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结构大萧条与次贷危机

上传人:蜀歌 文档编号:149218487 上传时间:2020-10-25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166.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结构大萧条与次贷危机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经济结构大萧条与次贷危机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经济结构大萧条与次贷危机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经济结构大萧条与次贷危机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经济结构大萧条与次贷危机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经济结构大萧条与次贷危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结构大萧条与次贷危机(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经济结构大萧条与次贷危机经济结构大萧条与次贷危机 兰日旭兰日旭 2010-10-15 摘 要:摘 要: 大萧条与次贷危机虽然在表象上都源起于美国的股市,并波及到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以及社会各行 各业,但两者的传导路径、爆发原因与应对措施却有着本质的区别,其根本原因在于发达国家经济 结构的转变。大萧条是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完成工业化、出现产业结构同化的条件下,由以农业为核 心的生存型向工业为核心的生产型经济结构转化之后,出现的一次产能过剩与全球市场容量萎缩之 间的危机;而次贷危机则是西方发达国家经过一般制造业的国外转移,由生产型向以服务业为核心 的财富型经济结构转化以来,出现的一次财富性收入与实体性收

2、入之间不对称条件下引发的长期透 支消费崩溃的危机。 关键词:关键词: 大萧条,次贷危机,财富型,经济结构 经济危机,尤其金融危机是经济文献中最为传统的主题之一。自 1788 年爆发首次现代经济危机以来, 危机规模不断扩大,至今影响较大的危机已经发生了近 30 次,而发生在 19291933 年的“大萧条”与 2007 年以来的“次贷危机”则是历次危机中最为严重的两次。把两次危机联系起来分析,已经引起国内外业界与学 术界的关注,对它们的表象、成因、对策、影响等方面内容的异同做了探索,但从经济结构演进的视角进行 分析,则鲜有人涉足。本文就以经济结构为切入点,对迄今为止影响最大的两次危机加以比较,总

3、结经验, 以助于加深我们对金融危机演进历程的认识,和妥善应对当前的危机。 一、经济结构:从生产型到财富型 一、经济结构:从生产型到财富型 经济结构的内涵很广,也存在很多争议,但按马克思理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 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 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 适应的现实基础”。经济结构是在某一时期某一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与此为依据,结合这一时期推动社会 生产可能性边界往前扩展的核心力量,我们明显可以发现:在某一时期某一国家占据主导地

4、位的生产关系和 生产力,很难在预见的未来实现对既有生产可能性边界的突破,由此构成了在某一特定时期内相对稳定的经 济结构特征。 由此,把一国经济结构的变迁放到动态化的全球视野下,我们则可以把大萧条与次贷危机之间主要受危 机影响国家的经济结构界定为:大萧条时期的美、英等工业化完成后的国家已经由早期农业为核心的生存型 转化为生产型结构,而次贷危机时期的美、英等发达国家则经过一般制造业的海外转移之后,经济结构也由 生产型提升到财富型。自然,经济结构的差异,必然会在两次危机中所表现出不同的传播路径、引爆原因和 应对措施。 经济危机,尽管在 1788 年以来就曾频繁发生,但到 1929 年之前的危机基本集

5、中在一国或经济关联度高 的少数国家和地区,影响小、时间短,原因在于开始或完成工业化的国家和地区太少,产业结构同化的产品 覆盖面无法包容整个世界,危机之后,仍可以通过对国内产业的市场调整和向外扩散来解决。大萧条则与之 前的历次危机完全不同:西方各国到 20 世纪初相继完成工业化,进入工业资本主义社会。此时的危机,虽 然在传统上把发生在 1929 年 10 月 24 日的股市暴跌看作是危机的起点,但事实上,在危机爆发之前,不管 美国、还是欧洲内部都已经发生了生产性危机,而 1929 年 10 月美国爆发的华尔街风暴是国外投资机会缩减 引致资金回流的结果。自然,由生产性危机所引发的投资机会减少,进一

