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专题四生命活动的调节10人ppt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9121579 上传时间:2020-10-24 格式:PPT 页数:34 大小:1.0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专题四生命活动的调节10人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2016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专题四生命活动的调节10人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2016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专题四生命活动的调节10人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2016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专题四生命活动的调节10人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2016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专题四生命活动的调节10人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6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专题四生命活动的调节10人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专题四生命活动的调节10人ppt课件(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专题10人体的稳态与免疫,知识串联导思,重点提炼透析,知识串联导思,重点提炼透析,考点一内环境及其稳态,典例引领,(2014新课标全国理综)已知5%葡萄糖溶液的渗透压与动物血浆渗透压基本相同。现给正常小鼠静脉输入一定量的该葡萄糖溶液,葡萄糖溶液的输入对小鼠会有一定影响。回答下列问题: (1)输入的葡萄糖进入细胞,经过氧化分解,其终产物中的气体可进入细胞外液,并通过循环系统运输到系统被排出体外。若该气体的排出出现障碍,则会引起细胞外液的pH。,【解题思路】 (1)葡萄糖在细胞内氧化分解产生的气体是CO2,CO2排出体外需要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参与。细胞外液中CO2过多会引起细胞外液pH 下降。

2、,答案:(1)呼吸下降,(2)血浆中的葡萄糖不断进入细胞被利用,细胞外液渗透压,尿量,从而使渗透压恢复到原来的水平。 (3)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发生变化时,细胞内液的渗透压(填“会”或“不会”)发生变化。,【解题思路】 (2)葡萄糖不断进入细胞被利用,使得细胞外液中葡萄糖含量减少,渗透压降低,进而使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尿量增加。(3)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处于渗透压平衡状态,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发生变化时,会使细胞吸水或失水,从而使细胞内液渗透压随之变化。,答案:(2)降低增加(3)会,【思考】 1.请比较血浆、组织液、淋巴的主要不同点。,提示:,2.如何正确区分外界环境、内环境与细胞内的环境?,提示:,

3、归纳拓展,1.理解内环境的三大理化特性 (1)渗透压: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90%以上来源于Na+和Cl-。 (2)酸碱度(7.357.45):血浆的pH主要通过缓冲物质(如NaHCO3/H2CO3和Na2HPO4/NaH2PO4)来实现调节。 (3)温度:37左右。,2.内环境稳态与人体健康分析 (1)内环境理化性质的改变引起的常见疾病分析,(2)组织水肿 组织间隙中积聚的组织液过多将导致组织水肿,其引发原因如下:,热点考向,考向一,以基础判断的形式,考查内环境成分的来源和去向,1.(2014新课标全国理综)关于在正常情况下组织液生成与回流的叙述,错误的是

4、( ) A.生成与回流的组织液中氧气的含量相等 B.组织液不断生成与回流,并保持动态平衡 C.血浆中的有些物质经毛细血管动脉端进入组织液 D.组织液中的有些物质经毛细血管静脉端进入血液,解析:血液运输的氧气经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被利用,而组织细胞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经组织液进入血液被运输到肺并排出体外,因此生成与回流的组织液中氧气的含量不相等,A错误;血浆可以形成组织液,组织液可以进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也可以回渗进入血浆,淋巴通过淋巴循环回流到血浆,因此组织液处于不断生成与回流之中,并保持着动态平衡,B正确;动脉中的血浆沿动脉流入毛细血管的动脉端,其中的许多物质会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C正确

5、;组织液中包括细胞代谢产物在内的各种物质,大部分能够被毛细血管的静脉端重新吸收,进入血浆,D正确。,A,以生理现象分析的形式,考查内环境成分的变化,2.(2015新课标全国理综)某同学给健康实验兔静脉滴注0.9%的NaCl溶液(生理盐水)20 mL后,会出现的现象是( ) A.输入的溶液会从血浆进入组织液 B.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分别增加10 mL C.细胞内液Na+的增加远大于细胞外液Na+的增加 D.输入的Na+中50%进入细胞内液,50%分布在细胞外液,解析:输入动物静脉中的NaCl溶液会从血浆进入组织液,进而进入细胞,A正确;由于处于稳态的动物体内Na+的分布是细胞内液中含量少,细胞外液

