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测量中降低主观性偏差的方法探索一项关于组织认同的测量

上传人:蜀歌 文档编号:149196479 上传时间:2020-10-25 格式:PDF 页数:17 大小:692.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心理测量中降低主观性偏差的方法探索一项关于组织认同的测量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社会心理测量中降低主观性偏差的方法探索一项关于组织认同的测量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社会心理测量中降低主观性偏差的方法探索一项关于组织认同的测量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社会心理测量中降低主观性偏差的方法探索一项关于组织认同的测量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社会心理测量中降低主观性偏差的方法探索一项关于组织认同的测量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心理测量中降低主观性偏差的方法探索一项关于组织认同的测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心理测量中降低主观性偏差的方法探索一项关于组织认同的测量(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社会 20076 Society 第27卷 社会心理测量中降低主观性 偏差的方法探索 一 项 关 于 组 织 认 同 的 测 量 思 路 与 量 表 设 计 及 其 结 果 王彦斌 王彦斌 云南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 3 本文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转型时期中国企业员工组织认同及其整合机制 研究”(批准号:70571067)和教育部规划基金资助项目 “政府失灵现象的组织内部原因 研究”(批准号:05JA840015)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摘 要:对作为一种社会心理现象的组织认同的测量思路,从大的视野看,应 该既从组织成员对组织与自己关系的内在体验和感受,也从其对这种关系表 现出的外显性行为

2、两个方面实施;从具体操作言,还应寻求组织认同中个体 的主我认知与他我认知的统一,把二者的测量得分合二为一后,求对同一个 问题的整合结果。测量量表的设计与编制应该同时考虑两个方面:一是在设 计心理倾向测量的同时必须考虑测量内在心理和外显性行为表现两个层次; 二是在测量这种主观意向倾向时应注意从主我与他我的两个方面。实际的 测量结果有降低测量的主观性偏差和提高测量的精确度两个特点。 关键词:测量方法 他我 社会心理学 主我 主观性偏差 社会心理研究,历来就有几大主流研究的方法。社会学倾向的、 心 理学倾向的和人类学倾向的社会心理学,在方法上大有差异。由于做 社会研究不可能抛开以个体人的集合形成的社

3、会心理进行研究,而对 这种由社会成员的心态和社会文化所表现出来的诸种面相的研究,大 多数学者通常主要是运用深度访谈方法获取调查对象的相关资料,最 后在归纳总结的基础上得出定性的结论。尽管能够得出具有 “情境化” 的结论,分析非常贴切,然而这种研究方法获得的资料所存在的局限性 不可避免,主要表现为难以对不同社会群体的社会心理做准确的对比 性分析,也难以在分析的基础上得出推断性的结论。而采用心理学的 981 一般测量方法虽可以解决上述问题,但也存在着主观性问题测不准的 困惑。这种主观性问题测不准的问题,在大量的社会心理测量中都存 在着。笔者在完成专著 管理中的组织认同 后发现相关问题,于是在 此基

4、础上进行了深入思考和探索,并将思考所得运用于新的研究中。 由于大量的社会心理现象与此有关,本文仅以对组织认同的测量作为 基础进行探讨,以图抛砖引玉,希望能在促进与组织认同方面有关的问 题的研究的同时,也能对社会心理测量中各种主观性问题测量准确性 技术的提高和完善有所促进。 一、 组织认同的测量思路 组织认同一般是指组织成员以组织为中心寻求一致性的心理表现 及其过程,具有两大特性:反映的是组织成员自我概念(self concept) 与组织之间的一种关系;以组织成员自我为中心,按照其本人的自我标 准对自我身份的确认与寻求。关于组织认同的更多理解,可参阅笔者 的相关研究成果。 1本文在此探讨的是如

5、何较好地对这一类社会心理 现象的测量。组织认同的测量,实际上是使用量表测量的方法,对相应 的测量内容运用可测量的方式实施测量,最后以数量的方式来表达研 究结果。由于组织认同是涉及到组织成员的心态和组织的文化表现的 现象,采用一般测量的方法存在着主观性问题测不准的困惑。为此,在 测量中要考虑诸如应该测量什么方面的内容,怎么将其操作化,测量是 不是测得准等一系列问题。其诸多问题既与相关理论思考有关,又和 具体的方法运用不无关系。 1本文不是阐述组织认同的专文,关于组织认同的综述和研究请参见王彦斌(2004) . (一)寻求组织认同 “成于内、 形于外” 的综合表现 许多社会心理测量中往往有一种偏差

