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三国演义》(2020年10月整理).pptx

上传人:摩西的****12 文档编号:149213945 上传时间:2020-10-25 格式:PPTX 页数:14 大小:75.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读《三国演义》(2020年10月整理).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解读《三国演义》(2020年10月整理).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解读《三国演义》(2020年10月整理).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解读《三国演义》(2020年10月整理).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解读《三国演义》(2020年10月整理).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解读《三国演义》(2020年10月整理).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读《三国演义》(2020年10月整理).pptx(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三国演义解读 摘自汪宏华在 北京师范大学的讲座稿 内容提要:本文论证三国演义是历史、哲学之上的高级文学作品,具有 整体的协调性和统一性。它的结构是:从无限离散到无限聚合,主体则是“三国 五方”。另两方是半隐形的诸葛家族和司马家族,是他们用自身蜕变的张力使国 家经历了三二一趋势的对立和统一,重生和飞跃。诸葛亮在徐庶走后做军师,倚 托刘关张之人和,呕心打造汉室正统皇帝刘禅这一天时。司马懿则悄然占据曹魏 之强势地利,且在曹操杀另一主簿杨修,智囊丧尽后获宠。旋即坐享大国新正统 皇帝曹丕之天时。但司马的成功在于比诸葛更重人和,其幕后高人司马徽先行一 步,技高一筹。诸葛亮虽失败却是推动思想创新、社会进步的

2、重要力量。而失败 带给他的最后醒悟更使他成为了“五方”中永恒的精神王者。从此,三国演义 的立意本旨将从纷争走向统一,并启迪更多新思维。 关键词:高级文学、三国五方、儒法混、仁义勇智慧 一、三国演义“演义”的是历史之上奥妙无穷的哲学 数百年来,一部完美得无以复加的三国演义却被许多好事者寻章摘句、 数黑弄黄。有人从中衍生出误人子弟的“厚黑学”;有人认为罗贯中不过是个说 书人,为情节好看而虚拟妄称、擅篡历史;最高的评价也仅仅是认为它有一定的 艺术价值而已面对这些,笔者常常只能仰天作司马徽之叹:好!好!好在天 才就是天才,果然不落俗胸。 为什么当年浩瀚无边的魏、蜀、吴三国只用几十年就归晋了,而尺幅大小

3、的 三国演义却几百年都统一不了呢?不是因为精神国度不能统一,不是因为作 古的诸葛亮、罗贯中无口申辩,也不是我华夏后继无人,是天时不到!在三国 演义中,作者运用密不透风的“回护”之法将叛逆思想掩盖起来了。有道是英 雄惜英雄,在封建时代即便有人看懂了也不能明说,唯有心领神会。三国演义 需待知己,而知己却需待天时。笔者以为现如今三国演义的真谛不应当继续 被隐藏了,中国需要她,世界也需要她。于是尝试着将几百年前罗氏的本意毫不 保留地传播开去,从此我只需无愧、孤独地等待。抑或像罗贯中一样再等几百年, 抑或海枯石烂 笔者认为罗贯中先是从三国志等史书、民间故事以及“三国”前后的朝 代变迁中,感悟出了引起天下

4、分合变化的内在动力和规律,之后再回到具体的“三 国”时代,用通俗的语言和章回小说的形式写出了三国志通俗演义这部文学 作品。它虽然相对于历史是残缺不全的,但相对于它自身的哲学却一一对应,甚 至一个人不多,一支箭不少。正所谓:古人作事无巨细,寂寞豪华皆有意。 在罗贯中眼中,史、哲、文的关系是哲学高于历史,文学高于哲学。“演义” 二字就指这一境界的高级文学,而不是历史之上或之下的普通文学。所以要完全 看懂它需要两步:一是看表面文字,打打杀杀、尔虞我诈,以获得感官享受,即 好看。二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寻找内在的哲学理念,化解阅读过程中的种种矛盾, 最终与作者产生共鸣并升华至文学的真实境界。除此之外,如果

5、想了解“三国” 历史就应当去看三国志,那里更可靠,因为三国演义是从它“通俗演义” 而来。,1,罗贯中在引用史料演绎他的世界观时,坚持的增削原则是大事件尽量遵循史 实,小事件则不拘一格,以使其更具有合理性与普遍性。就归纳法而言,小事件 的虚与实也确实无足轻重。叫人不可思议的是,罗贯中在达到哲学与文学上的对 应之后,还做到了“七分”尊重史实。几乎让历史、哲学和文学三者重合。这不 得不让人相信他的确是触摸到了“三国”历史时期人性和社会的本质。不愧是文 章天成,妙手偶得。这种重合程度在中国四大名著中也只有三国演义达到了。 高级文学最显著的特点是具有比现实社会更强的内在协调性和统一性,就像 自然科学实验

