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考语文专题一文学作品阅读(散文小说)小说阅读习题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9122707 上传时间:2020-10-24 格式:PPT 页数:34 大小:1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中考语文专题一文学作品阅读(散文小说)小说阅读习题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2019年中考语文专题一文学作品阅读(散文小说)小说阅读习题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2019年中考语文专题一文学作品阅读(散文小说)小说阅读习题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2019年中考语文专题一文学作品阅读(散文小说)小说阅读习题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2019年中考语文专题一文学作品阅读(散文小说)小说阅读习题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中考语文专题一文学作品阅读(散文小说)小说阅读习题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中考语文专题一文学作品阅读(散文小说)小说阅读习题课件(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二、小说阅读 典题精析,阅读文章明子出师,1.阅读小说要注意把握情节。通读全文,完成下面的对话。(3分),(1)师傅请客(或“师傅设局”“师傅散徒”等); (2)黑罐斧击(或“黑罐三击”“黑罐砍墩”等); (3)明子三声斧响却只留下一道斧痕。,【精析】这是一篇情节曲折,主旨耐人寻味的小说。 1.本题考查情节的梳理与概括。解答此题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根据题干中所给出的情节提示,找到相对应的段落内容,然后再用与示例相同的句式来概括情节即可。,黑罐的胆怯不安,明子的镇定自信。,2.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4分) (1)黑罐走近木头墩,手微微颤抖地抓起了斧头。 明子走上前去,

2、一把操起斧头。 (从黑罐和明子拿斧头的动作,你读出了他们各自怎样的心理?),【精析】 本题考查人物心理的分析。解答此题要抓住句中的人物描写来分析体会。首先根据文意知道,这三次斧击直接关系到二人的前途,事关重大。黑罐是“微微颤抖”双手,可以看出他在任务前的紧张与不安;而明子却是“一把操起斧头”,可见他的动作的果断,对任务的完成充满信心。,渲染了小窝棚里紧张、严肃的氛围,以环境的凝重来反衬人物内心的波澜,预示着明子将有不俗的表现。,(2)小窝棚里满是蜡烛油的气味。 小窝棚里绝对黑暗,只有三个人的喘息声,再无其他声响。 (此处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精析】 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两个环境描写句

3、,第一句以小窝棚中只有“蜡烛油的气味”来渲染出一种严肃、紧张的气氛,为下文的情节作铺垫;第二句则重点突出小窝棚的黑暗,也是为渲染紧张气氛,引起读者的注意力,这样的任务究竟谁能完成呢?为后文的明子的表现埋下伏笔。,这两个名字对比的意味强烈,体现了作家的情感倾向。“明子”有聪明的意思,人情练达,明白事理,自然胜人一筹;“黑罐”有实诚的意思,纯朴自然,雕琢不精,尚在暗中摸索。,3.作家将三和尚的徒弟分别取名为“明子”和“黑罐“,有什么寓意?(3分),【精析】本题考查小说中人物名字的意义。小说中人物形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作者往往将自己的情感倾向在人物的名字中表现出来。“明子”与“黑罐”,两个名字一“明

4、”一“黑”,形成鲜明的对比,结合二人的行为来看,作者的情感倾向于“明子”,“明”有聪明之意,表现了明白事理,会让人生更光明;而“黑罐”的“黑”则表现了人过于诚实,往往会在黑暗中摸索人生路。,该题分层赋分。应该是明子出师。第一层:理解肤浅,只是笼统地说出理由。示例一:明子砍了三下,只留下一道斧痕,明子很聪明。第二层:有一定的理解,能结合文本内容简单分析。示例二:明子按照师傅的要求去做,砍了三下,只留下一道斧痕,得到了师傅的赞许。明子比黑罐聪明,他知道做人不能太老实,他也知道师傅是在考验他们。,4.如果你来评判,明子和黑罐哪一个应该出师?结合小说内容,联系阅读积累和生活经验,阐述你的观点与理由。(