6、性的认识,即只考虑内隐心 理而忽视外显行为。尽管行为主义心理学关于对人的心理的研究就是 研究外在行为的说法已不为人们所接纳,但人的内隐心理总是会表现 出相应外显特征的观点已成为大多数研究者在研究中无法回避的基本 原则。因此,仅从内隐心理的角度解释组织认同是不够的,对组织认同 的完整理解应该既要考虑其内在性的起点,也要顾及其作为结果的行 为表现。要完整地解释认同,其实应该把它看作是个体的人在社会生 091 社会 20076 活中对主我与客我,对自我与他人关系的整体把握。这种把握作为人 对相应社会刺激的反应,必然会有内在体验过程和相应的外部表现过 程,用更通俗的话说就是既有内在心理感受,也有外在行

7、为表现。涉及 对组织认同的把握也一样,应该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组织认同:既表现 为自己对与自己所属组织关系的内在体验和感受,也表现为对这种关 系的外显性行为。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组织认同中的一个重要表现应该是参与问题。 参与,其实侧重在行为表现而非狭义的內隐心理倾向。对于任何组织 成员个体来讲,如果要把自己对组织的认同倾向完全地表现出来,没有 行为方面的表现是不完整的,也是不实际的。对组织有认同心理倾向 的成员,肯定对组织表现出忠诚和归属,愿意对组织有所承诺,并实际 参与群体生活;否则反之。因此,组织认同应该是一种组织心理和行为 的综合表现与过程,它包含着人们对特定组织对象的认知、 情感和行 为

8、,行为是它的最终结果。组织认同行为是组织认同心理的反应动作 和活动,它是人的组织认同得以实现的关键。作为一个人对于自己所 属组织的认同心理的外化,组织认同行为是判断一个人对自己所属组 织有无认同以及认同水平高低的外在的可把握标志。 科尔曼(J. Coleman)发现,认同的产生在实践中通过几个途径:1、 为使他人获利而行动;2、 提高自己的满足感;3、 共同感受具有相同结果 的事件;4、 对他人的依赖;5、 授予他人控制权。他认为 “除第三项外,行 动者通过对他人的认同,获得满足。这意味着行动者在某种程度上把 他人的利益当成自身利益。 ”(科尔曼,1999 :604)“这4种社会关系分别 被称

9、为:互补、(根据权利而提出的)要求、 权威和专注。 然而,本书 简单地称其为认同,其含义是行动者在某种程度上将被认同者的利益, 视为自身利益。 ”(同上:605)从科尔曼的表达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个体对组织的认同,其实就是作为组织成员的自己为一方行动者,而把 组织看作进行交换的另一方行动者相互进行交换的结果。也就是说, 从组织中看到了自己和组织所具有的共同性和相似性。由于科尔曼理 论中的利益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交换的实质 就是不同性质的利益在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行动者(组织也是一种行 动者)之间的流动与交换。其目的都是这些行动者在交换中获得自己 需要的利益。而人们的所有

10、交换,都只有在相互表现于外的社会行动 191 社会心理测量中降低主观性偏差的方法探索 中才能得到体现。组织认同作为一种个体与组织进行资源交换的组织 心理,应该必然也有形于外的行为表现。 人们的组织内行为可分为组织角色行为和组织公民行为。在组织 理论中,对组织有益的非指定性行为与依赖于正式角色责任基础之上 而被强化的组织行为是有区别的。前者称为组织公民行为,而把后者 叫做组织角色行为(张小林、 戚振江,2001)。尽管组织角色行为对于组 织认同来讲是必不可少的,是一种重要的认同影响因素,在某种程度上 甚至也可以把它看成是组织认同的一个构成部分,但是就组织认同的 深层次而言,组织认同中的行为主要是

11、组织公民行为。任何组织设计 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组织要想达到自己的组织目标,不能仅仅依赖 于组织成员的角色行为,还得依靠组织成员在组织中能够以一种非角 色规定的、 但对组织有积极作用的行为,自愿地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很显然,如果一个组织成员从积极的角度与自己所在的组织产生内在 的认同心理,他必然会在组织中表现出较高的组织公民行为这种积极 的组织认同的外显性行为,而不仅仅是表现出由组织所正式规定的规 范性行为。当然就组织行为的另一方面来说,尽管组织认同与组织绩 效行为并不必然具有较高的关联度,但与组织认同相关的认知和情感 却有可能唤起绩效行为的增高;同时,组织认同的认知和情感程度高也 有较大