6、步延伸到金融领域,由此加剧了市 场容量萎缩,放大了危机的深度。故此次危机的实质是由实体经济危机导致信用危机,进而引起整个资本主 义世界的大萧条。 详细来说,首先是实体经济遭遇重创。危机前,在慢性农业危机的打击下,欧美等国的工业生产已经出 现分化。英法等欧洲国家的工业尚未从一战中复苏,便提前陷入生产萧条之中;日本亦在 19271928 年提 前进入生产性危机;美国似乎独处工业生产的繁荣。欧美工业生产的不同格局,促成资本在欧美之间来回流 动以寻找高利润的机会,投机风气高涨,导致资本首先从生产领域中流出,引致了工业生产的渐趋萧条。危 机爆发之后,企业便大批破产,美国超过 14 万家企业倒闭,德国约

7、6 万家,法国 5.7 万家,英国达 3.7 万家。 工人大量失业,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总失业人数曾经高达 3000 万人以上,加上半失业者共计 40004500 万 人。物价下跌,贸易萎缩。 其次是财富性资产暴跌。伴随实体经济的收缩,非生产性开支出现了持续大量的下降,继而美国股市急 剧下跌。从危机前的最高点 381.17 降到危机时的最低点 41.22,股市价值下跌幅度达到 89.20%,而股市崩溃 又迅速蔓延到其他金融领域。银行大量倒闭,19301933 年,先后发生了三次大规模的银行倒闭风潮,银行 倒闭超过了 11000 家,金融系统基本陷入瘫痪。银行大量倒闭带来信贷紧缩,“从 1929

8、年至 1933 年,总货 币存量下降了超过 13,商业银行存款规模下降了超过 42%。”信贷紧缩造成工业企业等实体经济的融资更 加困难,企业破产进一步向纵深发展。银行体系瘫痪,违约和破产程度严重影响了除联邦政府之外的几乎所 有借款人。此后三年的时间,股市虽然偶尔回升,但整体趋势是不断下跌的。 2007 年以来发生在美国的次贷危机,又与大萧条的内涵不同。大萧条之后,发达国家通过产业结构中重 叠、成本较高的制造产业向发展中国家的转移,经济结构已经逐渐由生产型向财富型的提升。相应地,这些 国家经济增长的动力也由生产型的投资主导向以财富型的消费主导转化。为此,美、英等国一方面在国内不 断采取积极的财政

9、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以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以及财富性收入,另一方面又利用手上 的金融资源在发展中国家内部制造危机,以控制发展中国家实体经济的目的。然而,美国长期贸易、财政赤 字却无法支撑过度消费的现状,自然引致了财富型结构内的一场大危机。这次危机不同于大萧条,不是直接 发端于实体经济领域,而是以美国次贷危机为诱因,引起金融市场的激烈动荡,进而波及到实体经济领域。 具体来说, 首先是财富性资产严重缩水。 次贷危机发生以来, 全球股市都遭遇了有史以来最惨烈的跌势, 美国股市年跌幅 41%,至 2008 年 9 月 29 日收盘,美国标准普尔 500 指数下跌了 41%,创下“大萧条”以来的 最大

10、跌幅。2009 年美国股市市值“蒸发”达创纪录的 7.3 万亿美元。英、法、德三大股市同期的跌幅都在四成 左右。到 2009 年 10 月 30 日美国倒闭银行数量突破百家,是近 20 年来的最高水平。同时,欧美、日本等国 的大批银行、保险公司也不得不依靠政府的流动性资助才勉强生存。接着,财富性资产的大量缩水使人们对 未来信心受挫,进而波及到实体经济。到 2009.年 9 月,美国失业率超过 9%,欧洲则超过 10%。至今为止, 经济形势虽然得到了很大改观,但全球经济尚未从危机中完全复苏。 二、次贷危机实质上是经济结构危机 二、次贷危机实质上是经济结构危机 重大事件总有重大的起源,我们在关注表

11、象的同时,更要探究表象背后的深层次因素。有关大萧条的原 因,国内外已经有了深入的研究,而当前次贷危机的原因则还处在争论之中。综观两者成因的争论,则明显 停留在危机本身的表面现象中,而没有真正深入到危机爆发的源头经济结构的差异上。 大萧条是西方各国相继完成工业化、出现产业结构同构化的背景下,受国外市场分割、国内工人运动激 烈和工资增长缓慢等影响,政府没有顺应经济结构变化要求提升民众有效需求能力的结果。“工业化世界愈 是扩大,加入无节制增长的竞争的国家愈多,未来发展的不稳定因素与危机也愈不可测。”肇始于英国的工 业革命很快就越出了英国范围,扩展到法、德、俄、日、美等广大国家。到 20 世纪初期,它

