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次课针灸学绪论ppt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9209588 上传时间:2020-10-25 格式:PPT 页数:59 大小:12.5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次课针灸学绪论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第1次课针灸学绪论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第1次课针灸学绪论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第1次课针灸学绪论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第1次课针灸学绪论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次课针灸学绪论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次课针灸学绪论ppt课件(5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最赚钱的针灸师,图为一间位于westend 剧场或hollywood片场的针灸治疗室,两位美国针灸师amy和lisa正在给好莱坞大牌喜剧明星sandra bullock做抗疲劳治疗。他们的收入是每天2000美金,堪称是最赚钱的,也是最牛的针灸师。 一声叹息,针灸也疯狂!,针 灸 学 绪 论AN INTRUDUCTION TO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泸州医学院针灸教研室 李胜 13982428678 ,教学内容,掌握:针灸学的定义。 熟悉:针灸发展简史,当代国内外学习、应用和研究针灸的进展情况 了解:本课程的主要学习内容、目的、要求和学习方法。,一、针灸学的概念

2、,针灸(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的概念 针灸学的概念,针法:needling 指使用不同的针具,通过一定的手法刺激机体的一定部位,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灸法:moxabustion 主要利用某些燃烧材料,熏灼或温熨体表一定部位,通过调整经络脏腑功能,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上二者统称针灸疗法。,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经络、腧穴、及刺灸方法,探讨运用针灸防治疾病规律的一门临床学科。,针灸学是研究针法、灸法等多种对腧穴、经络的体表刺激方法,通过人体固有的自我调整功能与自我康复功能即自稳机制的作用,以达到治疗疾病和预防保健目的的一门学科。,学科组成 针灸医籍选

3、针灸各家学说 经络腧穴学 刺法灸法学 针灸治疗学etc. (基础理论) (操作技能) (临床应用),实验针灸学 (针灸的现代研究,包括经络、腧穴实质及特征、针灸疗法作用规律及治病机理的现代研究),二、学习针灸学的重要意义,1.学习针灸基础理论的重要性 在传统疗法的所占的比重大; 基础理论对临床的指导作用大,是中医学重要组成部分。 2.针灸疗法是医疗手段的重要补充,是世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替代医学到主流医学的变迁 针灸疗法的特色和优势,优点:适应症广、疗效显著、操作方便、经济安全,三、针灸的发展简史,(一)针灸的起源及演进 针刺:砭石 起源:新石器时代 史料证据 考古证据,文献及考古证据,说

4、文:“砭,以石刺病也”。砭石是一些经过磨制而成的锥形或楔形的小石器,用来叩击皮肤的一定部位,浅刺出血和割治排脓。 山海经记载有“高氏之山,有石如玉,可以为箴。”这是远古人类以砭石代针治病的佐证。 1963年内蒙古自治区多伦旗头道洼在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1根磨削的石针,据鉴定为针刺的原始工具。,石质,内蒙古呼和浩特大窑村出土。,新石器时代。70年代初出土于河南淅川下王岗仰韶文化遗址。长7cm,宽3cm。尖端锋利,两侧有刃,先民们可用以放血、破痈、去腐肉。现藏于陕西医史博物馆。,新石器时代。1964年出土于西安浐河西岸。长10cm,宽5cm。是仰韶时期先民们的生产工具,也可有用于破痈排脓。现藏于陕

5、西医史博物馆。,民间流传砭石,新石器时代。内蒙古乌盟头道洼遗址出土。质地玛瑙,长约2cm。绿色一件,赭色两件,有锋刃,先民们可用于放血、破痈。现藏于陕西医史博物馆。,商周。玉石质,最长6.2cm,最短1.7cm。 现藏于广州中医药大学医史博物馆。,商周。最长18cm,最短2.5cm。现藏于广州中医药大学医史博物馆。,内蒙古达拉特旗发现的古青铜砭针,长4.6cm,1968年在河北满城的西汉刘胜墓(公元113年)出土了4根金针和5根残损的银针,为我们古代九针的一部分原形。这个时期的灸法都是应用艾炷施行的烧灼灸法。由于九针的出现,才有了正式的针法。,针具的演进,石针、骨针、竹针、陶针、金属针、合金针

