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转型时工关系城乡关系和国民收入分配关系的研究

上传人:蜀歌 文档编号:149105371 上传时间:2020-10-24 格式:PDF 页数:17 大小:204.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民经济转型时工关系城乡关系和国民收入分配关系的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国民经济转型时工关系城乡关系和国民收入分配关系的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国民经济转型时工关系城乡关系和国民收入分配关系的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国民经济转型时工关系城乡关系和国民收入分配关系的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国民经济转型时工关系城乡关系和国民收入分配关系的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民经济转型时工关系城乡关系和国民收入分配关系的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民经济转型时工关系城乡关系和国民收入分配关系的研究(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一、我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和国民收入分配关系的现状和矛盾 20 世纪最后的二十多年,是中国经济走上腾飞之路的重要时期。近二十多年 来,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和经济总量的扩大,我国农村社会经济亦发生了深刻变 化。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我国主要农产品产量如 粮食、棉花、糖等已跃居世界前列;农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大大提高,恩格尔系 数下降,标志着农民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改善;我国扶贫工作取得历史性突破, 农村贫困人口已由 1978 年的 2.5 亿下降到目前的 3000 万左右,农村贫困率从 30.7下降到 3左右;在我国一些发达地区的农村,已经率先向现代化迈进, 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的格局

2、已初步形成。 然而,从宏观角度观察,尽管我国农村社会经济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但 当前工农之间、城乡之间及国民收入分配关系尚未完全理顺,国家资金、政策、 制度等综合资源配置向城市倾斜的格局没有根本改观,即是说国家总体改革发 展的成果在城乡和工农之间的分配有失均衡。现就其主要矛盾和问题作些概略 分析。 (一)产业结构变动和就业结构变动不协调,城市化进程迟缓,大量劳动 力滞留农村。 从国际经验看,产业结构变化必然导致就业结构变化,而且二者变化的速率 大致接近,这是社会经济稳定协调发展的必要前提。我国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 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三次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一产业比重已由

3、1980 年的 30.1下降到 2000 年的 15.9,第二产业比重由 48.5上升为 2000 年的 50.9,第三产业比重由 1980 年的 21.4上升为 2000 年的 33.2, 这标志着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取得了重大进展。 问题是,我国的就业结构存在严重缺陷,主要是第一产业就业比重过大,第 三产业就业人数比重相对较小。1990 年前后,发达国家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比重 一般在 10以下,而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比重都在 65以上;相对发达的发展 中国家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比重一般在 20左右或以下,而第三产业就业人数 多数国家在 50以上。而我国在 1990 年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比重在 60以上

4、, 而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重只有 18.5,即使到 2000 年,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比 重仍高达 50,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重只有 27.5。 由于就业结构变化与产业结构不同步,导致我国城市化进程滞后,城乡关系 不协调。按照世界银行数据,1999 年中国城市化水平只有 32,低于世界平均 水平约 14 个百分点,低于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 18 个百分点,低于高收入 国家平均水平 45 个百分点。我国总体城市化程度明显落后于工业化进程,国际 上城市化与工业化的比率一般为 140250,我国 19782000 年这一比率 仅从 40.45上升到 81.76。城市化的滞后,制约了三次产业结构的升级进程。

5、 据统计,改革开放后的二十多年中,我国农业劳动力每转移 1 人去第二产业, 只能带动 0.7 人转向第三产业,而在城市化与工业化同步发展的国家,这个指 标是 2 人。在城市化落后的情况下,我国工业的发展未能形成推动第三产业发 展的内在动力。从体制上看,城乡分割还没有受到根本触动,一些地方在就业、 入学、户口、社会保障等方面甚至还在强化对农民进城的限制。长期向城市和 工业倾斜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使相当严峻的“三农”问题雪上加霜。这些因 素阻碍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乡经济良性循环,导致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呈继续 扩大之势。 (二)宏观收入分配失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