12、的可能带来组织公民行为。但无论如何,组织公民行为才是一 种组织成员与组织真正契合、 对组织达到真正认同的具体表现。 可以这样说,组织认同作为一种组织成员个体与组织在相互关系 中形成的心理与行为表现,是个体寻求自我增强与自我归类的认同过 程,是个体运用自己所拥有的资源与组织进行交换,从而使自己的需要 得到满足的过程,也是个体通过组织认同获取更为广泛的社会资源,以 使自我得到增强和得以扩张的过程。就内在心理体验和感受而言,主 要表现为一个人把他本人定义的所属组织的特点归之于自己的心理过 程,这样他才会在社会生活中获得社会支持感,感觉到具有安全性;同 时,由于前述心理倾向性的存在,在凡是涉及到和这个

13、组织有关的事务 中,他都会表现出一种积极的参与性行为,自觉地为这个组织作出有益 的贡献,这样他所属的组织群体才能在每一个成员的共同努力下而立 于不衰之地。因为这种行为是一种与组织认同心理的形成完全相关 的,是组织认同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所以,本文把它称为 “组织认同行 291 社会 20076 为” 。之所以这样理解,一是从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意义上使之完整化; 二是强化对组织认同行为的研究可以增强研究组织认同的现实意义。 所以,应该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组织认同:既是组织成员对组织与自己 关系的内在体验和感受,也表现为对这种关系的外显性行为。这样,才 能全面而完整地把握组织认同。这是在组织认同测量时

14、必须考虑的一 个重要问题,也是诸多社会心理现象在测量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二)寻求组织认同中主我认知与他我认知的统一 组织认同对于具体的个人而言,其实就是在自己与所属组织的关 系中,运用自我分类方法,把自己归属于相应组织,并通过社会比较方 法肯定或否定自己的心理、 行为过程及其结果。由于其涉及到的是组 织成员个体作为主体的人对自己所归属组织的心理倾向性,因此测量 时必须考虑到个体的人之主我和他我的问题。G. H.米德认为,自我 只存在于同社会群体的关系之中,自我只有同他人和社会建立起相互 关系才是现实的。他认为,“自我” 是个人对外在于个体的客观现实的 内化或主观解释。每个人对自我的反应和他对

15、别人的反应过程都是一 样的。当一个人对自己作评价时,他是把自己这个主体放在客体的位 置上,就像对别人的评价一样,然后对这个处于客体位置上的自我进行 判断。也就是说,一个人对自己评价时,是用一种社会公认的标准来进 行的,社会怎样评价一个人,一个人就会以这种评价标准来评价自己, 从而看自己在这一方面究竟怎样,那一方面又怎样。在这样理解 “自 我” 的基础上,G. H.米德把 “自我” 分成两个部分:“主我” 和 “客我” 。主 我,是一种由人的本能冲动形成的自然我,是有机体对他人态度的反应; 它所具有的自发性允许一定程度的创造性和摆脱他人控制的某种程度 的自由。客我,则是一种经过社会化而形成的社会

16、我,是一个人自身所 承受的他人态度的有机组合;它把他人的影响作用引进个人意识之中来 指导社会化的个人的行为。在个体的自我内部主我与客我的关系中,主 我可以说是对处于个人经验内的社会情景作出反应的方面,而客我则是 他人对个体生活的影响和规定方面(米德,19341998:932 98) 。 认同包含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两个方面。自我认同作为自然我本 能的认同,具有直接性的特征;而社会认同则是一种从间接的角度展开 的认同。有时,人们会从群体的角度把自己当作 “客体的我们” 和 “客体 的他们” 进行比较,或者将 “主体的我们” 和 “主体的他们” 进行比较;有 391 社会心理测量中降低主观性偏差的方法探索 时,人们又会从个体人的角度把自己当作 “主体的我” 和 “主体的他” 进 行比较,或者当作 “客体的我” 和 “客体的他” 进行比较。就社会认同来 说,人们在什么情况下可能是某一个群体成员,与具体的情景有关,也 与他看待他的群体成员资格有关。因此,对于一个人来说,区分清楚他 与之认同的内群体和不与之认同的外群体是至关重要的。在现实的社 会中,每一个人的群体成员资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