6、(组织液)中含量多,故Na+只有少部分进入细胞内液,大部分存在于细胞外液中,C、D错误;细胞外液的增加量大于细胞内液的增加量,B错误。,考向二,A,以基础判断的形式,考查内环境稳态的意义,3.(2014新课标全国理综)内环境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B.内环境稳态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C.维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 D.内环境中发生的丙酮酸氧化分解给细胞提供能量,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解析:内环境主要指的是组成细胞外液的血浆、淋巴、组织液,丙酮酸的

7、氧化分解发生在细胞内,而不是内环境中,D项错误。,考向三,D,考点二下丘脑参与的三大稳态调节 血糖调节、体温调节及水盐平衡调节,典例引领,(2015江苏生物)如图表示下丘脑参与人体体温、水盐和血糖平衡的部分调节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1)受到寒冷刺激时,下丘脑可通过垂体促进腺体A的分泌活动,腺体A表示的器官有。 (2)人体剧烈运动大量出汗后,下丘脑增加激素的生成和分泌,并由垂体释放进入血液,促进对水分的重吸收。,【解题思路】(1)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下丘脑调节垂体产生促激素,促激素的靶器官有甲状腺和肾上腺。(2)人体大量出汗后,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使下丘脑增加抗利尿激

8、素的生成和分泌。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增强二者对水分的重吸收作用。,答案:(1)甲状腺和肾上腺 (2)抗利尿肾小管和集合管,(3)当血糖浓度上升时,下丘脑中的葡萄糖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使胰岛B细胞分泌活动增强,血糖浓度下降,此过程属于调节。胰岛分泌的胰岛素需要与靶细胞的受体结合才能发挥作用,胰岛素的受体分布在靶细胞的(填“细胞膜上”或“细胞质中”或“细胞核中”)。 (4)型糖尿病由胰岛B细胞损伤引起,患病率具有种族差异性,患者血液中含有抗胰岛B细胞的抗体和效应T细胞。据此推测:型糖尿病是由决定的、针对胰岛B细胞的一种病;胰岛B细胞的损伤是机体通过免疫导致的。,【解题思路】 (3)

9、血糖(化学物质)浓度上升,刺激下丘脑葡萄糖感受器产生兴奋,通过反射弧作用于胰岛B细胞,使其分泌胰岛素,上述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胰岛素与其靶细胞膜上的受体特异性结合,发挥调节作用。(4)抗胰岛B细胞抗体(蛋白质)的合成是由遗传决定的。型糖尿病是由于抗胰岛B细胞抗体和效应T细胞破坏了胰岛B细胞而导致的,故属于自身免疫病。由题干信息可知,胰岛B细胞损伤过程中有抗胰岛B细胞抗体和效应T细胞参与,故此过程涉及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答案: (3)神经体液细胞膜上 (4)遗传(基因)自身免疫体液免疫和细胞(特异性),归纳拓展,1.理解血糖平衡调节的机制 (1)调节方式:神经体液调节。 (2)图解法理解血糖

10、平衡调节的过程,(3)血糖调节涉及的器官、激素 血糖调节的中枢在下丘脑; 相关激素有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等,其中胰岛素是唯一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 相关的器官有肝脏(肝糖原的合成和分解)、肌肉(葡萄糖合成肌糖原等)、胰腺(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肾脏(肾小管、集合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和小肠(糖类的消化和吸收)等。,2.体温调节机制 (1)寒冷环境下的体温调节 调节方式:神经体液调节。 调节过程,(2)炎热环境下的体温调节 调节方式:主要是神经调节。 调节过程,3.水盐平衡调节机制 (1)调节方式:神经体液调节。 (2)调节过程,(3)参与的激素:主要为抗利尿激素。 产生:下丘脑产生。

11、释放:垂体后叶释放。 作用部位:肾小管和集合管。 功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4.下丘脑在生命活动调节中的四大功能 (1)感受:如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可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变化。 (2)传导:如下丘脑可将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 (3)分泌:如下丘脑可分泌抗利尿激素、促激素释放激素。 (4)调节:如下丘脑是血糖调节中枢、体温调节中枢、水盐平衡调节中枢。,易错提醒 (1)人体水平衡及体温的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但产生渴觉及冷觉和热觉的部位在大脑皮层。 (2)正常人每天进入体内的水分和排出的水分大致相等。,热点考向,考向一,以实例的形式,考查稳态调节的机制,1.(2014福建理综)运动时汗腺分