6、,国家分配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一个基本 政策取向是改变过去长期实行的“高积累、低消费”方针,不断提高个人所得 份额,到 2000 年,个人所得占 GDP 的比重已由 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的 50上 升为 70。这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对于妥善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提高个人 收入和生活水平,调动社会各方面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发挥了重要作用。问题 在于,在个人收入分配所得普遍提高的过程中,城乡之间居民分配不均衡。特 别是近年来我国农民收入成为近二十多年来的第二个低速增长期。19782000 年,农民人均收入从 134 元提高到 2253 元,年均增长为 7.43,农民收入水 平总体上有了较大幅度的

7、提高。但分阶段看,农民收入继 19891991 年出现第 一个低速增长期、年均增长 0.7之后,1997 年以来进入第二个低速增长期, 1997 年为 4.6,1998 年为 4.3,1999 年为 3.8,2000 年更是下降到 2.1。而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却是 1997 年为 6.7,1998 年为 5.1,1999 年为 7.9,2000 年为 7.3。 由于宏观收入分配失衡,农民收入低速增长,当前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 再度扩大。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的比例 1978 年为 2.571,1984 年为 1.711, 1997 年为 2.471,1998 年为 2.511,1999

8、年为 2.651,2000 年为 2.79 1,可以说城乡之间的差距比改革开放初期还大。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城乡居民温饱问题解决和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 的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19782000 年,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从 57.5下降到 39.2,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从 67.7下降到 49.1(见表 1)。恩格尔系数 是反映消费结构转变和生活质量提高的一个重要指标。恩格尔系数下降,表明 居民对非食品类(如住房、文化娱乐、交通通讯、医疗保健等)的相对需求增 加,对食品类相对需求减少,从而降低了对农产品的收入需求弹性。因此,在 农产品供给总量问题基本解决之后,特别是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以

9、来,粮食生 产连续 5 年丰收,棉花、蔬菜、水果、水产品等产量迅速增长,由于国内需求 没有同步增长,结果主要农产品价格从 1996 年以来一路下跌,农产品产量增长 并没有能够带来农民收入增长。 表 1 19782000 年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的变化 附图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1)有关数据计算而得。 农村居民收入低速增长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严重性在于:不利于农民 生活的改善,不利于农村市场的开拓,不利于城乡经济的良性循环。1997 年和 1998 年农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出现负增长,同期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年均递 增达 6.09,城乡消费差距从 1996 年的 2.491 扩大到

10、2000 年的 2.991。 农村居民消费负增长导致了农村消费市场份额不断萎缩,直接阻碍了工农之间、 城乡之间通过商品交换和货币流通形成一个完整的经济整体,阻碍了启动庞大 的农村消费市场。据有关统计,2000 年县及县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占全社会 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仅占 38.2,比历史上最高水平的 1982 年低 26 个百分 点。此外,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也不利于农民增加农业投入和农村社会稳定。 因此,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有效控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无疑应当成 为下一步国家宏观政策的一个重要目标。 (三)城乡社会发展诸方面存在重大差距。 1.关于城乡教育发展的差距。城乡居民受教育程度差

11、别很大。1997 年,全国 县级以下(包括县本级)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 6.23 年,而城市为 8.68 年; 农村人口中具有大专及大专以上文化的仅为 0.3,而城市这一比重为 7.97; 现在在校的大学生中,城镇居民的子女约占 70,农村子弟约占 30。这同全 国总人口中,农村占 70、城市居民占 30的格局正好倒置;具有高中文化程 度的人口,农村只有 4.87,城市则达 22.17;文盲以及小学文化程度人口, 在农村高达 64.1,而城市只有 34.9。现在农村青少年人口接受教育的面和 质量也远远落后于城市地区。以高中阶段为例,1998 年城市每万人口中高中阶 段在校学生为 815.6