6、需要对环境和条件作理想化的设定一样,所以也可称其为试验文 学。高级文学借助具有时空穿透力的哲理,赋予陈年的历史和行将衰朽的作者自 己以独立、弥新、永恒的生命力,使作品一旦完成便能脱离于它的历史原型和作 者本人而存在。与读者懂不懂“三国”历史无关,与作者生死或留不留姓名无关。 任何时代、地点的读者都可以无障碍阅读。同时也保护了作者自己。这是普通文 学所不具备的。社会科学在它的高端与自然科学相通。 三国演义阐发的哲学在人性上的体现就是:从性恶到性善,到性三品, 最后到性善恶混。远了说,秦是性恶的胜利,汉是性善的胜利。近了说,曹操先 发制人是性恶的阶段性胜利,刘备的后来崛起是性善的阶段性胜利。而三足

7、鼎立 则是性三品的胜利(性三品始于西汉董仲舒)。最后三国归晋则是高深莫测的性善 恶混的胜利。期间诸葛亮虽促成了三足鼎立,但不是性三品者,他也是性善恶混 的始作俑者之一,只是他的创新程度还不够完全,加上他在立蜀的过程中蜕变能 量已经消耗殆尽,所以功亏一篑,败给了境界更高,能人辈出的司马家族。那么 性恶混究竟是什么呢 二、“三国”的分合变化源于哲学创新的动力 小说开篇:“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 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汉;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 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为三国。”然而,社会前进到汉末,人们在物质 水平提高的同时,思想和智慧也

8、发生了新的变化,以往统一天下的方法论都不是 很管用了,人心思变。比如曹操试图用秦始皇的法家思想统一全国,却遇到强大 的阻力,只统一了北方;刘备试图用汉高祖的儒家思想匡复汉室,也只做了个西 蜀帝王便“中道崩殂”。至于儒法同赋的孙权则是偏安一隅、静观待变。他们最 终都被安置在了性三品的矛盾体中,无法动弹。那么是什么原因使朝代的分合没 有简单地重复呢?是推陈出新、优胜劣汰的自然规律促使哲学思想出现了新的演 进。这种新思想就是性善恶混或曰儒法混。具体就是先用“外儒内法”逆取天下, 然后转用“外法内儒”顺守天下,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它与西汉末扬雄的 善恶混或性三品中的中性都不同,孙权的手段是忽儒忽法

9、的权变,比如他可以做 到比关羽更儒地“义取荆州”,又可以做到比曹操更法地明杀义士关羽。这里需 要说明的是,曹操的法家表面还覆了一层薄薄的儒皮,刘备兄弟的儒家内部还藏 了一根细细的法芯,且都经历了一个起落变化的周期。正因为他们具有这一新的 特征,所以能在性三品中暂时互容。不过仍然不影响他们法或儒的整体定位。 关于顺守的“外法内儒”新政,诸葛亮曾向法正解释过,他在蜀国也实行了 一段时间。如他先是认为秦朝太“暴虐”,汉朝又失于“宽仁”,之后说:“吾 今威之以法,法行则知恩;限之以爵,爵佳则知荣。恩荣并济,上下有节。为治 之道,于斯著矣。法正拜服。从此军民安堵。四十一州地面,分兵镇抚,并皆,2,3,平

10、定。”实践证明这种理念比法、儒都更适应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不过小说主 要演绎的是儒法混的中间阶段,即从“外儒内法”到“外法内儒”渐变的阶段。 创立这一新思想的代表除了诸葛家族外,还有司马家族。但二者之间,诸葛 属于新而不锐,司马属于既新且锐。两大集团的同时出现也说明它不是偶尔的个 人灵感,是社会进步的大势所趋,是时势造英雄。这两大集团尽管早在三国鼎立 形成之前就早已潜存,但他们不是国家的分裂力量,而是聚合力量。他们促成“三 分”的做法就像孔明答张昭曾说过的道理一样,给人治病前需先给他调理,待其 气脉和缓再下猛药治之,“则病根尽去,人得全生也。”他们认为国家的长远发 展重于一时的安定,要注意的只

11、是对付旧势力时需用智慧,不能硬拼。他们的办 法就是用性三品理论一边将三大旧势力均衡分立、关系和缓,一边自己暗中蜕变、 强大,待时机成熟再回过头来将三国分而灭之。 两大新势力的关系是,诸葛家族处在明处、低处、弱处,属于第一梯队;司 马家族在暗处、高处、强处,属于第二梯队。他们首先是力合一处,共同对付旧 势力曹、孙、刘,且都是希望先建立三足鼎立。但就在诸葛亮脱颖而出,决心要 将三者分而灭之的时候,暗处的朋友司马却先将矛头对准了他。 整个国家就是在他俩蜕变张力的作用下,完成了三二一趋势的对立与统一, 重生与飞跃。诸葛亮和司马氏就像两派太极高手,将天下翻手是云,覆手为雨。 当他们合力时,天下分;当他们

