国十几亿人口在内,全球将会有 2030 亿人口摆脱饥饿和贫困,实现小康,进而实现现代化。这将为世界发展注入空前的动力与活力,也将对全球资源、能源提出新的需求,对我们生存的地球的生态环境带来新的挑战。这将是人类发展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大变革、大事件,也是我们未来发展面临的全球大背景、大机遇,它将深刻改变 21 世纪世界的经济、政治发展的大格局。人类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和进步,创造新的制造和服务方式、生活与消费方式,创造和平和谐、开放合作、文明进步、共同繁荣的新时代。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成为顺应时代特征和发展要求的必然战略选择。二、深刻

10、认识我国国情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征:一是经济快速持续增长,但资源、环境压力增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长达 30 年里实现了年均 9.7的高速增长,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我国的 GDP,1978 年只有 2165 亿美元,2006 年已达 2.63 万亿美元,总量跃居世界第四位,人均 GDP 跨越 2000 美元。1978 年全国财政收入为 1132 亿元,2006 年增到 3.93 万亿元,一年新的增量就与 10 年前全年的财政收入相当。但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总体上还不高,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能源资源和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一方面,经济发展

11、对能源资源的需求明显增大,而我国人均资源拥有量不足。水资源、石油、铁矿石、铜的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 25、8、45和 26;另一方面,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造成能源资源消耗过多,环境污染严重,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超过环境承载力。二是人力资源丰富,但就业压力和结构性矛盾突出中国的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较低且素质不断提高。新成长和不断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将成为城市化和工业化的生力军,使中国的人力资源要素成本可以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而且随着教育和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劳动力的整体素质还会进一步提高。由于技术的不断进步、产业结构的持续调整和提升,而教育培训相对不足,就业压力和人力资源的结构性

12、矛盾进一步显现。如有全球制造经验的工程师、具有国际经营能力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短缺,技工供求缺口较大,高级技工缺口更大,仅在珠三角地区,技工缺口已经达到 40 万人;在上海市,平均每位高级技工有 7.33 个岗位可供选择。三是国际贸易快速增长,但贸易结构和增长方式亟待优化2001 年至 2006 年,6 年累计出口 33542 亿美元,进口 29642 亿美元,贸易顺差累计3900 亿美元;其中加工贸易出口 18240 亿美元,进口 11962 亿美元,分别占出口和进口总额的 54和 40。但我国贸易增长仍以数量增长为主,走的也是一条规模扩张之路,出口产品主要是劳动密集、低附加值产品,付出的资源

13、、环境代价过大,难以为继。由于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出口,造成人民币流动性过大,增加了升值压力,还不断面临贸易摩擦,增加了我国经济、金融和制造产业稳定性、安全性隐患。四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但促进自主创新的机制仍不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政府职能基本转变,但促进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仍不完善,影响自主创新的诸多体制性、机制性障碍依然存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面临着改革、规范和优化保护激励创新的法制政策环境,营造公平公正、创新友好的市场环境,保证数量充分、质量较高的科技和人才源头供给和培育尊重鼓励创新的社会文化环境等艰巨任务。上述国情,

14、要求我国制造业必须坚持科学发展,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跨越发展。三、树立新的发展观念面对新形势和新挑战,我们必须树立新的发展观念,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变发展模式。我以为,中国制造业新的发展观念可归纳为:自主创新、以人为本、绿色制造、服务增值、产业集聚、开放合作。(一)自主创新在经历了几十年主要依赖国外先进技术、进口先进装备消化吸收求发展的历程之后,中国制造走自主创新、跨越发展之路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国际经验也是如此。如日本、韩国在二战之后,制造业也曾依靠引进技术得到迅速发展,但当他们的制造能力达到一定水平以后,欧美工业发达国家就开始对其限制先进技术出口,贸易摩擦也此起彼伏。日本、韩

15、国正是通过引进转贴于中国论文联盟 http:/www.lwlm.coBAIDU_CLB_singleFillSlot(10979);、消化、吸收、再自主创新,实现了制造技术与制造产业升级,形成了一批规模和技术可与国际跨国公司抗衡的大企业(集团),掌握了制造领域国际竞争的主动权。党和国家始终重视自主创新,近年来又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面对工业发达国家经济、科技优势的压力,面对汹涌澎湃的新技术革命浪潮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国人民有志气、有信心、有能力抓住机遇、奋发有为,在自主创新的道路上勇攀高峰,使我国早日进入创新型制造、创新型国家的行列。像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移动通信、高性能计算机芯片、超级计算机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新成果及五轴联动数控机床、70 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等为代表的重大技术装备,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已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中国论文联盟 www.LWLM.com 编辑。为了迅速提高我国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我想着重强调三点:第一,要继续大力推进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是健全国家创新体系的中心环节。企业对知识和技术的吸收、掌握、转化和创新能力决定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决定了中国制造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产学研相结合是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的有效形式,这种结合可体现在:制造企业与高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