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歌流派和赏析方法ppt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9205552 上传时间:2020-10-25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2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诗歌流派和赏析方法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现代诗歌流派和赏析方法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现代诗歌流派和赏析方法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现代诗歌流派和赏析方法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现代诗歌流派和赏析方法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现代诗歌流派和赏析方法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诗歌流派和赏析方法ppt课件(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现代诗歌鉴赏,中国现代诗歌,中国现代诗歌是五四运动以来的诗歌,主要指新体诗。 其特点是用白话语言写作,表现科学、民主的新的时代内容,打破旧诗词格律的束缚,形式上灵活自由。 最初试验并倡导新诗的杂志是新青年,继之新潮、少年中国、星期评论等刊物也发表新诗。 其倡导者和初期作家主要有胡适、刘半农、沈尹默、周作人、俞平伯、刘大白等。,初期白话诗的问题,白话诗刚出现时,和整个白话文运动一样,文化意味很浓。它和白话文一样,是针对“文言”的。诗人注重的是,以“白话”写“诗” ,这一时期人们对诗的看法,与后来人们对诗的看法是不同的。,初期白话诗的问题,在这一阶段,诗人们似乎没有把心思放在“什么是诗歌”上头,他

2、们似乎都认为,诗歌就是分行的文字。传统诗的种种都要破除,只有“分行”应该保留似乎它就是诗歌的本质,只要有了它就可保证不会偏离诗本身。,初期白话诗的问题,由于过于注重语言形式的“白话”化(按照胡适的话说,就是“散文化”),把重心放在“散文化”对传统诗歌的文言,以及押韵、格律等“诗”化特征的拆解上,诗歌不是过于平淡直白,就是过于拖沓、机械传统诗歌的形式没了,诗歌本身仿佛也随之消失了。,现代诗流派,20世纪初至1920年代 :新月派(闻一多、徐志摩) 30年代:七月派(艾青、田间) 40年代:九叶诗派(穆旦、杜运燮等九人) 70年代:朦胧派(舒婷、顾城),新月派,提倡现代格律诗 提出了“理性节制情感

3、”的美学原则 主张诗歌的色彩美和意境美,讲究文辞修饰,追求炼字炼意 新格律诗讲究三美: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偶然 徐志摩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七月派,把诗作为战斗的武器,追求诗歌与时代的密切结合和与人民的融为一体,追求诗歌鲜明的毫不含糊的政治倾向性和革命功利主义的创作目的性,以及诗歌的史诗品格,是其共同的创作态度。发掘和歌颂民族的生命强力,抒发鲜明的主观战斗激情,是“七月派”诗作的主要内容。,大堰河我的保姆,大堰(yn

4、)河,是我的保姆。 她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庄的名字, 她是童养媳, 大堰河,是我的保姆。 我是地主的儿子; 也是吃了大堰河的奶而长大了的 大堰河的儿子。 大堰河以养育我而养育她的家, 而我,是吃了你的奶而被养育了的, 大堰河啊,我的保姆,艾青,九叶诗派,强调反映现实与挖掘内心的统一,诗作视野开阔,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历史感和现实精神。在艺术上,他们自觉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派的结合,注重在诗歌里营造新颖奇特的意象和境界。,赞美 穆旦,走不尽的山峦的起伏,河流和草原, 数不尽的密密的村庄,鸡鸣和狗吠, 接连在原是荒凉的亚洲的土地上, 在野草的茫茫中呼啸着干燥的风, 在低压的暗云下唱着单调的东流的水, 在

5、忧郁的森林里有无数埋藏的年代 它们静静地和我拥抱: 说不尽的故事是说不尽的灾难,沉默的 是爱情,是在天空飞翔的鹰群, 是干枯的眼睛期待着泉涌的热泪, 当不移的灰色的行列在遥远的天际爬行;,我有太多的话语,太悠久的感情, 我要以荒凉的沙漠,坎坷的小路,骡子车, 我要以槽子船,漫山的野花,阴雨的天气, 我要以一切拥抱你,你 我到处看见的人民啊, 在耻辱里生活的人民,佝偻的人民, 我要以带血的手和你们一一拥抱, 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朦胧派,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远和近,顾城,你,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

