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教案过秦论1

上传人:灯火****19 文档编号:149035485 上传时间:2020-10-2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8.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教案过秦论1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三语文教案过秦论1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三语文教案过秦论1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三语文教案过秦论1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三语文教案过秦论1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教案过秦论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教案过秦论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过秦论贾 谊教学重点: 1 、理解贾谊对秦王朝速亡原因的分析和他所提倡的仁政思想。2 、学习本文善于叙事、精于论断的写作特色,品评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教学方法: 诵读教学法、品评法学法指导: 熟读背诵、理解积累、提高鉴赏教学时间: 三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语设计请同学们欣赏两首诗: (投影)(学生默读理解)贾生(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提示:汉文帝渴求贤臣, 坐在宣室里征求贾谊的意见,贾谊的政治才干无与伦比。可惜文帝空自夜半虚前席,不向贾谊征求社稷大计却问及鬼魅神仙。此诗选取宣室召见、夜半虚前席两个细节,

2、揭示出贾谊似受恩遇实则不遇的实质。贾谊(毛泽东):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梁王坠马寻常事,何须哀伤付一生。提示: 贾谊怀才不遇,空有抱负,曾深情吟出吊屈原赋。梁王落马而死,本是寻常之事,贾谊又何必为此自悲自责,抑郁终而呢?那么,贾谊的“才调”到底如何呢?让我们从被鲁迅称为“西汉鸿文”的过秦论中寻找答案吧。二、作者简介第1页共8页选一学生读课文注解补充:贾谊十八岁以能诵诗书、善属文闻名于郡中。年二十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张,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汉文帝的赏识,但却因此受到守旧派的诋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 贬谪后, 虽身居闲职, 仍心系朝事, 后为梁王太傅。 正如毛泽东诗中所讲,梁王落马而死

3、,贾谊以为是自己失职,哭泣岁余,抑郁而终,年仅33 岁。一颗璀璨的巨星从此长逝历史长空。所著政论文以 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 最为有名。辞赋有服鸟赋 吊屈原赋等。其作品经刘向整理为新书( 58篇),明人辑有贾长沙集 。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 。三、写作背景介绍多媒体显示秦末农民起义的动态画面,教师简介:战国时代,随着宗法制度的解体,各国竞相改革。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功效卓著,秦国空前强大起来,于是以秦统一为主线的多年的兼并战争开始了,如齐魏马陵之战、秦赵长平之战等。连年征战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最后秦终于兼并了六国。秦统一天下之后,对

4、百姓横征暴敛,滥施严刑苛法;对异族大肆兴伐。他的暴政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民怨沸腾,终于在秦二世元年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随着农民起义的风起云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也是历时最短(16 年)的王朝很快结束了。多年的战乱给社会经济造成了特大的破坏。农民大量流亡异乡,不能耕作;有些人为生计所迫,卖妻鬻(y)子或自卖为奴。战乱使人口锐减,商业萧条。奸商第2页共8页囤积居奇, 物价昂贵, 米一石值万钱, 马一匹达百金。 新建立的西夏政权,府库空虚,财政困难。 人民很需要休养生息。针对这种现实, 为巩固西汉政权,贾谊借“过秦”以“规汉”,主张施行仁政,“与民休息”。当然,贾谊所说的“仁政”,完全是站

5、在统治阶级立场的,不可能包括消灭剥削、消灭阶级压迫等内容,这是历史的局限、阶级的局限,我们不能苛求。四、熟读成诵,理清思路全文分两部分孝公固基业崛起(兴)攻充国力(一) 叙史实兴亡过程兴惠文、 武、昭襄、 孝文、庄襄发展(强)(1 4 段)始皇统一(盛)守亡二世义军起灭亡(亡)(二)析原因(5 段)“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五、分析理解,指导研读1 、解题:“过秦论” ,即论秦之过。作者以秦的兴亡史实为基本依据,采用对比方法,层层推进,水到渠成指出秦亡的过失,这充分体现在第5 段议论中。2 、文章开头一节是写谁的功绩?为什么从他开始写起?主要内容是什么?明确:写秦孝公的业绩; 因为本文的中心

6、论点是“仁义不施, 而攻守之势异也” , 他开始有统一天下的雄心,而秦的攻夺天下正是从秦孝公开始的。表明了秦世世代代有野心,秦国日益强大。主要原因是商鞅辅助制定的政策正确。3、文章第一段只写秦孝公一人,而第2 段却要合写五位国君?明确: 第一段只写秦孝公一人, 是因为秦过的攻夺天下正是从他开始的。第2 段中的五位国君有共同特点“蒙故业,因遗策”,继续执行秦孝公攻夺天下的既定政第3页共8页策。第 3 段写秦始皇,是秦攻 天下雄心的 、 一大 的完成。如果将中 五位国君一一写来,文章行文太繁,中心重点均不突出。如果只 其一二位来写,就 以形成一个完整的 索。4、提 :从注 中我 知道,“席卷”“包

