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0.牛郎织女(一)》基础重点练习解析

上传人:江*** 文档编号:149124439 上传时间:2020-10-24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7.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0.牛郎织女(一)》基础重点练习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0.牛郎织女(一)》基础重点练习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0.牛郎织女(一)》基础重点练习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0.牛郎织女(一)》基础重点练习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0.牛郎织女(一)》基础重点练习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0.牛郎织女(一)》基础重点练习解析(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0. 牛郎织女(一)牛郎织女(一)一文叙述了牛郎从童年到成人的痛苦生活和织女在天宫没有自由、欢乐的生活,以及他们在老牛的帮助下结成夫妻的故事,表现了牛郎和织女善良、勤劳的品格,反映了人们对美好、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牛郎和织女的传说是一段流传久远的民间故事,它以完整曲折的情节、朴素自然的语言、奇幻的神话色彩、积极进步的主题深深赢得人民群众的喜爱。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复述故事情节;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补充相关故事情节,并进行演出;引导学生从民间故事中吸取正能量,感受牛郎和织女善良、勤劳的品质和真挚的爱情;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故事对牛郎、

2、织女的同情和对封建家族残暴统治的揭露。新题型,抓基础重点1.下列加粗的字读音、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一趟(tng)诚恳(kng)爹妈B.罕见(hn)好歹(di)磕睡C.降落(lu)筛选(shi)监狱D.酿造(ling)穿梭(su)结婚【答案:C解析:A.“恳”应读“kn”;B.“磕”应为“瞌”;D.“酿”应读“ning”。】2.按要求完成成语练习。(1)下列词语与“一五一十”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原原本本B.一清二楚C.有头有尾D.推心置腹(2)下列词语与“成家立业”的词语结构不相同的一项是()。A.节衣缩食B.一表人才C.捶胸顿足D.抓耳挠腮(3)下列词语中,不互为反义词的

3、是()。A.相依为命恩断义绝B.眉开眼笑愁眉苦脸C.美中不足十全十美D.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答案:(1)D(2)B(3)D解析:(2)A、C、D与题干中的词语都是并列短语;(3)“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互为近义词。】3.下列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牛郎织女的作者是叶圣陶先生整理的。B.我会默写和背诵有关牛郎织女的古诗。C.我们在生活中要有认识错误和改正错误的勇气。D.即使天上没什么好,你也不用回去了。【答案:C解析:A.删掉“的作者”或“整理的”;B.把“默写”和“背诵”互换;D.把“即使也”换成“既然就”】4.文中具体写了牛郎和老牛相处的情境,对此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反衬了牛郎孤苦无依的苦

4、闷,突出牛郎命运的不幸。B.突出了他们之间相互依靠以及老牛的善解人意。C.是为了反衬哥哥、嫂子对老牛的冷漠无情。D.表现了牛郎善良、勤劳的品质,为下文老牛帮助牛郎与织女结合的情节埋下伏笔。【答案:C】5.关于牛郎与织女的相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老牛让牛郎翻过山到湖边去捡粉红色的纱衣,告诉他跟他要衣服的仙女就是他的妻子,所以说老牛就是牛郎与织女的红娘。B.牛郎翻过山,穿过树林,走到湖边,看到草地上有很多花花绿绿的衣裳,他捡起那件粉红色的纱衣走进了树林。后来听到有人在找衣服,他从树林中走了出来,把衣服给了仙女,开始和仙女交谈,这个仙女就是织女。C.牛郎把自己的情形告诉了织女,织女也把

5、自己在天上的情形告诉了牛郎。织女对牛郎的遭遇很同情,同时也很爱惜他。她也不想回到天上去,就答应嫁给牛郎。D.织女是王母娘娘的外孙女,深受王母娘娘的宠爱。因一时贪玩来到人间,被牛郎捡去纱衣,加上本就厌倦天上毫无自由的生活,干脆就嫁给了牛郎。【答案:D解析:此项中错误之处在“织女是王母娘娘的外孙女,深受王母娘娘的宠爱”。因为织女织得一手好彩锦,王母娘娘需要的彩锦多,所以要求织女成天成夜地织,一会儿也不许休息。从中可以看出织女并不受宠爱。】6.牛郎织女的故事深深地感动了地上的一对蜗牛夫妻,它们想了一些名句准备送给牛郎织女。下列最不适合送给牛郎织女的一项是()。A.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B.愿有岁月可回首,且以深情共白头。C.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D.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答案:A解析:这两句诗是对朋友的劝慰,不适合送给夫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