12、人,而农村仅为 369.1 人。这表明,农村处于“教育贫困” 状态,相当多的农村儿童、青年和成年人不能获得改善其生活水平所必需的教 育机会。 城乡基础教育投入差别很大。城市基础教育资金列入城市财政预算,基本上 是有保障的。而农村基础教育的资金来源则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列入县乡财 政的支出范围;二是农村教育费附加;三是农村教育集资。这表明,农民事实 上成为农村基础教育投入的一个重要承担者。现在我国农村正在进行“税费改 革”,在提高农业税税率的同时,取消了农村教育费附加和农村教育集资,农 村基础教育的资金来源渠道减少了。因此,当前和下一步,我国农村基础教育 的发展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形势。 由于农村基

13、础教育的投入不足,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是,农村、特别是一些 贫困边远地区中小学危房率较高。据有关调查显示,湖南省某市各类教学用的 危房面积达 21770 平方米,占整个教学用房面积的 7.62,其中,一级危房 16352 平方米,占 5左右。另一个问题是农村教师收入远远低于城市。即使如 此,相当一部分地区农村教师的工资不能按时发放,可以说,当前中国教师工 资拖欠问题主要发生在县乡基层。 2.关于城乡医疗卫生发展水平的差距。城镇居民基本上可以享受公费医疗或 在医疗保险制度覆盖范围之内。而农村合作医疗保健制度大部分已经解体,有 合作医疗的仅占 15左右。广大农民基本上处于一种“小病不看,大病看不起,

14、 看大病即意味着倾家荡产”的状况。 农民获得医疗保健卫生服务的能力要远远弱于城镇居民。目前。农村有三千 多万人口不能保证有及时的医疗服务;有四亿多农村人口尚未饮用自来水;农 村地区粪便无害化处理率仅为 28.5;贫困农村地区妇女患病率明显高于全国 平均水平,严重缺乏经过培训的接生员;在农村有近 8的婴幼儿没有享受免 疫接种;预防保健工作薄弱,中西部相当多的省份疾病发病率仍然较高,人口 预期寿命相对较低。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2000 年世界卫生报告,在 191 个国家和地区中, 中国的医疗资源分配公正指数排第 188 位,是世界上公共卫生资源分配最不公 平的国家之一。 3.关于城乡社会保障的

15、差距。城市居民大多可以享受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尽 管仍不十分完善),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还有国有企业下岗 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及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而人口 70以上 的农民基本上被排斥在现代社会保障体系之外。 现在我国仅在部分农村发达地区正在探索建立农村社会养老制度。据有关统 计资料,目前我国参加养老保险的农民仅占农村总人口的 9.6左右。这意味 着农村养老仍基本上是以传统的家庭养老为主,这种状况对农村的计划生育工 作也是极其不利的。至于其他的失业保障、医疗保障、最低生活保障等现代社 会保障制度更与农民无缘。 4.关于城乡社会发展其他方面的差距。农村电力基础设施落后于城市。我

16、国 农村电网结构不合理,线损大,管理不善。农村电网一般兴建于 20 世纪 70 80 年代,大部分缺乏科学规划,布局不合理,设备陈旧老化,低压线路年久失 修、供电半径过大造成的电能损耗达 3040。长期以来,国家对农村电网 基本没有投资,农村低压电网的产权属于集体,电网运行费用分摊给农户。电 力部门一般只管理配电变压器高压桩头并按国家目录电价结算抄见电量。从配 电变压器到农户的灯头电价,包括农村低压电网的建设和维护,变压器、线路、 计量的损耗,以及农村电工的报酬,都出自农民所缴电费。 城乡电价差异大。当前我国供电领域的一个重大问题是城乡电价不同,农村 电价高于城市,且不同农村地区乃至不同村落之间电价也不相同。在实行电力 趸售办法的电网中,农村电价由趸售电价加农村电网维护费、线损、变损、利 润及各种加价组成,农村居民生活用电价格大都高于城市居民生活用电价格。 由于农村电价管理薄弱,线损过度,价格失控,有的电价高达 1 元/千瓦时,甚 至 2 元/千瓦时以上。而城市电价一般较低,如北京居民家庭用电,尽管这几年 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