6、 九针,明杨继洲针灸大成九针图,现代针具,(二)、灸法的起源 来源于北方游牧民族(火的应用) 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故灸焫者,亦从北方来。-素问异法方宜论,针灸学的发展史,一、针灸学理论体系的肇始时期 时代:黄帝内经成书之前 代表医著: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帛书 针灸学的发展状态:对经络初步认识阶段,反应了针灸学核心理论经络学说的早期面貌。,针灸学的发展史,二、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建立时期 时代:战国至秦汉时期 标志:内经的成书 代表医家:黄帝(疑托

7、名),岐伯、少俞、少师、伯高、鬼臾区、雷公等 针灸学的发展状态:第一次针灸理论大总结,奠定了针灸学的理论基础,黄帝内经,素问/灵枢,各9卷,各81篇。灵枢:针经 1、经络学说,灵枢经脉详细论述了十二经脉的循行和病候; 针灸治疗大法:为此诸病,盛则泻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 对奇经八脉有了散在的论述 详细描述了十二经别、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手足六经标本、根结、气街、四海等相关理论,2、腧穴理论:重视要穴 灵枢九针十二原: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实名穴位,单穴25个,双穴135个,共160个。 五输穴灵枢九针十二原/本输、原穴灵枢九针十二原、下合穴灵枢

8、邪气脏腑病形 络穴、募穴(并无专论)、背俞穴(五脏俞),3、刺灸法:偏重于针刺法,对灸法论述较少,九针:鑱、员、鍉、锋、鈹、员利、毫、长、大针 刺法:九刺、十二刺、五刺灵枢官针 候气与得气:强调针刺要得气。“针之要,气至而有效”;“持针之道,坚者为宝,正指直刺,无针左右,神在秋毫方刺之时,必在悬阳” 补泻手法:(五种)徐疾、呼吸、迎随、开阖、导气同精 留针;放血疗法“宛陈则除之” 针刺禁忌;灸法;针灸结合和补泻先后,针灸学的发展史,三、针灸学术的发展时期 时代:东汉至明代 代表医家和著作: 东汉至西晋时期,皇甫谧及其针灸甲乙经 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 杨上善黄帝内经明堂类成,按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

9、的次序,论列穴位 唐代,唐太医署负责掌管医药教育,内设有针灸医学专业。孙思邈千金方;王焘外台秘要 宋金元代,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南宋闻人耆年备急灸法;王执中针灸资生经;金何若愚及其子午流注针法;马丹阳及其天星十二穴;窦汉卿“八脉交会穴”;元代滑伯仁十四经发挥,针灸甲乙经,共计12卷,分128篇。 卷1为脏象,卷2为经络,卷3为腧穴,卷4为诊法,卷5为针具、针刺手法、针灸的禁穴和禁忌,卷6为阴阳五行。 7-12卷为针灸临床治疗部分,全面系统总结晋以前的针灸理论和经验。,皇甫谧,幼名静,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今甘肃省平凉市灵台县)人。生于东汉建安二十年(公元二一五年),卒于西晋太康三

10、年(公元二八二年),享年六十八岁。“针灸鼻祖” 一生以著述为业,除针灸甲乙经外,尚有历代帝王世纪、高士传、逸士传 、列女传、元晏先生集等书。 耽玩典籍,忘寝与食,时人谓之“书淫”。或有箴其过笃,将损耗精神。谧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况命之修短分定悬天乎!”,腧穴学:单穴49个,双穴300个,共计349个,穴位排列:不按十四经脉,而按身体部位 使用穴位别名 详细介绍了穴位的位置与取法 首次记载郄穴 首次论述了80余个交会穴,针刺的深刺:1分到2寸半 留针时间:6-7呼(20s) 灸的状数:3-5壮 禁针穴及误刺后果 禁灸穴及误灸后果,孙思邈,1、腧穴学,经穴:彩色图谱。穴名349个,与甲乙经相同

11、。 经外奇穴:190余个,有具体位置。 阿是穴:最早论述。 穴名之义:“凡诸孔穴,名不徒设,皆有深意穴名所主,皆有所况,以推百方,庶事皆然”。 定穴方法:同身寸法。,2、针、灸和中药的关系,主张针灸合用,必要时结合中药,建立综合治疗的法则。 良医之道,必先诊脉处方,次即针灸,内外相扶,病必当愈。何则?汤药攻其内,针灸攻其外,不能如此,虽是愈疾,兹为偶差,非医差也。 针而不灸,灸而不针,皆非良医也。针灸不药,药不针灸,尤非良医 针和灸各有一定的适应症,窦汉卿,针经指南:针经标幽赋、流注通玄指要赋、针经直说、气血问答、流注八穴、补泻手法,两篇针刺歌赋:针刺治病原理;奇经八脉辩证归纳;重视特定穴;得