12、泌大量汗液,汗液初始的渗透压与血浆相等,在流经汗腺导管排出体外过程中大部分Na+、Cl-被重吸收,而水很少被重吸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出汗可使血浆渗透压降低 B.出汗不利于体温维持稳定 C.汗腺导管重吸收Na+需消耗ATP D.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减弱,解析:出汗过程大部分Na+、Cl-被重吸收,而水很少被重吸收,此时血浆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增强,A、D项错误;运动时机体产热量增加,排出的汗液通过蒸发带走大量的热量,有利于体温维持相对稳定,B项错误;汗腺导管重吸收Na+是主动运输,需要载体,也需要消耗ATP,C项正确。,C,考向二,以生理现象分析的形式,考查稳态调节的

13、过程,2.下图为人体的生命活动调节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饭后血糖升高时,人体可以通过“内刺激ACD”,促进胰岛素的分泌 B.当人的手被针刺时,可以通过“外刺激CDF”,使手缩回 C.人在寒冷的条件下,可以通过“外刺激ACD”,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加 D.人体内的甲状腺激素能完成H过程,解析:A可以是直接感受血糖浓度升高,传递到下丘脑血糖调节中枢,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胰岛B细胞,使其分泌胰岛素,故A正确。手被针刺后是神经调节,不需要激素的作用,故B错误。在寒冷条件下,皮肤等感受器感知刺激,传递到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肾上腺,使其释放肾上腺素,故C正确。甲状腺激素可以反馈作

14、用于神经中枢下丘脑,故D正确。,B,考向三,以实验探究的形式,考查稳态调节的机制,3.(2014山东理综)研究者将空腹的大鼠置于冷水中,探究冷水刺激对大鼠生理功能的影响。 (1)冷水刺激引起实验大鼠皮肤产生兴奋,兴奋沿传入神经到达神经中枢,经神经中枢处理,使传出神经末梢释放,引起皮肤血管,减少皮肤散热量;同时引起(填激素名称)分泌增加,细胞代谢加快,产热量增加,以维持体温稳定。,解析:(1)冷水刺激使皮肤冷觉感受器产生兴奋,兴奋沿着传入神经到达神经中枢,经神经中枢处理后,发出指令,使传出神经末梢释放神经递质,引起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下降,皮肤散热量减少;同时引起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从

15、而促进代谢,使产热量增加,以维持体温稳定。 答案: (1)(冷觉)感受器神经递质收缩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2)冷水刺激产生的兴奋还可以通过神经中枢作用于胰岛,引起 分泌增加,该激素促进分解,血糖水平升高,以对抗冷水刺激。 (4)胃黏膜可抵御致病微生物对机体的侵害,在机体(填“特异性”或“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解析:(2)胰高血糖素可通过促进肝糖原分解从而升高血糖以对抗冷水刺激。 (4)胃黏膜抵御致病微生物对机体的侵害属于第一道防线,为非特异性免疫。 答案:(2)胰高血糖素肝糖原(元) (3)pH(或酸碱度) (4)非特异性,考点三免疫调节,典例引领,科学家研究发现一种树突状细

16、胞(DC细胞),能参与人体的免疫的过程(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DC细胞处理抗原后,细胞外出现特殊结构能与T细胞有识别作用的受体相结合,激活信号分子(S1、S2)从而激发T细胞出现免疫效应,此过程体现细胞膜的功能。,【解题思路】 (1)细胞外的特殊结构与T细胞的受体相结合,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答案:(1)信息交流,(2)T细胞发生免疫效应时,它产生的淋巴因子可刺激增殖分化;效应T细胞也能直接作用于被抗原入侵的靶细胞。T细胞受损时免疫降低,免疫丧失。 (3)由图知,DC细胞在免疫调节中的具体功能与细胞的功能相似。DC细胞的研究成果已应用于医学,DC细胞免疫疗法是指通过一定的方法获取患者的DC细胞,经动物细胞培养技术体外增殖后,回输入该患者体内。这样做的目的是避免。,【解题思路】 (2)T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可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T细胞受损时,细胞免疫彻底丧失,体液免疫基本丧失。 (3)由题图可知DC细胞起的作用与吞噬细胞功能相似,DC细胞用的是患者自身的细胞,可避免免疫排斥现象。 答案: (2)B细胞体液细胞(3)吞噬免疫排斥,(4)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