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情与灾情的收集和速报[整理]

上传人:x****育 文档编号:149037927 上传时间:2020-10-23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125.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震情与灾情的收集和速报[整理]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震情与灾情的收集和速报[整理]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震情与灾情的收集和速报[整理]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震情与灾情的收集和速报[整理]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震情与灾情的收集和速报[整理]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震情与灾情的收集和速报[整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震情与灾情的收集和速报[整理](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震情与灾情的收集和速报 重要性方式方法概念(灾害描述照片) 汶川地震前期速报 5月12日下午 2点28分,震情值班人员正在值班区实时分析地震数据,突然发现监测设备屏幕 上出现极强的振幅,特别是接近震中的成都地震台尤其明显。监测设备随之报警,值班人员 确认发生了地震。按照地震速报程序,一位值班人员立即报告台网领导,根据地震波到时, 初步估计震中在四川成都附近,震级在7级以上。很快自动速报系统中心给出结果,与此同 时, 另一位值班人员依据大地震速报程序,进行人工复核和修订,最终确定了地震 “三要素”, 即地震发生时间、震中位置和震级,整个过程用时约12分钟。 地震速报是指在最短时间内尽快测定报出地

2、震的“三要素”:发生时间、地点和震级。特别 是大地震速报, 要求快速测定地震参数,快速向公众通报震情,因此速报测定往往是选择地 震波先到达的台站数据,震级测量的误差会大一些。 从理论上讲, 所用地震台站的记录越多,测定的地震参数越准确。地震速报只是地 震参数测定的第一阶段,第二阶段还有精细分析,即利用所有收集到的地震台站记录进行地 震参数的详细测定,最终给出修订结果。这与国际上各国做法一致。 记者:此次汶川大地震的地震速报是如何作出的? 陈会忠: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约6秒钟,强大的地震波传播到离震中最近的成都地震 台, 1分钟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地震处理系统报警,同时进行自动定位。在地震发生后12分

3、 钟内,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确定了地震震中位置和比较准确的震级大小,完成大地震速报。 后来, 我们根据国际惯例,利用所能收集到的地震台站资料,对这次地震的参数进 行了详细测定,最终给出修订面波震级为8.0 。 洪洞甘亭水库 1 / 10 襄汾溃坝 98 灾后对比 国内 一个小时浙江浦江县特大山体滑坡 第一节 震情与灾情速报的含义及作用 概念 一、震情与灾情速报的含义 广义地说,震情是指地震活动和地震影响的情况,它包括: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震 级、震感情况、有感范围、人们的反应等。 对于速报员来说,需要报告的震情是:地震发生的时间、震感情况、有感范围、人们的 反应等。 灾情,是指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

4、、财产损失、环境和社会功能的破坏的情况。 按照中国地震局制订的地震灾情速报规定(试行) ,地震灾情速报内容主要包括4个 方面: 影响范围:指地震造成破坏的范围、有感范围; 人口影响:指人员伤、亡等情况; 经济影响:指地震对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物、生命线工程、重大工程、重要设施设 备的损坏或破坏,对当地生产的影响程度及家庭财产的损失等; 社会影响:指地震对社会产生的综合影响,如社会组织、社会生活秩序、工作秩序、 生产秩序受破坏及影响情况等。 对于基层速报员来说,其需要报告的灾情内容主要是: 人员的伤、亡及地点等情况; 建筑物、重要设施设备的损坏或破坏情况,牲畜死伤情况,对当地生产的影响程度 及群众

5、的家庭财产损失等; 社会影响:群众情绪,社会生活秩序、工作秩序、生产秩序受破坏及影响情况等。 重要性 二、震情与灾情速报的作用 1、震情速报是政府采取措施维护社会安全的依据 1996年11月9日南黄海 6l级地震,震中离陆地150千米左右,上海、江苏、浙江等地 普遍有感。其中上海震感强烈,人们纷纷逃到户外,一时间,街道和空旷处人山人海,上海 中心广场聚集了几十万人。向上海市地震局询问情况的电话和人群蜂拥而至,竟使其所在的 普陀区发生通讯和交通阻塞,市委、 市政府和地震局在一段时间内都难以取得联系。但随着 2 / 10 各个基层地方的情况汇集到地震局,并报告到上海市委、市政府, 市领导很快掌握了