12、对决时,天下合。需要说明的是诸葛一方虽然消 亡,但他们却将有效能量传递给了司马。也就是说司马的强大是因为充分吸收了 前人的能量,晋朝的历史性飞跃是无数人努力的结果,并非是司马一家独创。但 如何利用他人,则需要大智慧。 三、诸葛亮的宏大理想和高超手段 此前人们不明白作为超一流智者诸葛亮为什么要誓死效忠于智术浅薄的刘 备和刘禅。其实他没有,从一开始就没有矢志于刘氏天下。他知道汉家“气数” 已尽,王道理应更新,早在草庐躬耕时他就是“众问孔明之志若何,孔明但笑而 不答。”接下来才答非所问地补充以“每常自比管仲、乐毅”。不过他的目标并 不是自己称帝,是欲与诸葛瑾和诸葛诞兄弟联合打天下,最后拥小弟诸葛均称

13、帝。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均不只是诸葛亮的陪衬人物,他在自己的门上大书一联: “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吟诵的是:“聊寄傲于琴书兮,以待天时”。当 刘备第三次至卧龙岗时,诸葛均与刘备兄弟擦肩而过之后是“飘然而去”。张飞 曾说他“此人无礼!”在诸葛兄弟看来,刘备兄弟只不过是自己的垫脚石而已, 世人眼中的所谓“贤相”是不存在的。但我们要认识到,诸葛亮性善恶混的思想 决定了他虽然夺天下时是主观利己,客观利他,但守天下却是主观利他,客观利 己。其中夺天下是手段,守天下是目的。就像现代有些儒商,创业阶段常在法律 允许的范围内不择手段,而在梦想达成之后又会按照孔孟之道将大部分的财产用 作慈善。诸葛亮的这一思

14、想虽然比不上明清时期的“人性四向”,但在当时的社 会中还是最新最好的,高于稍一安定就贪图色、名、酒的刘、关、张。 为什么说诸葛亮有夺天下之心,而且是用外儒内法的手段呢?有没有其它的 可能?没有!他在赤壁之战后就利用荆州问题制造孙、刘矛盾。先是用声色弄死 了原本年轻、健康的刘琦,使矛盾激化,然后又暗中联合国内外势力(包括诸葛 瑾),依次间接放倒了庞统、关羽、刘封、张飞和刘备等人。试想,诸葛亮如果 是专心为刘备打天下,他会违背“隆中对”的计划而哭诉着请求刘备放弃重要战,4,略要地荆州吗?而且还是以东吴重臣诸葛瑾的全家性命受到威胁为由,一反当初 他为公不为私的允诺。就连关羽都能一眼看透那是孙权耍的低

15、级阴谋,诸葛亮不 会不知道。诸葛亮就是抓住了刘备、关羽素重兄弟之义的特性而完成了自己的“斩 首”行动。属于典型的外儒内法。 更重要的是“隆中对”当初说荆州和秦川必须两路同时进兵方可战胜强大的 魏国,但诸葛亮却怂恿关羽单独进攻樊城,自己则呆在成都陪刘备享乐,而且当 初调过去的张飞和赵云一个也不还回去,只拼命送给关羽各种爱听的话和荣誉证 书,以封住关羽求援的嘴,使其无限膨胀。诸葛亮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不言 自明。其实在华容道时他就显露了要除掉关羽的意图,只不过是先试试而已,看 看他们兄弟是否真的会“但求同日死”(立军令状还有其它用意)。试验的结果让 诸葛亮吃下了一颗定心丸。于是他后来便几次点名要

16、关羽守荆州,而且是“非云 长不可”,所谓欲抑先扬。实际上无论从能力还是性格上说赵云都更适合。比如 说张辽虽能力不及却因为心态好而守住了合肥,他就是作者为云长设置的对比人 物。另外,出事前由关羽、刘备潜意识产生的噩梦“黑猪咬足”、“神人击臂” 也同时指向了诸葛亮。 诸葛亮客观上帮助刘备建立蜀国,主观上则是为了形成了对诸葛家族一方有 利的三足鼎立之势。因为失去荆州和关羽也就决定刘备失去了晋级的基础,而自 己则依旧可以通过东吴兄弟的配合实现从秦川和荆州两路夹攻。但不料螳螂捕 蝉,黄雀在后,出现了另一个蛰伏多时的人外之人司马懿,他用同一类型但 更精良的武器将他淘汰了。其中,还有一个出乎意料的变故就是后起之秀陆逊突 然光芒四射,压住了此前为谋求荆州兵权而四处斡旋的诸葛瑾。陆逊意识到荆州 地理的重要性,自领荆州牧。他采取的是对东吴有利却对西蜀不利的假联合,实 观望的战略。当兄弟配合无望之后,诸葛亮又急中生智将心腹孟达这颗棋子迂回 安插在了新城、上庸,权作荆州线路的替代。但不料又被司马懿及时打掉。万般 无奈之际,诸葛亮只好又回过头来求助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