12、气与候气;补泻时机;取穴经验。 针刺手法:基本手法与补泻手法 流注八穴:公孙合内关、足临泣合外关、后溪合申脉、照海合列缺,十四经发挥,华伯仁,元时许州人,名重一时,病者“以得其一言定死生为无憾” 上卷为手足阴阳流注篇,中卷为十四经脉气所发篇,下卷为奇经八脉篇,考订十四经脉和经穴:考订了经脉循行及其与腧穴的联系,成为十四经的规范 考订奇经八脉,针灸学的发展史,三、针灸学术的发展时期 明代,针灸学发展昌盛时期。代表人物:杨继洲针灸大成。(卷三、四、九),1.集大成者,直接引用11种针灸文献,并保存了家传卫生针灸玄机秘要; 2.强调一针二灸三服药的综合治疗方法; 3.对穴位的考证详细,补充多; 4.

13、记载针灸手法全面,家传的特色手法多; 5.记载了300多种疾病1000多个处方; 6.保存了秩书小儿按摩经,针灸学的发展史,三、针灸学术发展时期 明代代表医家和著作还有: 陈会神应经 徐凤针灸大全 高武针灸聚英 吴崑针方六集 汪机针灸问对 张介宾类经图翼 李时珍奇经八脉考,针灸学的发展史,四、针灸学术的衰退时期时期:清代 清朝前期针灸学继续有所发展。公元1742年吴谦等人撰医宗金鉴 刺灸心法要诀,不仅继承了历代前贤针灸要旨,并且加以发扬光大,自乾隆14年以后(公元1749年)定为清太医院医学生必修内容。 清朝后期,道光皇帝为首的封建统治者以“针刺火灸,究非奉君之所宜”的荒谬理由,悍然下令禁止太

14、医院用针灸治病,从此针灸医学开始走向衰退。但针灸在民间仍广为流传。针灸名医李学川公元1822年撰针灸逢源,强调辨证取穴、针药并重,并完整地列出了361个经穴,至今仍为针灸学教材所采用。 民国时期政府曾下令废止中医,遭到中医界的强烈反对而不得不将废止中医案搁置起来(注)。许多针灸医生为保存和发展针灸学术而成立了针灸学社,编印针灸书刊,开展针灸函授教育等,近代著名针灸学家承淡安先生是其代表人物。 针灸学发展状态:重药轻针,停滞不前,针灸学的发展史,五、针灸学术繁荣时期 教育: 临床: 科研: 创新: 微针/全息穴的理论及实践; 其它外治新技术发明和应用。,现代特点:认真发掘古代针灸学术的基础上,运

15、用现代科学知识和方法进行研究,延安时期的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开设了针灸门诊,开创了针灸正式进入综合性医院的先河。 建国后,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发展中医事业的措施。50年代初期率先成立了卫生部直属的针灸疗法实验所,即当今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的前身。随后针灸学列入中医院校学生的必修课。1987年11月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在北京成立,标志着针灸医学成为世界医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目前我国针灸学术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外学术交流,公元六世纪针灸传入朝鲜、日本等国。 公元552年,我国以针经赠日本钦明天皇。 公元562年,吴人知聪携明堂图、针灸甲乙经东渡扶桑。 公元702年,日本人仿唐代医学制度,设置针灸

16、专业。 公元16至17世纪,针灸传入欧洲。 1979年,WHO向世界各国医生推荐针灸治疗43种疾病。 1987年11月在我国北京召开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的成立大会暨第一届世界针灸学术大会,将其总部设在北京,由此肯定了我国针灸医学在世界上的地位,标志着针灸医学成为世界医学的一个组成部分。,1990年12月在法国巴黎召开了世界针灸联合会第二届会员大会暨第二届世界针灸学术大会。 1993年11月在日本京都召开了第三届会员大会暨第三届世界针灸学术大会。 1997年11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举行了针刺疗法听证会 2002年,WHO列出了针灸应用的106种适应证 2006年10月,WHO针灸经穴定位标准西太区会议,制定出腧穴定位的国际标准 2010年,WHO启动中医学疾病分类代码编制工作,第一次将传统医学纳入世界主流医学范畴 2010年11月,中医针灸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针灸在西方,针灸疗法在现代西方的盛行开于20世纪70年代,与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关系密切。目前来看,针灸研究出现过两个高潮,第一个高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