6、上海全 市的情况, 是普遍“有感无损”。于是, 中共上海市委和市政府及时采取有力的针对性应急 措施, 及时公告地震影响情况,公布了不会发生更大地震的预报意见,明确劝导群众回家休 息以利次日正常的生活、工作和学习。 富有成效的工作迅速地消除了广大居民的疑虑和不安, 很快恢复和稳定了社会秩序。 2、灾情速报是政府制定和实施紧急救援措施的依据 发生地震后, 有无人员伤害?有无损失破坏?需要采取哪些抢险救援措施?是否需要和 如何进行生命抢救、工程抢险、 扑灭火灾?是否需要并如何安置灾民?各项应急和救援需要 多少人员、 装备、物资、器材?应急的整体工作规模需要多大?对所有这些问题,各级政府 亟待得到决策

7、依据,哪怕只是初步掌握震后的情况或者得知若干典型情况,也十分有利于政 府迅速采取针对性紧急应对决策和处置措施,以尽快地抢救生命,消除险情, 减轻震灾损失。 3、灾情速报的及时准确,关系到应急救援的效率和效果 众所周知, 发现灾情越早, 越有利于救助生命,特别是从死亡线上挽救那些垂危的生命。 获知情况越早, 越有利于争取时间采取有效的应急措施,诸如调集急救用血和抢救装备与工 具。以往有的地震发生后,由于缺乏及时准确的情况掌握,如震灾区到底需要多少人力支援, 需要哪些专业力量参与救助等,使得对部署救灾工作增加了盲目性,大大降低了救灾效率。 再如, 对于急需抢救被埋压人员的各种工具、机械难以及时调集

8、到受灾现场,许多救援人员 不得不靠双手去挖掘被埋压者,由于效率低下,眼睁睁地看着一些人失去了生命。 三、群众性速报的重要性 1、我国震情与灾情获取途径 我国目前大致有三种途径获得地震影响和灾害情况。一是人在感觉和观察到情况后迅速 将信息上报,二是靠仪器观测记录得到,三是应用遥测遥感技术从空中观测。 靠人的感官直接察觉情况,再将消息通过各种传递渠道和手段迅速传送上报,人们在最 短的时间内得知何时何地发生了地震以及不同地区的震感、破坏、 人员伤亡、 群众情绪等情 况,有关部门可迅速汇集情况,得知灾害的程度和范围。 仪器观测有两种方法:一是将遥测台网地震仪观测数据经过分析处理后得到较为准确的 发震时

9、间、 地点和震级大小以及震源深度,然后根据经验估计地震灾害大小。二是烈度遥测 台网的烈度仪可测得不同地点的烈度值,将不同地点的烈度值分析处理后可得到等烈度图, 然后根据经验估计不同烈度区的灾害。仪器观测的不足之处是所得到的结果是估计的、宏观 的,难以反映具体地点的真实震害情况和地震对人和社会的各种影响。 应用遥测遥感技术从空中观测,所得到的结果也是估计的、宏观的, 而且是在震后一段 时间之后才能得到,不能靠它实时得知灾情。它的长处在于可以得知大范围的震灾总体情况 及其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由上述可见,人的速报是最直接的,它在地震速报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2、唐山等地震中群众性速报发挥的重要作用

10、 1976年7月28日唐山 78级地震过后,河北省政府立即通过各级政府迅速查明:全省均 有震感,廊坊、沧州有倒房现象;但是令人焦急的是,唐山联络中断,情况不明,从中央到 地方的领导都急切需要了解唐山市情况。 3 / 10 地震灾害后, 许多人的第一反应是“马上向上级报告情况”。他们不顾个人和家庭的安 危,利用当时身边最快捷的手段及时采取行动,向上级报告。震后 15分钟, 解放军驻唐山市 某炮团迅即将唐山灾情等电告上级。同样是震后十多分钟,唐山开滦煤矿李玉林等3人,顾 不得自己和小家庭,驾驶一辆救护车向北京方向疾驶。唐山市邮电局郊区载波机务站职工跑 出宿舍直奔机房,紧急启动备用发电机供电,5时1

11、5分同北京联络接通,报告了机务站的灾 情和通信受阻情况。但是唐山灾情到底如何还不清楚,机务站负责人当即派8人进入市区了 解情况,继而再向上级报告。6时51分,唐山机场的气象条件刚刚适航,震前在唐山作短暂 停留的一架军用飞机,便自唐山腾空飞向北京报告惰况。大地震发生后, 幸存脱险的唐山地 委、唐山市委及武装部负责人,先后站在废墟上组成临时指挥班子,立即指挥抗震救灾行动, 积极组织抢救受伤人员,并设法向上级报告。灾难之后来自极震区的这些“灾情速报”,为 领导机关提供了极为重要的信息,为部署唐山地震的抗震救灾争取了宝贵时间。 以往我国各地发生地震后,当地社会公众纷纷向有关政府部门报告情况。公众报告震