5、5分),第三层:理解深刻,能联系阅读积累和生活经验全面阐述。示例三:明子按照师傅的要求去做,得到了师傅的赞许,达到了师傅的预期。在这个过程中,明子不仅有黑罐所没有的镇定与自信,而且表现出了黑罐不具备的胆识与智慧。明子的表现正契合了师傅半辈子的人生经验。人要在这个世界上生存,就不能太老实,因为太老实容易受气,但是也不能太没心肝,因为太没心肝容易作恶。把握好这个分寸,明是非,知进退,才是做人的智慧。,应该是黑罐出师。第一层:理解肤浅,只是笼统地说出理由。示例一:黑罐老老实实地按照师傅的要求去做了。第二层:有一定的理解,能结合文本内容简单分析。示例二:虽然黑罐没有达到师傅的预期,也没有得到师傅的赞许

6、,但是他老老实实地按照师傅的要求去做了,这种诚实做人的品质是难能可贵的。相信他今后一定能成功。,【精析】本题考查阅读感悟与观点的表达。此题为开放性题,只要能结合文本内容和自己的生活体验,阐述出充足的理由,认为哪一个出师都可以。明子的优点在于做事灵活,懂得变通;黑罐的优点在于老实憨厚,做事扎实。,浙 江 中 考 真 题 精 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 1.请根据小说主要情节填空。(2分) 杨石头偶得彩石并取名“玉白菜” ”卖给赵德茂来给老伴治病杨石头拒绝赵德茂高价购买“玉白菜” .,阅读文章玉白菜,杨石头想把“玉白菜,杨石头把“玉白菜”送给儿子,“惊”写出了赵德茂发现“玉白菜”是一块上品奇石

7、时的惊喜,“笑”和“摞”写出了赵德茂掩饰自己的惊喜,想压低玉石价格的心理,写出了他的不讲情谊、唯利是图。,2.结合语境,品味文中画线的句子,回答括号内的问题。(5分) 赵德茂托起“玉白菜”,先是一惊,接着微微一笑,看了两眼就随手撂在桌子上。(句中加点词有什么作用?)(2分),这个句子写出了杨石头内心的犹豫:是把“玉白菜”卖给出高价但人品不好的赵德茂,还是送给刚回来当县长的儿子。,挂了电话,杨石头拿出旱烟袋,燃上一袋,吧嗒吧嗒抽了几分钟。(这个句子写出了杨石头怎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3分),一方面写出了赵德茂是一个靠攀附权贵来谋利的商人,另一方面为下文写赵德茂到县长办公室送礼这一情节作铺垫。

8、,3.第段中写“赵德茂结识了不少大人物”这一内容,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3分),既能关注标题在情节上的作用,又能结合小说主题阐述标题的含义,思维深入、全面得满分。示例:“玉白菜”是贯穿全文的线索。“玉白菜”隐含着小说的主题。文中的赵德茂认为“玉白菜”寓意“招财纳宝”,想用高价买来送人谋利;而杨石头认为“玉白菜”代表做人要“清白坚贞,两袖清风”,决定送给当县长的儿子,勉励他做个好官。小说以此为标题,表达对为官清廉的美好期盼。,4.小说为什么以“玉白菜”为标题?请结合全文进行探究。(5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 1.读完本文,你觉得文中的鹞爷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概括。(3分),阅读文

9、章飘逝的风筝,鹞爷是一个扎风筝技艺精湛、淡泊名利、固守传统技艺、渴望亲情、对农村前景深感忧虑的民间老艺人。,2.读文中的画线句,回答括号里的问题。(请任选一句作答)(3分) (1)两台从早到晚狂叫不止的挖掘机,正一口口地蚕食着那一排排早已空无一人的院落。(品析“蚕食”的表达效果。) (2)鹞爷远远地望着,眼前一会儿闪过儿子的影子,一会儿又闪过孙子的影子。(结合加点词揣摩人物心理。),我选()句:,1,“ 蚕食”形象地写出了现代化进程中挖掘机一步步摧毁村庄院落的过程,传达出鹞爷对农村美好家园渐渐消逝的痛心与无奈。选(2):写出鹞爷此刻复杂的内心:对儿孙的想念,对美好往事的眷恋,对儿孙不在身边的失

10、落,对风筝技艺后继无人的痛心。,这一情节照应了“飘逝的风筝”这一题目;表现鹞爷复杂的内心,丰富人物形象;促人思考“根”是什么,深化小说主题。,3.文章设置男孩放风筝这一情节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4分),思维比较全面深入,能多角度理解问题,并在不同的角度间形成有意义的联系,或将理解上升到社会意义的层面,即得满分。示例一:飘逝的是乡村文明的生机和活力。由于城市化的进程,社会经济的发展,年轻人不愿学习如扎风筝一般费事的传统技艺,他们纷纷进城。美丽乡村日渐荒芜,老人孤单留守,传统技艺面临消失。,4.本文题目是“飘逝的风筝”,飘逝的仅仅是风筝吗?请结合文意阐述你的观点和理由。(6分),示例二