7、 ”“囊括”都有“吞并”的意思,“宇内”“四海”“八荒”都有“天下”的意思。那么,我 把 文中“有之意,之心”句 成“有吞并天下之心”似乎也通, 但作者 什么要舍 就繁呢?明确: 意在突出秦孝公吞并六国、 独占天下的勃勃雄心以及秦 侯各国虎 耽耽的情 、咄咄逼人的气 。同 也 后文写孝公之后的 代秦君的赫赫功 本, 后文写秦一 天下之后的 刻覆亡形成 比并作了 。 之,根据表达的需要, 里的繁笔增加了气 ;同 短 的叠用,又使叙述生 形象。5秦孝公在“攻”天下 ,是否施行了“仁 ”?明确: 所 “仁 ”,仍然是孔孟所 的“先王之道”,而不是法家的“内立法度”及 横家 的“斗 侯”。 后者, 在

8、 秦 (中)中称 “酷刑法”“高 力”,可 在 看来, 并不是“仁 ”。 “夫兼并者,高 力;安定者, ,此言取与守不同之 也。” 也告 我 ,孝公的“攻”,不是建立在 的“仁 ”的基 上。6、提 : 在第 2 自然段第 1 大 中, 3 个小 是否都是写秦的?有人 , 第 1 小 写秦攻各国,第 2 小 写各国攻秦,第 3 小 写双方 争 果。 种 法 不 ? 合 文加以 明。明确: 可以有一种理解,3 个小 都是写秦的。第1 小 ,写秦 侯各个 破的 “攻 ” 。“ 南取 ”“ 西 ”“ 割 ”“ 北收 ” ,既 明了 点, 又 明 种 “ 攻”所向披靡,任何一个 侯都 于 独与之抗衡,从

9、而也 明了 侯之所以“会盟而 第4页共8页弱秦 ”的原因。第2 小层,还是写秦攻诸侯,“攻 ” 取合起来的九国诸侯。九国之师的 “ 叩关攻秦 ”不过是以攻为守,其实质还是守。面对九国联军的“ 攻” ,秦不再是孝公时的 “ 君臣固守 ” ,而是 “ 开关延敌 ” ,以 “ 攻” 对 “ 攻 ” 。第 3 小层写秦击溃九国之师后的影响, 说明其席卷天下之势已完全形成。若非孝文、 庄襄 “ 享国之日浅 ”,那么一统天下的宏图就可能在始皇之前得以实现。7、谈谈文章的对比手法秦国本身先强后弱、先盛后衰、先兴旺后灭亡的对比四方面的对比秦与六国实力的对比陈涉 九国 秦国 秦朝(最弱)(最强)秦与陈涉实力的对

10、比不施仁义陈涉与六国实力的对比“一夫作难”“七庙隳”8、如何评价作者关于秦灭亡的结论?提示: 从科学性看这一结论是否严密,有无局限性?战国四君(孟尝君、平原君等)“宽厚而爱人”,但结果如何?从“仁政”的阶级内容看有无局限性?从作者主张的客观效果看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看其是否有进步性。六、讨论本文的写作特色明确: 用叙事来说理,是本篇最大的特点。作者用千把字的篇幅概括了从秦孝公到秦亡国这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概括地说明了秦之由盛而衰的全过程和主要现象,同时还贯穿了作者本人的观点来说明其所以兴衰的关键所在。这就帮助我们对这一段历史事实有比较清楚的认识。 贾谊用写赋的手法来写说理散文。第5页共8页写

11、赋时需要铺张和夸大的,贾谊写这篇文章可以说通篇都采用了这种手法。比如第一段“有席卷天下”四句,“席卷”“、包举”“、囊括”“、吞并”等词,基本上都同义; “天下”、“宇内”、“四海”和“八荒”,也都是同一个意思,同一个意思而一连写上好几句,既有排比又有对仗,这就是写赋的夸张手法。这样,气势自然就充沛了,自然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笔锋锐不可当,咄咄逼人,读起来有劲头,有说服力,而且有欲罢不能之感。 作者用全篇对比到底的手法写出了他的论点。对比手法并没有什么新奇,而本篇精彩处却在于作者用了四个方面的对比:即秦国本身先强后弱、先盛后衰、先兴旺后灭亡的对比;秦与六国的对比;秦与陈涉的对比;陈涉与六国的对比

12、。几种对比交织在一起,结构自然宏伟,气势也自然磅礴,话也显得更有分量了。主客观形势的不同,强弱盛衰难易的不同,都从几方面的对比中显现出来。七、分类归纳文言知识1、词类活用规律例句活用类释义具体特征型1 、席 卷、包 举、名词作像席子一样、 像包裹一样、 像囊括状语布袋一样名词的活用2、天下云 集响 应名词作像云一样、像声音一样(即名状语词放在3、赢粮而景从名词作像影子一样动词状语前)4 、内 立法度、南名词作在国内;向南取汉中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和状态表 示 动 作 行为 发 生 的 处所或方位第6页共8页5、序八州而朝同名 招致列用6牖 名 用破瓮作;用草 系、然 涉瓮 枢之子用7、履自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