6、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这首诗是朦胧诗里非常著名的诗篇,是被许多人传诵的诗歌。 在诗歌中顾城表达了人对于远近的哲理思考,人和自然,人和人的关系。 诗中的“你”、“我”、“云”三个意象都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你”、“我”都生活在客观现实中、同属于社会的组成人员,“云”则象征着美丽淳朴的大自然。“你看我时很远”,这是地近心远,“咫尺天涯”:“你看云时很近”,这是地远心近,“天涯若比邻”。 这种关系充满了一种辨证的距离、一种美和对爱的得失的痛苦。近处的爱人却是远在天边,天上的云却在心灵近处。爱人可近却不可能真正地接近,自然被隔离在远方却在爱人的心旁。 诗歌里表现出一种透明的美、纯净的美、神奇变

7、幻的美,带有一种痛苦的思辩地忧伤。,感觉,天是灰色的 路是灰色的 楼是灰色的 雨是灰色的,在一片死灰之中 走过两个孩子 一个鲜红 一个淡绿,(顾城),鲜红:活力、热情 淡绿:希望、未来,概括诗歌特点: 1、形式 2、形象 3、语言 4、技巧 5、感情,现代诗歌的特点 1、形式自由、韵律灵活 2、形象生动、意境优美 3、语言凝练、含蓄灵动 4、联想自然、虚实相生 5、饱含真情、立意新颖,明确诗人、诗歌、生活、寓意的关系,诗歌鉴赏入门,1感受形象,体会诗美,领会感情 2朗诵,有感情地朗诵,并用心感受 3抓住形象的特征展开联想与想象,诗歌的节奏,语句的分行,句内有规则的长短词语,使诗歌具有长短均衡的

8、音顿(节拍),音顿有规则的出现,再加上轻重的交替使用,就构成了诗歌的节奏。,乡愁,余光中,小时侯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呵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诗歌的意境,表情达意营造氛围 形象意象意境 形象:具体的事、物 意象: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意境: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境界,.化抽象为形象 .含蓄手法的运用 .修辞手法的运用,营造意境的方法:,如:余光中的乡愁 北岛生活,1化抽象为形象,乡愁,小时侯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

9、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呵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余光中,2含蓄手法的运用,如:顾城的远和近,远和近,顾城,你,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这首诗是朦胧诗里非常著名的诗篇,是被许多人传诵的诗歌。在诗歌中顾城表达了人对于远近的哲理思考,人和自然,人和人的关系。 诗中的“你”、“我”、“云”三个意象都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你”、“我”都生活在客观现实中、同属于社会的组成人员,“云”则象征着美丽淳朴的大自然。“你看我时很远”,这是地近心远,“咫尺天涯”

10、:“你看云时很近”,这是地远心近,“天涯若比邻”。 这种关系充满了一种辨证的距离、一种美和对爱的得失的痛苦。近处的爱人却是远在天边,天上的云却在心灵近处。爱人可近却不可能真正地接近,自然被隔离在远方却在爱人的心旁。诗歌里表现出一种透明的美、纯净的美、神奇变幻的美,带有一种痛苦的思辩地忧伤。,3修辞手法的运用,排比、反复,一唱三叹,余味无穷。如:乡愁 比喻,形象,深入浅出。如:教我如何不想她 夸张,横添气势,幽默讽刺。 对比,立意鲜明。如:感觉,教我如何不想她,(刘半农),天上飘着些微云, 地上吹着些微风。 啊! 微风吹动了我头发, 教我如何不想她? 月亮恋爱着海洋, 海洋恋爱着月光。 啊! 这

11、般蜜也似的银夜, 教我如何不想她?,水面落花慢慢流, 水底鱼儿慢慢游。 啊! 燕子你说些什么话? 教我如何不想她? 枯树在冷风里摇, 野火在暮色中烧。 啊! 西天还有些儿残霞, 教我如何不想她?,感觉,天是灰色的 路是灰色的 楼是灰色的 雨是灰色的,在一片死灰之中 走过两个孩子 一个鲜红 一个淡绿,(顾城),鲜红:活力、热情 淡绿:希望、未来,诗歌的生命情感,诗歌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感动读者,是因为好诗能“以情感人” 抒情诗以表达感情为专职,叙事诗则在叙述故事中渗透出感情,叙事诗人是怀着激情来歌唱动人故事的。如:死水,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 “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 我来了,因为我听见

12、你叫我; 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 我来了,不知道是一场空喜。 我会见的是噩梦,那里是你? 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 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 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 我问,(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 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 呕出一颗心来,在我心里!,发现,红烛,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 来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吧!烧吧!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一代人,顾城,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总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