12、们相继完成工 业化,引致生产总值大幅增长。此时,完成工业化的国家出现了产业结构趋同趋势,以前发生在少数几个国 家和地区内部的危机已经蔓延到了整个世界。危机的本质尽管仍然像列宁所指出的那样,“危机是什么?是 生产过剩,是生产的商品不能实现,找不到需求”,但完成工业化后的西方各国的生产过剩已经越出了单个 国家或地区的边界,发展成为整个世界所必须面对的问题。 这样,在完成工业化的国家内部,则出现了财富两极分化所引发的内需不足的问题。如 1929 年,美 59% 会占人口 1%的富豪,竞据有国民财富总额的 59%10%口 87%的普通群众,却只享有国民财富的 10%。财 富高度集中,导致产能与市场消费

13、之间的严重不对称。据估计,19221929 年初,工人 18 际工资只增加了 6.1 个百分点。总消费只增加了 l8 个百分点,而同期工业产出却增加了大约 13。这种差距在 1928-1929 年间扩展到最大化的程度:工业产值增长是消费增长的 3 倍。工人在工厂大批生产,但生产出来的东西少数 富人又消费不完。对人口中占大多数的穷人来说,收入极低、购买力有限,无力扩大市场容量,由此加剧了 “生产过剩一消费不足”的供需矛盾。而国外市场的扩大,自然成为完成工业化国家和地区所首选的空间,“资 本主义如果不经常扩大其统治范围,如果不开发新的地方并把资本主义的古老国家卷入世界经济漩涡之中, 它就不能存在与

14、发展”。 然而自 19 世纪初以来,落后国家和地区逐渐被英、法、德、意等少数几个国家所分割,到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世界各地则基本被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已经发展成为囊括一切地区的统一的资本主义世界经 济体系。自然,对刚刚完成工业化的美、日等国的产品销售来说,面临一个更加严峻的市场问题。为此,日 本在中国的东北等地展开了与俄等国的战争,以扩大自身的海外市场;新兴的美国,除了向英、法等国占有 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地区发出“门户开放”、“利益均沾”等政策外,从 20 世纪初开始还逐渐采用了新型的销售 模式推销员, 特别是以按揭来挖掘自己的国内市场, 即通过透支未来收入的方法来扩大产品消费。

15、 按揭, 作为一种新兴的消费方式,与传统的信贷等方式相冲突,难以使一般民众、银行等接受,按揭所需的资金大 多数来自汽车等耐用、高级消费品行业本身。长期的透支,虽然促进了汽车、洗衣机、冰箱等行业的发展, 加剧了他们内部资金的紧张,自然也无法完全实现持续加大内需的目的。在此背景下,西方发达国家不断扩 大的产能过剩,与全球市场承载能力日益萎缩的条件下,最终引爆了西方各国共同出现产业结构趋同下的一 次全球性经济危机。 2007 年以来的次贷危机, 则是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由生产型社会向财富型社会转化之后, 出现的一次新 的经济结构危机。此次危机的重要根源在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在上个世纪 50 年代

16、以来把国内一般 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转化之后,逐步改变了之前国际经贸关系的格局,开始出现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出口 一般制造品,而发达国家则受制于专利保护、技术垄断等因素影响,没有顺势利用技术、服务等产品的出口 以获取经常贸易账户平衡。由此,在与发展中国家经贸交往中的长期逆差,必然促成发达国家利用信用经济 部分中金融衍生产品和工具的创新来增加自身的“财富性”收入。 事实上,在上个世纪 70 年代以来,西方各国的信用经济就有了巨大发展,信用创新层出不断,以股市、 债券、期货、楼市等为表现形式的信用经济总量逐渐超越了实体经济,金融业在国民经济中已经占据着核心 地位。这点,如果我们用资产的货币化程度来加以衡量的话,那么在次贷危机之前美国的资产货币化程度已 经非常高,“2006 年,金融票据与证券的总值达到 129 万亿美元,是 GDP 的 9.7 倍:相对于每 l 美元 GDP, 有近 10 美元的金融票据与证券在流通!”伴随货币化程度的提高,居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