11、:飘逝的是乡村文明的生机和活力。由于城市化的进程,传统技艺面临消失,美丽乡村日渐荒芜,老人孤单留守。小说旨在促使人们对现代化经济的高速发展与乡村文明的保护之间的矛盾进行思考,呼吁全社会都要关注优秀民间传统技艺的传承、美丽家园的守护和农村留守老人的生存状态。,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 1.分析下列句子反映的人物心理。(4分) (1)“我这手艺,卖给识货的。”桑伯用手摩挲着床腿,“我就不信,我这把式就赶不上城里那一捶就破的组合家具。”,阅读文章老木匠桑伯,桑伯对自己木工手艺的自信和对新式组合家具的鄙视。,桑伯对自己从事了大半辈子的手艺的热爱和不舍,对传统手艺日渐没落而自己又无能为力的失落和痛心。

12、,(2)桑伯忘了疼痛,痴迷地盯着血珠在梅蕊上绽开,一行泪水溢出了眼眶。,因为桑果对木工手艺兴趣不大,认识到传统手艺不受市场欢迎,所以不肯“接班”;因为他理解和尊重父亲对木工手艺的感情,明白父亲烧工具只是一时的情绪发泄,所以他苦苦请求。,2.桑果不肯“接班”,又苦苦请求父亲不要把木匠的工具扔进火灶,为什么?(4分),使用叠词和整齐的句式,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表现桑伯高超的雕花技艺;使用对比和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桑伯雕花动作的娴熟和游刃有余;“渗”字形象地表现了桑伯雕花时专注投入的状态。,3.品味下面语句,分析语言特点及其表达效果。(4分) 深深浅浅,左左右右,时而柔如抚儿头发,时而刚似快刀斩麻

13、。在粗糙的手里,那小小的雕刀宛如游动的泥鳅,汗水从深蓝的外衣里渗出来。,本题采用分层赋分的方式,下面答案供参考。示例:文章通过塑造桑伯这一人物,引导人们关注当今社会传统手艺人的生存状态,思考传统手艺的命运与价值,进而反思如何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问题。,4.文章塑造桑伯这一人物有什么意义?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4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 1.阅读小说,简述“十排的先生”的遭遇。(3分),阅读文章帽子,十排的先生在剧场被九排的女士的帽子挡住了视线;十排的先生被剧场其他人(十排的另一位先生、后排的女士、后排众人)指责;十排的先生陷入尴尬之时,九排的女士为他解围。,2.结合小说内容,分析文中

14、(A)(B)两处画波浪线句子的作用。(4分) 3.文中(C)处画横线的每个句子都独立成段,你认为作者这样处理有哪些妙处?(4分),要点一:交代故事发生的场景。要点二: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要点三:暗示剧场观众的“表演”即将开始。,作者这样安排,能凸显当时你一言我一语,人多嘴杂的情景;一句一段,是呵斥,是指责,展现了当时群情激愤的场面。,本题6分,分层赋分。第一层:仅从单个人角度回答,思维结构单一。 【示例1】九排的女士是自私自利者,因为她在剧场不摘高帽子,影响别人看戏。【示例2】十排的先生是自私自利者,因为他让九排的女士偏头,不顾及旁人,只顾自己。,4.谁是“自私自利”者?结合小说的内容和主旨说说你的理解。(6分),第二层:从多个人角度回答,思维结构多点,但没有形成关联。 【示例】九排的女士是自私自利者,因为她在剧场不摘高帽子,影响别人看戏。十排的先生也是自私自利者,因为他让九排的女士偏头,不顾及旁人,只顾自己。十排的另一位先生也是自私自利者,因为他站起来,影响了他人看戏。,第三层:从多个人角度回答,思维结构多点且关联。 【示例】九排的女士反复说别人自私自利,确实是实情,他们都只顾自己,不顾他人,其实九排的女士更自私自利。小说中所有的人都无名无姓,这种泛指让我们明白,小说中的所有人都是自私自利者,他们是同一类人:由看戏的观众变成了演戏的演员,演出了一幕自私自利的讽刺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