12、情 和灾情的志愿举动,有益于社会公共利益,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规定的公民 义务的体现,受到法律的保护和支持。当前,关心社会公共事务的人越来越多,各种通信工 具的普及, 使得通讯联系更加快捷方便。各级政府和地震工作部门正在“与时俱进”地开展 地震震情和灾情速报各项准备工作,继续落实地震灾情信息汇总上报制度,目的是更方便和 快捷地集中地震震情和灾情速报信息。如甘肃省嘉峪关市政府将地震应急纳入当地“110” 报警社会联动网络,使得震灾后群众能够更直接更方便地反映情况,以利政府最快地掌握情 况。青海省公安部门也在研究将突发性的灾害事件和抗震救灾纳入各级公安部门“110”报 警台联动服务系统。可

13、以相信,今后会有更多的人积极参与地震情况速报。 3、群测群防人员是“地震灾情信息速报网络”的骨干力量 自20世纪 90年代以后, 各级人民政府认真加强地震应急基础建设。在国务院的正确领导 下,在中国地震局以及各级地震工作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全国“地震灾情信息速报网络”基 本建立。 据了解, 到本世纪初, 全国共有 169个地级行政单位 (其中 129个处于国家地震重点监视 防御区或城市) 在乡镇一级建立了地震灾情信息联络员制度。其中担负地震灾情信息速报的 人员, 大体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由乡 (镇、街道)政府(办事处) 的民政或者科技“助理员” 兼任速报员,另一种是聘任其他有关人员担任速报员。河

14、北邯郸、甘肃张掖、四川攀枝花、 广东阳江等市较早地在乡镇一级建立了“兼职助理员”或“宏观员、联络员”制度, 开展了 相应的活动。 宁夏自治区全区建成乡镇一级的地震灾情速报网,对各乡镇的 4255人落实了灾 情速报职责和任务。北京市在各区县设立了108个震情、灾情地震应急快速联络点,形成遍 布全市的联络网。每个联络点的联络人员、岗位电话、岗位职责落实“三到位”。北京市地 震局明确要求:一旦出现有感地震后,30钟内 108个点全部接通,将震情、灾情、宏观异常 及社会影响等信息快速反馈到市地震局。然后,在50分钟内由市地震局报告北京市人民政府。 群测群防速报员在地震灾情信息速报网络中处于最基层,如同

15、人体神经系统中的神经末 梢一样,是地震灾情速报网络的基础。一旦发生地震,出现灾情,速报员凭着人熟地熟,不 仅可以亲自感受情况,而且可以更深入地调查了解当地情况并向上报告,在速报和应急抢险 救灾中发挥一般人难以替代的骨干作用。 4 / 10 方式方法 第二节地震灾情的观察与调查 一、 中国地震烈度表简介 中国地震烈度表作为我国的国家标准(GB T 177421999) ,于 1999年4月发布并执 行。在中国地震烈度表中,规定了三类现象作为衡量地震烈度的指标(见第一章表 1l ) , 即“地面上人的感觉”、“房屋震害现象”、“其他震害现象”,称为衡量地震烈度三类基 本标志性现象。 某一地方的地震

16、烈度,可以根据中国地震烈度表规定的三类基本标志性 现象程度,定性地评定。 在中国地震烈度表中,“地面上人的感觉”包括室内的人和室外的人,静止中人和 运动中人。 “房屋震害现象”是指未经抗震设计、施工或加固的一般房屋,包括单层或数层 砖混和砖木房屋所出现的震害现象。“其他震害现象”,一是指悬挂物和不稳定器物对地震 的反应,如吊灯摆动、门窗响动;二是主要指砖烟囱和石拱桥的裂缝倒落损坏或破坏;三是 自然环境震害现象,就是地面上层的裂缝、塌方、喷砂冒水和岩层上层的滑坡、断裂等等。 在中国地震烈度表中,涉及数量统计,要注意关于数量词的特定含义。相关的国家 标准中的界定是: “个别”为 10以下;“少数”为 10 50; “多数”为 50 70; “大多数”为 70 90;“普遍”为90以上。 中国地震烈度表是调查震害现象、评价地震灾害影响的有效工具,也是群测群防速 报员观察、调查与判断地震灾害程度的依据。 二、地震灾情的观察与估计 地震发生时, 速报员应认真体会地震动感的形式和程度,注意所处环境物体的变化,继 而对附近的房屋、景物进行观察,然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心得体会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