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语文教材解读-池上苏教版

上传人:灯火****19 文档编号:149207943 上传时间:2020-10-25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68.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下语文教材解读-池上苏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四年级下语文教材解读-池上苏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四年级下语文教材解读-池上苏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四年级下语文教材解读-池上苏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下语文教材解读-池上苏教版(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池上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极富童趣的诗,描写了小娃偷摘白莲的情景。 小艇,轻便的小船。不解,不懂得。诗的标题是“池上”,诗写的是池上所发生的一桩有趣的事,大意是这样的:小娃儿撑着一条轻便的小船,偷偷采摘了白莲回到家中来。娃儿们不懂得隐藏好自己的踪迹,你看,荷塘上的 浮萍,由于小船驶过,分出了一条水道儿来。 “娃”是小孩,“艇”是小船,“娃”和“艇”之上各加了一个“小”字,娃的幼弱可知;偷采人家的白莲,却不知掩饰,娃的天真可见。“回”字表明小娃“偷采”得手,此时,他们也许还以为自己干得高明,正为自己的举动的利索而自鸣得意呢。没想到,分开的浮萍却让这一切暴露无遗。偷,是可鄙的,但是小娃的所作所为

2、并不会引起我们的憎恶,我们反而对他们偷吃了 东西,却不懂得擦嘴巴的举动感到好笑,毕竟他们还是一群不懂事的“娃”啊。全诗简短易懂,趣味浓厚,小娃天真、活泼、可爱的样子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小儿垂钓 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 一二句重在写形,三四句重在传神。“纶”是丝,“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 。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接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 侧坐”带着随意坐下的意思。这也可以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莓苔”,泛 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鱼的地 方是在人迹罕至的所

3、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曝晒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 得鱼惊不应人”作了铺垫。“草映身”,也不只是在为小儿画像,它在结构上,对于下句的“路人借问”有着直接的承接关系路人之向他打问,就因为看得见他。后两句中“遥 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他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他的动作是“遥招手”,说明他对路人的问话并非漠不关心。他在“招 手”以后,又怎样向“路人”低声耳语,那是读者想象中的事,诗人再没有交代的必 要,所以,在说明了“遥招手” 的原因以后,诗也就戛然而止。诗的前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体态,但“侧坐”与“莓苔”又不是单纯的描状写景之笔;后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神情,但在第三句中仍然有描绘动作的生动的笔墨。诗中有动有静,动静结合,写得自然,毫不雕琢,用通俗的语言,创造了非常清 新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境界。教学时,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对于有人物活动,隐含对话情节的古诗,可以指导学生用表演的方法再现诗中的情景,鼓励学生创新。 使静 态的图文活起来,从而创设出双向互动的交际情景。在小组讨论时,学生可能出现都想说,而且只顾自己说,不听别人说,不尊重别人的现象。教师要及时指导,并鼓励学生学会倾听。表扬在小组内听得最认真、想得最认真的学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